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秋的清晨,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徐慧裹紧风衣,快步走进国家电视台高大的办公楼。她的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急促的节拍,一如她此刻雀跃的心情。
\"徐慧!来得正好!\"制片人老陈从会议室探出头来,\"正在分配年度先进工作者系列采访任务,有个重磅人物你一定感兴趣!\"
会议室里,大型投影屏正展示着今年拟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名单。当\"方稷\"的名字出现时,徐慧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是那个沙漠农业专家?‘瀚海1号’的培育者?\"徐慧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我看过他的报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种出万亩良田,太了不起了!\"
老陈笑着点头:\"没错。台里决定做一期深度专访,展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小徐,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徐慧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采访的画面:金色麦浪在沙漠中翻滚,科学家站在田埂上讲述攻坚克难的故事,镜头扫过牧民们喜悦的笑脸......
\"什么时候出发?\"她迫不及待地问。
\"下周一动身。你要在那边跟拍一周,记录方教授工作的真实状态。\"老陈严肃地说,\"这次采访很重要,要展现国家科技进步背后的凡人伟业。\"
接下来的几天,徐慧沉浸在对方稷资料的搜集研究中。
她了解到这位科学家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早年曾在东北、西藏推广农业技术,援外非洲,回国后的甘肃,河南,河北,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河山。三年前,他带领团队在塔克拉玛干边缘发现了特殊的野生小麦,并成功培育出耐旱高产的\"瀚海1号\"。
\"太传奇了......\"徐慧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叹,\"从农村技术员到沙漠专家,这经历拍成电影都够精彩!\"
她精心准备了采访提纲,设想了各种可能的场景:在麦浪中漫步访谈,在实验室里记录重大发现,甚至脑补了科学家仰望星空的哲学时刻。
周一一早,徐慧带着满满的期待和两个沉重的设备箱登上了前往新疆的航班。舷窗外,城市的轮廓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绵延的雪山和无边的沙海。
\"方教授是个怎样的人?\"在接机的越野车上,徐慧问前来接她的助手。
助手笑了笑:\"您见到就知道了。\"
车子在沙漠公路上疾驰了三小时,终于到达基地。时近黄昏,金红色的夕阳将沙丘染得如同火焰。
徐慧站在沙丘上,调整着摄像机的焦距,镜头从广袤的沙漠缓缓推向远处那片绿洲——那是方稷教授的试验田。
\"真是太幸运了,\"她对着话筒低声说道,\"能采访到方稷教授这样的科学家。想象一下,在这片死亡之海中创造生命,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但当她真正跟着方稷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想象中的\"动人故事\"很快被沙漠的烈日蒸发了。
清晨6:00:单调的开始:
方稷的每一天都是从巡田开始的。他拿着那本边角磨损的记录本,沿着田埂一路走去。徐慧跟着他,摄像机时刻准备捕捉\"精彩瞬间\"。
\"b区7号,株高42.3厘米,分蘖数8,叶色深绿。\"方稷蹲在一株小麦前,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然后在本子上记录。他的动作机械而精准,像一台设定好的仪器。
徐慧等着他解释这个数据的意义,或者至少发表些感想。但方稷只是站起身,走向下一株。
\"教授,这个数据说明什么?\"徐慧忍不住问。
方稷头也不回:\"比昨天高了0.2厘米,正常。\"
就这样,一株接一株,一块田接一块田。太阳渐渐升高,沙漠开始展现它炙热的一面。徐慧的摄像机越来越沉,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
正午12:00:残酷的炙烤
正午的沙漠像一座熔炉。徐慧躲在遮阳棚下,看着方稷依然在田间忙碌。他正在给每株小麦套上特制的透明袋——收集蒸腾水汽用于分析。
\"教授,休息一下吧?\"徐慧递过一瓶水。
方稷接过水,看到徐慧他们好像被晒得有些蔫吧:\"谢谢,你们也辛苦了,如果累了就先去休息一下。\"
徐慧看着他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忽然注意到那件旧衬衫上已经结出了一圈圈白色的盐渍。摄像机的取景框里,科学家佝偻的背影在热浪中微微晃动,像海市蜃楼般不真实。
下午3:00:重复的执着
下午的工作是取样。方稷在每个试验小区取土样、取根系样、取叶片样。每个样本都要仔细标注、封装。
徐慧看着他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忍不住问:\"这些事不能让助手做吗?\"
\"不一样。\"方稷终于多说了几个字,\"亲眼自己看到的,和别人直接采来的,如果有条件,还是自己亲自做最好,这样你最了解情况。\"
徐慧忽然明白了什么。她调整焦距,特写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傍晚6:00:夕阳下的孤独
太阳西斜,将方稷的身影拉得很长。他还在田里,检查着滴灌系统的每个出水口。
徐慧的摄像机没电了,她就用备用电池继续拍。镜头里,科学家跪在沙地上,一个个检查滴头,那专注的神情,像是在聆听大地的脉搏。
\"这个堵了,\"他自言自语地拆下滴头,\"得记下来,明天换。\"
徐慧忽然鼻子一酸。她想起自己准备的采访提纲上那些问题:\"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科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在她觉得这些问题多么可笑。
夜晚8:00:实验室的灯光
从田里回来,方稷直接进了实验室。采样需要立即处理,否则会变质。
在荧光灯下,他更加沉默。称量、研磨、萃取、检测......每个动作都精准得像钟表。徐慧静静地看着,不再提问。
显微镜的灯光照在他花白的鬓角上。
深夜11:00:最后的数据
当最后一份数据登记造册,方稷终于直起腰,揉了揉发红的眼睛。
\"徐慧!来得正好!\"制片人老陈从会议室探出头来,\"正在分配年度先进工作者系列采访任务,有个重磅人物你一定感兴趣!\"
会议室里,大型投影屏正展示着今年拟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名单。当\"方稷\"的名字出现时,徐慧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是那个沙漠农业专家?‘瀚海1号’的培育者?\"徐慧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我看过他的报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种出万亩良田,太了不起了!\"
老陈笑着点头:\"没错。台里决定做一期深度专访,展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小徐,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徐慧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采访的画面:金色麦浪在沙漠中翻滚,科学家站在田埂上讲述攻坚克难的故事,镜头扫过牧民们喜悦的笑脸......
