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奇芭死飘心且大(三)-《左眼见飘心中喜貳》

  我快步走到荷塘边,一股清新的荷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荷塘边有一条木质的栈道,蜿蜒曲折地穿过荷塘。我沿着栈道慢慢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荷花的美景。荷花有的已经完全盛开,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还有的已经凋谢了,结出了小小的莲蓬。

  我走到一个荷花比较密集的地方,停下脚步,拿出相机,开始拍照。我想把这美丽的荷花永远记录下来。在拍照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只蜻蜓停在一朵荷花的花骨朵上,翅膀是透明的,上面还有一些黑色的斑点,非常可爱。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沿着栈道走了大概一个小时,我来到了荷塘中间的一个小亭子。小亭子是木质结构的,周围有栏杆,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整个荷塘的景色。我找了个位置坐下,拿出带来的书,准备在这里静静地看书,享受这夏日里的宁静。

  就在我准备看书的时候,一位老爷爷划着一艘小船从荷塘里经过。小船很小,只能容纳一个人,船上放着一个竹篮。老爷爷看到我,笑着问我:“姑娘,要不要尝尝新鲜的莲子?”我连忙点点头:“好啊,爷爷,多少钱一斤?”“不要钱,你要是喜欢就拿几个尝尝。”老爷爷说着,就从竹篮里拿出几个新鲜的莲子,递给了我。我接过莲子,连忙道谢:“谢谢您,爷爷。”

  我剥开一个莲子,放进嘴里,味道清甜可口,还有一股淡淡的荷香。我一边吃着莲子,一边和老爷爷聊天。老爷爷说,他住在荷塘附近的村子里,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他都会来荷塘里采莲子,有时候也会采一些荷花和荷叶,拿到县城里去卖,补贴家用。“我采莲子已经几十年了,对这片荷塘感情很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老爷爷感慨地说。我看着老爷爷慈祥的笑容,心里觉得很温暖。

  和老爷爷聊了一会儿,他就划着小船继续采莲子了。我坐在亭子里,一边吃着新鲜的莲子,一边看着荷塘里的美景,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声和蝉鸣声,心里觉得无比宁静。我拿出带来的书,翻开看了起来,可看了没几页,就被荷塘的美景吸引了,忍不住放下书,继续欣赏荷花。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太阳越来越大,荷塘里的雾气也渐渐散去了。我觉得有些热,就起身准备离开。在离开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位老爷爷,他已经采了满满一篮莲子,正准备划船回家。我向他挥了挥手,说:“爷爷,再见!”老爷爷也向我挥了挥手,笑着说:“姑娘,再见,有空再来啊!”

  走在回县城的路上,我脑子里满是荷塘的美景和老爷爷慈祥的笑容。今天的荷塘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夏日里的诗意与宁静,也让我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善良和热情。我觉得自己的“奇葩死飘心”在这片美丽的荷塘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升华。

  回到旅馆后,我把今天拍的荷花照片整理了一下,然后又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经历和感受。我写道:“今天去了陆良的荷塘,那里的景色美得让人陶醉。一望无际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清新的荷香,还有老爷爷采莲子的身影,都让我感受到了夏日里的诗意与宁静。在荷塘边的小亭子里,我吃着新鲜的莲子,看着美景,心里无比平静。陆良,你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和感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能来到这里。”

  写完日记,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仿佛还能闻到淡淡的荷香,看到美丽的荷花。我知道,在陆良的这段日子,会像这荷塘里的荷花一样,永远盛开在我的记忆里。

  第六天,我决定离开县城,去陆良周边的乡村走访一下。我觉得,只有深入到乡村,才能真正了解陆良的风土人情,感受最淳朴的乡土气息。

  早上,我在旅馆附近的早餐店吃了一碗米线,然后就去长途汽车站,准备坐车去一个叫“大莫古镇”的地方。据说大莫古镇是陆良比较有名的一个古镇,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乡村风貌,还有一些古老的建筑。

