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扩张审批通过的那天,所有项目组的核心成员都到齐了。
方稷站在投影前,手指在电子地图上划过,圈出更大一片区域。
\"根据孙组长团队的最新成果,我们有信心将首期试种面积扩大一倍。\"方稷的声音沉稳有力,\"这一千亩示范田如果成功,明年就能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去。\"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声议论。冯知微推了推眼镜,举手问道:\"方教授,扩大规模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手和设备,我们的预算...\"
\"预算不是问题。\"会议室门被推开,王教授带着几位陌生面孔走了进来,\"各位,介绍一下,这是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的李行长,还有发改委的几位同志。他们专程来考察我们的项目。\"
方稷注意到,随行的还有两位军人,其中一位肩章显示是高级军官。林少校站在角落,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李行长是个精干的中年人,他直接走到投影地图前:\"方教授,你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高层高度重视。如果这个示范项目成功,国家准备启动'金色边疆'计划,五年内投资200亿,在塔克拉玛干边缘打造百万亩沙漠粮仓。\"
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方稷深吸一口气:\"李行长,我们确实有技术信心,但沙漠农业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
\"所以需要你们加快进度。\"那位一直沉默的将军突然开口,\"国际形势变化很快,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上级要求,必须在三个月内拿出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方稷与林少校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个月,又是这个紧迫的时间节点。
会议结束后,方稷独自留在空荡的会议室里。窗外的沙漠在月光下泛着银辉,远处传来发电机低沉的轰鸣声。他翻出前几天拍摄的麦苗照片,已经洗好的照片,被方稷拿在手里,看着那些在沙土中倔强生长的绿色生命,承载着太多期望。
\"睡不着?\"林少校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罐啤酒。
方稷苦笑着接过啤酒:\"压力山大啊。三个月要完成从实验室到千亩田的跨越,还要应对那些虎视眈眈的国际对手...\"
\"所以我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林少校压低声音,\"我们抓到'鼹鼠'了。\"
方稷猛地坐直身体:\"是谁?\"
\"后勤处的小张。\"林少校眼中闪过寒光,\"他一直在向境外传递我们的滴灌系统设计图和水资源数据。幸好,孙组长的沙土固化剂研发是独立进行的,这部分核心技术还没泄露。\"
方稷想起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年轻后勤,背脊一阵发凉:\"他传递的数据...\"
\"都是处理过的。\"林少校露出罕见的笑容,\"特别是参数,按照那个数据布置系统,水压会低30%,足够让那些窃取者种出一片枯草。\"
方稷长舒一口气,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哈萨克斯坦那边...\"
\"最新情报显示,他们的试验田出了问题。\"林少校冷笑,\"种出来的麦子倒是耐旱,但产量只有普通小麦的一半,而且面粉品质极差。现在他们内部正在互相指责,说是数据出了问题。\"
两人相视一笑,啤酒罐在空中轻轻相碰。
第二天清晨,方稷早早来到育苗大棚。让他意外的是,筱炽已经在那里了,正蹲在育苗盘前记录数据。
\"这么早?\"方稷走过去,发现她眼睛通红,\"你该不会通宵了吧?\"
筱炽揉了揉眼睛:\"教授,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她指向几个标记着红色标签的育苗盘,\"这些是用深层地下水灌溉的,长势明显不如用处理过的地表水的。\"
方稷蹲下身仔细对比,确实如此。同样的种子,同样的环境,生长差异却如此明显。
\"取样送检,查查水质差异。\"方稷思索着,\"难道是微量元素的问题?\"
\"已经送检了。\"筱炽调出平板电脑上的数据,\"更奇怪的是,这些用处理地表水灌溉的麦苗,根系分泌物成分也不同,它们似乎能...主动改良水质。\"
方稷接过平板,看着色谱分析图上那些异常峰值:\"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证实的话,意味着这种小麦不仅能改良沙土,还能......\"
他的话突然停住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闪现。方稷猛地站起身:\"筱炽,立即准备两组对比实验。一组用雪山的水灌溉,一组用普通地下水,监测全过程变化!\"
