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里,最后一缕夕阳从主舰的桅杆顶端滑过,在黝黑的木料上留下道暖金色的光痕。赢无忧放下镜,对周寻道:“让船长们沿着楚地海岸线南下,越往南气候越热,越可能找到我要的作物。就算一时找不到,也要把沿途的岛屿、洋流记下来——总有一天,我要让这些东西,都种进关中的田地里。”
周寻低头应:“属下记下了。”
兰儿这时上前一步,递上块油布包着的竹简:“公主,这是您要的物资清单,昨日刚从船坞送来的。”
赢无忧接过,展开看了看。上面用朱砂标着:“水性兵三千(选自渭水水师),医者二十(擅治刀伤、瘴气),干粮两年量(含菽、麦、腌鱼),豆种百石……”
“嗯,”她点头,目光停在最后一行,“《六国异物志》的抄本带上了?”
“带上了,”翠儿回道,“就是您特意标红的那几页——‘岭南有木棉,絮如鹅毛,可御寒’,还有‘越地有稻,一季三收’,都发放到各船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一个内侍骑着快马奔上崖,翻身下马时差点被碎石绊倒,手里紧紧攥着个铜盒:“公主!工造司……司长说,‘指南勺’成了!”
赢无忧眼睛亮了亮,快步迎上去。内侍将铜盒捧给她,盒上还带着工造司的火漆印。她揭开盒盖,里面铺着层软皮,皮上卧着个磁石磨成的勺子,放在刻着方位的铜盘里。她轻轻拨了下勺柄,勺子转了几圈,最终稳稳指向南方。
“好东西。”她指尖抚过冰凉的勺柄,“有了这个,在海上就不怕辨不清方向了。”
三日后清晨,码头的雾还没散。赢无忧穿着件便于行动的短打,外罩件灰布斗篷,站在栈桥上。翠儿紧随其后,手里捧着个食盒,里面是她亲手做的麦饼——给几个相熟的年轻人带上的。
五艘巨舰已升满帆,身后还跟着上百艘其他船只。黑色的“秦”字旗在雾中若隐若现。主舰甲板上,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王贲将军身披重甲,正低声吩咐着什么;蒙恬的幼子蒙启,虽才十六岁,却已佩上了剑;宗室里的赢念,捧着她给的《六国异物志》,正和李斯家的二公子李许说着话——这几个都是自己请求出海的,王贲镇得住场面,蒙启懂水战,赢念心细,李许博闻,正好互补。
出发前,赢无忧特意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带领他们来到船舱的小厨房,准备教他们如何发豆芽。
她站在厨房中央,手中拿着一把黄豆,微笑着对大家说:“这是黄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泡在清水里,每天换两次水,注意不要让它们见光。这样,大约五六天后,豆芽就会长出来了。”
接着,赢无忧详细地解释了发豆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每个人都能明白。她告诉大家,海上航行时蔬菜稀缺,豆芽不仅可以提供营养,还能败火,预防疫病的发生。
看着众人上船,赢无忧站在岸边,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王将军,你们此去一定要保重啊!”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穿透了清晨的薄雾,远远地传了出去。
主舰上的王贲听到赢无忧的呼喊,立刻走到船头,高声回应道:“请公主放心!末将定会不辱使命,寻回奇物,探出航线,为大秦开疆拓土!”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赢无忧微笑着点点头,抬起手,朝着他们轻轻挥动,表示祝福和送别。甲板上的几个年轻人也纷纷效仿,向她挥手致意。
