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晋南山谷,弥漫着战败后的压抑与疲惫。
池越和秦晔刚收拢好部队,便接到卫立煌总指挥部的紧急命令:
即刻前往指挥部,有重要军事会议。
两人心中疑惑,不知在这总撤退的关头还有何议可论。
他们整理了一下征尘,快马加鞭赶到设在一处大院的总指挥部。
一进院子,便感觉气氛不同寻常。
警卫明显增多,除了中央军士兵,还有不少身着灰布军装、军容整肃的八路军战士在外围警戒。
他们的装备虽旧,但眼神锐利,纪律严明,与周围败退下来的散兵游勇形成鲜明对比。
“八路军?彭老总的人?”池越低声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与敬意。
平型关大捷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军,对这位能打硬仗的八路军副总指挥,他们是心存佩服的。
“看来今日之会,非同小可。”秦晔神色凝重。
他们被副官引至作战室。
室内将星云集,气氛庄重,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卫立煌将军竟然亲自迎了上来。
“秦师长,池旅长,你们来得正好!”
卫立煌用力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忻口苦战,你们打得英勇!淆城、巩镇,你们守得惨烈!
你们是英雄!今日此会,你们二位必须在场!”
说着,卫立煌亲自将他们引到会议桌旁,安排在相当靠前的位置,仅次于几位军长。
这番礼遇让周围一些资历更老的将领也纷纷侧目,但无人提出异议
——池秦二部在华北战场上的血战和功绩,早已传遍军中,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和坚实的脚步声。
一个身材不高、面色黝黑、肩背宽阔、浑身透着果敢坚毅气质的军人,在几名随从陪同下大步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打着绑腿,与满屋子的将官呢制服迥然不同,却自带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强大气场。
“卫总司令!各位将军,久等了!”来者正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彭石穿(字德怀)。
“彭将军!”卫立煌热情地上前握手,并向在场众人介绍:“这位便是指挥平型关大捷,威震倭寇的彭将军!”
彭石穿与各位将领一一见礼,轮到池越和秦晔时,卫立煌特意着重介绍:
“彭将军,这两位此前在淆城、巩镇一线,以寡敌众,硬抗日寇长达月余的池越旅长和秦晔师长。
此次忻口会战,他们亦率部来援,坚守南怀化阵地,作战英勇,歼敌无数,堪称奇迹!”
彭石穿闻言,目光炯炯地看向两人,主动伸出手,用力地与他们握手。
“秦师长,池旅长,你们的事迹,我听说了!打得好!打得硬气!
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能坚守那么久,了不起!”
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话语中的真诚和赞赏毫不掺假。
这番来自赫赫名将的由衷赞誉,让两人都有些动容。
尤其是在经历了被中央忽视、苦战待援而不得、最终败退的复杂心绪后,这番话显得格外珍贵。
池越挺直腰板,简单回道:“彭副总过奖了,守土尽责,分内之事!”
秦晔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语气沉稳却难掩感慨:“多谢彭副总谬赞,只可惜……未能守住国土,愧对百姓。”
彭石穿用力一摆手:“哎!话不能这么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鬼子有飞机大炮,咱们有什么?
靠的就是一股不怕死的精神!
你们在淆城巩镇拖住鬼子,为大部队调动争取了时间,又在南怀化苦战旬日,打得小鬼子哭爹喊娘,我听了都佩服啊!
现在撤下来,不是结束。抗战是长期的,就像我们朱总司令说的,要准备打它个十年八年!
只要不投降,一直打下去,总有一天能把鬼子赶出去!”
会议正式开始。
彭石穿慷慨陈词,详细介绍了八路军在敌后作战的经验、战果以及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弹药奇缺)。
他坚决表示:“我八路军誓与华北共存亡,决不南渡!敌人打到什么地方,我们就打到什么地方!
敌人虽然占领了铁路线和城市,但广大的乡村是我们的,人民是我们的!”
