随着经济越来越市场化,许多国营厂由于竞争不过私营企业而纷纷入不敷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营厂倒闭重组的策略应运而生。
而张爱华就瞅准了这个时机,让她的家人承包了一个纺织厂,她则以服装厂的名义拿下了钢铁厂。
重组工厂不好管理,张爱华运用雷霆手段进行改革,还是那个原则,多劳多得,奖金和绩效挂钩。
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仅凭死工资仅能覆盖基本的生活支出。
若想改善生活质量,还是要依靠奖金。
所以,职工们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都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
张爱华也说话算话,工资奖金按时按量发放。
当把厚厚的钞票拿到手里后,职工们心里更加踏实了,他们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跟着张爱华干,吃不了亏。
市里把张爱华树立为优秀典范,大力宣传她在重组国营厂这件事上的优秀表现。
张爱华在作报告时却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功绩往领导、员工身上推,听得台下的领导和职工们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有光。
她自己想得开,功劳不用她来争,大家有目共睹,那就是她的。
但是她把其他人带上,那就是她有格局,有胸襟,有大局观,轻易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好感。
政绩重要,而群众基础和领导赏识对于一个想要往上爬的人同样也很重要。
前者她已经有了,后者才是她要争取的。
显而易见,她的做法很有效果。
大家都很满意。
所以,这一年的全国杰出青年和劳动模范全都颁发给了她。
褚翰文和张天泽高兴极了,拿着两个奖章翻来覆去地抚摸,恨不得挂自己脖子上跑大街上炫耀去。
但妈妈说做人要低调,越是荣誉加身的时候,就越要谦虚谨慎。
他们也就只能在家过过瘾。
眼看张爱华越混越好,褚志国很眼馋。
可也只是眼馋而已。
机械厂是个大厂,里面关系错综复杂,在领导层中他算是个小年轻。
副厂长给了他,但要去掉副字转正,也不知道要熬多少年。
毕竟副厂长又不止他一个,且背景都很硬。
“还是小小服装厂好升官呀!“有一次他带着褚翰文出去吃饭的时候,忍不住当着儿子的面吐槽。
这让褚翰文燃烧着的对妈妈无比崇拜之火瞬间熄灭,只剩一点小火苗还在苟延残喘。
他也觉得爸爸的话很对。
服装厂竞争肯定不能和机械厂比,机械厂不好混,但爸爸还是做到了副厂长的位置。
而妈妈虽然是厂长,但也只是小小服装厂的厂长,份量是不能和机械厂副厂长相提并论的。
别看褚翰文还小,但脑子里自有一套社会体系,能权衡利弊,将人分出个三六九等出来。
谁有用谁有地位,他心里门清儿。
对什么人就用什么态度,热情和疏离拿捏的很稳。
有时候张爱华都不明白,他小小年纪,心思怎么就这么复杂成熟。
相比而言,张天泽就简单通透许多了。
张天泽对周围人基本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就是热情好客,礼貌爽朗。
遇见家境比她好的,她乐呵呵跟人聊天。
家境不如她或者非常差的,她也照样笑眯眯地和人家谈天说地的。
有时候褚翰文看不惯她就会说她:“你跟那种人有什么好聊的,家里就一个工人其余都是泥腿子,衣服都洗的发白还拿出来穿。
和这种人站一起都跌分,你还和她们一起说话,是怎么忍下来的。”
张天泽就故意问他:“那你说我该和谁玩?”
“当然是领导干部子女、大院子弟这些高干子弟了!
