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番外林立松-《穿书七十年代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

  “立松,来,喝糖水,快点喝,别让你姑父回来看到了。”

  林立松对着一脸热切笑容的小姑笑了笑,接过糖水,慢慢喝起来。

  林家小姑坐在一旁的木凳上,一脸欣慰地看着眼前的少年。

  这孩子长得像大嫂,整条街里也找不出比他干净、俊俏的小伙子。

  就是性子闷,不爱说话。

  沉默了一会,林家小姑语调轻柔地问:“初中就要毕业了吧?”

  林立松听着小姑的话微愣了下,又点了点头。

  他隐隐知道小姑接下来要说什么,喉间一梗,说不出一个字来。

  “你爸这两年老了许多。”语气里浓浓的心疼之意。

  让听者无端地一闷。

  未等林立松回话,林家小姑又继续说:“虽说你妈也有工作,可在街道办能挣几个钱,这一家全都靠着你爸撑着,你们年纪小的时候还好说,可一个个大了,就不容易了。

  “那乡下人为啥都喜欢儿子,不就是......”

  “小姑。”

  被侄子打断,林家小姑心下一空,眼里含着温和,面上却有些尴尬。

  林立松摸着手中瓷碗的边沿,这碗有些年头,碗沿已经有了阔口和细微的裂痕。

  这个年代,谁家都不容易。

  不知从何时起,他就常常能听到长子该替家分忧、顶立门户这些话。

  儿子,就该撑起一个家。

  “姑,我早就想好了,念完初中就进厂。”

  其实不必特意找他说,他早就做过打算。

  念完初中就不上了。

  用不着一个个来找他,劝他。

  一听侄子这么说,林家小姑一下子笑了开来,欣慰着:“你爸妈没有白疼你。”

  林立松嘴角扯着一丝笑意,只是很牵强。

  离了小姑家,踏着小路回家。

  初春时节,路边的枯黄被一层嫩绿覆盖,生机盎然。

  看着地上一丛丛新生的杂草,林立松微微出了神。

  回过神来,他又是一副沉闷的神色回了家。

  林家家里依旧如平时吵闹,林二妹和林小弟上窜下跳,不大的屋子里一片乌烟瘴气。

  见二人不知收敛,林母一声吼骂,镇住了两只皮猴子。

  不过,也就安静了一会。

  那俩个冤家又开始闹腾起来。

  你打我一巴掌,我打你一拳。

  打不过的嚎啕大哭,喊着林母做主。

  林母眉宇间是断不清的官司。

  又是一轮的争执。

  平日里听着还没什么,今日里听起来,林立松忍不住的烦躁。

  他胸口中有着一种浓浓地窒息感。

  一家人坐在桌前吃晚饭的时候,林立松嚼了两口二合面的饼子,尝不出一点滋味:“爸、妈,等毕业了,我就进厂吧。”

  突兀的一句话让林母和林父面色一僵,一齐看向了大儿子。

  “太好咯,大哥也上班了,咱家就能多领些布票和糖票。妈,等过年,我是不是也能有件新衣服穿了。”

  林家二妹并未察觉氛围古怪,开心地看着母亲,带着几分讨好。

  她眼中的雀跃就像一根针,刺进了林立松的心头。

  有点痒,有点痛。

  “吃饭还堵不住你的嘴。”林母瞪了二女儿一眼,又道:“就是有票也轮不到给你用。”

  林二妹撅了噘嘴,一点也不怕林母,又嬉皮笑脸:“那糖总有我的份吧。”

  林母:“......”

  一直默默不语的林父拧紧了眉头,“要是想继续念高中,就念。”

  家里也不差这两年。

  林母也在一旁点了点头,“有点文化还是好的。”

  父母的态度让林立松泛酸的心好了许多,“不了,也没啥好念的。”

  林父和林母一默。

  林家的这顿晚饭吃得异常沉闷。

  下面几个小的也察觉出不对来,一个个的埋头吃饭,不敢说话,生怕说错哪句话又挨骂。

  那晚,各自回屋睡下后,林母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知子莫若母,大儿子的心思,她如何不懂。

  可眼看着孩子一点点大起来,用钱的地方也就多了。

  确实要做些打算了。

  林母叹了口气,翻过身,问同样睡不着的林父,“你们厂子有空不?”