卫立煌听后极为动容,当场表态:“贵军深入敌后,艰苦卓绝,厥功至伟!
凡所需弹药粮秣,我部必尽力筹措补充!望两军精诚团结,共御外侮!”
他当场下令,拨付给八路军一批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药品。
会议期间,彭石穿其人的直爽、务实、果决给池秦二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没有丝毫官僚气,分析战局一针见血,提出的合作建议具体可行。
这与他们之前在国民党军内部见到的那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景象形成了天壤之别。
然而,在这看似融洽的会晤氛围下,池越和秦晔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无处不在的矛盾暗流。
指挥部的副官在汇报时,提及八路军部队的调动和根据地扩展时,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警惕和限制意味。
而国民党方面的一些政工人员,看八路军干部的眼神也充满了猜忌和不屑。
双方在商讨物资补给(尤其是弹药和军饷)时,国民党方面部分军官的推诿和拖延更是显而易见。
这一切,彭石穿显然心知肚明,但他大局为重,并未过多纠缠,只是反复强调:
“不管怎么样,抗日是第一位的。
只要是为了打鬼子,我们八路军愿意吃任何苦,接受任何困难的任务!”
这番胸怀和态度,与国民党内部的倾轧和保存实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会后,彭石穿特意又走到池越和秦晔面前,叮嘱道:
“两位年轻有为,是国家栋梁。若日后遇到困难,可派人与我部联系。抗日一家,不必见外!”
望着彭石穿远去的背影,池越忍不住感叹:“这才是真正打鬼子的样子!说话办事,痛快!”
秦晔深深点头,目光中充满了思索:
“是啊……‘决不南渡’,‘敌人打到哪,我们打到哪’……这才是军人应有的气魄和担当。”
会晤结束后,看着彭石穿一行人骑马远去的背影,再看看士气低落的中央军大部队,池越和秦晔沉默了很久。
八路军将领的平易近人、务实高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
以及那种扎根敌后、誓与国土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这颗名为“思考”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这土壤里,悄然生根发芽。
池越和秦晔刚收拢好部队,便接到卫立煌总指挥部的紧急命令:
即刻前往指挥部,有重要军事会议。
两人心中疑惑,不知在这总撤退的关头还有何议可论。
他们整理了一下征尘,快马加鞭赶到设在一处大院的总指挥部。
一进院子,便感觉气氛不同寻常。
警卫明显增多,除了中央军士兵,还有不少身着灰布军装、军容整肃的八路军战士在外围警戒。
他们的装备虽旧,但眼神锐利,纪律严明,与周围败退下来的散兵游勇形成鲜明对比。
“八路军?彭老总的人?”池越低声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与敬意。
平型关大捷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军,对这位能打硬仗的八路军副总指挥,他们是心存佩服的。
“看来今日之会,非同小可。”秦晔神色凝重。
他们被副官引至作战室。
室内将星云集,气氛庄重,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卫立煌将军竟然亲自迎了上来。
“秦师长,池旅长,你们来得正好!”
卫立煌用力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忻口苦战,你们打得英勇!淆城、巩镇,你们守得惨烈!
你们是英雄!今日此会,你们二位必须在场!”
说着,卫立煌亲自将他们引到会议桌旁,安排在相当靠前的位置,仅次于几位军长。
这番礼遇让周围一些资历更老的将领也纷纷侧目,但无人提出异议
——池秦二部在华北战场上的血战和功绩,早已传遍军中,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和坚实的脚步声。
一个身材不高、面色黝黑、肩背宽阔、浑身透着果敢坚毅气质的军人,在几名随从陪同下大步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打着绑腿,与满屋子的将官呢制服迥然不同,却自带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强大气场。
“卫总司令!各位将军,久等了!”来者正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彭石穿(字德怀)。
“彭将军!”卫立煌热情地上前握手,并向在场众人介绍:“这位便是指挥平型关大捷,威震倭寇的彭将军!”
