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欠债的官员既然能够入朝为官,而且又生活清贫,可以想见当初是凭自己的真实本领、通过科举走上这条青云之路的。
并且在他们当官的期间,应该也不至于跟那些贪腐的同僚同流合污,否则日子也就不会过得如此清贫了。
有真才实学,又还保留着文人的风骨,这些官员不正是研究科举、撰写各种教辅资料的最佳人选吗?
想后世因为一个高考,养活了多少周边行业的从业人员,什么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各种五花八门的模拟试题精讲,林林总总每年上市的不下数百种。
科举对于红楼世界的学子们来说,比后世的高考还要重要和关键,因此,要是有人能在考试之前通过各种试题精讲、模拟考试的方式助他们一臂之力,想必他们一定很乐于为此花钱。
所以黛玉打算给自己的林氏书铺增加一部分业务范围,陆续出版各种接地气的教参、教辅书籍,到时候就直接聘请那些还不起国库欠银的官员作为撰稿人。
如此一来,既为书铺开拓了新的业务,做的好的话,可以预见又是日进斗金的暴利行当。
与此同时,又为那些还不上国库欠银的官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可以凭借书铺所给的润笔费用还上欠银不说,如果日后还继续同林氏书铺合作的话,甚至能够进一步改善全家的生活水平。
当然,这些读过太多圣贤书的官员,多半都是要脸面的,虽然个个都喜欢着书立书,却未必愿意成为教辅工业流水线上的一员,用自己引以为傲的学问来赚钱。
平时想请他们成为教辅书籍的撰稿人,难度绝对相当高,但在追讨国库欠银的这个重要关头,只要这些官员不是过于迂腐,想必很快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做教辅图书对于黛玉来说可有可无,林氏书铺如今凭借着每月连载的五花八门的脑洞小说就已经站稳了市场,压根就看不上教辅书籍所带来的那点利润,开拓这一市场,无非就是想要替这些欠国库银子的官员寻求一条出路罢了。
否则对方拿不出银子,总不能真让自己的父亲去逼死他们吧?
到时候群情激愤之下,林海免不了又要被皇帝推出来当成替罪羊。
总而言之,按照黛玉的设想,为了能够顺利的追回国库欠银,前期必须铁面无私,容不得半点人情世故。
不管家里有钱没钱,能不能还得上欠银,都必须先勒紧裤带、想方设法偿还一部分,否则林海的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而对于那些查明属实、家境确实有困难的官员,就可以启动分期付款的优待政策,允许他们先还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欠银,剩下的每年还一点,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陆续偿还。
当然,这其中还给皇帝留下了法外施恩的余地。
之前这些欠债的官员感念的都是太上皇的恩德,因为皇帝要求追讨国库欠银,必然会吸引相当多的怨气。
但等到国家缓过来这口气、北边的那场仗打赢了之后,一旦财政状况不再那么紧张,这时候皇帝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还没有还清欠银的官员中挑选出一部分值得争取的、比较清廉的,从自己的内库里贴钱给他们把窟窿补上。
如此一来,这部分官员今后所感念的,就将是皇帝的恩德了。
以上的这些设想,都是针对那些家境确实贫困、很有可能还不上国库欠银的官员而说的。
但实际上,这样的官员在欠银子的人里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从国库里借银子的官员,其实都是家中颇有资产的,而向他们追讨国库牵引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他们压根就不会心甘情愿的偿还欠银,当这个出头鸟。
这其中的原因就相当复杂了。
有的官员是仗着自己资历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因此为了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
也有的官员或许就单纯只是看林海不顺眼,想要给他的仕途之路使绊子,因此故意拉帮结派,让身边的人都不偿还国库欠银,以便让林海铩羽而归,难以取得应有的功绩。
还有更多的官员,完全就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思想,反正国库的银子不借白不借,这些年来仗着他们的身份地位,从国库里挖了不少银子出去贴补自家。
借银一时爽,还银火葬场。
这部分人早就习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借到手的银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他们挥霍一空,心里说不定还在盘算着怎样从国库里捞更多的银子出来呢,又怎么会老老实实的把已经花掉的银子再吐出去?
而且这些人并不是完全没有还债的能力,只不过真要立刻还了国库欠银的话,绝对会让他们伤筋动骨一番,日后只能节衣缩食的过日子,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挥霍无度、花天酒地。
像是以贾家为代表的勋贵一派,就大多是处于这样的心态。
所以大家都彼此观望,拧成一股绳,就是顶着不还债,这种时候谁要是率先还债,那就成了被千夫所指的出头鸟,绝对会被同僚们戳着脊梁骨在背后暗骂。
毕竟有的家族伤筋动骨还能怀上国库欠银,但有的江河日尽的人家却是真的还不上来,所以先还银子的人家岂不是把后面的人家架在火上烤了?
勋贵们彼此之间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是彼此勾连起来,坚决不还银子的话,就连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才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不过黛玉知道,就算勋贵们能够挡住这一波的追讨国库欠银,也逃不过下一波皇帝的秋后算账。
与其到那时同样会伤筋动骨,还给皇帝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倒不如现在破釜沉舟、断尾求生,积极偿还国库欠银,好让皇帝对他们的印象大为改观。
所以黛玉已经替林海找到了啃下勋贵这块硬骨头的突破点,那就是贾家。
喜欢红楼:黛玉手握主神空间
并且在他们当官的期间,应该也不至于跟那些贪腐的同僚同流合污,否则日子也就不会过得如此清贫了。
有真才实学,又还保留着文人的风骨,这些官员不正是研究科举、撰写各种教辅资料的最佳人选吗?
