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让那些决心去外面闯荡的下人们放心做事,虽然以后要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联系,但自己和林家是他们永远的后盾。
平时他们只要按照各自的计划奋发图强、努力上进就行,但若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仍然可以私底下悄悄的来找黛玉帮忙。
而若是日后黛玉和林家需要他们出手相助,也自然会想办法派人同他们联络。
黛玉虽然这么说,但这些下人们为了不给她和林家添麻烦,早就在心里下定了决心,除非碰到生死攸关的事情,否则不会再主动跟黛玉和林家的人联系,免得暴露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至于黛玉和林家需要他们帮忙的时候,那哪里还用得着林家来人找他们?
只要他们能得到相关的信息,绝对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助。
因为自始至终,他们打心底里都把自己当成是林家的人,不管身契在不在林家都是一样的。
把这群忠心耿耿的下人作为暗子埋了下去,林家的未来又多了几份保障,顺便又选出去皇帝赠送的那两个田庄里做事的庄头和管事,来年春耕的事情就用不着黛玉再操心,于是她又恢复了之前那样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不过每日出入宫中,就算黛玉再清心寡欲、心无旁骛,却也耳濡目染的听到了不少小道消息,对于朝堂上的事情和皇家的一举一动,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毕竟跟着黛玉一起读书和修炼的,都是一些半大的孩子,年纪大点的或许还能表现的沉稳一些,但大部分人为了炫耀自己消息灵通、结交的路子更广,闲暇聊天时总是会忍不住有意无意的说出一些最新的时事消息或八卦新闻来。
因此不管黛玉感不感兴趣,每天只要进宫读书和修炼,各种各样的消息和新闻就都会自动向她的耳朵里钻。
这日黛玉又像平常一样来到上书房,却发现已经来了的人都在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不少人脸上还有愤慨之色,不知道又是因为什么事而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稍微放出神识观察了一下,发现最为关心正在讨论的事情的以男学生为主,而表现出愤慨之色的绝大多数是武将家的孩子,或是自身武艺和兵法学的比较好的。
黛玉心里微微一动,觉得多半是边境上出了什么事情,于是稍微留神听了两耳朵。
众人在议论的果然是边境的战事,却是昨日朝廷收到了九边来的消息,北方的蛮夷三番四次的南下打草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朝廷虽然派了军队在九边重镇防守,然而边境线实在太过漫长,就算前朝曾经修建了长城用来抵御北边蛮夷的入侵,但在岁月的侵蚀之下,多多少少也会出现一些缺口,难以完全防御全是骑兵、来去如风的北方蛮夷。
因此,蛮夷南下打草谷的事情传入朝中之后,大臣们顿时吵作一团。
以勋贵为首武将态度都比较激进,纷纷表示朝廷应该立即派兵北上迎敌,给予蛮夷迎头重击,这样才能彰显大夏的国威,同时震慑边境的宵小,让外敌日后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朝中的文臣却觉得目前在边境上只是出现了一些小打小闹,犯不着把事态扩大化,以至于劳民伤财。
毕竟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冷兵器时代打仗不像后世那样动辄耗费巨资,但抽调这么多的青壮劳动力赶赴前线,同时还要筹措粮草和军饷,同样会对大夏朝的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何况北方的蛮夷十分狡猾,首领的王庭都设在草原的腹心地带,还会经常迁移,不是蛮夷的自己人,压根就找不到准确的地点。
因此,这场仗就算打赢了,也不可能全歼蛮夷,最多能消灭一些他们的有生力量。
最可恶的是,每到这种秋去冬来、草原上的日子难过的时候,蛮夷都会把主意打到大夏的身上,而被他们派来打头阵的,也多半都是一些老弱病残。
这些人口原本就是蛮夷在日子难过的严冬需要抛弃的负累,因此在打仗的时候作为炮灰也毫不心疼。
但这就会苦了跟他们对敌的大夏,即便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赢了这场仗,可能也只是斩杀了几千炮灰,蛮夷的青壮仍然很好的保存着,到了第二年又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文官们的看法是,与其主动出击,不如加强防御。
一方面是把太靠近边境的百姓往回迁,免得成了南下打草谷的蛮夷刀下的冤魂,与此同时,也可以让蛮夷抢掠不到想要的物资和人口,无功而返。
另一方面则是派人检查和修补前朝修筑的长城,最好能够加固加高,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
只要长城能够把九边一带全都围起来,擅长马上作战的蛮夷面对这坚不可摧的城墙,也就只有望风兴叹了。
设想的虽然很好,但无论是让百姓从早就已经熟悉的地方迁移还是修筑长城,都需要有大量的钱粮打底,否则拿什么雇佣民夫、弥补百姓的损失?
至于武将们所提议的直接开战就更不用提了,那打的不是仗,压根就是金山银海的直接往里填,要是不能速战速决,日子拖得久了,甚至能够把整个大夏朝给拖垮。
反正无论怎么做,想要解决九边的问题,银钱都必不可少。
可是,根据户部报上来的国库存银,勉强只够发放到年底的官员俸禄,还要留下一笔钱以备不时之需,否则一旦出现重大的灾情或者急需用钱的时候,国库里却拿不出一点银子,那就焦头烂额了。
换句话说,不管朝堂上的文臣武将们吵得再凶,国库里的银子却压根就不足以支撑他们所提出的任何建议。
因此,昨日在朝堂之上,众人吵了半天也没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只能悻悻而回。
在上书房读书的这些二代们,就是在家里听了父祖辈的唠叨和抱怨,这才得知了九边异动的事情,私底下也免不了同伙伴们议论纷纷起来。
喜欢红楼:黛玉手握主神空间
平时他们只要按照各自的计划奋发图强、努力上进就行,但若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仍然可以私底下悄悄的来找黛玉帮忙。
而若是日后黛玉和林家需要他们出手相助,也自然会想办法派人同他们联络。
黛玉虽然这么说,但这些下人们为了不给她和林家添麻烦,早就在心里下定了决心,除非碰到生死攸关的事情,否则不会再主动跟黛玉和林家的人联系,免得暴露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至于黛玉和林家需要他们帮忙的时候,那哪里还用得着林家来人找他们?
