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九重时光-《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麦田里,露珠还在叶片上闪烁。方稷已经等在那里,身边堆放着各种调查工具。

  \"今天开始,我们要建立这块麦田的生态基线。\"方稷分配任务,\"雨薇,你带昆虫组每隔5米设一个调查点,用吸虫器采集样本。明远,植物组每点取3株油菜和3株小麦的样本。婷婷,土壤组按0-10c10-20c层取样。\"

  陈雨薇很快发现了问题:\"教授,吸虫器会把瓢虫和蚜虫都吸进来,后期分拣太耗时了。\"

  方稷赞许地点点头:\"问得好。你有什么想法?\"

  \"可不可以改用目测计数法?\"陈雨薇提议,\"虽然准确性稍差,但更快捷,还能观察天敌的捕食行为。\"

  \"数据本身都会有误差!\"方稷鼓励道,\"科研就是要学会在理想方法和现实条件间找到平衡,可以选择目测法,但是一定要心细一点,做好记录。\"

  另一边,李明远正在为油菜品种鉴定发愁。李大爷的油菜是当地老品种,没有任何记录。

  \"别急,\"方稷蹲下来,\"我们先用形态特征初步分类,再送分子鉴定。记住,田间科研首先要学会观察。\"

  张婷婷的土壤组则遇到了取样难题.......麦田有一小块的土壤板结严重,取样器很难插入。

  \"试试先浇点水软化土壤,\"方稷示范着,\"但要控制水量,不能改变土壤真实状态。\"

  第一个月:规律初现

  三周后,数据开始显现出一些规律。每周一的组会上,各小组分享着发现。

  \"蚜虫一般当地老乡都叫它腻虫,春季气温回升,当温度达到 10c以上时,蚜虫开始孵化并逐渐繁殖。在南方地区,通常 3 月中旬至 4 月上旬蚜虫就会出现;而在北方地区,可能会稍晚一些,大约在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陈雨薇给大家介绍昆虫的基础特性,\"夏季是蚜虫繁殖的高峰期。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加,蚜虫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20-30代,雌性蚜虫出生以后只需5天就能生育后代。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属于孤雌繁殖。蚜虫寿命约3个月。\"

  李明远补充道:\"我们发现3号油菜品种的诱集效果最好,它的叶片蜡质层更薄,蚜虫更容易刺吸。且油菜吸引来的瓢虫也最好!\"

  张婷婷的发现最令人惊喜:\"长期生态种植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比例显着高于常规农田,特别是那些能够诱导作物抗性的菌群。\"

  方稷仔细听着每个汇报,不时提问,方稷其实都还是比较了解,他每天就在这几个组里面和大家一起作业,但是需要的是项目其他人之间的信息互通,这对于后续的推进更加重要,看着大家对于数据记录都很用心,但是对于其他组的总做,总是一副聆听不追问的态度方稷只能诱导大家相互提问。

  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田间调查,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问题。

  研究之余,学生们也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周末,他们会去镇上采购,在农户家吃饭,甚至学会了当地方言。

  陈雨薇背着沉重的调查设备,在麦田埂上小心翼翼地行走。阳光刺得她有些睁不开眼,就在她抬手遮阳的瞬间,脚下一滑,整个人失去平衡。为了稳住身子,她下意识地往旁边一抓,却正好撞倒了田埂边摆放的一摞陶瓷罐子。

  \"噼里啪啦——\"清脆的碎裂声在安静的田野里格外刺耳。

  陈雨薇呆立在原地,看着满地碎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些罐子是李大爷用来收集露水、存放种子的老物件,每个都油光发亮,显然用了很多年。

  \"完了完了...\"她喃喃自语,急得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听到动静的李大爷从田那头快步走来。陈雨薇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李大爷,对不起,我...我不是故意的...\"

  让她没想到的是,李大爷先是上下打量她:\"闺女,没伤着吧?\"确认她没事后,才看向地上的碎片,竟然笑了起来:\"哎呀,我当是啥大事呢!不就是几个破罐子嘛!\"

  陈雨薇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可是这些罐子您用了那么久...\"

  \"生活嘛,磕磕碰碰的哪有不碰坏东西的?\"李大爷用粗糙的手掌拍拍她的肩膀,\"你这小娃娃哭啥哭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好我儿子老说要给我换新的。\"

  他蹲下身,小心地捡起较大的碎片:\"这个罐子还是我老伴当年陪嫁带来的,用了四十多年啦。早就该退休了!\"

  陈雨薇也蹲下来帮忙收拾碎片,听到是奶奶的陪嫁就更难受了,哽咽着说:\"可是我摔坏了您这么有意义的东西...\"

  \"傻闺女,\"李大爷笑了,\"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天天起早贪黑帮我们研究怎么种好地,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

  这时,其他同学也闻声赶来。了解情况后,李明远立即说:\"大爷,我们赔您新的罐子!\"

  \"赔什么赔!\"李大爷摆摆手,\"你们要是过意不去,明天帮我个忙就行。我老伴做了些酱菜,正愁没罐子装呢。你们去镇上帮我买几个新罐子。\"

  这件意外反而拉近了学生和老人的距离。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学生们早早完成田间工作,就陪着李大爷去镇上采购。

  九重镇的周末集市热闹非凡。学生们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什么都感到新鲜。

  \"大爷,这个罐子怎么样?\"陈雨薇指着一排陶罐问。

  李大爷敲敲罐壁,摇摇头:\"声音太脆,烧的火候不够。\"他带着学生们转到另一个摊位,拿起一个罐子轻轻一弹:\"听,这声音多浑厚,这才是好陶器。\"

  张婷婷好奇地问:\"大爷,您怎么懂这么多?\"

  \"种地的人,哪能不懂这些?\"李大爷笑道,\"以前没这么多塑料玩意儿,什么都用陶的、木的。你总用,用的多了,就知道好坏了,这都是慢慢用出来的经验。\"

  采购结束后,学生们应邀到李大爷家吃饭。大娘正在厨房忙碌,看到学生们来了,高兴地招呼:\"快来尝尝我刚做的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