  买好车票,坐上前往大莫古镇的汽车。汽车一路颠簸,大概行驶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了大莫古镇。下了车,我看到眼前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街道不宽,两旁是一些低矮的房屋,有砖瓦房,也有土坯房。街道上行人不多,大多是当地的村民,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我沿着街道慢慢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街道两旁有一些小店,卖着日用百货、农资产品、蔬菜水果等。我走到一个卖蔬菜水果的小摊前,摊主是一位中年大叔,他看到我,热情地问我:“姑娘,想买点什么?我这菜都是自己家种的,新鲜得很!”我看着摊位上的蔬菜,有青菜、黄瓜、番茄、茄子等等,都很新鲜,上面还带着水珠。“大叔,这黄瓜多少钱一斤?”“两块钱一斤,很便宜的,你要是喜欢就多买点。”我买了两根黄瓜,然后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看起来有些破旧,但依然很坚固,横跨在一条小河上。桥上有一些行人在走动,还有几个孩子在桥上玩耍。我走到桥上,扶着栏杆,看着桥下的小河。小河的水很清澈,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河边有几位妇女在洗衣服,她们一边洗一边聊天,笑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过了石拱桥,我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庄里的房屋大多是传统的砖瓦房,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还有一些鸡鸭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显得很有生机。我走到一个院子门口,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鸡。老奶奶看到我,笑着问我:“姑娘,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来我们村里有事吗?”“奶奶,我是从外地来的,想来村里看看,感受一下乡村的生活。”“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快进来坐坐吧,外面太阳大。”老奶奶热情地邀请我。

  我走进院子,院子里很干净,种着几棵果树,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鲜花。老奶奶给我搬了一把椅子,然后又给我倒了一杯水。“姑娘,你喝水,一路过来肯定渴了。”“谢谢您,奶奶。”我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水很清凉,还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在和老奶奶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她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儿女都在县城里工作,平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回来看看我,还给我带很多东西。”老奶奶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看着老奶奶幸福的样子,心里也替她高兴。

  聊着聊着,到了中午,老奶奶热情地留我在她家吃饭。“姑娘,就在我家吃饭吧,我给你做我们村里的家常菜,让你尝尝我们的手艺。”我本来想拒绝,可老奶奶实在太热情了,我只好答应了。

  老奶奶走进厨房,开始忙碌起来。我想帮忙,可老奶奶说:“姑娘,你坐着歇会儿就好,我自己来就行。”不一会儿,老奶奶就端上了几道菜:炒青菜、炖土豆、炒鸡蛋,还有一碗鸡汤。菜的味道很家常,但却充满了家的味道。我和老奶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老奶奶还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村里的故事和传说。

  吃完午饭,我帮老奶奶收拾好碗筷,然后就准备离开。老奶奶送我到门口,还特意给我装了一些自家种的水果,说:“姑娘,这些水果你拿着路上吃,都是自己家种的,没有打农药。”我接过水果,心里暖暖的,连声道谢。“奶奶,谢谢您今天的招待,我以后有空还会来看您的。”“好啊,姑娘,我随时欢迎你。”老奶奶笑着说。

  离开老奶奶家后,我继续在村里逛着。不一会儿,我看到了一群村民在村口的晒谷场上晒谷子。他们有的在扬谷,有的在翻谷,还有的在把谷子装进袋子里,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过去,向他们打招呼:“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村民们看到我,都停下手中的活,笑着和我打招呼。“姑娘,你是来旅游的吧?”一位大叔问道。“是啊,我来村里看看,感受一下乡村的生活。”“那你要不要来试试扬谷?很好玩的。”大叔热情地邀请我。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好啊,那我试试。”大叔给我拿来一把扬谷的木锨,然后教我怎么扬谷。我按照大叔教的方法,拿起木锨,把谷子扬向空中。谷子在空中散开,饱满的谷粒落在地上,空壳和杂质则被风吹走。虽然我扬得不太好,但村民们还是给我鼓掌,鼓励我。我看着自己扬过的谷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在晒谷场上和村民们聊了一会儿,我就准备离开村子了。村民们送我到村口,还热情地对我说:“姑娘,以后有空常来我们村玩啊!”“好的,我会的,谢谢大家!”我笑着回答。

