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也没有想到,抢了李靖突袭定襄城策略和功劳,还要接下这一让人头疼的因果。
见到自己的提议没有被采纳,来福也知道,对于这些弯弯绕绕的事情,他也实在帮不上什么忙。
他挠了挠头,看了看远处帐内,正痛快吃喝的唐俭,瓮声瓮气的关心道。
“东家,那你有把握说服他吗?我们啥时候进去?”
听到来福的这句话,眼睛从始至终,都没有从唐俭身上移开的李恪,眼底忽然掠过一丝锐光。
"马上就到时间了。"
听到李恪信心十足的话,来福有些不解。
顺着李恪的视线,睁大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看着吃口肉喝口酒的唐俭。
他不明白,这样一幅画面中。
李恪是怎么看出,去找那位鸿胪卿的时机。
如果是换作别人,李恪或许根本就不会解释。
但对于来福,他总是愿意多说一些。
看到来福那懵懂的眼神,李恪莞尔一笑,拍了拍来福的肩膀。
“你一个不喝酒的人,肯定不知道酒这个东西,最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心境以及情感。”
李恪抬眼望向帐内,目光落在唐俭已经开始发红的脸上。
“喝少了,容易让人敏感多疑,喝的多了,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
李恪一手扶着旁边哨塔的支柱,指尖轻敲。
“你看鸿胪卿现在面色泛红,眼神却未迷离,正是将醉未醉之时——此时既放得下身为朝廷重臣的体统,让掩藏的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又不会失去思考和理智。”
“正是前去的最好时机。”
说话间,李恪从来福怀中,取走提前准备的一坛“三勒浆”,大步朝着唐俭所在的帐篷走去。
呼啦啦一群人,加上李恪也没有再隐藏行踪,这番的动静,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帐内眼神较好的燕王卫,率先瞥见帐外动静,当即起身朝着李恪躬身道。
“参见殿下。”
这时候,唐俭正夹着一块炖得软烂的羊肉往嘴里送,闻言后动作一顿。
他抬眼朝着帐帘方向望去,见李恪捧着酒坛、带着几人大步走来,脸色微微变了变。
最终,扯出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打趣道。
“哟,及时雨来了!”
走进帐内的李恪,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唐俭的这句话。
自顾自的撕开三勒浆酒坛上的泥封,拿过唐俭的空碗,将唐俭的酒杯斟得满溢,这才笑着回话。
“唐叔公,您这话可折煞晚辈了。江湖人说我是‘及时雨’,那是没遇着大人这般‘能从颉利牙帐里逃出来’的硬骨头。烈酒容易伤身,既然唐叔公有兴致,来尝尝我这瓶从长安带来的三勒浆。”
说完,他似乎是担心等下一旁的来福,在他与唐俭的对话中,会冒出什么憨直的话搅了局,便回头对来福轻声道。
“来福,你去食堂那边说一声,再备些热汤和软饼,唐大人和亲随们饿了这么久,光吃肉喝酒怕是遭不住。”
说话间,他又伸出手,从一旁的另一位亲卫手中,接过一个用荷叶包裹的小包。
掀开荷叶,露出里面冒着热气的烤鸡道。
“本王特意用了突厥人存的香料,烤了一只叫花鸡,您尝尝,垫垫肚子再喝——您身处敌营里想必没吃好,可别空腹饮酒伤了脾胃。”
闻到叫花鸡的香气,唐俭也不客气,撕开一条鸡腿,将剩下的鸡,丢给了一旁的亲随,咬了口鸡肉,满足地喟叹一声,才慢悠悠道。
“还是你这小子会说话。不过唐叔公这个称谓老夫可担不起,你也别跟老夫绕弯子,你心里清楚,老夫今日能坐在这喝酒,全靠运气。”
“你突袭定襄城,颉利的人乱作一团,若不是老夫,提前在帐篷里面挖了地窖,怕是早就成了刀下亡魂。”
他咀嚼着鸡肉,眼神沉了沉,斜瞟了一眼李恪道。
“说吧,这到底是你擅作主张,还是李靖这位节度十万兵马的定襄道行军总管,下的军令。”
“让你不顾朝廷法度,不顾老夫这位朝廷使臣的安危,也要强攻定襄!”
