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要亲自南下巡视的消息,
迅速传到了大夏南部边境各州府。
各地大大小小的那些官员们,纷纷忙得手忙脚乱。
州府衙署的大鼓从清晨刚敲响时,各地的知府们,
纷纷在他们的官邸里对着底下黑压压的属官吼:
“诸位,朝廷传来太后可能在三日后便入咱们州境!
哼,本官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漏了半分差事,
到时候可莫怪本官翻脸不认人!”
至于下面的那些通判们则率先起身领命,
转身就往户籍房跑——他们要去核对境内所有流民、
商户的名册,连城郊破庙里的乞丐都要临时安置,
绝不能让任何“闲杂人等”出现在太后仪仗视线里。
推官则攥着律法条文往牢狱赶,要亲自提审在押的囚犯,
确保没有重刑犯借机生事,
连牢门的锁扣都得换成新的,免得看着寒酸。
指令一层层往下传,
到了那些知县那边的时候,
其中一名知县,刚听完衙役的传报,就把惊堂木拍得震天响:
“钱捕头!你带所有捕快分片巡逻,商铺占道的、
街头吵架的,见一个劝一个,劝不住就先带回县衙!
蔡主簿!你去粮仓盘查,太后沿途要接济的流民,
粮食必须是新收的,一粒陈米都不能混进去!”
钱捕头领了令,立马点齐五十个捕快,两人一组扎进街巷。
街角张屠户正扛着半扇猪肉出门,就被一名捕快一把拦住:
“张屠户,朝廷传来消息,太后要到咱们县里巡视,
这三日别在街边摆摊了,肉铺门脸也得擦干净!
若到时候出了半分差池的话,这后果你可承受不住。”
张屠户一听,赶紧吓得拼命点头,转身就叫伙计搬门板挡铺子,
连挂在门口的肉幌子都摘了下来。
当然,最忙的是还得是乡一级的里正。
接到知县的文书时,欧里正正端着粗瓷碗喝粥,
一口粥没咽下去,就马上把碗放下:
“来人,快去让各村村长都来!
现在就召集所有村民,把通往州府的三条官道全清一遍!
草要割到露土,石头要捡干净,
连路边的歪脖子树都得扶直了!”
那些村长们更不敢怠慢,扛着铜锣在村里转圈喊:
“各家各户出个人,带镰刀、锄头去官道!
清不完草,太后怪罪下来,咱们村的赋税都得加倍不说,
说不定咱们都得掉脑袋呢。”
村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扛着工具匆匆忙忙地往官道赶。
一名县尉快步踩着靴子闯进捕快房,桌上的油灯被风带得直晃。
他指着底下站得笔直的捕快,声音劈得像刀:
“你们都给老子听好了!
朝廷传来消息,太后这几日要到咱们县里南巡,
现在就分四路,往周边的山头、
还有那些流民聚集的破庙去传话——从今日起,
半个月内,不管是山贼、土匪,还是游手好闲的流寇,
敢露头、敢扎堆,哪怕只是在路边多看仪仗一眼,
都按‘惊扰圣驾’算!”
随后他又顿了顿,手按在腰间刀柄上,眼露凶光:
“告诉他们,别想着耍小聪明!
这半个月里,谁敢搞偷鸡摸狗的勾当,
谁敢私下议论半句,咱们捕快队见一个抓一个,
抓了直接按律处置,格杀勿论!
别管他们以前犯过什么事,
这半个月里敢出一点岔子,就算天王老子来了也保不住!”
捕快们齐声应道:“属下明白!”
那县尉又喝了句:“现在就去!半个时辰内,
必须把话传到所有能藏人的地方!
晚了一步,或者漏了一处,你们自己掂量后果!”
捕快们立马抄起腰牌往外冲,门帘被撞得“哗啦”响。
......
与此同时,李婷婷要南巡的消息,也照样传到了各地的军营里。
边境城郊军营的梆子声刚过亥时,
一名校尉就提着灯笼冲进营房,将军令往桌上“啪”地一摔:
“快,快,快,全都别睡了!
紧急军令——太后三日后经咱们防区南巡,
从现在起,全营进入戒备状态!”
帐内士兵闻言,瞬间快速起身,
校尉指着地图上的红圈,声音急促:
“骑兵营分成五队,每队二十人,
沿太后仪仗要走的官道来回巡逻,
每隔五里设一个哨卡,但凡见着陌生面孔、
或者携带兵器的,先扣下再盘问,
若敢反抗,就地格杀,更不许放任何可疑人靠近官道半步!”
一名队正上前一步问:“大人,
那咱们得巡逻到什么时候才能换班?”
那名校尉眼一沉:“换什么班?轮着歇,
人歇马不歇!