  坐上去县城的汽车,我靠在座位上,脑子里满是村里的景象:淳朴的村民、古老的石拱桥、清澈的小河、忙碌的晒谷场……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陆良乡村的淳朴和美好。我觉得自己的“奇葩死飘心”在这片淳朴的乡土气息里,得到了最温暖的慰藉。

  回到旅馆后,我把今天在村里拍的照片整理了一下,然后又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经历和感受。我写道:“今天去了大莫古镇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淳朴善良,乡村风景美丽动人。在老奶奶家,我吃到了美味的家常菜,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晒谷场上,我体验了扬谷的乐趣,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陆良的乡村,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我真的很喜欢这里,也很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写完日记,我感到有些疲惫,但心里却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我知道,在陆良的这段日子,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在陆良待满半月时,恰逢秋分。县城菜市场里突然多了些挑着满筐新米的农户,竹筐沿沾着新鲜的稻壳,空气里飘着谷物晒干后的暖香。旅馆老板娘收拾房间时念叨:“要是想去看秋收,往西北边的小百户镇走,这会儿正是稻子割得最热闹的时候。”

  我本没什么确切目的地,听了这话,当天就揣着水壶往小百户镇去。公交车在乡间公路上晃悠,窗外的稻田像铺了层鎏金,风一吹就翻起波浪,偶尔能看见戴着草帽的农户弯腰割稻,镰刀划过稻秆的“唰唰”声,隔着车窗都能隐约听见。

  到了镇上,我没按导航找景点,顺着田埂漫无目的地走。走了约莫半小时,远远看见一片开阔的稻田里聚着二十来号人,有人挥着镰刀割稻,有人把成捆的稻子往打谷机旁送,还有几个婶子蹲在田边捆稻草,说说笑笑的声音裹着稻穗的甜香飘过来。我站在田埂边看得发怔,忽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姑娘,是来玩的不?要不要试试割稻子?”

  回头一看,是个穿蓝色工装裤的中年男人,裤脚沾着泥点,手里握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脸上挂着憨厚的笑。他是这片稻田的主人,姓王,村里人都叫他老王。我本想推辞,可看着他手里的镰刀,又想起自己这些年飘在各地,从来没碰过农活,那颗“奇葩”的飘心突然犯了劲——反正也没什么事,不如试试?

  老王教我把镰刀握在右手,左手拢住一束稻穗,刀刃贴着地面斜着割。我学着他的样子试了一下,结果稻穗没割下来,倒把自己的手划了道小口子。老王赶紧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给我贴上:“别急,慢慢来,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要巧劲。”他重新给我示范,手指捏着稻秆的力度、镰刀挥动的角度,都讲得仔细。

  这一次我学得慢,每割一束都要停顿一下,调整姿势。太阳越升越高,晒得后背发烫,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滴,掉进稻田里,瞬间没了踪影。割到第三捆时,我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只能坐在田埂上喘气。老王递过来一瓶水:“城里姑娘没干过这活,能坚持到现在不错了。”

  我喝着水,看着田里忙碌的人。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割稻的速度比年轻人还快;还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拿着小镰刀在旁边帮着递稻穗,脸蛋晒得通红,却笑得格外开心。他们没人抱怨累,反而时不时互相打趣,笑声裹着稻香,在田野里飘得很远。

  歇了会儿,我又拿起镰刀。这次没再急着求快,而是慢慢找感觉,不知不觉竟也割得有模有样。到了中午,老王留我在他家吃饭。他家就在稻田边的小院子里,院子里晒着刚收割的稻子,金黄一片。老王的媳妇端上刚蒸好的新米饭,配上炒青菜、腌萝卜,还有一碗鲜美的鲫鱼汤。新米饭嚼在嘴里,有股淡淡的甜香,比城里买的米好吃多了。

  吃饭时,老王跟我说,他家种了十亩稻子,每年秋收都要忙半个月。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秋收时人手不够,这两年镇里组织了“互助秋收队”,谁家忙不过来,大家就一起帮忙。“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老王说这话时,眼里满是真诚。

