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安顿-《穿书七十年代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

  等林玉竹进到她们要住的房间后,入眼的便是一座大土炕,炕中间还有一道快通到房顶的火墙。

  林玉竹本来就是北方人,小时候家里也住过一段时日的平房,她看着炕下面有炉洞便知道这炕是要单烧的。

  东北冬天这么冷,人民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火炕在冬天绝对是一大神物。

  在东北这边,屋子里都会有火墙和火炕,火墙基本是两间屋子共同的墙面,这样冬天到了,火墙就能同时给两屋供暖,相当于楼房里暖气一般的存在。

  而为了省柴或者是煤,火墙和土炕都是和家里的炉灶互通的,火墙有个通口能通到房顶,就是我们看到的烟筒。

  到了冬天,柴火足的情况下,屋里会特别的暖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是美滋滋的。

  不过也有炕是不通炉灶的,那就只能单烧。

  她们这间屋子看来就是这种情况,细看下去,这屋子挺大的,单靠门边这道火墙,不一定能保暖。而且靠门这边若是搭土炕估摸只能睡得下三四个人,所以这样建造也不是不合理。男生们住的就火墙另一面,那屋子小,除了炕就一狭窄的过道,放张桌子用来平时摆放水缸暖瓶这些物件就能挤得满满当当。

  如果强迫症看着此时的场景一定会很揪心,甚至可能会崩溃。

  女生屋里的炕睡下五人,这火墙自然不是立在正中间的,靠两面墙没有窗子的只能睡下两人,那边收拾的干净,铺了草席,一看就已经有人占了。

  村里人也有干净利落的一面,那就是家家户户的炕都十分地干净整洁,这会讲究些的人家还会给炕上铺上一层报纸然后再铺上草席,每天扫得干干净净的。炕上靠墙的一侧都有一排炕柜,是放被褥和衣服用的,木料在村里不值钱,基本家家都会打排炕柜。

  林玉竹她们刚过来,这炕一直没有人帮打理,需要她们自行打扫,与一旁干净的炕铺成了鲜明的对比,又脏又破。

  李向晚和张艳秋再一次陷入震惊中,久久不能回神……

  林玉竹放下行李,看了下炕上的物件。

  一张草席卷了一半,被放在炕上,土炕上落着些土疙瘩与灰尘,就这么直接铺草席是肯定不行的,时间久了肯定渗灰,还硌人。

  有问题就解决,林玉竹没闲工夫烦恼:“咱们把草席拿到外面清洗下,再把炕面扫干净。你们有没有带报纸?咱们最好把炕面铺一层报纸再铺席子。”

  两人这才回过神,纷纷点头。

  张艳秋是带了报纸来的,这会也不是计较谁不拿报纸的时候。把炕面扫干净后,三人又一起上炕铺报纸,没胶水没胶带的,只能把报纸相互叠加压着。

  她们又管王阳借了抹布,把草席擦洗干净晾在院子里,等晒干就能铺炕了。

  直到这会儿,三人才有歇会的时间,又开始研究怎么睡。

  李向晚和张艳秋都嫌弃那面火墙,嫌它没刷白灰脏兮兮的。林玉竹无所谓,等冬天了,这火墙才是个宝呢。

  所以林玉竹挨着火墙睡,张艳秋喜欢靠窗户的位子,她觉得明亮,心里能敞亮些,直到现在她心里还跟堵了块石头似的。

  李向晚和林玉竹不认同这个想法,晚上要是闯进来人,靠窗的位置最危险。

  这话二人都没说出来,就这样,李向晚睡中间。她身上是带着秘密的,想有个自己私密的空间,可是在这个年代,别说能不能在村里单独弄个房子住,就是弄到了你一个姑娘家敢住吗?

