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封一惊,抬头看郑帝,只见郑帝双眼之中又有了神采,便如昔日一般。
“这两个人,崔默之主内,你陈崇恩主外。这数年之间,不说你西取巴蜀,两胜燕国,便是南定两淮,北安河东,也是你所用的秦玉的功劳。只除石方白平定陇右外,这数年武功,皆出自你陈崇恩之手。若没有这些战功,我郑国不能安定,崔默之也难以腾出手来,将国事治理的井井有条。”陈封道:“陛下谬赞了,臣能有这些微功,也全赖朝廷全力赞襄。”
郑帝道:“你能不居功,是你知礼之处,若换了旁人,有你这样功劳,早已目中无人、飞扬跋扈了。古来多少名将便是败在‘居功自傲’这四个字上。”
陈封道:“多谢陛下教诲,臣定铭记在心。”
郑帝轻轻喘了几口气,又道:“至于崔默之,朕用他非只因他有宰相之才,治国之能,更为他出身世家大族。前朝崩乱至今这百十年间,天下世家大族声势渐微,天下已是寒门士子之天下了,我郑国先前十数位宰相皆非士族出身。然士族虽微,却毕竟根植乡里,根深蒂固,若要政令深入地方,便要士族支持。崔默之出身清河崔氏,虽不是宰相,却已执掌政事了。天下人都看得清楚,便以为士族复兴有望,士族自然便全力支持国策了。如此,我郑国方能渐渐兴旺起来。”
陈封道:“原来如此。陛下英明睿智,深谋远虑,只怕天下间再无人能看到这一处。”
郑帝嘴角露出微笑,道:“朕拔擢裴绪为尚书右丞,也是有此考量。朕今日与你说,便是因你并非出身士族。要紧之处崇恩你要切记,日后也要时时告诫太子,世家大族不可不用,也不可大用。士族要兴盛,便要支持朝政,但到他兴盛之时,便要与朝廷争利了。因此崇恩你须告诫太子,士族要用,更要防。”
陈封恭肃道:“是,臣记下了。”
郑帝连连喘息咳嗽,陈封急上前扶住郑帝,轻捶后背。郑帝喘息稍定,道:“我君臣说话,便不唤洪福了。那边瓯子中有茶,你为朕斟一盏来。”
陈封应了,放开郑帝,至书案边,从茶瓯中倾出一盏茶来,却见书案上正放着梁州府案结卷宗。陈封回身服侍郑帝喝茶,郑帝只饮两口便摆手不饮,喘息却也住了。
陈封放下茶盏,只听郑帝道:“那书案上案结你也一并拿来。”
陈封道:“是。”拿起案结,双手奉与郑帝。
郑帝却不接,道:“找出案结,旁的朕便不看了。”
陈封又应一声“是”,从书封中找出案结,再奉与郑帝。郑帝接了,却不看,又道:“因此朝中大臣,只你与崔默之功劳最大,但若是你二人比较起来,却是你陈崇恩当居首功。”
陈封退后坐下,恭敬答道:“陛下谬赞,臣万不敢当。臣自当鞠躬尽瘁,以报陛下隆恩。”
郑帝道:“崇恩年岁几何了?”
陈封道:“禀陛下,臣犬齿已四十有二了。”
郑帝道:“嗯,崔默之大约与你年岁相当,是四十一?还是四十二?”