听到唐俭单刀直入的话语,李恪握着酒坛的手也是下意识顿了顿。
他也很想说,这是李靖的军令,自己不过是依令行事。
事实上,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
只是,一想到他已经占着未卜先知的能力,抢了这位军神的破城策略与首功,再把责任推给李靖,未免太过卑劣。
于是,他没有着急辩解,先给唐俭的碗又添了些酒,趁着这点时间,思考了片刻,这才沉声道。
“唐叔公,您熟读万书,文才武略皆通,应当明白,战场之上,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分迟疑。”
“当时颉利已暗中筹备撤军,若等他带着主力北逃,再想围歼难如登天——晚辈虽掌一部兵马,却也不敢因个人安危考量,误了全歼突厥主力的大局。”
他抬眼迎上唐俭的目光,语气诚恳。
“至于这命令,是晚辈结合前线军情定下的。”
“李靖将军远在中军,事发紧急,未能及时禀报,晚辈愿为此承担所有罪责。”
“只是,晚辈也要声明一声,晚辈没想过,朝廷竟会派您这般重臣来做密使。当然也有晚辈预判不足的原因,以至于差点误害了唐叔公的性命,此事是晚辈疏忽,无以辩解,唯有厚颜恳求唐叔公给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说话间,李恪拿起一个酒杯,倒满酒水,双手奉到唐俭面前,弯腰行礼道。
“这碗酒既当赔罪,也当庆功——庆贺唐叔公虎口脱险。”
说完,便一口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喝完之后,也不管唐俭是否接酒,李恪直起身,又提起酒坛给自己满上了一杯,先是心怀愧疚的看了一眼一旁正狼吞虎咽的使团亲随——他们脸上还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手里抓着烤鸡,吃得急了,连汤汁都沾到了衣襟上。
随之,目光灼灼地看向唐俭。
“对于这些使团的兄弟们,本王另有安排。”
李恪从怀中取出一份“安置书”轻轻放在案上。
“阵亡者抚恤五百贯,子女由燕王府供养至成年,本王还会奏请朝廷追赠官爵、荫蔽家属;伤者赏四百贯,赐良田十亩;幸存者赏三百贯,皆晋两级。”
听到李恪所说的安置内容,帐内狼吞虎咽的亲随们突然安静下来。
有人手里的鸡骨头掉进汤碗,溅起的热汤都浑然不觉。
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被李恪的大手笔,震撼得说不出话。
见到自己的提议没有被采纳,来福也知道,对于这些弯弯绕绕的事情,他也实在帮不上什么忙。
他挠了挠头,看了看远处帐内,正痛快吃喝的唐俭,瓮声瓮气的关心道。
“东家,那你有把握说服他吗?我们啥时候进去?”
听到来福的这句话,眼睛从始至终,都没有从唐俭身上移开的李恪,眼底忽然掠过一丝锐光。
"马上就到时间了。"
听到李恪信心十足的话,来福有些不解。
顺着李恪的视线,睁大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看着吃口肉喝口酒的唐俭。
他不明白,这样一幅画面中。
李恪是怎么看出,去找那位鸿胪卿的时机。
如果是换作别人,李恪或许根本就不会解释。
但对于来福,他总是愿意多说一些。
看到来福那懵懂的眼神,李恪莞尔一笑,拍了拍来福的肩膀。
“你一个不喝酒的人,肯定不知道酒这个东西,最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心境以及情感。”
李恪抬眼望向帐内,目光落在唐俭已经开始发红的脸上。
“喝少了,容易让人敏感多疑,喝的多了,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
李恪一手扶着旁边哨塔的支柱,指尖轻敲。
“你看鸿胪卿现在面色泛红,眼神却未迷离,正是将醉未醉之时——此时既放得下身为朝廷重臣的体统,让掩藏的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又不会失去思考和理智。”
“正是前去的最好时机。”
说话间,李恪从来福怀中,取走提前准备的一坛“三勒浆”,大步朝着唐俭所在的帐篷走去。
呼啦啦一群人,加上李恪也没有再隐藏行踪,这番的动静,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帐内眼神较好的燕王卫,率先瞥见帐外动静,当即起身朝着李恪躬身道。
“参见殿下。”
这时候,唐俭正夹着一块炖得软烂的羊肉往嘴里送,闻言后动作一顿。
他抬眼朝着帐帘方向望去,见李恪捧着酒坛、带着几人大步走来,脸色微微变了变。
最终,扯出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打趣道。
“哟,及时雨来了!”