实验室的分析结果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方稷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筱炽站在一旁,眼睛因为连续熬夜而布满血丝,但神情却异常兴奋。
\"教授,这太惊人了!\"
方稷放大色谱图,那些异常的峰值现在有了明确的解释。他转向另一台显示器,上面显示着两组麦苗的对比图像——用处理水灌溉的植株明显更加健壮,根系发达程度几乎是另一组的两倍。
\"这不仅仅是耐旱小麦...\"方稷喃喃自语,\"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改良生态环境的超级作物。\"
方稷突然站起身:\"走,去试验田看看。\"
试验田里,第一批移栽的麦苗已经适应了沙漠环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方稷蹲下身,小心地拨开一株麦苗根部的沙土。原本松散的沙粒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团粒结构,手指轻轻一捏,能感受到类似普通土壤的粘性。
方稷的目光越过眼前的麦田,望向远处广袤的沙海。一个宏大的构想正在他脑海中成形——如果这种小麦能够在沙漠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那么理论上,整片塔克拉玛干都有可能被改造成可耕作的绿洲。
\"我们需要调整计划。\"方稷突然说,\"不仅仅是扩大种植面积,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沙漠农业生态系统。\"
回到基地会议室,方稷召集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投影屏幕上显示着他连夜绘制的系统图——以耐旱小麦为核心,配套滴灌系统、沙土固化技术、微生物群落培育,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生态循环。
\"这个系统有三个关键点。\"方稷用激光笔指着图表,\"第一,小麦根系改良沙土结构;第二,特殊灌溉方式激活土壤微生物;第三,收获后的秸秆还田进一步增加有机质。\"
筱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如何控制变量?沙漠环境太复杂了。\"
\"所以我们才需要扩大试验规模。\"方稷拿出新的图表,\"我建议将1000亩示范田分成四个区块,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比优化。\"
方稷站在投影前,手指在电子地图上划过,圈出更大一片区域。
\"根据孙组长团队的最新成果,我们有信心将首期试种面积扩大一倍。\"方稷的声音沉稳有力,\"这一千亩示范田如果成功,明年就能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去。\"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声议论。冯知微推了推眼镜,举手问道:\"方教授,扩大规模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手和设备,我们的预算...\"
\"预算不是问题。\"会议室门被推开,王教授带着几位陌生面孔走了进来,\"各位,介绍一下,这是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的李行长,还有发改委的几位同志。他们专程来考察我们的项目。\"
方稷注意到,随行的还有两位军人,其中一位肩章显示是高级军官。林少校站在角落,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李行长是个精干的中年人,他直接走到投影地图前:\"方教授,你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高层高度重视。如果这个示范项目成功,国家准备启动'金色边疆'计划,五年内投资200亿,在塔克拉玛干边缘打造百万亩沙漠粮仓。\"
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方稷深吸一口气:\"李行长,我们确实有技术信心,但沙漠农业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
\"所以需要你们加快进度。\"那位一直沉默的将军突然开口,\"国际形势变化很快,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上级要求,必须在三个月内拿出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方稷与林少校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个月,又是这个紧迫的时间节点。
会议结束后,方稷独自留在空荡的会议室里。窗外的沙漠在月光下泛着银辉,远处传来发电机低沉的轰鸣声。他翻出前几天拍摄的麦苗照片,已经洗好的照片,被方稷拿在手里,看着那些在沙土中倔强生长的绿色生命,承载着太多期望。
\"睡不着?\"林少校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罐啤酒。
