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续,续写?高鹗??!-《都重生了,谁还混娱乐圈啊》

  礼堂的动静引起了外边无数人注意。

  有经过这里的。

  也有知道吴庸讲课,刻意跑来的,但由于是公开课,时间一到,里面就封闭了通道。

  所以外边只能听,不知道里面到底什么情况。

  只是听着里面时不时响起巨大动静。

  外边许多师生都咂舌不已。

  这啥情况?

  讲个课而已,用不着搞这么大的动静吧?!

  也因此越发好起来起来。

  人也越来越多。

  ……

  里面。

  众多师生还在惊叹吴庸的观点。

  顾小曼又一次举起手来,“老师,我有个疑问,按照您的观点,您说红楼,前面八十回和后面四十回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停顿一下。

  顾小曼看着吴庸,“那么后面四十回的创作者,又是谁?倘若真有这么个人,您觉得是谁?为什么在文献和历史记载中,却是从未出现过?”

  在先前吴庸提出关于这个观念,以及后面举证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对于书内人物性格,和逻辑关系,不会混淆的时候。

  其实顾小曼,已经有几分相信吴庸的观念。

  可由于自幼到大,红楼都是曹雪芹先生写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太过于深。

  这让顾小曼依旧更加愿意相信,吴庸的推断和提出的观念是错误的。

  此时。

  所有人都看着吴庸。

  吴庸笑道:“我并不能笃定后四十回,但我能确定后四十回,一定不是曹雪芹先生所写。”

  “至于为什么?”

  “我先前就已经提出我依据,一个严谨的原创者,是不会混淆笔下的人物性格和改变的。”

  “倘若真不是曹雪芹先生所写,那究竟是谁?”顾小曼依旧不能接受吴庸的说辞,再次重复先前的问题,又补充上了一句,“能做到文笔和曹雪芹先生近乎一模一样?”

  大家又看着他。

  正是因为文笔过于相似,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才导致了这本四大名着之一。

  这一两百年来,无人质疑,是不是曹雪芹先生所写。

  每个人都有属于的文风。

  虽然同为文字,但行笔不同,文风自然也就不同。

  这是一种个人惯性。

  即便是一个文学圈里。

  文风相近的人,只要细细分辨,依旧能分辨的出来,究竟是谁写的。

  可红楼没有。

  除了人物性格,以及某些一些逻辑问题外。

  其余一模一样。

  根本分辨不出来。

  “抛开其他不谈,你想现在知道后四十回续写者,我现在就可以回答你是谁。”

  吴庸看看她,回应道:“根据我的推断,后四十回的续写,正是高鹗。”

  “????”

  “?????”

  高鹗?

  高鹗又是谁?

  学生们一阵懵。

  史书上有这么个人物?

  然而作为红学的爱好者,资深者,在场不少同学和老师们都知道高鹗是谁。

  顾小曼皱皱眉,“吴老师,您这推断也太过于武断吧?高鹗先生是红楼整理者,将红楼的原稿保存至今,才有了这本四大名着之一。”

  “高鹗先生,的确是给我们现代文学做出了贡献,但他只是红楼的保存者啊。”

  “而且,再退一万步讲,曹雪芹先生和高鹗先生,两人根本不属于同一个时代。”

  “因此,更加不可能是后四十回的创作者。”

  许多学生听明白了。

  这个高鹗,敢情红楼的整理者?

  这吴庸是直接把整理者和创作者混淆,本末倒置了啊。

  众人直接无语了。

  你这有说服力?

  没有任何一点说服力,谁相信啊?

  这不是胡编乱造吗?

  前排的教授老师们面面相觑,那是一个大无语了。

  唐启彬这位院系主任,整个人脸黑的不能再黑了。

  搞什么啊?

  当着这么多媒体记者和学生们,乱说啊?

  “宋校……”唐启彬咬牙说:“再继续下去,咱们院系,可真就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宋清照侧脸看看他,“嗯?”

  唐启彬无奈说:“暂停了吧?现在停止,顶多丢脸一段时间,要是继续下去,这吴庸不知继续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来。”

  “到时候,就算咱们是京大,也堵不住媒体悠悠之口啊。”

  旁边也有老师教授劝。

  宋清照还只是微笑,“听听。”

  唐启彬皱着脸,叹了口气。

  行吧行吧。

  你是领导,你说了算。

  ……

  话筒里。

  吴庸声音传来,表情依旧还是如同原来一样淡定,“顾同学刚才所言,曹雪芹先生跟高鹗先生不是同一个时代,这一点我不苟同。”

  “曹雪芹先生离世1763年,48岁。而当时的高鹗先生,25岁。”

  “两者相差23岁。”

  顾小曼说:“就算是同一个时代,不能证明,高鹗是和曹雪芹先生同为红楼的创作者?”

  吴庸回应,“顾同学请注意言辞,而是续写。”

  顾小曼看看他,“续写?”

  “是的,就是续写。”吴庸继续说:“更准确表达我的观念是,红楼梦原稿一共多少回,我并不清楚。但由于不知名原因,八十回之后,原稿遗失。”

  “而彼时的高鹗,作为红楼的追捧者,续写了后续四十回。”

  “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版中的后四十回。”

  现场一阵哗然。

  遗失?

  高鹗补了后续四十回?

  这,这他大爷的不是扯淡吗?

  “证据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原稿遗失?你怎么知道原稿遗失,又怎么知道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扯淡,绝对是扯淡。”

  “而且,根本就没有任何依据啊,如果有依据,吴老师请你拿出证据来。”

  许多同学都气呼呼的站了起来,大声反驳。

  吴庸瞧着他们,没有生气,反而是很欣慰。

  面对质疑。

  敢于大声质问。

  这才是莘莘学子。

  吴庸微笑道:“我能举证,自然是有依据的。”

  “只不过大家太过于执着红楼内容,从而忽视了,遗落在外关于红楼不是同一个人所写的依据。”

  吴庸将手机连接后面的大银幕。

  屏幕放亮。

  这两天找寻的资料,拍摄截图的片段,清晰的显露在大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