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下人们对陌生的环境和其他人抱有警惕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他鼓起勇气向石磊搭话其实也是一种尝试接触,一次精神评估,他很庆幸石磊在外面那么糟糕的环境下待那么久,依然还保持着较为正常的精神状态,至少从刚刚短暂的交流来看。
“你这样子应该能在我们这里适应的很好。”
秦志伟感慨式带有些莫名其妙的回答,石磊下意识的询问对方。
“为什么这么说?”
“哦?”
秦志伟无所谓的耸了耸肩膀,破烂工装肩膀上灰蒙蒙的一片抖落了下来,放下警戒之后,他也不像刚才那样拘谨了,厚厚的嘴唇裂开一条缝,有些干瘪发皱的皮肤使这人看起来非常牢靠,年龄较大的人通常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生存的经验,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依靠感。
“嗯...你的精神状态似乎不错,所以可以很顺利的融入我们,真有点好奇你来这里之前怎么生存的?”
“你是想说灾难下我这种人比较少见吗?”
“对!”
秦志伟做出了很好的反馈,就连最后一句话都拖着长长的高音,一直到现在周遭的人对两人的交流都视若无睹,这让石磊对于这里的规矩又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貌似并不苛刻,他们两个的肆意交谈没有引起其他反应。
“等会应该会有人安排你的去处,估计跟我们一样也是属于生产的行业,期待明天能在其他岗位看见你。”
秦志伟没有再延续话题,两指默默的压住了安全帽的帽檐,帽檐的阴影蒙住了双目,使人无法通过他的眼睛看出那扇窗户后的想法,该说的都说了,聊天中止在了这里。
而如秦志伟推测的一样,石磊被那些穿着隔离服的人询问了特长职业,在了解到石磊无特长职业只是司机的时候,那些兵锋先是给予了鼓励,然后又以科学符合常理的分配模式,给予了他一份劳动的工作。
石磊因为个人能力原因所以只能胜任体力工作,可不难看出来的是,蜂巢似乎也需要知识分子,需要知识分子谋求发展的组织就更是少见了,说明他们至少已经满足了衣食住行方面,为了继续发展才开始重视知识人才。
体育馆不单单只是用简陋的铁皮墙围了一圈,内部的地板也几乎铺满了布料,大多由防雨篷布构成,而一些横竖交错的障碍铁皮墙体,搭好框架屋顶盖上一层布,就成了一个具有封闭性的“房间”,几乎每个房间都有着职责划分。
比如宿舍、休息室、配电间...话说起来,这里的电源是用燃油发电机供电的,通过烧油产生电量,普通负责生产的工人也从事着体力劳动,就这些障碍,是兵蜂带领一个个工人拉起来的,它们维持着在废墟中绽放的文明,这样形成的社会组织架构初期显得无比脆弱。
...
钟表的指针飞速旋转,太阳的最后一抹余光消失在了城市漆黑的建筑物当中,最终只剩下朦胧一层层较为立体的黑色轮廓,以及黑夜中难以察觉那一双双猩红的目光,体育馆内部,文明的篝火以一种陌生的姿态重新拥抱了这里。
自从进入现代社会后,升起篝火取暖照明几乎只存在于了历史书和小说上,但篝火现在重新复活在了这座现代化的体育馆内部,这些较为过时被淘汰的生存方式依然还能发挥作用。
晚上只有一小部分电能,中间的大厅升起篝火,火焰并不大,温暖却是实实在在的,大部分人都聚集在这里,恐惧因此短暂的被驱散,而坐在这里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受过疫医的馈赠乃至救命的帮助,这或许也是这个脆弱的小社会能存在的原因,因为有一条线紧紧的把他们绑定在了一起,形成了集体。
牵起这条线的就是疫医,每个人都欠了他/她大人情,可说到底也只是为了生存或者某种东西,有妻子儿女还在家乡等着自己,也有不甘心还没孝敬父母的,又或者只是单纯的想活下去,各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到现在。
来到常沙这段时间的积累,传送锚点已经搭了起来,在体育馆内部,只不过平时并不开启,并且被铁皮墙围住,所以无人知晓锚点的存在,而锚点通往的,正是数十里外深深陷入城市地底的人防工程,疫医的“蜂巢”。
喜欢末日下的白毛医生
“你这样子应该能在我们这里适应的很好。”
秦志伟感慨式带有些莫名其妙的回答,石磊下意识的询问对方。
“为什么这么说?”