方稷苦笑着接过啤酒:\"压力山大啊。三个月要完成从实验室到千亩田的跨越,还要应对那些虎视眈眈的国际对手...\"
\"所以我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林少校压低声音,\"我们抓到'鼹鼠'了。\"
方稷猛地坐直身体:\"是谁?\"
\"后勤处的小张。\"林少校眼中闪过寒光,\"他一直在向境外传递我们的滴灌系统设计图和水资源数据。幸好,孙组长的沙土固化剂研发是独立进行的,这部分核心技术还没泄露。\"
方稷想起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年轻后勤,背脊一阵发凉:\"他传递的数据...\"
\"都是处理过的。\"林少校露出罕见的笑容,\"特别是参数,按照那个数据布置系统,水压会低30%,足够让那些窃取者种出一片枯草。\"
方稷长舒一口气,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哈萨克斯坦那边...\"
\"最新情报显示,他们的试验田出了问题。\"林少校冷笑,\"种出来的麦子倒是耐旱,但产量只有普通小麦的一半,而且面粉品质极差。现在他们内部正在互相指责,说是数据出了问题。\"
两人相视一笑,啤酒罐在空中轻轻相碰。
第二天清晨,方稷早早来到育苗大棚。让他意外的是,筱炽已经在那里了,正蹲在育苗盘前记录数据。
\"这么早?\"方稷走过去,发现她眼睛通红,\"你该不会通宵了吧?\"
筱炽揉了揉眼睛:\"教授,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她指向几个标记着红色标签的育苗盘,\"这些是用深层地下水灌溉的,长势明显不如用处理过的地表水的。\"
方稷蹲下身仔细对比,确实如此。同样的种子,同样的环境,生长差异却如此明显。
\"取样送检,查查水质差异。\"方稷思索着,\"难道是微量元素的问题?\"
\"已经送检了。\"筱炽调出平板电脑上的数据,\"更奇怪的是,这些用处理地表水灌溉的麦苗,根系分泌物成分也不同,它们似乎能...主动改良水质。\"
方稷接过平板,看着色谱分析图上那些异常峰值:\"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证实的话,意味着这种小麦不仅能改良沙土,还能......\"
他的话突然停住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闪现。方稷猛地站起身:\"筱炽,立即准备两组对比实验。一组用雪山的水灌溉,一组用普通地下水,监测全过程变化!\"
实验室的分析结果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方稷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筱炽站在一旁,眼睛因为连续熬夜而布满血丝,但神情却异常兴奋。
\"教授,这太惊人了!\"
方稷放大色谱图,那些异常的峰值现在有了明确的解释。他转向另一台显示器,上面显示着两组麦苗的对比图像——用处理水灌溉的植株明显更加健壮,根系发达程度几乎是另一组的两倍。
\"这不仅仅是耐旱小麦...\"方稷喃喃自语,\"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改良生态环境的超级作物。\"
方稷突然站起身:\"走,去试验田看看。\"
试验田里,第一批移栽的麦苗已经适应了沙漠环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方稷蹲下身,小心地拨开一株麦苗根部的沙土。原本松散的沙粒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团粒结构,手指轻轻一捏,能感受到类似普通土壤的粘性。
方稷的目光越过眼前的麦田,望向远处广袤的沙海。一个宏大的构想正在他脑海中成形——如果这种小麦能够在沙漠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那么理论上,整片塔克拉玛干都有可能被改造成可耕作的绿洲。
\"我们需要调整计划。\"方稷突然说,\"不仅仅是扩大种植面积,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沙漠农业生态系统。\"
回到基地会议室,方稷召集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投影屏幕上显示着他连夜绘制的系统图——以耐旱小麦为核心,配套滴灌系统、沙土固化技术、微生物群落培育,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生态循环。
\"这个系统有三个关键点。\"方稷用激光笔指着图表,\"第一,小麦根系改良沙土结构;第二,特殊灌溉方式激活土壤微生物;第三,收获后的秸秆还田进一步增加有机质。\"
筱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如何控制变量?沙漠环境太复杂了。\"
\"所以我们才需要扩大试验规模。\"方稷拿出新的图表,\"我建议将1000亩示范田分成四个区块,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比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