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言接过案卷,道:“无妨,去罢。”便看那卷封,只见封口处火漆完好,上钤着刑部大印。遂就案上用刀挑开火漆,从中取出厚厚百十页文书案卷来。
文书最上面几页便是案结,崔言便撇去其余案述供状,只取几页案结,双手呈递给袁端。
袁端接了,顷刻间看完,将案结递与宋质。宋质一目十行看了,又递还崔言。崔言坐回椅上,这才细细看去,不时又左右思量,良久方才看毕,又将案结递与陈封。
陈封却不看,只将案结置于几上,目视崔言。崔言看看陈封,又看看袁端、宋质,道:“二位相公以为此案该如何处置?”
袁端道:“默之已有了成算,何必再问我两个老朽,默之只管拿主意便是。”
宋质听了,便不言语。崔言思忖片刻,道:“崇恩,素来天下州府断了案子,皆要报到刑部,由刑部复核。待复核已毕,再由刑部归总,或一月,或三月,一并呈送政事堂,由政事堂批复。各地皆是如此,梁州府也不能外。但这复核案件的事,皆是刑部来做的,政事堂人少事多,是做不来的。刑部本部司自郎中、员外郎以下,各品级官员共计八十一人,吏员更是不可胜数,便皆是做这事的。到案子多时,这许多人也还不甚敷用。缘何他刑部本部司要这许多官员?便因这事实是繁复琐碎,又要复核之人敏锐洞察,方能使天下少些冤案错案。况天下案件又多如牛毛,纵是这许多人,也要繁忙不息,才可勉强不误时限。”
“寻常案子,刑部断不会不加批复,原卷转呈政事堂。只因此案事涉陈太尉,刑部不敢擅断,这才要我政事堂来决断。崇恩入政事堂参知政事也有两年了,刑案命案却极少与闻,皆因政事堂也极少议这等事。今日既逢上这案子,便一并知晓了。”
陈封道:“多承默之指教。”
崔言道:“此案许多细微之处案卷之中并未写清楚,所幸这些事早已传遍梁都,想必桑鼎也已禀明二位相公了。”
见裴绪微微点头,崔言又道:“因此我以为,此案尚有诸多不甚清楚明白之处,人命关天,不能就此结案。二位相公、陈太尉,崔言以为,此案该发回梁州府重审。”
宋质轻咳一声,道:“崔默之的为人,我们都是知道的。莫说此案事关陈崇恩,纵然只是寻常百姓,若有一丝一毫可疑之处,崔默之也断不会草草了事。崔默之既如此说,那便发回重审就是。”
宋质说完,众人一齐看向袁端。袁端年已过六旬,这数年间便如老了十岁一般。须发皆已花白,腰身也有些佝偻,只坐功却仍旧极佳,寻常时日纵是盘膝坐上半日也无大碍。只见袁端微张双眼,看看众人,缓缓道:“老朽老朽,精神已是不济事了,心思也不大灵便了。桑鼎,默之说这案子有可疑之处,便请桑鼎为我这两个老朽分解一二。”
裴绪道:“是。裴绪远不及崔左丞洞鉴,若有不到之处,还请相公与崔左丞赐教。”说罢见众人皆不语,才又接道:“愚以为,此案最大可疑之处,便在蔡义与赵季两个人证身上。”
“这两人不迟不早,偏要在政事堂催促梁州府结案之时上堂出首,却也太过巧了些。此时出首,梁州府期限已到,便不及查明他二人证供真伪,只得草草结案,呈送刑部。倘若当真如那赵季所言,只为使真相大白,何不早些出堂?若说他两个无私心,我是不信的。”
“这案子梁州府已审了一个月,当日在那快活楼吃酒的客商也寻到许多,却皆说并未看得真切。此案已有二十余日未有新案情了,却偏在结案之时出了两个人证,竟还说当日有十余个食客亲眼目睹其事,又皆有口供为证。待要查证口供真伪,却又寻不到这些食客,岂非咄咄怪事。一个县衙捕头,要做些画押证供,想来并非难事。”
“再者这两人一个金吾卫将官,一个县衙吏员,竟于同一日出堂作证,又能互证供词。若说他二人无勾结,我也是断然不能信的。只这三条,裴绪以为,便不能断结此案。”
崔言点点头,道:“桑鼎所言不差,不想除兵事政事外,桑鼎于刑名也是大有进益了。”
袁端道:“嗯,原来如此,确是有可疑之处。既是如此,原该发回重审。信言公、默之,老朽以为,此案非但要发回重审,那两个出首作供之人也该鞫问才是。”
袁端看看宋质、崔言,又看看陈封,目中忽有一道精光一闪而过,“这两人一个是微末小吏,一个是八品武将,却缘何要构陷朝廷六品勋官?他二人所为者何?又或是有人主使?若不能鞫问清楚,这案子也难查明。”
崔言迟疑道:“袁相公,案件发回重审理所应当,但这二人捉拿鞫问,却似于律不合?”