张天泽,你不要太傻,要分清楚形势。
你要明白将来对你有用的是哪些人,你要把时间用在有效的地方。
而不是跟无用的人混在一起浪费时间。
妈妈好歹是个名人,你和那些人在一起会丢人的。”
张天泽不以为然地撇撇嘴,“我不认同。”
然后甩着马尾辫又跑出去找人玩去了。
和固执己见的人讲不通她才懒得说,依旧我行我素。
对此,张爱华只是旁观并不参与。
骨子里的东西不是靠教育就能纠正的。
她曾经试过,但失败了。
所以,她就放任不管了。
捧高踩低随他去吧,只要不踩法律法规的底线就行。
电视电影里演的伟大的母爱,她真做不来。
她做不到无底线的包容她看不惯的孩子。
所以,对宣传的伟大母爱只能致以崇高的敬意。
褚志国有小儿子后非常上心,什么都要给小儿子最好的,吃穿用度全都是国外名牌。
双语幼儿园刚时兴,他就给孩子报名了。
褚翰文知道后有些吃醋,褚志国看出来了但佯装不知。
即便如此褚翰文也没过多怨怼爸爸,他对父亲好似有种天然的共情力,对爸爸那些明显偏心的行为都能表示理解。
张爱华只想翻白眼。
不过她给俩孩子请了外语私教,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从未有过松懈。
而且她也看出来了,褚翰文很崇尚西方的一切。
她倒是希望这个儿子将来离她远远的,出国最好不过了。
给他锻炼好本事,将来出去了不至于饿肚子。
而且像他这种性格的人,还是比较能混得开的。
张天泽不同,她对祖国有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她不会离开祖国,只会深根于这片土地。
生于此,葬于此。
张爱华觉得这非常难能可贵。
在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发达什么都好,国内落后啥都比不上西方的观点裹挟下,她还能坚持以祖国为荣,相信自己的国家。
不是为了博取好感,也不是虚假的伪装,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不愧是烈士遗孤。
拥有这种品行的人才是张爱华看重的接班人。
在褚翰文不愿跟着妈妈深入工厂而是和高干子弟待在一起时,张天泽就已经对厂区大大小小的机器、管理体系、运作模式、行业发展史以及未来前景了如指掌了。
她愿意学,张爱华就乐意教。
和外国客人交流时,张天泽就陪伴左右认真聆听。
张爱华是真的把她当继承人在培养。
这让周围的人很不理解。
“一个丫头,就算培养好了又怎样?早晚要嫁人,是人家的人。这不白白替别人家培养骨干吗?”
张爱华知道很多人根本就不把女儿列为接班人的人选。
他们宁肯培养侄子也不愿教亲生女儿。
因为觉得女儿嫁人后就是婆家人了,是外人了,家产给女儿就等于拱手让给了别人家。
但张爱华偏不随大流,她自己是女性,逆流而上成为优秀企业家。
她从未放弃过自己,也就不会放弃女性这个性别。
儿子女儿,她一视同仁。
谁能力强谁就接班,以才干论,而非性别。
由于业绩突出,张爱华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一纸调令把她从服装厂调去了体制内。
她终于踏进了权力中心。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营厂倒闭重组的策略应运而生。
而张爱华就瞅准了这个时机,让她的家人承包了一个纺织厂,她则以服装厂的名义拿下了钢铁厂。
重组工厂不好管理,张爱华运用雷霆手段进行改革,还是那个原则,多劳多得,奖金和绩效挂钩。
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仅凭死工资仅能覆盖基本的生活支出。
若想改善生活质量,还是要依靠奖金。
所以,职工们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都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
张爱华也说话算话,工资奖金按时按量发放。
当把厚厚的钞票拿到手里后,职工们心里更加踏实了,他们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跟着张爱华干,吃不了亏。
市里把张爱华树立为优秀典范,大力宣传她在重组国营厂这件事上的优秀表现。
张爱华在作报告时却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功绩往领导、员工身上推,听得台下的领导和职工们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有光。
她自己想得开,功劳不用她来争,大家有目共睹,那就是她的。
但是她把其他人带上,那就是她有格局,有胸襟,有大局观,轻易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好感。
政绩重要,而群众基础和领导赏识对于一个想要往上爬的人同样也很重要。
前者她已经有了,后者才是她要争取的。
显而易见,她的做法很有效果。
大家都很满意。
所以,这一年的全国杰出青年和劳动模范全都颁发给了她。
褚翰文和张天泽高兴极了,拿着两个奖章翻来覆去地抚摸,恨不得挂自己脖子上跑大街上炫耀去。
但妈妈说做人要低调,越是荣誉加身的时候,就越要谦虚谨慎。
他们也就只能在家过过瘾。
眼看张爱华越混越好,褚志国很眼馋。
可也只是眼馋而已。
机械厂是个大厂,里面关系错综复杂,在领导层中他算是个小年轻。
副厂长给了他,但要去掉副字转正,也不知道要熬多少年。
毕竟副厂长又不止他一个,且背景都很硬。
“还是小小服装厂好升官呀!“有一次他带着褚翰文出去吃饭的时候,忍不住当着儿子的面吐槽。
这让褚翰文燃烧着的对妈妈无比崇拜之火瞬间熄灭,只剩一点小火苗还在苟延残喘。
他也觉得爸爸的话很对。
服装厂竞争肯定不能和机械厂比,机械厂不好混,但爸爸还是做到了副厂长的位置。
而妈妈虽然是厂长,但也只是小小服装厂的厂长,份量是不能和机械厂副厂长相提并论的。
别看褚翰文还小,但脑子里自有一套社会体系,能权衡利弊,将人分出个三六九等出来。
谁有用谁有地位,他心里门清儿。
对什么人就用什么态度,热情和疏离拿捏的很稳。
有时候张爱华都不明白,他小小年纪,心思怎么就这么复杂成熟。
相比而言,张天泽就简单通透许多了。
张天泽对周围人基本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就是热情好客,礼貌爽朗。
遇见家境比她好的,她乐呵呵跟人聊天。
家境不如她或者非常差的,她也照样笑眯眯地和人家谈天说地的。
有时候褚翰文看不惯她就会说她:“你跟那种人有什么好聊的,家里就一个工人其余都是泥腿子,衣服都洗的发白还拿出来穿。
和这种人站一起都跌分,你还和她们一起说话,是怎么忍下来的。”
张天泽就故意问他:“那你说我该和谁玩?”
