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这不是好事吗?-《特战女兵在古代》

  不多时,李婷婷便将熟睡的混世大魔王,

  轻轻地从龙床抱起,温柔地搂在怀里。

  呵呵!这真是一头小懒猪,这么大的动静,

  他都依然睡得那么香。

  看着怀里的混世大魔王,睡得那么甜,

  李婷婷眼里瞬间盛满了化不开的温柔,

  连嘴角的笑意都带着细碎的暖意。

  出了宫门,上了马车,很快她们便到了金銮殿门外。

  掀开车帘,金銮殿的明黄灯火先撞入眼帘,

  顺着汉白玉台阶往上望,殿门大开,

  暖光裹着檀香飘出来,连风都似柔和了几分。

  群臣们早已按品级立在殿内两侧,玄色朝服衬得队列整整齐齐。

  见李婷婷抱着婴儿走来,最前排的几位老臣下意识收了声,

  原本轻议朝政的细碎声响瞬间歇了,

  目光落在她怀中安睡的小皇帝身上时,又悄悄放软了几分,

  此刻,没人再敢高声言语,

  连呼吸都似放轻了些,生怕扰了龙颜。

  李婷婷抬步踏上汉白玉台阶。

  每一步都走得稳而缓,生怕脚下动静惊了怀中人,

  裙摆扫过台阶时,只带起一丝极轻的声响。

  随行的四名带刀侍卫紧随其后,待她走到龙椅旁,

  便迅速分作两列,左右各两人立在殿阶两侧,

  手按刀柄,身姿挺拔如松,

  目光锐利却不外露,只默默护着殿内安危。

  李婷婷先小心将小皇帝抱在身前,

  腾出一只手轻轻拂过龙椅上的锦缎软垫,

  确认无虞后,才缓缓落座。

  她将小皇帝调整到更安稳的姿势,让他靠在自己怀中,

  又掖了掖襁褓边角,这才抬眼看向殿中群臣。

  话音刚落,殿内群臣便齐齐躬身,

  玄色朝服下摆铺展开一片整齐的弧度,

  高声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诸位臣工辛苦了,都免礼平身吧!”

  李婷婷说完便轻轻来回摇晃着怀中的混世大魔王,

  似乎想要让他睡得安稳一点。

  辛苦了?这是什么情况?

  众群臣一听,个个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纷纷互相看了看对方,仿佛在询问对方,

  那啥,刚才太后的话,你有没有听错?

  短暂的怔愣后,殿内很快响起整齐的谢声,

  群臣再度躬身:“谢太后娘娘恩典!”

  他们那玄色朝服的褶皱随动作轻晃,声音里却多了几分难掩的暖意。

  刚直起身,左列身着绯色官服的新任兵部尚书林德俊,

  便迈前一步,拱手朗声道:“禀太后娘娘,

  微臣有本要奏。”

  “噢,林臣工有事要奏?快快讲来听听。”

  这林德俊也是李家的粉丝官员之一,

  加上他为人处事比较稳重低调又有才干。

  所以,李婷婷摄政后对于这样的人才,肯定得破格重用。

  现在他有事要禀报,证明这人还是用心去处理政务了,

  这让李婷婷的心情自然感觉到一阵宽慰,

  故而给了他一个满意的微笑。

  林德俊闻言,双手捧紧奏折,躬身向前半步,

  朗声道:“禀太后娘娘,臣昨日收到西境军中传来的消息,

  西境关口近日因朝廷与大周停战通商的新政,

  引得百姓、商贩及赴考学子扎堆过境,

  基层士兵初时未得新政明细,依规拦阻,

  致关口拥堵,还与民众起了些争执。”

  他稍作停顿,目光垂落至奏折上,

  继续奏报:“后军中派人参核处置,

  查明朝廷新政未及时传至基层,

  遂当场放行过境人群,还训诫了刁难百姓的队正。

  另有一事需禀明太后:

  处置此事的官员担忧,若长期放任百姓、

  学子外流,恐致我朝人力流失,

  已临时下令,即日起边境仅放行商贩,其余人等暂禁通行,

  特请太后娘娘定夺后续流民安置、学子留用之策,

  以稳边境、安民心。

  臣已核验消息确实属实,

  现将军中呈报的详情奏折呈上,请太后圣裁。”

  林德俊话音刚落,李婷婷抱着小皇帝的手微微一顿,

  轻晃的动作慢了下来。

  她垂眸看着怀中婴儿安稳的睡颜,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襁褓边缘,

  眉头微蹙——在她心里,自始至终认为“民生无小事”,

  边境关口的拥堵争执,看似是基层执行的小疏漏。

  可背后连着商贩的生计、学子的前程、流民的活路,

  稍有不慎便会寒了民心,哪能算作小事?

  片刻后,她抬眼扫过殿中群臣,

  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诸位卿家,方才林尚书所奏边境之事,

  你们怎么看?”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静了几分。

  台下的那些官员们全都在你看我、我看你,

  玄色朝服下的身子都下意识僵了僵——平日里争权夺利、

  互相攻讦时个个劲头十足,可一提到

  “治理民生”“安抚百姓”,反倒都没了声响,

  谁也不愿当这个“出头鸟”,生怕说错话揽下麻烦。

  沉默良久,吴雄安见实在众人都在冷场,

  心中暗乐,这不是一个表忠心的好机会吗?

  于是,他上前一步,弯腰躬身:

  “禀太后,臣以为……此等边境小事无需过多在意。

  既然军中已作处置,放行商贩、暂禁他人,

  也算妥当,不如就按军中之意,大可不必再额外费心。”

  他说完后,向来跟吴家同穿一条裤子的王家自然也会有所行动。

  只见王崇快步紧随其后,“太后娘娘,

  微臣认为吴大人所言极是。

  我朝百姓通商去大周也好,

  赚了银钱终归要回大夏消费,于我朝国库有益;

  至于那些流民……我朝百姓基数庞大,

  多些少些本无大碍,何必为这点小事劳烦太后费心?”

  吴雄安、王崇的话音刚落,右列的李家阵营,

  便传来一声怒喝:“简直是一派胡言!”

  只见身着紫色官服的户部李翔猛地迈前一步,

  袍角带风,手指直指吴、王二人:“流民是我朝的根!

  百姓流离失所,本就该朝廷设法安置,

  怎容你们说‘多些少些无大碍’?今日放他们去大周,

  明日便会有更多人跟风外流——田地谁来种?

  赋税从哪来?长此以往,国本都要动摇,

  这也叫‘小事’?”

  他身后的两名李家的粉丝官员当即附和,

  其中一人拱手朗声道:“李大人所言极是!

  流民流失已是隐患,学子外流更是剜我朝根基!

  学子乃国之未来,今日让他们去大周求功名,

  日后他们为大周效力,便是我朝的人才损失,

  届时再想挽回,难如登天!”

  “哼,强词夺理!”

  一名吴家的粉丝官员,脸色一沉,

  上前半步反驳,“流民去了大周,吃的是大周的粮,

  住的是大周的地,分明是给大周添负担,

  怎会是我朝损失?倒省了我朝安置的银钱,

  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王家的那些纷丝官员们,也紧跟着开口,

  语气带着几分讥讽:“至于学子,

  眼下我朝官员各司其职,哪还有空缺?

  况且近年征战不断,国库空虚,连军饷都要精打细算,

  哪有余钱供养更多官员?让他们去大周不是更好吗?

  反倒是省了我朝的麻烦!”

  “哼!你们这是短视!”

  一名李家的粉丝官方涨红着脸怒斥,

  “今日省了安置银,明日失了赋税源,

  日后大周强、我朝弱,悔之晚矣!”

  “哎呀!周大人莫不是想借流民、学子之事揽权?”

  吴家的一名粉丝官员眼神一冷,话里带刺,

  “别忘了,太后还在这,岂容你混淆视听!”

  三方官员们各执一词,你一句“漠视民生”,

  我一句“小题大做”,玄色、紫色、青色的朝服在殿中来回晃动,

  争执声越来越大,连殿外的檀香都似被这嘈杂搅得散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