  这年头,法律常识还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村里还是有那心眼歪、胆大包天的,那时候有多少女知青被祸害了的。

  女知青单立门户,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最初开始,有些知青是分散在各个老乡家住的。

  男知青没什么可怕的,无非是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造成了一些不便。

  可女知青不一样,时间久了,冲突多不说,甚至有些知青被主家给欺负了。

  后来组织上为了保护知青,都让村里给知青建房子,那会儿运气好还能给些房屋贴补。村长也不愿意出事,慢慢的,只要村里空出房屋,就都留给了知青们住。

  单立门户,林玉竹暂时是不考虑了。

  李向晚也早有准备,她从行李包里拿出一骡子深蓝色土布,对着二人说:“你们要不要用这土布把炕隔开来。”

  她们这炕正对门口,早上要是谁出去不关门,很容易走光。

  在林玉竹看来,给炕上隔个帘很有必要。

  看李向晚拿出这么多土布来,还特意买了染料来染色,林玉竹便猜到她是早就预备好的。

  林玉竹也是有秘密的人,自然赞成。

  有个布遮着总比不遮得好,透光性肯定是差了,可集体宿舍要啥讲究呢。

  乡下土布虽然容易买到,却也是花钱来的,林玉竹没脸白要,拿出五毛钱给了李向晚。

  “我看是要拿土布遮挡些,不说咱们之间避讳不避讳,这另间屋还有男生住呢,不给炕口遮个帘子对咱们女生来说还挺容易走光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别说给门口挂个帘子,有人出去就有人掀帘子,这土房就两间屋再加个厨房,大家干个啥基本都是在厨房,她们炕口正对厨房怎么可能方便。

  张艳秋看林玉竹都拿出了五毛钱,神色一顿,眼里不大高兴,在她看来平时让别人注意一点就行了。

  可大家都是睡一个炕头,不可能单独给她落下吧,有些不情愿地拿出了五毛钱。

  李向晚也没客气,接了钱放进兜里。

  大家相处的日子长着呢,她若是一开始就大方,再养成她们伸手就来的习惯可怎么办。

  上辈子她也交过家境普通的朋友,后来发现那些朋友明面上对她亲亲热热,背地里却没少讲究她。

  因为吃饭AA制,就会说出去吃个饭还要她们掏钱,家里条件那么好怎么好意思的。

  从此,她便知道,你条件好,在别人眼里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多付出一些。对此,她心里冷笑,到了这里,自然知道低调,更不能养成手脚大方的名声。

  李向晚是做足了准备,连钉子和绳子都带来了。

  这会能有绳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几个女生手忙脚乱地弄着,也没个章程。

  李向北占了发小的光,只要收拾行李就成,他安顿好后,过来一看,就把活自然地接了过去。

  王阳和李向北负责钉钉子,几位女生把绳穿进缝好的帘子里,几人齐心合力地把帘子挂上房梁。

  最后,小土炕被分割成三个小隔间,这炕不算小,铺上褥子还有多余空间,到不显的那么压抑了。

  这么一弄张艳秋也挺满意的,她也开心能有个自己的空间。

  炕柜是靠墙横着放的,正好她们一人一对开门,很完美。

  外面太阳毒,草席已经干透了,三个女孩把草席拿进来铺在炕上,如此下来,才有了个干净样。与之前对比,心里都舒服了不少。

  这土房看久了也觉得顺眼了些。

  王阳和李向北又去村长那领四人的粮食,几个女生陆陆续续地拿出行李收放好,以免摆在外面碍事。

  林玉竹和张艳秋一看就是家里拿的旧得不行的被褥。而李向晚的,明显是新的。

  张艳秋稍微有些诧异,知道二人家境差不多,却没想她父母这么宠她,心里有些羡慕和嫉妒。

  林玉竹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有对比,林妈比李家父母好太多了,李向晚出门的时候除了几件衣服什么都没带出来,这些行李都是她在京城时置办的。

  所以说啊,人有时候也没必要羡慕谁,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这时系统又提醒她萝卜成熟了并且已经收割完,是否继续种白萝卜。林玉竹心里默念继续种,面上一脸淡然,谁也看不出异常来。

  收拾行李不是多复杂得事,上午下工前三人就弄完了。

  全部安置好后,三位女生才出屋看粮食。

  这年代,粮食是用布袋子装的,她们没有特意带,只能先借村里的用。等去镇上还要自己去买粮袋或者拿工分和村里抵。

  几人把粮食分完标记好后,上工的三位知青也陆陆续续下工回来。

  其中的两位女知青中,一位叫赵香兰是西湖来的,与李向晚算是半个老乡,所以二人关系在将来挺不错。

  另一位女知青叫王小梅,湖南人。

  林玉竹对此人有印象,小炮灰一个。这人爱吃辣,每次她做饭都喜欢多放辣椒,闹得大家吃不惯。她为男女主的爱情路上做了不少的贡献。

  喜欢穿书七十年代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