  林父点头,“有,找主任说说,送点东西意思下就成。”

  ——

  日子过得快,好似这个决定还没做下几天,林立松就毕业了。

  这时候许多厂子还有空位,不念书的基本都能被分配到工作。

  林父和林母私下里商量了下,还是去林父所在的钢厂,好歹能照应下儿子。

  就这么的,两口子私下送了两盒烟和两瓶罐头,就把大儿子的工作给弄成了。

  林立松被分配到了车间当学徒。

  学徒嘛,脏活累活都你干。

  想跟师傅学本事,就要机灵会来事。

  谁管你是不是一个才满十四岁的小伙子。

  车间里也不光是林立松一个这么大的小伙子,今年新来的学徒大半都是这个年纪。

  不是文盲了就出来挣钱为家里分担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半大小伙子刚进车间就被老师傅们磋磨的圆润几分。

  夜间,林父给儿子挑手上的血泡,擦肩上的磨伤时,粗糙的手微微颤抖着,声音却厚重踏实地说:“等都磨出茧子就不疼了。”

  听着父亲的话,林立松点了点头。

  确实,渐渐地力气大了,搬东西也没那么费力气。

  手上有了茧子,便没了血泡。

  肩上的磨伤也淡了。

  发工资的那天,同车间的学徒中有个叫二子的,对着他们几人笑着说:“等下班,咱们去国营饭点搓一顿去。”

  “就发十几块钱,还去搓一顿。”

  说这话的人是与林立松一天进车间的学徒赵亮,同样是家中老大,弟弟妹妹们都盼着他领工资后给她们买彩纸和木马呢。

  哪里有钱去吃饭。

  二子一听只觉扫兴,撇了撇嘴,又看向林立松这边的几个学徒,“你们去不去?”

  “去。”挣了钱还不潇洒一下。

  说去的两个学徒都是家中排行中间的,没什么压力。

  林立松淡淡道:“我也不去了。”

  “行,不为难你们。”二子面上体谅人,实际上语气里含着些扫兴,无意中看着林立松的眼神已经有了变化。

  不是一路人自然走不到一起去。

  慢慢的,车间的学徒渐渐分成了两拨人。

  与二子为首的一批学徒手头里有了钱,人就显得有些浮躁。

  老师傅们看在眼里,不喜欢放在了心里。

  像是林立松这种踏实肯干、脑子活一教就会、长相又俊的小伙子,反而被看好。

  张师傅见这孩子不错,闲暇时问他:“打算一辈子就这么待在车间了?”

  林立松被张师傅问得一愣,眼里透着迷茫,不这么一辈子,又能怎样?

  这老实孩子!

  张师傅黝黑的脸一乐,起身踢了林立松一脚。

  “去上夜校,考个啥没准能混个小干事当。”

  还是反应了好一会,林立松才知道张师傅说的话意味着什么。

  那天,他心情突然明朗了起来,有了一丝说不清的期盼。

  就这么,上了夜校,学会计。

  会计不好考,可实用。

  在林立松白日里上班、晚上上夜校、回家还要苦学的这段日子里,林母心疼他辛苦,私下里会偷偷给蒸个鸡蛋羹。

  没两天就被滑头的林二妹发现了。

  林家又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惨得好似怎么了似的。

  给隔壁的丘婶乐够呛。

  打了闺女一顿,林母一边抹泪,一边咬了咬牙,林家的饭桌上每日里多了一小盆蛋羹。

  看着几个弟弟妹妹们吃的香,林立松只应付的吃两勺,不说爱吃,也不说不爱吃。

  林母问的紧了,他便说:“吃两口补补就行了,能有多累。”

  那盆鸡蛋羹,似乎是林家下面几个小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林二妹、林小弟和小玉竹都不知道,那盆蛋羹,林父和林母从未动过一口。

