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迷人的老祖宗们-《妻主掀桌拒接盘,宠夫逆袭两手抓》

  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庭院里种着的芭蕉从枯黄处冒出了几片新叶,瞧着那嫩绿的色泽甚是喜人。

  不经意间,春风温柔拂过。

  转眼便是初春。

  顾凉把矮凳轻缓的放回孟迟房间,路过后屋时,听到了身后学子们齐诵的声音,脚步微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念的是《孟子·离娄上》。

  顾凉缓缓转身,抬眸看去。

  孟迟手里卷着书册,淡定自若的坐在桌案前,她依旧是粗布麻衣的装束,鞋子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瞧着像是刚下过地,然后才急匆匆赶回来讲课一般。

  偶尔掀起眼皮,瞥一眼检阅着学子们表情是否到位。

  大部分时间都是闭着眼睛,随着底下的诵读声小幅度的轻晃着头,让底下人误以为她放任自流。

  然而她总是能精准的定位到谁念错了、漏了、走音了。

  孟迟的课堂,一向如此。

  你以为自己在顶层浑水摸鱼,其实老师在大气层眼神如炬。

  顾凉微微一笑。

  她自回来东林书院后,孟先生每日便是如此纠正她的字的。

  有孟先生管着白日,李景霂占着半夜,她的读书生涯。

  总是如此的充实而饱满。

  “……先生,此句何解?”

  听到有人询问,孟迟缓缓起身。

  “此句释义,倒也不难。

  国,乃天下之基,无国,便无天下之分;而家,是国之基础,若无千万小家,又何来泱泱大国……”

  孟迟讲解经义的声音回荡在屋子里,底下端坐的学子们皆是聚精会神的聆听着。

  年后。

  东林书院的确是多了许多新面孔。

  她们有些是才从各地州,不远千里跋山涉川来求学的寒门学子。

  年轻的面孔如同朝日春露,风华正茂、朝气蓬勃。

  她们发愤忘食的学习着圣贤之理,亦想要在科举一途上为己证道。

  而有一些,则是寒窗苦读煎熬多年,仍执着的在等一个机遇的落榜生。

  她们不甘就此放弃,即便肩脊微屈,似是带着几分被生活重击过的无奈和郁气。

  但眼神里,依旧写满了清寒孤冷的倔强和不服输。

  顾凉的视线缓慢的掠过这些学子的神情,如同看到曾经的她们。

  “先生,会否有一日,天下大同,就再无家国之分?”

  堂上,一位穿着白衣儒衫的年轻女子忽然出声,向孟迟提问道。

  女子脸庞瘦削苍白,然而瞳色漆黑,肩背挺直,眉眼中带着一抹坚定。

  孟迟看着她,神色多了几分温和,“你的名字是?”

  那女子站起身,朝着孟迟恭敬的行了一礼,回答道。

  “先生,学生名叫安禾,是江州人。”

  孟迟点了点头,“安禾,你问的很好,你问里所言的大同,可是出自《礼记》?”

  “是的,先生。”

  孟迟朝前走了几步。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乃是儒家'仁'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无数先贤圣人都想要达到的至臻境界。

  虽以如今的局势,天下大同看似天方夜谭,然我也相信,若为君者皆圣明,若汝等头戴乌纱皆不忘此心,若豪绅、强盗、百姓们皆学过此篇,所有人都心存善念,人人为公、协和万邦。

  那么,或许会等到这一日的。”

  “那……可还有家国?”

  “为何没有呢?”孟迟笑了笑,“如无家国情怀,又何来天下大同?”

  安禾愣了一下,虽仍有些不解,但也还是对着孟迟端庄的行礼落座。

  “多谢先生解惑。”

  见安禾脸上仍旧困惑,孟迟又解释了一句。

  “安禾,大同是'仁'的最终归途,这点毋庸置疑。

  然而,家国天下才是真实,无数像我们这般平庸的人,究其一生,或许也只能无限接近那个至高无上的理想,却永远也实现不了它。”

  “先生,那理想……无用吗?”

  “不,它很有用。”

  “学生有些不明白。”

  “它是这里的力量。”孟迟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学子,伸手指向自己的心口,缓缓点了两点,“这种力量,指引着我们源源不断的朝前走,但我们也不该忘记,它,来源于此。”

  “只有知道它从何处来,才能不因它与真实的落差而感到消沉,才能不怨恨这个世道。”

  “安禾,先生希望你,可以晚些明白。”

  顾凉眸色动了动。

  孟先生此言,推心置腹。

  她想让她的学子们,先懂得立足于当下,才能着眼于将来。

  少年振衣,可当作千里风幡。

  少年瞬目,亦可作万古清流想。

  天下之道,永远不会苛待这些认真读书、誓死追求至贤之理的人。

  孟迟或许不会知道。

  这句在她眼里似乎是虚无缥缈的“天下大同”。

  在漫漫长河里的某一个时刻,仍然有一个国家在为之疾呼奔走。

  那是一个性情温良而伟大的民族,化育千年而不朽的天下情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即便他们曾遭受过最残忍的迫害,即便他们曾在黑暗中挣扎寻药,即便他们曾无数次处在水深火热中。

