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年底。
几个月不见的贾珍和贾琏,风尘仆仆地从辽东赶了回来,手底下的长随和小厮们押送着一辆接一辆的大车,浩浩荡荡的绵延出了几里路。
这些却都是他们在辽东清查乌家后所得到的收获了。
光是看着这个阵势,就知道获利不菲。
沿途要不是拿着宁荣两府的帖子,在各地官府找到说的上话的人帮忙派兵护送,就这一副财大气粗的架势,不知道会招来多少蝇营狗苟之辈。
所幸一路上有惊无险,最后还是平安的返回了京城。
这长长的队伍进入贾府,自然也引来了众多的窥探的视线。
不过贾府的人对外都是一致的说辞,别看东西多,其实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乃是贾家在辽东那几十个田庄这一年来的产出,挑拣了些好的送进京里。
如此说法,倒是打消了不少人的疑虑。
毕竟正赶上年关,京城各勋贵人家,只要是手上有些产业的,免不了都会朝京城的主家送上这一年的供奉,基本上都是一些野味和土特产,确实不值多少钱,只不过是尝个新鲜罢了。
不过等到贾珍和贾琏把所有的东西都清点入库之后,知道内情的两府的当家人,脸上都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
无他,实在是辽东的乌家太肥了,跟之前的赖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不知道究竟是用怎样的方法横征暴敛,竟然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积蓄起了相当多的财富。
如今被贾珍和贾琏直接抄没了家产,虽然免不了要拿出不少银钱,打点辽东那边的官府和军队,但带回京城的这些,仍然能够让贾家再多过几年的好日子。
年底事忙,帮着凤姐管家的黛玉和三春等人,也无法再像以前那么清闲。
要拿出旧年的礼单对照参考,合计出今年送给各家的年礼。
又要调拨银两、安排人手,分头购置各色年货。
此外还要专门打造各种代表着吉祥如意的金银元宝、锞子、花生、如意等等,缝制许多小荷包,用作发放压岁钱或打赏之用。
往年没有黛玉等人帮忙,每逢年节之时的凤姐,几乎忙的脚不沾地。
如今的贾家暂时不缺银子,不需要凤姐到处挖空心思筹谋,又有黛玉和三春等人作为帮手,凤姐倒是松快了不少,能够腾出手来亲自带带大姐儿。
管家这档子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人厌烦头疼。
有时候碰到比较繁琐难办的事情,凤姐就会直直接在自己的院子里,准备些茶水点心瓜果,再让下人把李纨、黛玉、三春等人都请过来,众人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说说笑笑,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该办的事情办完。
单说给各家亲朋好友送年礼吧,因为翻出了往年的礼单,众人免不了又发现了王夫人当家时的些许猫腻。
比如说同林家来往的年节礼单,就明显的有些单薄,一年比一年减少不说,拿出来的东西也不是顶好的。
若再拿林家送给贾家的礼单一一对照,就更免不了会替林家感到不值。
毕竟这些年来贾敏当家,逢年过节送到娘家的各种节礼,都是精心挑选的重礼。
跟这样的礼单比起来,王夫人回的礼就更显得单薄了。
与之相反的则是同王家之间的节礼往来,王家每次送的都是不轻也不重的普通礼物,但王夫人的回礼却总是比照着往年又重上几分。
众人看了之后,心里都觉得不成样子,若要继续比照着往年的礼单准备今年的年礼,亲朋好友间的面子上须不好看。
于是凤姐私底下又讨了贾母的主意,拿出了一个宗旨,把给林家的年礼比起往年加重一倍,至于已经差不多撕破脸的王家,还有贾家私底下已经决定疏远的甄家和北静王府,则比照着他们去年送过来的礼单,回个差不多的就行了。