  已经上四年级的林大妹已经懂事了,也学着大哥简单的吃两口,把这些蛋羹让给小的们。

  小玉竹吃饭慢,性子又怯,有时候还需要林大姐帮她盛两勺,不然全被那两个小魔头给吃干净。

  林母和林父望着这一幕,心里叹口气。

  她们宁可家里全是小魔头,也别出来这么一个老实的丫头。

  有一天,林家饭桌上的鸡蛋羹被一只鸡代替,那天,林家屋顶上空似乎都飘着喜气。

  这只鸡是庆祝林立松当上了厂里的小干事。

  林父当日高兴的喝了一斤白酒,晚上拉着林母絮絮叨叨:“大娇啊,你生的儿子就是有出息。

  “我老林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你。

  “有些话,我都不好意思说,年轻那会儿,我头一次看到你,这颗心就跟被勾了魂似的。

  “回到家,眼前还是你呢。

  “你是不知道啊,你那水灵的样,好看得咧。”

  说话间,林父似乎陷入了回忆,那张已经有岁月痕迹的脸浮着美好。

  老夫老妻了,听着林父这些肉麻的话,林母都觉得难为情。

  正有点羞涩想骂两句的时,林父突然惊讶地看着她,“大娇,你咋老了呢!”

  偏偏,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含着些泪珠。

  林母心头噌一下子冒出的火,又硬蹿了回来。

  那晚,林母磨牙磨得嘎嘎响,垂着胸口,独自恼火。

  林父悲喜交加的进入了梦乡。

  隔壁的邱婶子躺在炕上直翻腾。

  比起邱婶子嫉妒的睡不着,林立松是高兴的睡不着。

  他对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似乎顶起一个家,没有那么重了。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

  日子有了另一种鲜活。

  当林立松拥有了一张自己的办公桌时,他心中有那么一丝丝的得意与骄傲。

  在他还来不及飘的时候,生活又给了他一记不疼不痒的拳头。

  那个年代也充满了办公室文化。

  人际关系,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情商、家境亦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性格沉闷的林立松显然一时半会融入不进去。

  他只能靠踏实的性子,埋头苦干。

  办公室有位叫老李的,是厂领导的亲戚,在厂子里混得风生水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李突然和林立松闲聊起来,把林家的情况差不多都给套出来了后,他神色莫测地说了句,“小林啊,你要是找个家境好的媳妇......”

  老李没有把话说白了,而是拍了拍他的肩。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地拍了两下,便拍在了林立松的心上。

  三年时光一晃而过,林家所住的那条巷子没有人不夸林家大儿子的。

  长得俊还是小干事,林家这小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左邻街坊的见到林母都要拉着人站在路上聊一会。

  聊着聊着,话锋一转,十七八的小伙子也该找个革命同志成家了。

  这做娘的怎么不着急呢。

  咋?

  舍不得儿子啊。

  林母被左邻街坊哽得是说不出来,憋不回去。

  不过也没说错,是该考虑下婚姻大事了。

  林母回家就问大儿子有没有喜欢的姑娘。

  林立松被母亲问得一懵,摇了摇头。

  林母望着儿子深沉了一会。

  自家儿子也不差,咋十八了还没谈对象?

  不只是林家的左邻街坊操心,林家的亲戚们也挺积极的。

  介绍的姑娘也不能说不好,只是......

  不合眼缘。

  倒是有个姑娘,身材高挑,浓眉大眼,两条乌黑的大辫子,在那个年代标准的大美人。

  相亲的时候,林立松有那么一刻的心动。

  媒人看有戏,拉着林母去了外屋,留两个孩子单独聊。

  那姑娘见林立松有些紧张木讷,羞涩地笑了笑,先开口问:“你平日里工作累不?”

  “挺好。”

  “那你......”

  “......”

  场面一时有些冷场。

  那天林立松都不知道那位姑娘都问了些什么,只记得姑娘最后低头说:“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妹妹,年纪还小,长姐如母。

  “要是我们成了,我这边的弟弟妹妹我还要照顾,不用你出什么,我这边的工资和票要给我娘家用。”

  姑娘语气坚决,并且认真地审视林立松的态度。

  林立松不知自己当时做的是何等反应,他只记得,那日他突然回忆起办公室老李与他的那句闲聊。

  还有车间一起学徒的二子和赵亮。

  二子今年成家了,娶的媳妇也是家中排行小的,小夫妻的日子过得滋润,比赵亮好多了。

  赵亮才工作几年,看上去竟比二子老几岁,也是家里小的要操心,媳妇娘家那边也要帮衬,又没有分到房,一家人挤在一屋,磕磕绊绊的,全是琐碎。

  前段时间,他还听到二子背后里笑话。

  笑话赵亮傻。

  这句傻听得他心头发寒。

  就这么,有眼缘的姑娘不了了之。

  后面再介绍的,也差不多都是这种,好看点的有担子,不合眼缘的,林立松也不想将就。

  一时间,这个让人骄傲的大儿子也成了老大难。

  林母私下也曾找儿子聊过、劝过。

  可林母根本不知道,她的儿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就这样,林家大哥在婚姻事上一直蹉跎。