  但仅是因为,曾经感受过的一点儿善意。

  融于他们骨血里的“和天下”,也依然会支撑着他们,继续深刻而温柔的爱着这个世界,甚至竭尽所能的帮助这世间更多的人,从苦难中逃离出来。

  只因为,他们也是从苦难中涅盘而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凉低声吟了一句,缓缓转过身,仰头看着明净澄澈的碧空,仿佛有无数先贤正朝着她微笑。

  顾凉眼眶微热,会心一笑。

  她这些心软又迷人的老祖宗们啊……

  听到堂上又响起了另外一篇的诵读声,顾凉低下头,抬步朝前院走去。

  她冷淡清肃的背影略显清瘦,似有一篷清霜笼罩周身,靴子踩在青石板上,卷起了泥水,然而她却浑然无所觉,脚步不停。

  //

  中了举后,孟迟便不必再拘着举人们听课,只对文章做点评。

  毕竟考纲涉及的经义她们也都差不多默背理解得差不多了。

  会试,策论最是关键。

  还是要多写文章、多积累、多观察。

  孟迟也会建议她们几个,多下点基层,适当劳作一下,也走走看看,最好能亲身体会一下农事、商贾、市井等方方面面的运行规律。

  毕竟坐而论道,是答不好会试题的。

  所以顾凉负责果园,方仲怀负责菜地,彭兴负责竹林,钱程负责花圃。

  她们各司其职,这不用拘在堂上听课的日子,也被孟迟安排得明明白白。

  方仲怀几人正坐在檐下休憩,衣衫上都是狠狠劳作过的痕迹。

  瞧见顾凉,急忙朝着她招手。

  “顾君,快来坐会儿,钱程方才摘了些山茶花来,说是要给咱们泡花茶开开眼呢。”

  顾凉走了过去。

  钱程站着等水烧开,展开折扇晃了两下。

  那扇面上画了桃花,加上她这今日一身粉袍,更衬得人如桃花面,风度翩翩。

  是目前她们几个里,最干净整洁的一个了。

  顾凉淡淡道。

  “钱君今日这一身,倒是有几分春暖花开的意境。”

  穿得跟花蝴蝶似的。

  方仲怀笑道,“顾君,你先莫笑,这可是有名堂的。

  自你大婚后,钱君家中长辈更是催得紧,还特地找道长算了一卦,那道长说,她每月得有一日要穿粉衣戴粉花,才能得遇有情郎。”

  顾凉挑了挑眉。

  大乾不是以女为尊么,怎么女子也要招桃花?

  钱程表情也略有些尴尬。

  “我一女子,戴花有些说不过去,想着这折扇日日不离身,随便画上几朵应个景得了。

  也倒不敢奢求像顾君这般天作之合的佳缘,但求能遇上个贤淑孝顺的,好让我同家中长辈有个交代。”

  这用假花招桃花,还花了一整棵桃花树……

  该不会都来些烂桃花吧?

  顾凉且压下怀疑不表,只安慰她一句。

  “说不定哪天出门便遇上了。”

  “那就借顾君吉言了。”

  钱程也没把她这句话放心上,只当是友人间的玩笑之语,开始摆弄她从江陵带过来的茶具。

  “花茶倒是普通,开眼的是这茶具。

  我年前到码头观摩了几日,偶尔瞧见银仓那边的商人带来了这个,觉得很是奇特。

  正好那商人同我家也有些渊源,我便央求她卖了我一套小的,你们看看?”

  几人睁大眼睛围观。

  只见钱程摆出来的茶杯晶莹剔透,上面还雕刻着繁复美丽的花纹。

  方仲怀和彭兴惊叹道,“这是何物?”

  “那商人说,这叫琉璃杯,即便是在银仓也是价值千金的稀罕物,不过在大乾国内倒是鲜少听说。”

  顾凉缓缓抿起唇。

  这应当是古法琉璃,厚而白。

  她印象中,似乎记得古法琉璃是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不同的原料会形成不同的效果,流光溢彩,瑰丽无穷。

  然而制作技艺却十分复杂,她也只知原料而不知配比。

  “钱君,那商人可还在大乾境内?”

  “她每次来,只待一月,卖完货便回去了,顾君怎么突然问起?”

  顾凉淡声道,“只是好奇罢了,若是她下次来,烦请钱君帮我留住她,我想同她见一面。”

  琉璃既然贵重,应当也是皇室专用。

  那商人不敢在银仓卖,却在年关口偷摸来到大乾销货。

  如果不是从皇室偷渡出来的物品,那这东西八九不离十会是银仓民间匠人私铸的。

  果然最赚钱的法子都写在律法里。

  要是能从这商人嘴里撬出来那匠人所在,就是挖她也要挖出来配比。

  银仓有的,大乾也得有。

  喜欢妻主掀桌拒接盘,宠夫逆袭两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