只要他们能得到相关的信息,绝对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助。
因为自始至终,他们打心底里都把自己当成是林家的人,不管身契在不在林家都是一样的。
把这群忠心耿耿的下人作为暗子埋了下去,林家的未来又多了几份保障,顺便又选出去皇帝赠送的那两个田庄里做事的庄头和管事,来年春耕的事情就用不着黛玉再操心,于是她又恢复了之前那样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不过每日出入宫中,就算黛玉再清心寡欲、心无旁骛,却也耳濡目染的听到了不少小道消息,对于朝堂上的事情和皇家的一举一动,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毕竟跟着黛玉一起读书和修炼的,都是一些半大的孩子,年纪大点的或许还能表现的沉稳一些,但大部分人为了炫耀自己消息灵通、结交的路子更广,闲暇聊天时总是会忍不住有意无意的说出一些最新的时事消息或八卦新闻来。
因此不管黛玉感不感兴趣,每天只要进宫读书和修炼,各种各样的消息和新闻就都会自动向她的耳朵里钻。
这日黛玉又像平常一样来到上书房,却发现已经来了的人都在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不少人脸上还有愤慨之色,不知道又是因为什么事而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稍微放出神识观察了一下,发现最为关心正在讨论的事情的以男学生为主,而表现出愤慨之色的绝大多数是武将家的孩子,或是自身武艺和兵法学的比较好的。
黛玉心里微微一动,觉得多半是边境上出了什么事情,于是稍微留神听了两耳朵。
众人在议论的果然是边境的战事,却是昨日朝廷收到了九边来的消息,北方的蛮夷三番四次的南下打草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朝廷虽然派了军队在九边重镇防守,然而边境线实在太过漫长,就算前朝曾经修建了长城用来抵御北边蛮夷的入侵,但在岁月的侵蚀之下,多多少少也会出现一些缺口,难以完全防御全是骑兵、来去如风的北方蛮夷。
因此,蛮夷南下打草谷的事情传入朝中之后,大臣们顿时吵作一团。
以勋贵为首武将态度都比较激进,纷纷表示朝廷应该立即派兵北上迎敌,给予蛮夷迎头重击,这样才能彰显大夏的国威,同时震慑边境的宵小,让外敌日后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朝中的文臣却觉得目前在边境上只是出现了一些小打小闹,犯不着把事态扩大化,以至于劳民伤财。
毕竟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冷兵器时代打仗不像后世那样动辄耗费巨资,但抽调这么多的青壮劳动力赶赴前线,同时还要筹措粮草和军饷,同样会对大夏朝的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何况北方的蛮夷十分狡猾,首领的王庭都设在草原的腹心地带,还会经常迁移,不是蛮夷的自己人,压根就找不到准确的地点。
因此,这场仗就算打赢了,也不可能全歼蛮夷,最多能消灭一些他们的有生力量。
最可恶的是,每到这种秋去冬来、草原上的日子难过的时候,蛮夷都会把主意打到大夏的身上,而被他们派来打头阵的,也多半都是一些老弱病残。
这些人口原本就是蛮夷在日子难过的严冬需要抛弃的负累,因此在打仗的时候作为炮灰也毫不心疼。
但这就会苦了跟他们对敌的大夏,即便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赢了这场仗,可能也只是斩杀了几千炮灰,蛮夷的青壮仍然很好的保存着,到了第二年又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文官们的看法是,与其主动出击,不如加强防御。
一方面是把太靠近边境的百姓往回迁,免得成了南下打草谷的蛮夷刀下的冤魂,与此同时,也可以让蛮夷抢掠不到想要的物资和人口,无功而返。
另一方面则是派人检查和修补前朝修筑的长城,最好能够加固加高,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
只要长城能够把九边一带全都围起来,擅长马上作战的蛮夷面对这坚不可摧的城墙,也就只有望风兴叹了。
设想的虽然很好,但无论是让百姓从早就已经熟悉的地方迁移还是修筑长城,都需要有大量的钱粮打底,否则拿什么雇佣民夫、弥补百姓的损失?
至于武将们所提议的直接开战就更不用提了,那打的不是仗,压根就是金山银海的直接往里填,要是不能速战速决,日子拖得久了,甚至能够把整个大夏朝给拖垮。
反正无论怎么做,想要解决九边的问题,银钱都必不可少。
可是,根据户部报上来的国库存银,勉强只够发放到年底的官员俸禄,还要留下一笔钱以备不时之需,否则一旦出现重大的灾情或者急需用钱的时候,国库里却拿不出一点银子,那就焦头烂额了。
换句话说,不管朝堂上的文臣武将们吵得再凶,国库里的银子却压根就不足以支撑他们所提出的任何建议。
因此,昨日在朝堂之上,众人吵了半天也没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只能悻悻而回。
在上书房读书的这些二代们,就是在家里听了父祖辈的唠叨和抱怨,这才得知了九边异动的事情,私底下也免不了同伙伴们议论纷纷起来。
喜欢红楼:黛玉手握主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