  他也不是没有数,真是碰不到合心的,再说将就。

  后来办公室的老李说要给林立松介绍对象。

  姑娘条件好、样貌好,家里就这么一个闺女,以后啥不是她的。

  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

  还有些愣头青的林立松问道:“李哥,这么好的姑娘,能相中我吗。”

  老李目光闪了闪,把林立松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啧了一声,“备不住能看中。”

  说来这姑娘被家里娇养的有点小性子,条件好的,她嫌丑;好看的,邓家又嫌弃人家家境不好。

  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二人相了亲。

  虽说林家在街里街坊的条件不差,可在邓家眼里,总差了那么回事,下面又一堆弟弟妹妹,林母看上去也像是个强势的人,邓家有点怕闺女嫁进来受罪。

  邓小美倒是看中了林立松,可又觉得性子过于木讷。

  对于邓家人的挑剔,林立松也不是傻子,全看在了眼里。

  这次相亲的结果不冷不热。

  两边似乎都不怎么上心,老李倒是上心,在邓家那边说了不少好话。

  小林这孩子错不了。

  邓小美确实喜欢林立松长得干净,后面想想,木讷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能捏得住。

  越这么想,就越喜欢了。

  女追男隔层纱,更何况是个娇养出来的美姑娘呢。

  邓小美身上有一种自信光彩。

  那种光彩对林立松来说,带着一种炫目、着迷。

  他又想起老李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要是娶了小美,你老丈儿找找关系,厂子里这次分房还能没你的份。”

  家境好、样貌好。

  怎么会拒绝?

  就这样,二人确立了革命关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分房、成亲,水到渠成。

  林家办喜事那天,隔壁的丘婶翻了一整夜,气得没睡着觉。

  同样没睡着的还有林母,她是高兴的。

  晚上,林母开心地对林父说:“老大这边算是彻底放心了,下面就是小梅了。”

  “嗯。”林父依旧保持自己的低调。

  林母嫌弃地瞪了林父一眼,突然,怅然起来,“也不知道,老闺女在那过得好不好,一年也不见来两封信,是不是怪咱们......”

  林母就在街道办,也见过一家人为了谁下乡吵闹不休的。

  看得多了,许多事不由就按在自己家身上。

  这么一想,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掉了下来。

  “你别多想。”

  一见林母哭了,林父连忙安慰,虽然话依旧少,可厚实地巴掌是结结实实地拍着林母身上,以表安慰。

  林母:“......”

  这么一拍,似乎心情好了不少。

  比起林母和丘婶,林立松面临的新婚生活有甜也有尴尬。

  两家生活差异,注定了她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虽然微末,可其中夹杂着一种距离感,慢慢地化作了复杂的自卑。

  那个年代,林家也算是干净的人家,却节俭。

  比如说,晚上洗完脸的水又用来洗脚。

  比起已经二十五的林立松,二十岁的邓小美就显得大大咧咧的,看到了便来了一句:“再弄点新水洗呗,这又不像你们家,还要去水房排队打水。”

  这句话,说者无意,听者......

  总是有一点点刺耳的。

  又比如说,做饭,林立松习惯拿着洗碗的抹布擦桌子、碗柜。

  邓小美看到了后,皱着眉,有点不高兴:“洗碗的抹布就不要擦桌子了,明天我去我妈那拿一块新毛巾回来用就是了。”

  林立松擦桌子的动作一僵,内心充斥着一种复杂,他握了握手中的抹布。

  有那么一刻,他曾觉得,这块抹布就是他。

  “一块毛巾还用去你妈那拿,咱们自己买就是了。”

  邓小美完全没有察觉出丈夫的异样,不甚在意道:“那有什么,我爸和我妈单位经常发毛巾,用都用不完,要不,我多拿点,你也给你妈送两块去。”

  说着,邓小美转过身看了眼自家丈夫,面上有点犹豫:“你也跟你妈说下,擦碗的抹布就别擦桌子、碗柜了,多脏啊。”

