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要有太多预设-《周子心经》

  引言: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在做一件事之前,先在脑海里演一场“失败预演”。

  还没开始健身,就想着:我坚持不下来怎么办?

  刚想尝试写作,就担心:没人看怎么办?

  还没创业,就被“万一赔钱”的念头吓退。

  这些未发生的困难和可能失败的结果,把我们的热情一层层消磨,导致我们在事情开始之前拖延、逃避,甚至放弃。

  而真正高效的人,只专注一件事本身——当下的、手头的、最重要的。

  一:不预设困难,是行动的起点

  我们太擅长设想困难了。

  考试前,先假设自己会忘词;

  换赛道前,先设想自己能力不够、人脉不足;

  创业之前,预设自己一定会失败、赔钱、被嘲笑。

  这些困难确实可能发生,但问题是:

  它们发生了吗?没有。

  它们会发生吗?谁也不知道。

  但是,就在你设想这些的过程中,你已经提前经历了情绪崩溃,甚至因此选择放弃。

  周文强老师在讲创业时曾说:“创业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还没出发就开始逃跑。”

  换句话说,拦住你的,从来不是现实,而是你想象出来的困难。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灾难性预期”,意思是我们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想,然后因此感到焦虑恐惧,最后选择不行动。

  或许,我们无法消除所有问题,但可以选择一种更清明的态度——不要在开始前,就跟自己打仗。

  不预设困难,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不给自己制造心理阻力。

  很多时候,一旦行动起来,你会发现困难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大。

  有些事,想太多,不如动手做;

  有些路,怕太多,不如先跨出第一步。

  想想看,你曾错过的机会,是不是都是因为“想太多”?下次应该怎么做?

  二:不预设结果,是内心的自由

  很多人做事的动力,来自对结果的完美预设。

  比如:

  “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刷爆朋友圈。”

  “我做这个项目,是为了快速赚钱。”

  “我学习,是为了马上升职加薪。”

  但正是这种对结果的预设,让我们在过程中变得焦虑、浮躁,甚至一旦没有立刻看见成果,就选择放弃。

  问题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往往不是线性反馈的。

  你播种了种子,不代表明天就能收获果实。

  你练了一周演讲,不代表就能成为演说家。

  反而,越是结果导向的人,越容易在过程里失去耐心。

  相反,不预设结果的人,专注每一个当下动作,更容易进入高效的心流状态。

  他们不急于评判成果,而是享受过程本身带来的成长与反馈。

  正如电影导演李 安说:“我从不带着目的去拍电影,只是觉得这事值得做,然后去认真做它。”

  人生最大的惊喜,往往就藏在“只做,不设结果”的那条路上。

  三:专注当下

  既然不预设困难,也不预设结果,那到底该怎么行动?

  答案特别简单:专注当下。

  就如“拱桥理论”提到的,拱桥的建造,从两端开始,最终在中间闭合。

  建造的每一步都要求精密,不容分心——如果你总在想“会不会塌”,你反而走不好下一步。

  做人做事其实也一样。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外界撕裂。

  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心里想着自己的副业;

  嘴上说要改变,下一秒注意力却被焦虑拉走。

  其实我们不是没能力,而是分神太多,专注太少。

  如果你每天只专注一小时,专心做一件事,持续三个月,一定能看到变化。

  但如果你每天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在焦虑,三个月后你很可能仍站在原地。

  不预设困难,不预设结果,再加上全身心地进入当下,就是你人生破局的三件法宝。

  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理论”指出: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一件略高于自己现有能力的事情时,他会进入“心流”状态,这时候效率最高、成就感最强。

  而进入心流的前提,就是专注当下,不被预设的困难和结果影响,也不被过去或未来牵制。

  真正走得远的人懂得:当下就是全部。

  结语:

  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计划缜密的人,而是能在行动中“自我调频”,在过程里生长智慧的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

  不预设困难,也不预设后果;

  不被想象裹挟,也不为结果担忧;

  他们只是,专注于当下这一件事。

  所以,别让太多预设浪费你的人生,你只需要——走好此刻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