袁端呵呵一笑道:“国之功臣,原该礼待。”
宋质哈哈笑道:“袁公之言至精至当,若不礼敬功臣,谁肯为国效命?崇恩,你以为如何?”
陈封略一欠身,道:“二位相公体恤下情,陈封但凭吩咐。”
忽听门外脚步声急促,一个干办不及禀报,便推门而入,道:“禀相公,紫宸殿高侍禁到了。”
袁端微一皱眉,道:“紫宸殿高侍禁?想是有旨意了,我等一同迎一迎罢。”说罢便伸腿下地。
却听门外一阵尖锐笑声,一个大约四五十岁年纪,身着六品内侍服色,白净面皮的内官走了进来。那便是郑帝寝宫紫宸殿左侍禁高忠了。
屋内众人一齐起身相迎,高忠笑道:“不必了。圣上说了,不是甚要紧旨意,两位相公有年岁了,不必劳动了。”
众人一齐躬身,袁端道:“是,臣等恭聆圣训。”
高忠道:“圣上口谕:朕听说陈太尉儿子的案子已结了案,今日送呈政事堂。将案结拿来朕看。”
文书最上面几页便是案结,崔言便撇去其余案述供状,只取几页案结,双手呈递给袁端。
袁端接了,顷刻间看完,将案结递与宋质。宋质一目十行看了,又递还崔言。崔言坐回椅上,这才细细看去,不时又左右思量,良久方才看毕,又将案结递与陈封。
陈封却不看,只将案结置于几上,目视崔言。崔言看看陈封,又看看袁端、宋质,道:“二位相公以为此案该如何处置?”
袁端道:“默之已有了成算,何必再问我两个老朽,默之只管拿主意便是。”
宋质听了,便不言语。崔言思忖片刻,道:“崇恩,素来天下州府断了案子,皆要报到刑部,由刑部复核。待复核已毕,再由刑部归总,或一月,或三月,一并呈送政事堂,由政事堂批复。各地皆是如此,梁州府也不能外。但这复核案件的事,皆是刑部来做的,政事堂人少事多,是做不来的。刑部本部司自郎中、员外郎以下,各品级官员共计八十一人,吏员更是不可胜数,便皆是做这事的。到案子多时,这许多人也还不甚敷用。缘何他刑部本部司要这许多官员?便因这事实是繁复琐碎,又要复核之人敏锐洞察,方能使天下少些冤案错案。况天下案件又多如牛毛,纵是这许多人,也要繁忙不息,才可勉强不误时限。”
“寻常案子,刑部断不会不加批复,原卷转呈政事堂。只因此案事涉陈太尉,刑部不敢擅断,这才要我政事堂来决断。崇恩入政事堂参知政事也有两年了,刑案命案却极少与闻,皆因政事堂也极少议这等事。今日既逢上这案子,便一并知晓了。”
陈封道:“多承默之指教。”
崔言道:“此案许多细微之处案卷之中并未写清楚,所幸这些事早已传遍梁都,想必桑鼎也已禀明二位相公了。”
见裴绪微微点头,崔言又道:“因此我以为,此案尚有诸多不甚清楚明白之处,人命关天,不能就此结案。二位相公、陈太尉,崔言以为,此案该发回梁州府重审。”
宋质轻咳一声,道:“崔默之的为人,我们都是知道的。莫说此案事关陈崇恩,纵然只是寻常百姓,若有一丝一毫可疑之处,崔默之也断不会草草了事。崔默之既如此说,那便发回重审就是。”