  这句话里含着些许的嫌弃,是邓小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

  林立松望着妻子的神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过了两天,邓小美真得就拿回来毛巾,高兴地给林立松包里塞了些,不忘嘱咐:“一会到了单位,你别忘了给你爸。”

  林立松答应着,去了单位给林父时,只是简单地说:“爸,我岳母给拿的,我和小美用不完,你拿回去给二妹和小弟用。”

  林父笑呵呵地摇了摇头:“毛巾咱家还没有,你们小两口留着用就是了,再说,你岳母给你,你往家里划拉算个啥。

  “拿回去。”

  父子俩撕扯了半天,后来还是路过人不停地打量,林父怕外人说闲话,勉强的拿了。

  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林立松眼里更多得是无力感。

  去了办公室,老李目光带着几分狡黠:“有这么个老丈人在,你小子的日子好过多了吧。”

  林立松对老李笑了笑,这话,是事实。

  林家街坊张家的老大,今年没分到房子,对象闹着不成亲呢,他家就一间住人屋子,全家老老少少挤在一张炕上......

  想成亲,就得在厨房搭个床。

  这么一想,林立松又觉得,妻子只是大大咧咧,不一定就是嫌弃。

  晚上,两口子商量好了去岳父家吃饭。

  快走到院门口时,就听到了妻子的声音。

  “妈,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我都想好几天了。”

  邓母的声音也紧接着传来,带着几分心疼:“都嫁人了,还这么馋,不前天才去的你婆家,怎么,你婆婆没给你做点好的?”

  “我婆婆做肉......”邓小美无奈地撅了噘嘴,脸上摆了个一言难尽的表情,随后又对邓母讨好地笑了笑:“哪里有妈妈你做的好吃呢。”

  “当初就说跟你秦叔家的小秦,你偏不听,这回好了.......”

  “妈,不说这个了,你要是嫌弃我们过来吃你这口饭,我走就是了。”

  邓小美有些不耐烦,怎么一说什么,就提起秦叔家。

  她就是不想嫁,吃糠都不想嫁到秦家。

  邓母一见闺女不高兴了,收了声:“你这脾气,早晚有一天被你婆婆给撵回来。”

  “我脾气怎么了,家里有什么好的我不拿过去,他们家上哪找我这么好的儿媳。”

  “你还挺美的。”

  娘俩边说边开了锁,进了里屋。

  听了大半对话的林立松默默站在邓家外面,隔了好半响,方才进邓家。

  女婿上门,邓母给足了面子,也算得上体贴入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林立松觉得他与邓家隔了一层。

  那一层,似乎是他怎么努力也触碰不到的。

  邓家饭桌上的饭菜永远都是色香味俱全。

  可吃在嘴里,尝不出美味。

  “我妈做饭好吃吧?”

  面对妻子的话,林立松木讷地点了点头。

  这一副木讷的样子,在邓父和邓母眼里,就有点上不得台面。

  等女儿女婿走了后,邓母对邓父抱怨道:“你说,立松这性子怎么这么木,也不知道咱们小美跟他能不能过上好日子。”

  邓父同样皱了皱眉,深沉了一会,“再品品吧。”

  一家人过日子便是这般,一旦生了些心思,只要心细点,总归是能瞧出来的。

  岳父岳母的心思,林立松怎么能瞧不出。

  唯一宽慰的是,妻子是想跟他过日子的。

  初知要为人父时,林立松像这天底下大半的愣头小伙子一般,喜悦了好几天,得知妻子怀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通知林父林母。

  对于林家第一位孙辈,林母欢喜地差点找不到北。

  在一片喜气洋洋中,浇下来的第一盆水是邓母。

  小两口去邓家吃饭时,邓母特意挑了个空,单独与林立松聊天。

  “小松,你眼看着也要当父亲了,这男人有了孩子、妻子,便是有了自己的家,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可弟弟妹妹们再帮也该......

  “你说是不是?”

