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楚地百姓的疯狂2-《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

  正当屈伯愁眉不展之际,儿子屈虎扛着锄头走了过来。他的裤脚沾满了泥巴,显然刚刚在田里劳作过。屈虎看到父亲的表情,连忙问道:“爹,您在愁啥呢?”

  屈伯叹了口气,指着那片粟米田说道:“我在愁这片地啊!你怎么能把好好的粟米田给翻了,种上甘蔗呢?”

  屈虎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解释道:“爹,您别担心。秦人说了,这甘蔗收了就给现钱,到时候咱们拿着钱去镇上的粮铺买米,可比自己种划算多了!您看看隔壁村的王二,他种了五亩甘蔗,上个月就用换来的钱买了一口新铁锅,那亮堂劲儿,可让人羡慕了!”

  屈伯叹了口气,扒开一片甘蔗叶,看着底下的土地:“可粮铺的米价,这两个月涨了三成了。”

  “涨就涨呗,咱卖甘蔗挣的钱也多啊!”屈虎满不在乎地挥挥手,“再说了,秦人的船下个月就来收蔗了,到时候咱换了钱,多买些米囤着,怕啥?”

  屈伯没再说话,只是望着远处连绵的青绿色。不光是他家,整个陈县,甚至相邻的汝阴、寿春,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成片的粮田了。年轻人都疯了似的种甘蔗,说这是“秦国来的金苗子”,只有他们这些老辈人,夜里总梦见荒年时,粮仓见底的光景。

  郢都王宫,庄严肃穆,金碧辉煌。楚王负刍端坐在王座之上,面色阴沉,他的目光紧盯着手中的奏报,仿佛那是一份罪大恶极的判决书。突然,他猛地将奏报拍在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整个宫殿都为之一震。

  “五十万亩!”楚王负刍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无法遏制的怒意,“短短三年,楚地竟有五十万亩粮田改种了甘蔗!”他的声音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是在咆哮,“你们这些地方官都是干什么吃的?甘蔗都种了五十万亩了,才来禀报?”

  跪在地上的地方官们吓得浑身发抖,头都不敢抬,只能战战兢兢地听着楚王的斥责。他们知道,这次的事情闹大了,五十万亩粮田改种甘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粮食产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时,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拱手道:“大王息怒,此事或另有隐情。秦人以高价收购甘蔗,百姓为求生计,才纷纷改种。且甘蔗获利快,百姓以为有利可图。”

  楚王负刍怒目圆睁:“利字当前,便不顾国之根本了?若无粮食,百姓何以为生,楚国何以为继?”说罢,他扫视群臣,“传寡人之令,即刻禁止再改粮田种甘蔗,已种甘蔗者,待此次收成后,也需复种粮食。”

  地方官们领命,惶恐退下。

  然而,命令传下去,却像石沉大海。地方官阳奉阴违,百姓更是偷偷摸摸地护着自家的甘蔗田。秦商们则在暗地里放话:“只要交蔗,不仅给现钱,还能帮着‘疏通’官府。”

  一来二去,禁令成了空谈。只有各个地方的粮仓,在每月清点时,粮囤的高度肉眼可见地降了下去。守仓的官吏看着空荡荡的粮仓,夜里总被噩梦惊醒——梦里,饥民们举着锄头,朝着粮仓涌来。

  楚地的事情,各诸侯国都听说了,只是对他们来说,这与自己有何关系?不过是楚王负刍太过愚蠢罢了。

  如今的诸侯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仍有一争之力,各自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地盘。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

  秦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以及政治手段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其崛起之势如日中天,不可阻挡。相比之下,其他诸侯国虽然也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地位,但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即使这些诸侯国能够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恐怕也难以取得胜利。因为秦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其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的总和。

  在这样的形势下,其他诸侯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们或许会继续在秦国的阴影下苟延残喘,或许会在秦国的压力下逐渐瓦解,最终被秦国所吞并。

  蜀地的气候总带着三分黏腻,巴家院里那株百年黄葛树把浓荫铺得满地都是,却滤不去空气里若有若无的铁腥气——那是从十里外的铁矿飘来的,如今成了巴家日子里最寻常的背景。

  巴清坐在竹编的摇椅上,手里捻着串水红玛瑙珠,每颗珠子都被摩挲得温润透亮。她眼皮颤了颤,没睁眼就听出了脚步声的轻重:“是蒲儿?”

  脚步声停在廊下,巴蒲的声音带着些微奔波后的沙哑:“母亲。”他接过丫鬟递来的竹凳,在离摇椅三尺远的地方坐下,青布袍角扫过地面的青苔,带起细碎的凉意。

  “铁矿的事理顺了?”巴清这才睁开眼,她的眸子是蜀地少见的深褐,像浸在溪水里的黑曜石,“前日听管事说,新出的生铁块子总带着砂眼。”

  “已经换了掌炉的老师傅。”巴蒲端起茶盏,茶沫子在碧色茶汤上转了个圈,“孩儿盯着炼了三炉,砂眼都去了,往后按新法子监工就行,不用日日守着。”他指尖在茶盏沿上轻轻敲着,那节奏和铁矿里锻铁的锤子声隐隐相合。

  巴清“嗯”了一声,玛瑙珠串在她掌心转得快了些:“嘉阳公主那边,催了?”

  巴蒲抬眼时,正撞见养母眼里一闪而过的锐利。他摇了摇头:“公主并没有催。”

  巴清把珠串往腕上一绕,站起身时竹椅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楚地那边,昨日有商队带了消息来。”

  巴蒲没接话,他知道养母要说的,定然不是寻常的货物往来。

  “楚王在寿春筑了新台,说是要效仿楚庄王问鼎中原。”巴清的声音被风送得有些飘,“还派了使者去临淄,想拉着齐国一起合纵。”

  她忽然转过身,深褐的眸子在暮色里亮得惊人,“你说,这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