\"什么时候出发?\"她迫不及待地问。
\"下周一动身。你要在那边跟拍一周,记录方教授工作的真实状态。\"老陈严肃地说,\"这次采访很重要,要展现国家科技进步背后的凡人伟业。\"
接下来的几天,徐慧沉浸在对方稷资料的搜集研究中。
她了解到这位科学家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早年曾在东北、西藏推广农业技术,援外非洲,回国后的甘肃,河南,河北,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河山。三年前,他带领团队在塔克拉玛干边缘发现了特殊的野生小麦,并成功培育出耐旱高产的\"瀚海1号\"。
\"太传奇了......\"徐慧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叹,\"从农村技术员到沙漠专家,这经历拍成电影都够精彩!\"
她精心准备了采访提纲,设想了各种可能的场景:在麦浪中漫步访谈,在实验室里记录重大发现,甚至脑补了科学家仰望星空的哲学时刻。
周一一早,徐慧带着满满的期待和两个沉重的设备箱登上了前往新疆的航班。舷窗外,城市的轮廓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绵延的雪山和无边的沙海。
\"方教授是个怎样的人?\"在接机的越野车上,徐慧问前来接她的助手。
助手笑了笑:\"您见到就知道了。\"
车子在沙漠公路上疾驰了三小时,终于到达基地。时近黄昏,金红色的夕阳将沙丘染得如同火焰。
徐慧站在沙丘上,调整着摄像机的焦距,镜头从广袤的沙漠缓缓推向远处那片绿洲——那是方稷教授的试验田。
\"真是太幸运了,\"她对着话筒低声说道,\"能采访到方稷教授这样的科学家。想象一下,在这片死亡之海中创造生命,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但当她真正跟着方稷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想象中的\"动人故事\"很快被沙漠的烈日蒸发了。
清晨6:00:单调的开始:
方稷的每一天都是从巡田开始的。他拿着那本边角磨损的记录本,沿着田埂一路走去。徐慧跟着他,摄像机时刻准备捕捉\"精彩瞬间\"。
\"b区7号,株高42.3厘米,分蘖数8,叶色深绿。\"方稷蹲在一株小麦前,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然后在本子上记录。他的动作机械而精准,像一台设定好的仪器。
徐慧等着他解释这个数据的意义,或者至少发表些感想。但方稷只是站起身,走向下一株。
\"教授,这个数据说明什么?\"徐慧忍不住问。
方稷头也不回:\"比昨天高了0.2厘米,正常。\"
就这样,一株接一株,一块田接一块田。太阳渐渐升高,沙漠开始展现它炙热的一面。徐慧的摄像机越来越沉,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
正午12:00:残酷的炙烤
正午的沙漠像一座熔炉。徐慧躲在遮阳棚下,看着方稷依然在田间忙碌。他正在给每株小麦套上特制的透明袋——收集蒸腾水汽用于分析。
\"教授,休息一下吧?\"徐慧递过一瓶水。
方稷接过水,看到徐慧他们好像被晒得有些蔫吧:\"谢谢,你们也辛苦了,如果累了就先去休息一下。\"
徐慧看着他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忽然注意到那件旧衬衫上已经结出了一圈圈白色的盐渍。摄像机的取景框里,科学家佝偻的背影在热浪中微微晃动,像海市蜃楼般不真实。
下午3:00:重复的执着
下午的工作是取样。方稷在每个试验小区取土样、取根系样、取叶片样。每个样本都要仔细标注、封装。
徐慧看着他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忍不住问:\"这些事不能让助手做吗?\"
\"不一样。\"方稷终于多说了几个字,\"亲眼自己看到的,和别人直接采来的,如果有条件,还是自己亲自做最好,这样你最了解情况。\"
徐慧忽然明白了什么。她调整焦距,特写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傍晚6:00:夕阳下的孤独
太阳西斜,将方稷的身影拉得很长。他还在田里,检查着滴灌系统的每个出水口。
徐慧的摄像机没电了,她就用备用电池继续拍。镜头里,科学家跪在沙地上,一个个检查滴头,那专注的神情,像是在聆听大地的脉搏。
\"这个堵了,\"他自言自语地拆下滴头,\"得记下来,明天换。\"
徐慧忽然鼻子一酸。她想起自己准备的采访提纲上那些问题:\"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科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在她觉得这些问题多么可笑。
夜晚8:00:实验室的灯光
从田里回来,方稷直接进了实验室。采样需要立即处理,否则会变质。
在荧光灯下,他更加沉默。称量、研磨、萃取、检测......每个动作都精准得像钟表。徐慧静静地看着,不再提问。
显微镜的灯光照在他花白的鬓角上。
深夜11:00:最后的数据
当最后一份数据登记造册,方稷终于直起腰,揉了揉发红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