  邓母笑得极其温和,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

  这两年来,林家亲戚背着林母来找林立松也是有的。

  不是堂弟、便是表弟的事。

  有想多买点粮的,也有想拖着邓父花花关系,看看能不能不让下面这些小的下乡。

  大事帮不了,小事过不去,免不了开了口。

  邓小美也是粗心的,娘家拿的好东西转手给婆家,她想得简单,婆家条件不好,就帮衬点呗。

  可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并不是这般想。

  在邓父和邓母眼里看来,林立松娶他们女儿的目的,有待商榷。

  如今有了孩子,邓母免不了要提点林立松一二。

  人,怎么可能没有自尊。

  ——

  孩子出生那天,林立松甚至连孩子的边都挨不上,就被林母和邓母抢了过去。

  瞧着皱巴巴一团的小东西,林立松傻乐了起来。

  那是他的女儿。

  人生,似乎又多了另一种动力。

  一种你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动力。

  爱是爱。

  但孩子带来的麻烦却也是实际的。

  二十一二的邓小美自己还像是个孩子,带娃对她来说无异于灾难,好在两边的老人能帮着带。

  林母提前退了下来,作为奶奶,带孙女自是天经地义的。

  邓母有点舍不得外孙女,可是她还没退休,只能妥协。

  可每每女儿把外孙女从林家接回来后,邓母就忍不住抱怨道:“你快去把奶瓶煮一煮,可别给咱们小囡囡喝坏了肚子。”

  邓小美听了没觉得有什么,可这话放在林立松的耳朵里只觉得刺耳。

  两口子过了几年了,邓小美也摸出来丈夫的性子,见人不说话,面色又不对,不由小声说道:“我妈也不是说你妈带娃带得不好......”

  “你说奶瓶要煮,咱妈都煮了。”林立松淡淡说道。

  在里屋的邓母竖着耳朵把两口子的话听了个全,抱着孩子笑着道:“小松,你别多心,我不是那意思,咱这给囡囡喝奶前不也得给奶瓶消个毒吗。”

  说话间,瞥了自家闺女一眼。

  母女俩之间的眉眼官司,林立松只当看不见。

  这般诸多的小事,似乎没什么,似乎又有什么。

  邓父知道后,也不甚在意,只要他在,姑爷还能怎么呢。

  却不想,日积月累下,林立松终于爆发了。

  “你要是这么嫌弃,就别让我妈带。”

  说完这句,林立松冷冷地摔门离去。

  邓小美气得全身发抖。

  当晚,邓父邓母就登门为女儿主持公道。

  邓父当着林立松的面,毫不给面子道:“你要是不想过,就离,我们老两口还养不起闺女和我孙女了。”

  那是林立松第一次觉得心累。

  见气氛僵持,邓母又出来唱红脸。

  这事稀里糊涂的过去了。

  过后,邓母又给闺女拿了不少东西,让她带到婆家去,说,帮看孩子辛苦了,还特意给林家二妹买了件衣服,是特意从大城市那稍来的。本来是给闺女的,这回两口子吵架,不如卖个好。

  这些东西,自然换来了表面和平。

  在林立松眼里,都是恩惠。

  也是台阶。

  后来邓母也退休了,又想着把外孙女接过来自己全权负责。

  说实在的,林母也不大看得上邓母,觉得不大靠谱。

  俩人明里暗里展开了争孙大戏。

  苦不堪言的是林立松。

  夹在中间跟孙子似的。

  好在林家小弟回来后,给了林立松一丝喘息的时间。

  林母得知小女儿把回城名额让给了小儿子,心里揪着疼,得知高考,那是小闺女一辈子的事,又要上班又要复习,哪里忙得过来。

  望着小孙女,林母咬了咬牙。

  让儿子把孙女抱到外婆那去。

  得知林母要下乡陪伴小女儿,邓母笑了笑,抱着小宝姝边逗边说:“你奶奶去找你小姑姑了~”

  这话本来也没什么,偏偏,邓母后面又对林立松道:“这都说小的得宠确实没错,你妈那颗心,就挂在这两个小的身上了。”

  “......”

  林立松望着女儿天真的笑容,微微愣了神。

  邓小美是个娇养长大的,不怎么会做饭,切菜都能切到手的那种,两口子添了个娃,私下里过得也是手忙脚乱。

  虽然有老人帮忙,可依旧还是觉得焦头烂额。

  林立松白日里上班,晚上和妻子接孩子,后半夜便是带孩子、哄孩子。

  睡眠跟不上,邓小美心里无端的生出了些怨气。

  鬼使神差地来了一句:“你妈倒是会躲清闲。”

  同样疲惫的林立松也恼火了起来,“平日里我妈带,你和你妈嫌这嫌那的,怎么不说?