“哦?”
秦志伟无所谓的耸了耸肩膀,破烂工装肩膀上灰蒙蒙的一片抖落了下来,放下警戒之后,他也不像刚才那样拘谨了,厚厚的嘴唇裂开一条缝,有些干瘪发皱的皮肤使这人看起来非常牢靠,年龄较大的人通常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生存的经验,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依靠感。
“嗯...你的精神状态似乎不错,所以可以很顺利的融入我们,真有点好奇你来这里之前怎么生存的?”
“你是想说灾难下我这种人比较少见吗?”
“对!”
秦志伟做出了很好的反馈,就连最后一句话都拖着长长的高音,一直到现在周遭的人对两人的交流都视若无睹,这让石磊对于这里的规矩又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貌似并不苛刻,他们两个的肆意交谈没有引起其他反应。
“等会应该会有人安排你的去处,估计跟我们一样也是属于生产的行业,期待明天能在其他岗位看见你。”
秦志伟没有再延续话题,两指默默的压住了安全帽的帽檐,帽檐的阴影蒙住了双目,使人无法通过他的眼睛看出那扇窗户后的想法,该说的都说了,聊天中止在了这里。
而如秦志伟推测的一样,石磊被那些穿着隔离服的人询问了特长职业,在了解到石磊无特长职业只是司机的时候,那些兵锋先是给予了鼓励,然后又以科学符合常理的分配模式,给予了他一份劳动的工作。
石磊因为个人能力原因所以只能胜任体力工作,可不难看出来的是,蜂巢似乎也需要知识分子,需要知识分子谋求发展的组织就更是少见了,说明他们至少已经满足了衣食住行方面,为了继续发展才开始重视知识人才。
体育馆不单单只是用简陋的铁皮墙围了一圈,内部的地板也几乎铺满了布料,大多由防雨篷布构成,而一些横竖交错的障碍铁皮墙体,搭好框架屋顶盖上一层布,就成了一个具有封闭性的“房间”,几乎每个房间都有着职责划分。
比如宿舍、休息室、配电间...话说起来,这里的电源是用燃油发电机供电的,通过烧油产生电量,普通负责生产的工人也从事着体力劳动,就这些障碍,是兵蜂带领一个个工人拉起来的,它们维持着在废墟中绽放的文明,这样形成的社会组织架构初期显得无比脆弱。
...
钟表的指针飞速旋转,太阳的最后一抹余光消失在了城市漆黑的建筑物当中,最终只剩下朦胧一层层较为立体的黑色轮廓,以及黑夜中难以察觉那一双双猩红的目光,体育馆内部,文明的篝火以一种陌生的姿态重新拥抱了这里。
自从进入现代社会后,升起篝火取暖照明几乎只存在于了历史书和小说上,但篝火现在重新复活在了这座现代化的体育馆内部,这些较为过时被淘汰的生存方式依然还能发挥作用。
晚上只有一小部分电能,中间的大厅升起篝火,火焰并不大,温暖却是实实在在的,大部分人都聚集在这里,恐惧因此短暂的被驱散,而坐在这里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受过疫医的馈赠乃至救命的帮助,这或许也是这个脆弱的小社会能存在的原因,因为有一条线紧紧的把他们绑定在了一起,形成了集体。
牵起这条线的就是疫医,每个人都欠了他/她大人情,可说到底也只是为了生存或者某种东西,有妻子儿女还在家乡等着自己,也有不甘心还没孝敬父母的,又或者只是单纯的想活下去,各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到现在。
来到常沙这段时间的积累,传送锚点已经搭了起来,在体育馆内部,只不过平时并不开启,并且被铁皮墙围住,所以无人知晓锚点的存在,而锚点通往的,正是数十里外深深陷入城市地底的人防工程,疫医的“蜂巢”。
喜欢末日下的白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