宋质说完,众人一齐看向袁端。袁端年已过六旬,这数年间便如老了十岁一般。须发皆已花白,腰身也有些佝偻,只坐功却仍旧极佳,寻常时日纵是盘膝坐上半日也无大碍。只见袁端微张双眼,看看众人,缓缓道:“老朽老朽,精神已是不济事了,心思也不大灵便了。桑鼎,默之说这案子有可疑之处,便请桑鼎为我这两个老朽分解一二。”
裴绪道:“是。裴绪远不及崔左丞洞鉴,若有不到之处,还请相公与崔左丞赐教。”说罢见众人皆不语,才又接道:“愚以为,此案最大可疑之处,便在蔡义与赵季两个人证身上。”
“这两人不迟不早,偏要在政事堂催促梁州府结案之时上堂出首,却也太过巧了些。此时出首,梁州府期限已到,便不及查明他二人证供真伪,只得草草结案,呈送刑部。倘若当真如那赵季所言,只为使真相大白,何不早些出堂?若说他两个无私心,我是不信的。”
“这案子梁州府已审了一个月,当日在那快活楼吃酒的客商也寻到许多,却皆说并未看得真切。此案已有二十余日未有新案情了,却偏在结案之时出了两个人证,竟还说当日有十余个食客亲眼目睹其事,又皆有口供为证。待要查证口供真伪,却又寻不到这些食客,岂非咄咄怪事。一个县衙捕头,要做些画押证供,想来并非难事。”
“再者这两人一个金吾卫将官,一个县衙吏员,竟于同一日出堂作证,又能互证供词。若说他二人无勾结,我也是断然不能信的。只这三条,裴绪以为,便不能断结此案。”
崔言点点头,道:“桑鼎所言不差,不想除兵事政事外,桑鼎于刑名也是大有进益了。”
袁端道:“嗯,原来如此,确是有可疑之处。既是如此,原该发回重审。信言公、默之,老朽以为,此案非但要发回重审,那两个出首作供之人也该鞫问才是。”
袁端看看宋质、崔言,又看看陈封,目中忽有一道精光一闪而过,“这两人一个是微末小吏,一个是八品武将,却缘何要构陷朝廷六品勋官?他二人所为者何?又或是有人主使?若不能鞫问清楚,这案子也难查明。”
崔言迟疑道:“袁相公,案件发回重审理所应当,但这二人捉拿鞫问,却似于律不合?”
袁端呵呵一笑道:“国之功臣,原该礼待。”
宋质哈哈笑道:“袁公之言至精至当,若不礼敬功臣,谁肯为国效命?崇恩,你以为如何?”
陈封略一欠身,道:“二位相公体恤下情,陈封但凭吩咐。”
忽听门外脚步声急促,一个干办不及禀报,便推门而入,道:“禀相公,紫宸殿高侍禁到了。”
袁端微一皱眉,道:“紫宸殿高侍禁?想是有旨意了,我等一同迎一迎罢。”说罢便伸腿下地。
却听门外一阵尖锐笑声,一个大约四五十岁年纪,身着六品内侍服色,白净面皮的内官走了进来。那便是郑帝寝宫紫宸殿左侍禁高忠了。
屋内众人一齐起身相迎,高忠笑道:“不必了。圣上说了,不是甚要紧旨意,两位相公有年岁了,不必劳动了。”
众人一齐躬身,袁端道:“是,臣等恭聆圣训。”
高忠道:“圣上口谕:朕听说陈太尉儿子的案子已结了案,今日送呈政事堂。将案结拿来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