“起锚!”王贲一声令下,巨舰缓缓驶离码头,船桨搅动雾气,留下一道道水痕。
赢无忧站在栈桥上,看着五艘船破开晨雾,向着东方驶去。帆被风灌得鼓鼓的,像一群展翅的大鸟,渐渐融入远处的晨光里。她一直站到雾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直到船影变成几个小黑点,才转身往回走。
“公主,吃块饼吧?”翠儿打开食盒,拿出块还温着的麦饼。
赢无忧接过,咬了一口,麦香混着芝麻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她望着海面上残留的帆影,轻声道:“等他们回来,说不定就能让关中的百姓,冬天也能穿上暖和的棉衣了。”
翠儿没说话,只是帮她拢了拢斗篷。她知道,公主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止是几块饼、几件棉衣。那五艘驶向未知的巨舰,载着的是公主对天下的念想——总有一天,这四分五裂的土地会连成一片,再无战乱,再无饥寒。
海风依旧吹着,带着水汽的微凉,像是在应和着这个藏在琅琊台晨雾里的约定。
在赢无忧忙忙碌着出海事宜的时候,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却弥漫着一股别样的氛围。此次科举的进士们,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紧张培训,终于迎来了结业的时刻。
这些新晋的县令们,有的来自名门望族,有的则是寒门子弟,但此刻,他们都身着一袭青色官袍,显得格外庄重。尽管他们的面容还略显青涩,但那眼底燃烧着的,却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热切渴望。
在这离别之际,大家都忙着收拾行囊,彼此拱手道别。有的相互叮嘱,有的则互道珍重,言语之间,既有对同窗情谊的不舍,更有对各自前程的期许。
“张兄此去南阳郡,可要多保重。”一个面容清瘦的年轻士子举杯道,他是来自齐地齐悦,即将赴任九江郡下属的柴桑县。
被称作张兄的张仓笑着回敬:“齐贤弟才该当心,柴桑毗邻楚地,听说那里的百姓近来都疯了似的种甘蔗,连粮田都荒了,你这县令怕是不好当。”
齐悦闻言,眉头微蹙。培训时,博士们特意讲过楚地的情形,说那红糖香甜异常,连宫中贵人都爱不释口,却没提过粮田之事。
他将酒一饮而尽:“既为父母官,自当为民计长远。若真如王兄所说,我倒要看看,这甘蔗到底是福是祸。”
话音未落,驿站外传来马蹄声。送他们赴任的车马已备妥,青色的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子们纷纷起身,整理好衣冠,踏上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朝着大秦的四面八方驶去,车辙里,藏着大秦未来的脉络。
周寻低头应:“属下记下了。”
兰儿这时上前一步,递上块油布包着的竹简:“公主,这是您要的物资清单,昨日刚从船坞送来的。”
赢无忧接过,展开看了看。上面用朱砂标着:“水性兵三千(选自渭水水师),医者二十(擅治刀伤、瘴气),干粮两年量(含菽、麦、腌鱼),豆种百石……”
“嗯,”她点头,目光停在最后一行,“《六国异物志》的抄本带上了?”
“带上了,”翠儿回道,“就是您特意标红的那几页——‘岭南有木棉,絮如鹅毛,可御寒’,还有‘越地有稻,一季三收’,都发放到各船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一个内侍骑着快马奔上崖,翻身下马时差点被碎石绊倒,手里紧紧攥着个铜盒:“公主!工造司……司长说,‘指南勺’成了!”