陈封道:“据臣所知,崔默之是属羊的,小臣一岁,该是四十一岁。”
郑帝道:“那便是了。崇恩,若说起来,朝中文臣武将,也有不逊于你二人的,却为何朕偏偏看中你两个,亲自拔擢?便有差错,也是朕担待你们。”
陈封道:“恕臣愚钝,请陛下赐教。”
郑帝道:“一来朕是看中你二人人才难得,二来也是因你们年轻,时至今日,也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朕用你二人,是为了日后给朕的儿子用的。”
陈封抬眼看郑帝,道:“承蒙陛下青眼,然臣资质愚鲁,终难负陛下重托。”
郑帝道:“你也不必谦逊,你今日的功业,已难有人相比了。崇恩,太子才只十五岁,现下当政,还太年轻了,难以服众。朕原想着再操劳几年,将基业再打坚实些,教太子继位后也能轻省些。但打过了年,朕便觉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虽没甚大病,却总觉提不起精神气力。这才知晓,人不服老是不成的。”
陈封道:“陛下春秋正盛,如何言老?只眼下将息好身子,仍旧龙精虎猛。”
郑帝微微摇头,道:“朕自知道,若再劳心劳力,只怕命不长久。因此朕盘算着,待明年太子十六岁,南园也完工了,朕便传位与太子,自迁至南园以声色自娱,再不问政事了。到那时,便由你与崔默之辅佐朕的儿子了。”
陈封道:“此等大事,原该陛下乾纲独断,臣不敢置喙。然君有言,臣不敢不奏对。陛下英明天纵,太子却年少,臣以为,若陛下有意退居林泉,也不必退位。请陛下以太子当国,若遇大事,再请陛下圣裁即可。臣若受命为辅,必庶竭驽钝,殚精竭力,以佐太子,万不敢有负陛下重托。”
郑帝道:“此事朕已想了许久,主意已定,你也不必再劝朕。太子本年轻德薄,朕若不传位,只怕有人便打着新朝旧朝的主意,不肯听从太子政令,却要从中无端揣摩朕意了。”
陈封道:“陛下圣明,社稷之福。”
郑帝忽拿起手中案结,看了起来。然屋里昏暗,郑帝却看不甚清,便费力向窗边凑了凑。此时正当巳时,日光正好,郑帝便在日光下看了那份案结。
看毕郑帝手臂一软,搭在身上,那案结便也落在被子上。略一定神,郑帝道:“这案子朕早便听说,也知晓你为此事奔走。”
陈封道:“陛下,臣...”
郑帝截口道:“你不必辩说。那是你儿子,人谁不爱子,为救儿子纵有些过犯朕也不会追究。况且以你今日位份,你不使性杀人已是难得了。”
陈封道:“这臣如何敢?”
郑帝道:“杨敬是朕的近臣,你是朕的重臣,这事朕原不该有所偏倚,由得政事堂了断便是了。朕料你也不肯使意妄为的。但...”
“这两个人,崔默之主内,你陈崇恩主外。这数年之间,不说你西取巴蜀,两胜燕国,便是南定两淮,北安河东,也是你所用的秦玉的功劳。只除石方白平定陇右外,这数年武功,皆出自你陈崇恩之手。若没有这些战功,我郑国不能安定,崔默之也难以腾出手来,将国事治理的井井有条。”陈封道:“陛下谬赞了,臣能有这些微功,也全赖朝廷全力赞襄。”
郑帝道:“你能不居功,是你知礼之处,若换了旁人,有你这样功劳,早已目中无人、飞扬跋扈了。古来多少名将便是败在‘居功自傲’这四个字上。”
陈封道:“多谢陛下教诲,臣定铭记在心。”
郑帝轻轻喘了几口气,又道:“至于崔默之,朕用他非只因他有宰相之才,治国之能,更为他出身世家大族。前朝崩乱至今这百十年间,天下世家大族声势渐微,天下已是寒门士子之天下了,我郑国先前十数位宰相皆非士族出身。然士族虽微,却毕竟根植乡里,根深蒂固,若要政令深入地方,便要士族支持。崔默之出身清河崔氏,虽不是宰相,却已执掌政事了。天下人都看得清楚,便以为士族复兴有望,士族自然便全力支持国策了。如此,我郑国方能渐渐兴旺起来。”
陈封道:“原来如此。陛下英明睿智,深谋远虑,只怕天下间再无人能看到这一处。”
郑帝嘴角露出微笑,道:“朕拔擢裴绪为尚书右丞,也是有此考量。朕今日与你说,便是因你并非出身士族。要紧之处崇恩你要切记,日后也要时时告诫太子,世家大族不可不用,也不可大用。士族要兴盛,便要支持朝政,但到他兴盛之时,便要与朝廷争利了。因此崇恩你须告诫太子,士族要用,更要防。”
陈封恭肃道:“是,臣记下了。”
郑帝连连喘息咳嗽,陈封急上前扶住郑帝,轻捶后背。郑帝喘息稍定,道:“我君臣说话,便不唤洪福了。那边瓯子中有茶,你为朕斟一盏来。”
陈封应了,放开郑帝,至书案边,从茶瓯中倾出一盏茶来,却见书案上正放着梁州府案结卷宗。陈封回身服侍郑帝喝茶,郑帝只饮两口便摆手不饮,喘息却也住了。
陈封放下茶盏,只听郑帝道:“那书案上案结你也一并拿来。”
陈封道:“是。”拿起案结,双手奉与郑帝。
郑帝却不接,道:“找出案结,旁的朕便不看了。”
陈封又应一声“是”,从书封中找出案结,再奉与郑帝。郑帝接了,却不看,又道:“因此朝中大臣,只你与崔默之功劳最大,但若是你二人比较起来,却是你陈崇恩当居首功。”
陈封退后坐下,恭敬答道:“陛下谬赞,臣万不敢当。臣自当鞠躬尽瘁,以报陛下隆恩。”
郑帝道:“崇恩年岁几何了?”