想后世因为一个高考,养活了多少周边行业的从业人员,什么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各种五花八门的模拟试题精讲,林林总总每年上市的不下数百种。
科举对于红楼世界的学子们来说,比后世的高考还要重要和关键,因此,要是有人能在考试之前通过各种试题精讲、模拟考试的方式助他们一臂之力,想必他们一定很乐于为此花钱。
所以黛玉打算给自己的林氏书铺增加一部分业务范围,陆续出版各种接地气的教参、教辅书籍,到时候就直接聘请那些还不起国库欠银的官员作为撰稿人。
如此一来,既为书铺开拓了新的业务,做的好的话,可以预见又是日进斗金的暴利行当。
与此同时,又为那些还不上国库欠银的官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可以凭借书铺所给的润笔费用还上欠银不说,如果日后还继续同林氏书铺合作的话,甚至能够进一步改善全家的生活水平。
当然,这些读过太多圣贤书的官员,多半都是要脸面的,虽然个个都喜欢着书立书,却未必愿意成为教辅工业流水线上的一员,用自己引以为傲的学问来赚钱。
平时想请他们成为教辅书籍的撰稿人,难度绝对相当高,但在追讨国库欠银的这个重要关头,只要这些官员不是过于迂腐,想必很快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做教辅图书对于黛玉来说可有可无,林氏书铺如今凭借着每月连载的五花八门的脑洞小说就已经站稳了市场,压根就看不上教辅书籍所带来的那点利润,开拓这一市场,无非就是想要替这些欠国库银子的官员寻求一条出路罢了。
否则对方拿不出银子,总不能真让自己的父亲去逼死他们吧?
到时候群情激愤之下,林海免不了又要被皇帝推出来当成替罪羊。
总而言之,按照黛玉的设想,为了能够顺利的追回国库欠银,前期必须铁面无私,容不得半点人情世故。
不管家里有钱没钱,能不能还得上欠银,都必须先勒紧裤带、想方设法偿还一部分,否则林海的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而对于那些查明属实、家境确实有困难的官员,就可以启动分期付款的优待政策,允许他们先还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欠银,剩下的每年还一点,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陆续偿还。
当然,这其中还给皇帝留下了法外施恩的余地。
之前这些欠债的官员感念的都是太上皇的恩德,因为皇帝要求追讨国库欠银,必然会吸引相当多的怨气。
但等到国家缓过来这口气、北边的那场仗打赢了之后,一旦财政状况不再那么紧张,这时候皇帝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还没有还清欠银的官员中挑选出一部分值得争取的、比较清廉的,从自己的内库里贴钱给他们把窟窿补上。
如此一来,这部分官员今后所感念的,就将是皇帝的恩德了。
以上的这些设想,都是针对那些家境确实贫困、很有可能还不上国库欠银的官员而说的。
但实际上,这样的官员在欠银子的人里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从国库里借银子的官员,其实都是家中颇有资产的,而向他们追讨国库牵引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他们压根就不会心甘情愿的偿还欠银,当这个出头鸟。
这其中的原因就相当复杂了。
有的官员是仗着自己资历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因此为了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
也有的官员或许就单纯只是看林海不顺眼,想要给他的仕途之路使绊子,因此故意拉帮结派,让身边的人都不偿还国库欠银,以便让林海铩羽而归,难以取得应有的功绩。
还有更多的官员,完全就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思想,反正国库的银子不借白不借,这些年来仗着他们的身份地位,从国库里挖了不少银子出去贴补自家。
借银一时爽,还银火葬场。
这部分人早就习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借到手的银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他们挥霍一空,心里说不定还在盘算着怎样从国库里捞更多的银子出来呢,又怎么会老老实实的把已经花掉的银子再吐出去?
而且这些人并不是完全没有还债的能力,只不过真要立刻还了国库欠银的话,绝对会让他们伤筋动骨一番,日后只能节衣缩食的过日子,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挥霍无度、花天酒地。
像是以贾家为代表的勋贵一派,就大多是处于这样的心态。
所以大家都彼此观望,拧成一股绳,就是顶着不还债,这种时候谁要是率先还债,那就成了被千夫所指的出头鸟,绝对会被同僚们戳着脊梁骨在背后暗骂。
毕竟有的家族伤筋动骨还能怀上国库欠银,但有的江河日尽的人家却是真的还不上来,所以先还银子的人家岂不是把后面的人家架在火上烤了?
勋贵们彼此之间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是彼此勾连起来,坚决不还银子的话,就连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才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不过黛玉知道,就算勋贵们能够挡住这一波的追讨国库欠银,也逃不过下一波皇帝的秋后算账。
与其到那时同样会伤筋动骨,还给皇帝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倒不如现在破釜沉舟、断尾求生,积极偿还国库欠银,好让皇帝对他们的印象大为改观。
所以黛玉已经替林海找到了啃下勋贵这块硬骨头的突破点,那就是贾家。
喜欢红楼:黛玉手握主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