凤姐单单拎出这件事来请贾母做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看在黛玉的面子上,否则这种明摆着会得罪人的事情,她也未必愿意牵头。
毕竟从这件事上得了便宜的,也有王家一份,而凤姐也是王家女呢。
不过如今的凤姐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一门心思认定了自己是贾家的媳妇,何况膝下又有了大姐儿,更是事事都为自己和女儿考虑,跟王家的关系也就淡了些。
所以像这种可能会得罪王家的事情,虽然做起来有一点压力,但也不过就是那样罢了。
没过几天,林家派来送年礼的人也到了。
虽说贾敏已经不在了,但因为黛玉还住在贾府的关系,林海所准备的年礼,比起往年又重了三分。
来送年礼的,也是黛玉认识的一个老嬷嬷,免不了把她叫进后宅多说了几句。
这位嬷嬷同王嬷嬷和雪雁也都是极熟的,几个人聚在一起,叽叽呱呱的说个不停,满口的吴侬软语,听的逍遥居里其他的下人们都是面面相觑。
听着倒是怪好听的,就是不知道她们都聊了些啥。
其实也无非就是交流了一下各自的经历。
黛玉细细问了林海最近身体好不好,衣食住行各方面是否妥帖,还有几个月前她便遣人往扬州去,送上了自己的书信和特地为林海寻的药物,到现在也没个回音,也不知究竟有没有送到地方。
那嬷嬷闻言笑道:“临行之前,老爷就特地嘱咐了,让老奴跟姑娘说一声,之前的书信和药物都已经收到,效果的确不错。而且老爷看着姑娘派去送信的人聪明伶俐,身手也好,正好衙门里事忙,身边缺少这样的人手,就留他们在扬州多待一段时间,过些时日再放他们回来。”
黛玉派去扬州的人,正是当日收留的那群孤儿中年纪最大的两个,如今差不多也有十四五岁了,因为修炼了黛玉所教的功法,身形高大,孔武有力,真动起手来,十来个成年男子也不是对手,又粗通文墨,不管去哪里,都是实打实的人才。
因此黛玉听了也并不在意,既然父亲那边需要人手,这两个人便直接留给父亲差遣也算不了什么,反正她身边还有许多得用的人。
喜欢红楼:黛玉手握主神空间
几个月不见的贾珍和贾琏,风尘仆仆地从辽东赶了回来,手底下的长随和小厮们押送着一辆接一辆的大车,浩浩荡荡的绵延出了几里路。
这些却都是他们在辽东清查乌家后所得到的收获了。
光是看着这个阵势,就知道获利不菲。
沿途要不是拿着宁荣两府的帖子,在各地官府找到说的上话的人帮忙派兵护送,就这一副财大气粗的架势,不知道会招来多少蝇营狗苟之辈。
所幸一路上有惊无险,最后还是平安的返回了京城。
这长长的队伍进入贾府,自然也引来了众多的窥探的视线。
不过贾府的人对外都是一致的说辞,别看东西多,其实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乃是贾家在辽东那几十个田庄这一年来的产出,挑拣了些好的送进京里。
如此说法,倒是打消了不少人的疑虑。
毕竟正赶上年关,京城各勋贵人家,只要是手上有些产业的,免不了都会朝京城的主家送上这一年的供奉,基本上都是一些野味和土特产,确实不值多少钱,只不过是尝个新鲜罢了。
不过等到贾珍和贾琏把所有的东西都清点入库之后,知道内情的两府的当家人,脸上都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
无他,实在是辽东的乌家太肥了,跟之前的赖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不知道究竟是用怎样的方法横征暴敛,竟然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积蓄起了相当多的财富。
如今被贾珍和贾琏直接抄没了家产,虽然免不了要拿出不少银钱,打点辽东那边的官府和军队,但带回京城的这些,仍然能够让贾家再多过几年的好日子。
年底事忙,帮着凤姐管家的黛玉和三春等人,也无法再像以前那么清闲。
要拿出旧年的礼单对照参考,合计出今年送给各家的年礼。
又要调拨银两、安排人手,分头购置各色年货。