  “这会儿又挑理她不带。”

  邓小美一滞,撇过头小声嘀咕道:“就不是一回事。”

  林立松:“.......”

  见人不说话,邓小美边躺下边又嘀咕着:“你就跟个傻子似的,你爸妈明显就偏向下面两个小的,这些年,十句里面有几句不是他们。”偏你傻,还实诚的念着。

  邓小美即便没把心里话说出来,林立松也听到了。

  有些话不用说在明面上。

  后面,林家的小女儿一飞冲天,考上了北大。

  邓母得知后,笑着对闺女说:“你这小姑子以后有出息了,也好,不用拖累你们两口子。”

  这两年,一听母亲说婆家事,邓小美没由来的心烦,“她好不好的,跟我们两口子有什么关系,你看你那嘴脸。”

  “你这孩子。”邓母眼睛一瞪,瞥了眼自家闺女,“她过得好,不就不用你爸帮忙花关系回城了。”

  “人家也没求到你这。”邓小美一乐,顶嘴。

  邓母不跟自家闺女计较,看傻子似的说道:“那要是没考上,不就找上来了。”

  邓小美一滞,把孩子匆匆放到床上,转身就走。

  这两年,娘家嫌弃婆家,她也累。

  等小两口下班接孩子,邓母面对林立松,笑得比往日和煦了许多,话里话外的意思,让两口子与林玉竹亲近一些。

  说不得,哪天就能互相帮衬些呢。

  邓母的功利心让两口子都有些不舒服。

  回去后,不可避免的,两口子又吵吵了起来。

  那天为何争吵,又如何不吵,皆是稀里糊涂的过去了。

  林家小女儿一下子成了林家的骄傲。

  原本林立松的光环,一下子转了过去。

  不只是邓父邓母的态度有了转变,亲戚们更是围着转,听说林玉竹的对象条件也不错。

  在大家眼里,林家似乎好像就只有林玉竹这么一个闺女似的。

  两口子从林家出来时,邓小美回头望了望林家的门口,嘴角浮起一丝笑,转身扔了一句。

  “你妈那一双眼睛都快黏在你妹身上了,你这辈子图了个什么?”

  这句话,就如一根刺,直直地扎在了林立松心头。

  小妹能考上大学,他是高兴的。

  只是......

  那句图了个什么。

  让他有些迷茫。

  热闹终会平静,林家又恢复了以往的日子,又带了新的一波难题。

  林立杨捡破烂。

  那个年代,这个词,代表着丢人。

  还是全家跟着丢人。

  林母愧疚小儿子下乡吃了苦,便纵容着他去闯。

  邓母虽看好林家小女儿,可人家孩子发展的好终究是人家的事,什么时候也没有自家事重要。

  林家那一院子的垃圾,叫邓母一个脑袋两个大。

  她后面实在忍无可忍,当着两口子面摊开来说:“既然要收破烂,就别把孩子带在身边,你们回去给你婆婆说一下,就别带孩子了,反正这小儿子以后有得她忙。”

  有班不上,非要捡破烂,谁家的姑娘敢嫁。

  邓母一想林立杨,都觉得头疼,眼里的嫌弃也透了出来。

  如今,在自家妈面前,邓小美觉得失了面子。

  回头又和林立松阴阳怪气起来:“你爸、你妈就不打算管管立杨了?就这么混下去?

  “实在是找不到工作,不行我去跟我爸说下。”

  “不用。”林立松忍着头疼说道。

  “不用?

  “那就这么破罐子破摔?

  “行,反正是你弟弟又不是我弟弟,那你去跟你妈说,孩子就别带了。”

  邓小美都不知道,她说这句话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

  林立松心中那根弦松了紧,紧了松。

  “你让我怎么跟我妈说?”

  邓小美当即甩了脸子,转身就走。

  林立松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却不知道......

  后来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两口子又吵了一打架。

  几年的隔阂、积怨似乎一瞬间爆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邓小美毫不留情地说着那些嫌弃婆家的话。

  林立松也毫不留情地说着嫌弃娘家的话。

  邓父这回不干了,合着,我一家帮这帮那帮出愁了。

  邓母一向是会挑事的。

  “说到底,你妈眼里就只有你弟弟和妹妹,立杨这么胡闹,就不管一管?