  下午,我没再割稻,而是帮着婶子们捆稻草。婶子们一边捆一边跟我聊天,问我从哪里来,在陆良玩得怎么样。我说我是来“飘”的,没什么目的,她们听了都笑:“飘着好啊,能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不过陆良这地方,待久了就不想走了。”

  夕阳西下时,我要走了。老王硬塞给我一袋新米:“这是今年刚收的,你带回去尝尝。”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走在田埂上,手里拎着沉甸甸的新米,后背还带着劳作后的酸痛,可心里却格外踏实——这是我来陆良后,第一次没有“飘”的感觉,反而像在某个地方扎了根,哪怕只是浅浅的一点。

  回到旅馆,我把新米放在桌上,看着它发呆。以前总觉得“飘”是自由,可直到今天才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漫无目的的漂泊,而是有地方可去,有事可做,有人可念。那颗一直悬着的“奇葩死飘心”,好像在稻田的汗水里,找到了一丝落地的感觉。

  秋分过后,陆良的天气渐渐凉了。我在老街闲逛时,发现一家挂着“陆良草编工坊”牌子的小店。店门不大,里面摆满了各种草编物件:草帽、竹篮、草席,还有些小巧的草编小动物,做工精致,透着股原生态的灵气。

  店主是位姓陈的老奶奶,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正坐在门口编草席。她的手指粗糙,却格外灵活,稻草在她手里翻来覆去,不一会儿就编出整齐的纹路。我蹲在旁边看了好久,忍不住问:“奶奶,这草编是您自己编的吗?”

  陈奶奶抬起头,笑着点点头:“是啊,编了四十多年了。这是我们陆良的老手艺,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编,现在会的人少咯。”她指了指店里的草编物件,“这些都是我和村里几个老姐妹编的,有人喜欢,我们就多编些。”

  我拿起一个草编小兔子,兔子的耳朵立着,眼睛是用黑豆子做的,可爱极了。“奶奶,这小兔子真好看,您能教我编吗?”我突发奇想,反正也没什么事,学门老手艺也好。

  陈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姑娘愿意学,我当然乐意教。不过这活儿要耐心,你可得坐得住。”她给我找了些柔软的稻草,又拿来一把剪刀,开始一步一步教我。

  编小兔子要先编身子,再编耳朵、尾巴。看似简单,实则难。稻草要捏得紧,纹路要对齐,稍微不留神就会散掉。我编了好几次,要么身子歪了,要么耳朵编得不一样长。陈奶奶没嫌我笨,总是耐心地帮我调整:“别急,慢慢来,老手艺讲究的就是个稳。”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我终于编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虽然不好看,但心里却满是成就感。陈奶奶看着我的小兔子,笑着说:“不错不错,第一次编能这样已经很好了。”她又给我拿了些稻草:“你要是喜欢,明天还来,我教你编竹篮。”

  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去了草编工坊。陈奶奶已经在店里等着了,她给我准备了更粗些的竹条,教我编竹篮。编竹篮比编小兔子难多了,竹条硬,不好弯折,还容易划破手。陈奶奶手把手地教我,教我怎么把竹条固定住,怎么编出好看的花纹。

  聊天时我才知道,陈奶奶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草编能手,她编的草席、竹篮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还卖到过外地。后来,随着塑料制品越来越多,买草编物件的人少了,很多人都放弃了这门手艺。可陈奶奶没放弃,她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

  这些年,陆良县大力扶持非遗文化,给草编工坊拨了专项资金,还帮着找销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草编文化,甚至有大学生来这里实习,跟着陈奶奶学草编。“你看,这是上个月一个大学生编的竹篮,编得多好。”陈奶奶拿出一个精致的竹篮给我看,眼里满是骄傲。

  在草编工坊待了三天,我不仅学会了编小兔子和简单的竹篮,还听陈奶奶讲了很多关于草编的故事。她告诉我,以前村里姑娘出嫁,娘家都会准备一床草席和一个竹篮,草席代表“安稳”,竹篮代表“丰收”,都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现在虽然不兴这个了,但我还是会编些草席和竹篮,放在店里,给年轻人讲讲这些老规矩。”

