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十五章12月16日(四)
酒,原本是没有灵魂之物,一旦通过胃囊潜入血液,人的精神顿时发生了变化。
那晚,酒馆人不多,酒馆老板对于给生意带来好处的人总是记忆深刻,有了上次接触,把傅铭宇当做常客。刚好最里边的别人打扰不到的一个雅间没有客人,酒馆老板满脸微笑地把他们让了进去。几句谦让要了一桌酒菜。酒,自然是傅铭宇说的草原醇,傅铭宇没想到加藤最是好酒量,几杯草原醇下去,加藤的脸色没有因为草原醇的烈性而改变,倒是情绪由淡定谨慎变得坦荡健谈。尽管加藤跟傅铭宇相识不久,言谈举止上却认定他是跟自己一样性情率直的人。就事论事他不会把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拿来借题发挥,给自己招来没必要的麻烦。尽管他没去过中国,但他相信一个纯正共产党员的心境是坦荡的,是非分明的。
再说他也很想找个合适的人适当的机会把沉郁心里许久的话说一说。尽管历史已然,一切都已过去,父亲离世时那种满是怀恨的眼神在他心里永远抹之不去。父亲最大的遗憾是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海连湾,再也没有机会向海连湾人说一声,“自己从没做过一点儿对不起海连湾人的事。”
加藤的身上流着父亲的血液,心里一直想做父亲想做没有做到的事。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国家。尽管他从没有机会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关注一点不比对自己国家付出的热心少。每年父亲的忌日,他总是把见闻中的中国说给父亲。中国早已不再是父亲离开时的样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除旧布新,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春风沐雨的感召,兴中华文化史无前例之大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进入了大融合的时代。瑕不掩瑜,大浪淘沙,中华文化愈发璀璨夺目。文不求虚饰浮夸,武不求功名利禄,与民生得利而倡导,与民生无益而淘汰。一切皆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傅铭宇知道加藤的父亲是地道的海连湾人,对加藤来说海连湾也有他的亲人,也许他父亲记忆里的亲人早已不在了,但他们的骨殖跟海连湾的土壤永远融合在一起。没有人不知道,很多战争年代遗留在中国的日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关系的缓和,都一一认亲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尽管日本人在中国干过数之不清的坏事,那些遗落在中国民间的日本人还是得到跟自己人一样的待遇,他们一样在想念着自己的家乡,想念着他们的亲人。傅铭宇知道加藤母亲加藤美子来到海连湾的过程,想知道在海连湾遇到了怎样的人生经历。正是加藤这天邀约接着要跟他讲述的故事。
璞玉细琢而成至宝,汉文精研遂得奇妙。
加藤美子到了中国才知道,她对汉语填鸭式所学不过是被人拿来利用的工具。除了用于日常琐事简单的交流,对其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领略连皮毛也算不上。她崇拜紫式部,紫式部虽说年少,却对白居易诗文领会极深,足以见得汉文那个年代在日本是怎样的盛行,正因为狂热的追捧和执着,才有紫式部那样对大唐文化的出类拔萃。
日文跟汉字有着极大相近的地方,使加藤美子对汉语情有独钟的喜爱。喜爱的根源是她有着天生好学的禀赋,还是后天的缘缘,自己也难说的清。在强大暴君面前,一个女人的力量尽管显得太渺小,但做人的胆气并没有因为她是女人,在死亡面前而显得胆怯。魔鬼头子加藤霸川尽管人性缺失,面对唯一女儿敢于用生命来抗衡,虎毒不食子多少对她萌生了爱心,更何况一来到海连湾加藤美子就差点死去。
喜文者,必善于读书籍。加藤美子不愿离开利民堂的原因,在她身体刚刚得到恢复的时候,利民堂满满几大书柜的藏书吸引着她对汉语的好奇。得到东家的允许,能够翻阅利民堂里的古籍。除了大量的诗词典章,很多中国古代的医学书籍。她翻阅那套土黄色线装《黄帝内经》时,简直不敢相信,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参透人体经脉之大观。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凭她对汉语认知的程度,还理解不了这些古书的精深要义。求问别的伙计,没有一个人给她好脸色,都说识字太浅,能读得懂这些古书早就当大掌柜了。
只有对语言文字切实深入的理解,才谈得上是喜爱。加藤美子是被人带着一种目的,强行拉进学习班进行汉语培训的。没来中国之前她只懂得汉语的基本用语,到了中国才知道自己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像刚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一样。粗泛浮皮的理解根本体会不到汉语语言文字的精妙。当她真正来到这个汉语语言文字源起国家的时候,对经历数千年演变的汉语语言文字的神韵和精要而折服。