  “不管也就算了,那孩子还偏要放在你妈那不成?

  “她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不知道院子里一堆废料,对孩子来说有多危险?

  “咱们家囡囡是女孩,自然是没人家小儿子重要,我闺女把自己的宝要回来,有什么不对?”

  本就不善言辞的林立松,被邓母说得哑口无言。

  这几年来,一句句偏心,也不是没有说在他的心坎上。

  “还是那句话,不能过,就算了。”邓父目光严厉地看着林立松,“这两年,你也算是个好女婿,大活小活都使唤你一个人干,可我们找你做姑爷,不就是为了当半个儿,你既然不愿,咱们也不勉强。

  “囡囡归我女儿,你再找也好找。”

  岁月,终是将一个清秀的少年变成了埋头不语的中年。

  林立松突然想起了小姑那一碗糖水。

  有多少年,不曾觉得甜了。

  得知林母病了,林立松独自买了东西去探望,可走到跟前,就听林母念叨着林立杨。

  步子,便没再迈进去。

  林母去北京的消息又无疑换来了邓母的嘲讽。

  瞧,奔着小儿子和小女儿去了吧。

  偏偏临走前,林母还找了邓父。

  “你说说你,怎么那么蠢,这回好了,街里街坊都说是你把婆婆给气走了,实际呢,是人家奔着小儿子和小闺女去了,平白给你们两口子留下个不孝的名声。”

  邓母这话是特意在林立松也在的时候说的。

  后来气不过,邓母直接对林立松说:“你妈这心挺狠啊,谁家婆媳不吵架,偏偏她来这么一出。”

  林立松握着的拳,始终松不开来。

  林母这一去,似乎真得没打算回来。

  街里街坊对林立松说了些闲话。

  林立松都不知道,日子怎么就过到了现在这一步。

  扎在心头的一根刺一直隐隐作痛。

  后来,林父也去了北京。

  邓家的态度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开始说偏心了,往日还照顾的面子,这会是片点不留。

  时间久了,林立松也有了些怨。

  路过邮局时,他有过踌躇。

  可又想起妻子那句话,“还奶奶呢,走了这么长时间也不见得惦记孙女,以前瞧着有多亲,现在你们爷俩也不过如此嘛。”

  一种怨气,悄然而生。

  几年一晃而过,林立松曾想过去联系母亲,拿起电话又放了下来。

  不知道说什么。

  也不想说什么。

  人生似乎就是这般,躲避解决不了问题,但确实得以片刻的安宁。

  林母、林父又回来后,邓母的态度又变了。

  “好歹是你们父母,打断骨头连着筋,哪有什么生分不生分一说,去了给人家道个歉,说两句好话。”

  邓小美无不是疲惫,转头问林立松,“先咱们去吧。”

  她心里的怨谁知道。

  因为那一次争吵,林母说走就走,两口子这两年心里一直存着个疙瘩。

  怎么想,她都觉得难受!

  既然孙女不重要,带去做什么?

  两口子过个面子就是了。

  林立松没有回话,只说单位忙,先去上班了。

  等人一走,邓母就责怪女儿,“你这孩子,怎就那么不听话,当初说让你找个条件好的你不听,现在让你跟婆家关系亲近一下,你又不听。

  “怎么,你对过好日子就这么不待见?”

  面对喋喋不休的邓母,邓小美一句话也不想说,也起身走了。

  林立松终究是带着小宝姝去了林家。

  见到林父林母时,尤其看到他们也老了,心酸一下子涌在喉中。

  化开地是生涩。

  林母曾经对大儿子心寒过,可再见面,心终究还是会痛。

  可爱的小宝姝不再认识爷爷、奶奶。

  那个曾经会张开小手,无条件依赖爷爷奶奶的小娃娃,已经不亲了。

  林母的心,怎会不痛。

  事实也是如此,她做奶奶,这些年,没有对孙女......

  ——

  林玉竹带着林父和林母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离开时。

  小宝姝抬头望着爸爸,问道:“爸爸,你不开心嘛?”

  林立松摸了摸小宝姝的头。

  怎么会开心。

  从此以后,他真得没有家了!

  喜欢穿书七十年代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