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居正老师的故事(2)-《周子心经》

  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际遇总是充满惊喜,当我们回过头,看来时的轨迹,才发觉命运早已精心埋下伏笔……

  在上章中,我们见证了雷居正在人生低谷时与汇成的相遇。正是他身上那份难能可贵的善良、付出与担当,让他在汇成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而这些珍贵品质的种子,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息息相关。

  那是一个吃大锅饭的艰苦年代,而母亲以一己之力承担着一家六口人的种地指标。

  母亲虽没有读过书,却常跟雷居正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这位朴实坚韧的农民妇女,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份承担与善良,也让雷居正在心里埋下了这些品质的种子,在岁月中静静蛰伏,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今天,让我们继续阅读雷居正的故事。

  01.迷失与醒悟

  1999年到2004年,整整五年间,在外务工的雷居正没有回过老家,也未曾寄过一分钱回家。“那时候,我活着只为了自己,我活出的是自己的自私”。他这样评价当时的自己。

  2005年年初,雷居正在老家相亲认识了当时的妻子,两人同村,步行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同年年底,两人便结了婚。

  然而,好景不长,时至2011年的雷居正事业也陷入困境,转行做直销后,他没有收入,不得不办了人生第一张信用卡,成为“直销难民”。

  2012年10月份,他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们双方瞒着父母,悄悄回老家办理了离婚手续。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两个月后,母亲得知了他离婚的消息,沉重的打击让母亲瞬间苍老了许多,还落下了高血压的病根。

  “当时,我的人生走到了低谷期,要事业没事业,要钱没钱,要家没家,完全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状态”。雷居正回忆道。

  可是,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人生至暗的时刻降临。

  2012年年底,雷居正参加了周文强老师的课程,并在次年加入汇成,成为一名销售员。

  2013年年底,拿到年终奖的雷居正回到老家之后,带着他的母亲去市里买了一对金耳环,买的时候他的母亲哭了,跟他说了一句话:“儿啊,我等你这个金耳环,等了几十年啊!”

  当时,雷居正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直到那一刻,他的内心才开始真正地醒悟。

  他对他的母亲说:“妈,你放心,从今往后我只会越来越好,你和爸爸也只会越来越好”。

  雷居正说:“直到我妈湿润着眼眶对我说了那句话之后,我才觉得,我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我的内心好像升起了什么东西!”

  或许,是母亲多年前播下的善良、付出、承担的种子,在雷居正经历生活的风雨之后,终于破土而出,迎来绽放的时刻。

  现在,雷居正对父母的态度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允许,接纳,臣服。

  他每个月都会给父母亲汇去生活费,现在虽与父母分居两地,也时常抽空回家和父母聊家常。

  这些看似平常的陪伴,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动人的链接。

  02.承担与成长

  愿意承担的人,往往能收获更深刻成长。

  一次看似平常的工作交接,却成为改变雷居正思维方式的转折点。

  2013年,做了两个月销售之后,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雷居正就开始负责公司迁搬、装修等事情,与杨韵冉老师对接装修事项。

  雷居正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杨老师说把一件事情交给他做,他回答:“好的”。

  刚转过身,却被杨老师叫住了,并问他:“这个事情,你打算怎么做?”。

  雷居正说了他的第1步、第2步、第3步的想法。

  杨老师再次和他确认:“你觉得这件事这样做是对的,对吗?”

  雷居正很肯定的回答:“是的”。

  杨老师紧接着问到:“那你觉得怎么样做,这件事情就是做错了呢?

  雷居正思索了几秒钟,便说:“如果是这样、这样、这样做,那这件事情就肯定做错了。”

  杨老师对他说:“好,居正,以后安排你的事,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全都不要做!只要你认为是错的,全都去做!因为按你的思维,错的才是对的”。

  当时的他站在原地愣住了,这彻底打破了雷居正的思维定式。从那之后,杨老师再交给他的工作,他不再直接去做,而是先思考应该怎样去做。

  “一开始刻意往反方向思考,是很难受的,但是后面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正确的做事方法”。他说。

  这种思维方式的蜕变,也让雷居正得到了成长,原本给自己定下的“三年规划”还未到来,2014年,雷居正便成为了公司股东。

  2015年年底,雷居正遇到了与之并肩前进的伴侣,2016年重建了幸福的家庭。

  他们一起规划了一个梦想:“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写出一本书,叫做《未送出去的照片》,他们的构思是,设定一个全国游的路线,用至少1年的时间,沿着这条路线走一圈;用相机拍摄记录,比如拍摄一些老人、拍摄贫困地区;时隔三年之后,再去重走这条线路,给这些照片上的人送照片……所以,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未送出去的照片》。”

  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构想,是雷居正成长的生动写照——从当初那个“只为自己而活”的年轻人,成长为关注他人、回馈社会的成熟管理者。

  “其实我的人生没有什么过多的追求和梦想,”

  “但生命的意义就是过好每个当下”。

  或许,人生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追逐多少目标,而在于在每个经历中都能获得思维的突破和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