太后仪仗若没离开防区前,谁也别想松劲!
出了岔子,军法里可没‘情有可原’四个字!”
随后他又转向那些步兵营都尉:
“你们去清官道两侧三里内的荒草和灌木丛,
不管是藏人的土洞,还是能躲人的石缝,
都得查清楚、堵严实!
另外,挑五十个身板直的,
到时候在仪仗经过的路段两侧站哨,甲胄必须擦亮,
枪杆要握稳,谁敢歪一下身子,先打二十军棍!”
士兵们齐声应“是”,转身就去收拾装备。
校尉挠了挠头,又接吩咐:“还有!
所有马匹的鬃毛要梳齐,马蹄铁都检查一遍,
不许有半点松动!若被太后见着咱们军容不整,
到时候,咱们全营上下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一时间,各地驻军的营房外,很快响起甲胄碰撞的脆响、
马匹的嘶鸣声,连负责伙房的士兵都被叫来帮忙擦拭兵器,
整个军营灯火通明,人人绷着神经,半点不敢懈怠。
当然,唯独有一处是例外。
那就是李青跟李荣,两位大少爷的营帐内,
可是安安静静的。
别人都忙得火急火燎,可这两兄弟却依然在营帐里面睡得比死猪还沉。
这两位大少爷,从进入在军营里的第一天开始,
压根没有受过半分的苦累,他们两人自从来了这里,
反倒比在京城的自家别院更舒坦享福。
他们住的营帐宽敞又整洁,铺着柔软的厚毡,
叠着干净的锦被,不用像其他士兵那样挤通铺、盖薄毯。
每日更不可能会去早起集合操练,只管赖到日上三竿,
等着热乎的饭菜送到帐里——不是糙米饭配咸菜,
而是有荤有素的热菜,
偶尔还有炖得软烂的肉,连汤都飘着油花。
平日里,他们不用扛着兵器巡逻,不用顶着日晒雨淋站哨,
更不用去清理荒草、擦拭甲胄。
想歇着了,就窝在帐里喝茶、摆弄小玩意儿;
待腻了,就在营区里随意晃悠,累了甚至还跑到县城里去花天酒地。
要知道,他们两人的身份可是李家大少爷,
当今摄政太后的亲弟弟,幼儿皇帝的亲舅舅。
一个是当朝丞相的儿子,一个是户部尚书的儿子。
光是这些身份,哪一个不能把军营里的军官给吓尿?
迅速传到了大夏南部边境各州府。
各地大大小小的那些官员们,纷纷忙得手忙脚乱。
州府衙署的大鼓从清晨刚敲响时,各地的知府们,
纷纷在他们的官邸里对着底下黑压压的属官吼:
“诸位,朝廷传来太后可能在三日后便入咱们州境!
哼,本官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漏了半分差事,
到时候可莫怪本官翻脸不认人!”
至于下面的那些通判们则率先起身领命,
转身就往户籍房跑——他们要去核对境内所有流民、
商户的名册,连城郊破庙里的乞丐都要临时安置,
绝不能让任何“闲杂人等”出现在太后仪仗视线里。
推官则攥着律法条文往牢狱赶,要亲自提审在押的囚犯,
确保没有重刑犯借机生事,
连牢门的锁扣都得换成新的,免得看着寒酸。
指令一层层往下传,
到了那些知县那边的时候,
其中一名知县,刚听完衙役的传报,就把惊堂木拍得震天响:
“钱捕头!你带所有捕快分片巡逻,商铺占道的、
街头吵架的,见一个劝一个,劝不住就先带回县衙!
蔡主簿!你去粮仓盘查,太后沿途要接济的流民,
粮食必须是新收的,一粒陈米都不能混进去!”
钱捕头领了令,立马点齐五十个捕快,两人一组扎进街巷。
街角张屠户正扛着半扇猪肉出门,就被一名捕快一把拦住:
“张屠户,朝廷传来消息,太后要到咱们县里巡视,
这三日别在街边摆摊了,肉铺门脸也得擦干净!
若到时候出了半分差池的话,这后果你可承受不住。”
张屠户一听,赶紧吓得拼命点头,转身就叫伙计搬门板挡铺子,
连挂在门口的肉幌子都摘了下来。
当然,最忙的是还得是乡一级的里正。
接到知县的文书时,欧里正正端着粗瓷碗喝粥,
一口粥没咽下去,就马上把碗放下:
“来人,快去让各村村长都来!
现在就召集所有村民,把通往州府的三条官道全清一遍!
草要割到露土,石头要捡干净,
连路边的歪脖子树都得扶直了!”
那些村长们更不敢怠慢,扛着铜锣在村里转圈喊:
“各家各户出个人,带镰刀、锄头去官道!