“当然是领导干部子女、大院子弟这些高干子弟了!
张天泽,你不要太傻,要分清楚形势。
你要明白将来对你有用的是哪些人,你要把时间用在有效的地方。
而不是跟无用的人混在一起浪费时间。
妈妈好歹是个名人,你和那些人在一起会丢人的。”
张天泽不以为然地撇撇嘴,“我不认同。”
然后甩着马尾辫又跑出去找人玩去了。
和固执己见的人讲不通她才懒得说,依旧我行我素。
对此,张爱华只是旁观并不参与。
骨子里的东西不是靠教育就能纠正的。
她曾经试过,但失败了。
所以,她就放任不管了。
捧高踩低随他去吧,只要不踩法律法规的底线就行。
电视电影里演的伟大的母爱,她真做不来。
她做不到无底线的包容她看不惯的孩子。
所以,对宣传的伟大母爱只能致以崇高的敬意。
褚志国有小儿子后非常上心,什么都要给小儿子最好的,吃穿用度全都是国外名牌。
双语幼儿园刚时兴,他就给孩子报名了。
褚翰文知道后有些吃醋,褚志国看出来了但佯装不知。
即便如此褚翰文也没过多怨怼爸爸,他对父亲好似有种天然的共情力,对爸爸那些明显偏心的行为都能表示理解。
张爱华只想翻白眼。
不过她给俩孩子请了外语私教,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从未有过松懈。
而且她也看出来了,褚翰文很崇尚西方的一切。
她倒是希望这个儿子将来离她远远的,出国最好不过了。
给他锻炼好本事,将来出去了不至于饿肚子。
而且像他这种性格的人,还是比较能混得开的。
张天泽不同,她对祖国有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她不会离开祖国,只会深根于这片土地。
生于此,葬于此。
张爱华觉得这非常难能可贵。
在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发达什么都好,国内落后啥都比不上西方的观点裹挟下,她还能坚持以祖国为荣,相信自己的国家。
不是为了博取好感,也不是虚假的伪装,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不愧是烈士遗孤。
拥有这种品行的人才是张爱华看重的接班人。
在褚翰文不愿跟着妈妈深入工厂而是和高干子弟待在一起时,张天泽就已经对厂区大大小小的机器、管理体系、运作模式、行业发展史以及未来前景了如指掌了。
她愿意学,张爱华就乐意教。
和外国客人交流时,张天泽就陪伴左右认真聆听。
张爱华是真的把她当继承人在培养。
这让周围的人很不理解。
“一个丫头,就算培养好了又怎样?早晚要嫁人,是人家的人。这不白白替别人家培养骨干吗?”
张爱华知道很多人根本就不把女儿列为接班人的人选。
他们宁肯培养侄子也不愿教亲生女儿。
因为觉得女儿嫁人后就是婆家人了,是外人了,家产给女儿就等于拱手让给了别人家。
但张爱华偏不随大流,她自己是女性,逆流而上成为优秀企业家。
她从未放弃过自己,也就不会放弃女性这个性别。
儿子女儿,她一视同仁。
谁能力强谁就接班,以才干论,而非性别。
由于业绩突出,张爱华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一纸调令把她从服装厂调去了体制内。
她终于踏进了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