彭石穿与各位将领一一见礼,轮到池越和秦晔时,卫立煌特意着重介绍:
“彭将军,这两位此前在淆城、巩镇一线,以寡敌众,硬抗日寇长达月余的池越旅长和秦晔师长。
此次忻口会战,他们亦率部来援,坚守南怀化阵地,作战英勇,歼敌无数,堪称奇迹!”
彭石穿闻言,目光炯炯地看向两人,主动伸出手,用力地与他们握手。
“秦师长,池旅长,你们的事迹,我听说了!打得好!打得硬气!
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能坚守那么久,了不起!”
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话语中的真诚和赞赏毫不掺假。
这番来自赫赫名将的由衷赞誉,让两人都有些动容。
尤其是在经历了被中央忽视、苦战待援而不得、最终败退的复杂心绪后,这番话显得格外珍贵。
池越挺直腰板,简单回道:“彭副总过奖了,守土尽责,分内之事!”
秦晔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语气沉稳却难掩感慨:“多谢彭副总谬赞,只可惜……未能守住国土,愧对百姓。”
彭石穿用力一摆手:“哎!话不能这么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鬼子有飞机大炮,咱们有什么?
靠的就是一股不怕死的精神!
你们在淆城巩镇拖住鬼子,为大部队调动争取了时间,又在南怀化苦战旬日,打得小鬼子哭爹喊娘,我听了都佩服啊!
现在撤下来,不是结束。抗战是长期的,就像我们朱总司令说的,要准备打它个十年八年!
只要不投降,一直打下去,总有一天能把鬼子赶出去!”
会议正式开始。
彭石穿慷慨陈词,详细介绍了八路军在敌后作战的经验、战果以及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弹药奇缺)。
他坚决表示:“我八路军誓与华北共存亡,决不南渡!敌人打到什么地方,我们就打到什么地方!
敌人虽然占领了铁路线和城市,但广大的乡村是我们的,人民是我们的!”
卫立煌听后极为动容,当场表态:“贵军深入敌后,艰苦卓绝,厥功至伟!
凡所需弹药粮秣,我部必尽力筹措补充!望两军精诚团结,共御外侮!”
他当场下令,拨付给八路军一批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药品。
会议期间,彭石穿其人的直爽、务实、果决给池秦二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没有丝毫官僚气,分析战局一针见血,提出的合作建议具体可行。
这与他们之前在国民党军内部见到的那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景象形成了天壤之别。
然而,在这看似融洽的会晤氛围下,池越和秦晔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无处不在的矛盾暗流。
指挥部的副官在汇报时,提及八路军部队的调动和根据地扩展时,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警惕和限制意味。
而国民党方面的一些政工人员,看八路军干部的眼神也充满了猜忌和不屑。
双方在商讨物资补给(尤其是弹药和军饷)时,国民党方面部分军官的推诿和拖延更是显而易见。
这一切,彭石穿显然心知肚明,但他大局为重,并未过多纠缠,只是反复强调:
“不管怎么样,抗日是第一位的。
只要是为了打鬼子,我们八路军愿意吃任何苦,接受任何困难的任务!”
这番胸怀和态度,与国民党内部的倾轧和保存实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会后,彭石穿特意又走到池越和秦晔面前,叮嘱道:
“两位年轻有为,是国家栋梁。若日后遇到困难,可派人与我部联系。抗日一家,不必见外!”
望着彭石穿远去的背影,池越忍不住感叹:“这才是真正打鬼子的样子!说话办事,痛快!”
秦晔深深点头,目光中充满了思索:
“是啊……‘决不南渡’,‘敌人打到哪,我们打到哪’……这才是军人应有的气魄和担当。”
会晤结束后,看着彭石穿一行人骑马远去的背影,再看看士气低落的中央军大部队,池越和秦晔沉默了很久。
八路军将领的平易近人、务实高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
以及那种扎根敌后、誓与国土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这颗名为“思考”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这土壤里,悄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