清不完草,太后怪罪下来,咱们村的赋税都得加倍不说,
说不定咱们都得掉脑袋呢。”
村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扛着工具匆匆忙忙地往官道赶。
一名县尉快步踩着靴子闯进捕快房,桌上的油灯被风带得直晃。
他指着底下站得笔直的捕快,声音劈得像刀:
“你们都给老子听好了!
朝廷传来消息,太后这几日要到咱们县里南巡,
现在就分四路,往周边的山头、
还有那些流民聚集的破庙去传话——从今日起,
半个月内,不管是山贼、土匪,还是游手好闲的流寇,
敢露头、敢扎堆,哪怕只是在路边多看仪仗一眼,
都按‘惊扰圣驾’算!”
随后他又顿了顿,手按在腰间刀柄上,眼露凶光:
“告诉他们,别想着耍小聪明!
这半个月里,谁敢搞偷鸡摸狗的勾当,
谁敢私下议论半句,咱们捕快队见一个抓一个,
抓了直接按律处置,格杀勿论!
别管他们以前犯过什么事,
这半个月里敢出一点岔子,就算天王老子来了也保不住!”
捕快们齐声应道:“属下明白!”
那县尉又喝了句:“现在就去!半个时辰内,
必须把话传到所有能藏人的地方!
晚了一步,或者漏了一处,你们自己掂量后果!”
捕快们立马抄起腰牌往外冲,门帘被撞得“哗啦”响。
......
与此同时,李婷婷要南巡的消息,也照样传到了各地的军营里。
边境城郊军营的梆子声刚过亥时,
一名校尉就提着灯笼冲进营房,将军令往桌上“啪”地一摔:
“快,快,快,全都别睡了!
紧急军令——太后三日后经咱们防区南巡,
从现在起,全营进入戒备状态!”
帐内士兵闻言,瞬间快速起身,
校尉指着地图上的红圈,声音急促:
“骑兵营分成五队,每队二十人,
沿太后仪仗要走的官道来回巡逻,
每隔五里设一个哨卡,但凡见着陌生面孔、
或者携带兵器的,先扣下再盘问,
若敢反抗,就地格杀,更不许放任何可疑人靠近官道半步!”
一名队正上前一步问:“大人,
那咱们得巡逻到什么时候才能换班?”
那名校尉眼一沉:“换什么班?轮着歇,
人歇马不歇!
太后仪仗若没离开防区前,谁也别想松劲!
出了岔子,军法里可没‘情有可原’四个字!”
随后他又转向那些步兵营都尉:
“你们去清官道两侧三里内的荒草和灌木丛,
不管是藏人的土洞,还是能躲人的石缝,
都得查清楚、堵严实!
另外,挑五十个身板直的,
到时候在仪仗经过的路段两侧站哨,甲胄必须擦亮,
枪杆要握稳,谁敢歪一下身子,先打二十军棍!”
士兵们齐声应“是”,转身就去收拾装备。
校尉挠了挠头,又接吩咐:“还有!
所有马匹的鬃毛要梳齐,马蹄铁都检查一遍,
不许有半点松动!若被太后见着咱们军容不整,
到时候,咱们全营上下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一时间,各地驻军的营房外,很快响起甲胄碰撞的脆响、
马匹的嘶鸣声,连负责伙房的士兵都被叫来帮忙擦拭兵器,
整个军营灯火通明,人人绷着神经,半点不敢懈怠。
当然,唯独有一处是例外。
那就是李青跟李荣,两位大少爷的营帐内,
可是安安静静的。
别人都忙得火急火燎,可这两兄弟却依然在营帐里面睡得比死猪还沉。
这两位大少爷,从进入在军营里的第一天开始,
压根没有受过半分的苦累,他们两人自从来了这里,
反倒比在京城的自家别院更舒坦享福。
他们住的营帐宽敞又整洁,铺着柔软的厚毡,
叠着干净的锦被,不用像其他士兵那样挤通铺、盖薄毯。
每日更不可能会去早起集合操练,只管赖到日上三竿,
等着热乎的饭菜送到帐里——不是糙米饭配咸菜,
而是有荤有素的热菜,
偶尔还有炖得软烂的肉,连汤都飘着油花。
平日里,他们不用扛着兵器巡逻,不用顶着日晒雨淋站哨,
更不用去清理荒草、擦拭甲胄。
想歇着了,就窝在帐里喝茶、摆弄小玩意儿;
待腻了,就在营区里随意晃悠,累了甚至还跑到县城里去花天酒地。
要知道,他们两人的身份可是李家大少爷,
当今摄政太后的亲弟弟,幼儿皇帝的亲舅舅。
一个是当朝丞相的儿子,一个是户部尚书的儿子。
光是这些身份,哪一个不能把军营里的军官给吓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