此外还要专门打造各种代表着吉祥如意的金银元宝、锞子、花生、如意等等,缝制许多小荷包,用作发放压岁钱或打赏之用。
往年没有黛玉等人帮忙,每逢年节之时的凤姐,几乎忙的脚不沾地。
如今的贾家暂时不缺银子,不需要凤姐到处挖空心思筹谋,又有黛玉和三春等人作为帮手,凤姐倒是松快了不少,能够腾出手来亲自带带大姐儿。
管家这档子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人厌烦头疼。
有时候碰到比较繁琐难办的事情,凤姐就会直直接在自己的院子里,准备些茶水点心瓜果,再让下人把李纨、黛玉、三春等人都请过来,众人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说说笑笑,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该办的事情办完。
单说给各家亲朋好友送年礼吧,因为翻出了往年的礼单,众人免不了又发现了王夫人当家时的些许猫腻。
比如说同林家来往的年节礼单,就明显的有些单薄,一年比一年减少不说,拿出来的东西也不是顶好的。
若再拿林家送给贾家的礼单一一对照,就更免不了会替林家感到不值。
毕竟这些年来贾敏当家,逢年过节送到娘家的各种节礼,都是精心挑选的重礼。
跟这样的礼单比起来,王夫人回的礼就更显得单薄了。
与之相反的则是同王家之间的节礼往来,王家每次送的都是不轻也不重的普通礼物,但王夫人的回礼却总是比照着往年又重上几分。
众人看了之后,心里都觉得不成样子,若要继续比照着往年的礼单准备今年的年礼,亲朋好友间的面子上须不好看。
于是凤姐私底下又讨了贾母的主意,拿出了一个宗旨,把给林家的年礼比起往年加重一倍,至于已经差不多撕破脸的王家,还有贾家私底下已经决定疏远的甄家和北静王府,则比照着他们去年送过来的礼单,回个差不多的就行了。
凤姐单单拎出这件事来请贾母做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看在黛玉的面子上,否则这种明摆着会得罪人的事情,她也未必愿意牵头。
毕竟从这件事上得了便宜的,也有王家一份,而凤姐也是王家女呢。
不过如今的凤姐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一门心思认定了自己是贾家的媳妇,何况膝下又有了大姐儿,更是事事都为自己和女儿考虑,跟王家的关系也就淡了些。
所以像这种可能会得罪王家的事情,虽然做起来有一点压力,但也不过就是那样罢了。
没过几天,林家派来送年礼的人也到了。
虽说贾敏已经不在了,但因为黛玉还住在贾府的关系,林海所准备的年礼,比起往年又重了三分。
来送年礼的,也是黛玉认识的一个老嬷嬷,免不了把她叫进后宅多说了几句。
这位嬷嬷同王嬷嬷和雪雁也都是极熟的,几个人聚在一起,叽叽呱呱的说个不停,满口的吴侬软语,听的逍遥居里其他的下人们都是面面相觑。
听着倒是怪好听的,就是不知道她们都聊了些啥。
其实也无非就是交流了一下各自的经历。
黛玉细细问了林海最近身体好不好,衣食住行各方面是否妥帖,还有几个月前她便遣人往扬州去,送上了自己的书信和特地为林海寻的药物,到现在也没个回音,也不知究竟有没有送到地方。
那嬷嬷闻言笑道:“临行之前,老爷就特地嘱咐了,让老奴跟姑娘说一声,之前的书信和药物都已经收到,效果的确不错。而且老爷看着姑娘派去送信的人聪明伶俐,身手也好,正好衙门里事忙,身边缺少这样的人手,就留他们在扬州多待一段时间,过些时日再放他们回来。”
黛玉派去扬州的人,正是当日收留的那群孤儿中年纪最大的两个,如今差不多也有十四五岁了,因为修炼了黛玉所教的功法,身形高大,孔武有力,真动起手来,十来个成年男子也不是对手,又粗通文墨,不管去哪里,都是实打实的人才。
因此黛玉听了也并不在意,既然父亲那边需要人手,这两个人便直接留给父亲差遣也算不了什么,反正她身边还有许多得用的人。
喜欢红楼:黛玉手握主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