走进帐内的李恪,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唐俭的这句话。
自顾自的撕开三勒浆酒坛上的泥封,拿过唐俭的空碗,将唐俭的酒杯斟得满溢,这才笑着回话。
“唐叔公,您这话可折煞晚辈了。江湖人说我是‘及时雨’,那是没遇着大人这般‘能从颉利牙帐里逃出来’的硬骨头。烈酒容易伤身,既然唐叔公有兴致,来尝尝我这瓶从长安带来的三勒浆。”
说完,他似乎是担心等下一旁的来福,在他与唐俭的对话中,会冒出什么憨直的话搅了局,便回头对来福轻声道。
“来福,你去食堂那边说一声,再备些热汤和软饼,唐大人和亲随们饿了这么久,光吃肉喝酒怕是遭不住。”
说话间,他又伸出手,从一旁的另一位亲卫手中,接过一个用荷叶包裹的小包。
掀开荷叶,露出里面冒着热气的烤鸡道。
“本王特意用了突厥人存的香料,烤了一只叫花鸡,您尝尝,垫垫肚子再喝——您身处敌营里想必没吃好,可别空腹饮酒伤了脾胃。”
闻到叫花鸡的香气,唐俭也不客气,撕开一条鸡腿,将剩下的鸡,丢给了一旁的亲随,咬了口鸡肉,满足地喟叹一声,才慢悠悠道。
“还是你这小子会说话。不过唐叔公这个称谓老夫可担不起,你也别跟老夫绕弯子,你心里清楚,老夫今日能坐在这喝酒,全靠运气。”
“你突袭定襄城,颉利的人乱作一团,若不是老夫,提前在帐篷里面挖了地窖,怕是早就成了刀下亡魂。”
他咀嚼着鸡肉,眼神沉了沉,斜瞟了一眼李恪道。
“说吧,这到底是你擅作主张,还是李靖这位节度十万兵马的定襄道行军总管,下的军令。”
“让你不顾朝廷法度,不顾老夫这位朝廷使臣的安危,也要强攻定襄!”
听到唐俭单刀直入的话语,李恪握着酒坛的手也是下意识顿了顿。
他也很想说,这是李靖的军令,自己不过是依令行事。
事实上,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
只是,一想到他已经占着未卜先知的能力,抢了这位军神的破城策略与首功,再把责任推给李靖,未免太过卑劣。
于是,他没有着急辩解,先给唐俭的碗又添了些酒,趁着这点时间,思考了片刻,这才沉声道。
“唐叔公,您熟读万书,文才武略皆通,应当明白,战场之上,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分迟疑。”
“当时颉利已暗中筹备撤军,若等他带着主力北逃,再想围歼难如登天——晚辈虽掌一部兵马,却也不敢因个人安危考量,误了全歼突厥主力的大局。”
他抬眼迎上唐俭的目光,语气诚恳。
“至于这命令,是晚辈结合前线军情定下的。”
“李靖将军远在中军,事发紧急,未能及时禀报,晚辈愿为此承担所有罪责。”
“只是,晚辈也要声明一声,晚辈没想过,朝廷竟会派您这般重臣来做密使。当然也有晚辈预判不足的原因,以至于差点误害了唐叔公的性命,此事是晚辈疏忽,无以辩解,唯有厚颜恳求唐叔公给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说话间,李恪拿起一个酒杯,倒满酒水,双手奉到唐俭面前,弯腰行礼道。
“这碗酒既当赔罪,也当庆功——庆贺唐叔公虎口脱险。”
说完,便一口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喝完之后,也不管唐俭是否接酒,李恪直起身,又提起酒坛给自己满上了一杯,先是心怀愧疚的看了一眼一旁正狼吞虎咽的使团亲随——他们脸上还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手里抓着烤鸡,吃得急了,连汤汁都沾到了衣襟上。
随之,目光灼灼地看向唐俭。
“对于这些使团的兄弟们,本王另有安排。”
李恪从怀中取出一份“安置书”轻轻放在案上。
“阵亡者抚恤五百贯,子女由燕王府供养至成年,本王还会奏请朝廷追赠官爵、荫蔽家属;伤者赏四百贯,赐良田十亩;幸存者赏三百贯,皆晋两级。”
听到李恪所说的安置内容,帐内狼吞虎咽的亲随们突然安静下来。
有人手里的鸡骨头掉进汤碗,溅起的热汤都浑然不觉。
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被李恪的大手笔,震撼得说不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