陈封道:“禀陛下,臣犬齿已四十有二了。”
郑帝道:“嗯,崔默之大约与你年岁相当,是四十一?还是四十二?”
陈封道:“据臣所知,崔默之是属羊的,小臣一岁,该是四十一岁。”
郑帝道:“那便是了。崇恩,若说起来,朝中文臣武将,也有不逊于你二人的,却为何朕偏偏看中你两个,亲自拔擢?便有差错,也是朕担待你们。”
陈封道:“恕臣愚钝,请陛下赐教。”
郑帝道:“一来朕是看中你二人人才难得,二来也是因你们年轻,时至今日,也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朕用你二人,是为了日后给朕的儿子用的。”
陈封抬眼看郑帝,道:“承蒙陛下青眼,然臣资质愚鲁,终难负陛下重托。”
郑帝道:“你也不必谦逊,你今日的功业,已难有人相比了。崇恩,太子才只十五岁,现下当政,还太年轻了,难以服众。朕原想着再操劳几年,将基业再打坚实些,教太子继位后也能轻省些。但打过了年,朕便觉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虽没甚大病,却总觉提不起精神气力。这才知晓,人不服老是不成的。”
陈封道:“陛下春秋正盛,如何言老?只眼下将息好身子,仍旧龙精虎猛。”
郑帝微微摇头,道:“朕自知道,若再劳心劳力,只怕命不长久。因此朕盘算着,待明年太子十六岁,南园也完工了,朕便传位与太子,自迁至南园以声色自娱,再不问政事了。到那时,便由你与崔默之辅佐朕的儿子了。”
陈封道:“此等大事,原该陛下乾纲独断,臣不敢置喙。然君有言,臣不敢不奏对。陛下英明天纵,太子却年少,臣以为,若陛下有意退居林泉,也不必退位。请陛下以太子当国,若遇大事,再请陛下圣裁即可。臣若受命为辅,必庶竭驽钝,殚精竭力,以佐太子,万不敢有负陛下重托。”
郑帝道:“此事朕已想了许久,主意已定,你也不必再劝朕。太子本年轻德薄,朕若不传位,只怕有人便打着新朝旧朝的主意,不肯听从太子政令,却要从中无端揣摩朕意了。”
陈封道:“陛下圣明,社稷之福。”
郑帝忽拿起手中案结,看了起来。然屋里昏暗,郑帝却看不甚清,便费力向窗边凑了凑。此时正当巳时,日光正好,郑帝便在日光下看了那份案结。
看毕郑帝手臂一软,搭在身上,那案结便也落在被子上。略一定神,郑帝道:“这案子朕早便听说,也知晓你为此事奔走。”
陈封道:“陛下,臣...”
郑帝截口道:“你不必辩说。那是你儿子,人谁不爱子,为救儿子纵有些过犯朕也不会追究。况且以你今日位份,你不使性杀人已是难得了。”
陈封道:“这臣如何敢?”
郑帝道:“杨敬是朕的近臣,你是朕的重臣,这事朕原不该有所偏倚,由得政事堂了断便是了。朕料你也不肯使意妄为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