赢无忧眼睛亮了亮,快步迎上去。内侍将铜盒捧给她,盒上还带着工造司的火漆印。她揭开盒盖,里面铺着层软皮,皮上卧着个磁石磨成的勺子,放在刻着方位的铜盘里。她轻轻拨了下勺柄,勺子转了几圈,最终稳稳指向南方。
“好东西。”她指尖抚过冰凉的勺柄,“有了这个,在海上就不怕辨不清方向了。”
三日后清晨,码头的雾还没散。赢无忧穿着件便于行动的短打,外罩件灰布斗篷,站在栈桥上。翠儿紧随其后,手里捧着个食盒,里面是她亲手做的麦饼——给几个相熟的年轻人带上的。
五艘巨舰已升满帆,身后还跟着上百艘其他船只。黑色的“秦”字旗在雾中若隐若现。主舰甲板上,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王贲将军身披重甲,正低声吩咐着什么;蒙恬的幼子蒙启,虽才十六岁,却已佩上了剑;宗室里的赢念,捧着她给的《六国异物志》,正和李斯家的二公子李许说着话——这几个都是自己请求出海的,王贲镇得住场面,蒙启懂水战,赢念心细,李许博闻,正好互补。
出发前,赢无忧特意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带领他们来到船舱的小厨房,准备教他们如何发豆芽。
她站在厨房中央,手中拿着一把黄豆,微笑着对大家说:“这是黄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泡在清水里,每天换两次水,注意不要让它们见光。这样,大约五六天后,豆芽就会长出来了。”
接着,赢无忧详细地解释了发豆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每个人都能明白。她告诉大家,海上航行时蔬菜稀缺,豆芽不仅可以提供营养,还能败火,预防疫病的发生。
看着众人上船,赢无忧站在岸边,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王将军,你们此去一定要保重啊!”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穿透了清晨的薄雾,远远地传了出去。
主舰上的王贲听到赢无忧的呼喊,立刻走到船头,高声回应道:“请公主放心!末将定会不辱使命,寻回奇物,探出航线,为大秦开疆拓土!”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赢无忧微笑着点点头,抬起手,朝着他们轻轻挥动,表示祝福和送别。甲板上的几个年轻人也纷纷效仿,向她挥手致意。
“起锚!”王贲一声令下,巨舰缓缓驶离码头,船桨搅动雾气,留下一道道水痕。
赢无忧站在栈桥上,看着五艘船破开晨雾,向着东方驶去。帆被风灌得鼓鼓的,像一群展翅的大鸟,渐渐融入远处的晨光里。她一直站到雾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直到船影变成几个小黑点,才转身往回走。
“公主,吃块饼吧?”翠儿打开食盒,拿出块还温着的麦饼。
赢无忧接过,咬了一口,麦香混着芝麻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她望着海面上残留的帆影,轻声道:“等他们回来,说不定就能让关中的百姓,冬天也能穿上暖和的棉衣了。”
翠儿没说话,只是帮她拢了拢斗篷。她知道,公主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止是几块饼、几件棉衣。那五艘驶向未知的巨舰,载着的是公主对天下的念想——总有一天,这四分五裂的土地会连成一片,再无战乱,再无饥寒。
海风依旧吹着,带着水汽的微凉,像是在应和着这个藏在琅琊台晨雾里的约定。
在赢无忧忙忙碌着出海事宜的时候,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却弥漫着一股别样的氛围。此次科举的进士们,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紧张培训,终于迎来了结业的时刻。
这些新晋的县令们,有的来自名门望族,有的则是寒门子弟,但此刻,他们都身着一袭青色官袍,显得格外庄重。尽管他们的面容还略显青涩,但那眼底燃烧着的,却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热切渴望。
在这离别之际,大家都忙着收拾行囊,彼此拱手道别。有的相互叮嘱,有的则互道珍重,言语之间,既有对同窗情谊的不舍,更有对各自前程的期许。
“张兄此去南阳郡,可要多保重。”一个面容清瘦的年轻士子举杯道,他是来自齐地齐悦,即将赴任九江郡下属的柴桑县。
被称作张兄的张仓笑着回敬:“齐贤弟才该当心,柴桑毗邻楚地,听说那里的百姓近来都疯了似的种甘蔗,连粮田都荒了,你这县令怕是不好当。”
齐悦闻言,眉头微蹙。培训时,博士们特意讲过楚地的情形,说那红糖香甜异常,连宫中贵人都爱不释口,却没提过粮田之事。
他将酒一饮而尽:“既为父母官,自当为民计长远。若真如王兄所说,我倒要看看,这甘蔗到底是福是祸。”
话音未落,驿站外传来马蹄声。送他们赴任的车马已备妥,青色的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子们纷纷起身,整理好衣冠,踏上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朝着大秦的四面八方驶去,车辙里,藏着大秦未来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