  离开草编工坊那天,我把自己编的小兔子和竹篮都带走了。看着手里的草编物件,心里暖暖的。以前总觉得“飘”是为了寻找新鲜事物,可现在才发现,那些沉淀下来的老手艺、老故事,才更有温度,更能让人找到归属感。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手里拎着自己编的竹篮,看着街边熟悉的店铺和行人,突然觉得陆良这个地方,好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落脚点,而是一个能让我静下心来的地方。那颗“奇葩死飘心”,好像在老手艺的温度里,又多了一份踏实。

  十月初的陆良,夜晚已经有些凉了。旅馆老板娘跟我说,县城新开了个夜市,晚上特别热闹,让我去逛逛。我本不想去,觉得夜市都差不多,无非是卖些小吃和小商品。可老板娘说:“陆良的夜市不一样,有很多本地特色小吃,还有人唱花灯戏,你去了肯定喜欢。”

  架不住老板娘的热情,我晚上七点多去了夜市。夜市在县城中心的广场旁边,刚走到路口,就听见了热闹的音乐声和笑声。走近一看,广场旁边的街道上摆满了摊位,有卖烤洋芋、炸臭豆腐的,有卖水果、小吃的,还有卖手工艺品、玩具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我顺着摊位慢慢逛,先买了一份烤洋芋,还是之前在老街吃的那种,外焦里嫩,蘸着辣椒面,好吃极了。接着,我又买了一份炸臭豆腐,臭豆腐外酥里嫩,闻着臭吃着香,配上甜辣酱,味道绝了。

  逛到夜市中间,我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舞台,舞台上有人在唱花灯戏。花灯戏是云南的传统戏曲,我以前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在陆良能看到现场表演。舞台上的演员穿着鲜艳的戏服,唱着悠扬的曲调,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鼓掌叫好。我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台上的表演,听着熟悉的曲调,心里竟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看了一会儿花灯戏,我继续逛夜市。走到一个卖手工饰品的摊位前,摊主是个年轻姑娘,她卖的饰品都是用陆良本地的彩石和贝壳做的,很有特色。我拿起一条彩石项链,姑娘笑着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彩石是从彩色沙林捡的,贝壳是从附近的湖边捡的,独一无二。”我很喜欢这条项链,就买了下来。

  逛到夜市尽头,我看到一个卖糖画的摊位。摊主是位老爷爷,他手里拿着一个勺子,勺子里装着融化的糖,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飞快地画着。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就画好了,引来周围人的阵阵赞叹。我也让老爷爷给我画了一只兔子,老爷爷手法娴熟,很快就画好了。兔子的身体是用糖做的,眼睛是用黑芝麻做的,可爱极了。我拿着糖画,舍不得吃,只是看着它笑。

  不知不觉,已经快十点了。夜市里的人渐渐少了,摊主们也开始收拾摊位。我走在回旅馆的路上,手里拿着糖画,心里满是温暖。以前在别的城市逛夜市,总觉得自己是个过客,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可在陆良的夜市,我却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这里的烟火气、这里的笑声、这里的美食,都让我觉得亲切。

  回到旅馆,我把糖画放在桌上,看着它慢慢融化。我想起了这些天在陆良的经历:在稻田里割稻子,在草编工坊学编草编,在夜市里吃小吃、看花灯戏。这些经历,让我那颗“奇葩死飘心”渐渐安定下来。我不再觉得“飘”是自由,反而觉得,能在一个地方找到归属感,能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拿出笔记本,写下了今天的感受:“在陆良的夜市,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这里的烟火气、这里的老手艺、这里的人情味,都让我觉得温暖。我好像不再是一个过客,而是一个快要扎根的人。陆良,谢谢你,让我的飘心有了落地的可能。”

  写完日记,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我知道,我的“飘”还没有结束,但我不再害怕迷茫。因为我知道,在陆良,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我总能找到让自己安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