“问问东家,看看到底该怎么办?”老伙计说着话,朝东家的屋里走去,心理在想,“可不能任着少东家胡来,只要老东家还在那里坐着,利民堂就散不了”。
老东家每天都坐在那里翻看线装牛皮纸色的古书,古书的页码让岁月蚀去了棱角,眼睛盯着翻开的书页,有时半天不挪动一下,有时盯着北墙中央位置那副祖传《时珍觅百草》古画呆呆地看,似乎怎么也琢磨不透医宗先辈,冒风雨,抗严寒,历山川,觅百草,寻救世之灵药,求民生之康健。哪里知道,生民真的遭到生灵涂炭,却无药可救。老东家除了吃饭睡觉很少挪过地方,不愿让人去打扰,好久不说一句话,面对世道无能为力,也无话可说。即使老伙计不来说外面发生的事,人们的吵嚷中老东家也早知道了。
听了老伙计的话,老东家轻轻闭上了一下眼,过了好一会儿,慢慢说了一句,“埋了吧!买一副好棺材埋到西山去。”接着老东家双手紧紧地抓着座椅的把手,身体靠在椅背上,仰着头闭上了眼。好像用了很大的力气,需要好好歇息歇息。老伙计还在等着东家有啥要交代的,却再也没有听到任何。
人们像是知道抛尸街头的难民送到利民堂有好的归宿,又有几具尸体送到了利民堂。
“买棺材,埋吧。”每送来一具尸体,东家把说过的话接着重复一遍。
老伙计再也忍不下去了,来到东家跟前打算理论理论,“东家,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咱们不能把钱花在为这些无头尸买棺材上,谁知道会有多少人死去,这样下去利民堂彻底给毁了,把那个日本女人赶走吧!”
“把那个日本女人赶走海连湾就不会死人了吗?把利民堂的日本女人赶走了,海连湾的日本人能赶走吗?死去的人如果不能及时埋葬,腐化的尸体会带来更大的瘟疫。瘟疫,无形的杀手,比鬼子的刀枪还要残酷。决不能让这些死去的人暴尸街头不管不问。那样会有更多的人死去。不能使人活得安康,尽量让人活下去,活着要有信念,活着就有希望。”老伙计想不通东家说出的话,想不透东家的心理,连连的摇着头,长长地叹着气,心里默默地想着东家说出的信念和希望。
一件事的发生使李明义简直用震惊来形容。那天的晚上,表哥马立勇来到利民堂,把李明义悄悄地叫了出去,跟他说,“明天,我就走了,但是家里的人使我放心不下,除了你没有可信任的。除了父母,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你新娶的嫂子。在以前,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现在不同了,灾难满大街的流淌,随时都会破门而入。我不能在家等死,即使我留在家,凭我单枪匹马的力量,即使再有勇气也是白白送死。只有找到最有力量的组织,人人意志相向,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才能跟鬼子抗衡,才有希望把鬼子打跑,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家人的作用。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李明义明白马立勇说的组织是什么。他除了震惊鬼子毫无人性的嚣张跋扈,终于激起了人们反抗的怒火。真正的力量不是大喊大叫制造声势的反抗,而是秘密行动团结起来关键时刻出手给敌人致命的一击。同样使他震惊的是,灾难中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变成了大人,以前杀鸡都不忍多看上一眼的表哥,居然变得意志坚强,豁出命穿上铠甲走上救国救亡的道路。
利民堂前一具具尸体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不能再这样的活下去了,已经没有一点的活路了。不能让这些人白白的死掉,早晚有一天海连湾的天下还是海连湾人自己的天下。中国人是杀不光的,越是没有人性的杀戮,越能激发人性反抗的意志。”马立勇再也受不了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的鲜活的生命被残忍地杀害,再也受不了甘心做一个埋尸人,再这样下去自己也会变成一具尸体,直到死去连好心替自己埋尸的人都没有。
马立勇走了,离开了新婚不久的媳妇,到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使自己不做亡国奴的地方去了。
海连湾西山到处是新掘开的泥土,树木越来越少,乌鸦越来越多,每一棵树上都站满了乌鸦,老远看去就像树上长满了黑黑的叶子。乌鸦的惨叫使人毛骨悚然。天空被一团团的阴云裹得严严实实,阴云越压越低,简直压得人们喘不上气起来,这时候人们多么希望有一道闪电撕破这阴云,一阵巨响的雷声在天地之间炸开一道裂缝,使人们心理见到一缕光的希望。
马立勇就是为了追寻黑暗天空的闪电,阴云幕布的雷声,真正为人民利益甘心付出一切的革命队伍。
***
“这就是你来中国的目的吗?看看你们每个人的手里沾了多少中国人的鲜血,每个人的尖刀戳透多少无辜中国人的躯体。这是战争吗?这是借着战争的由头抢占人家的家园,对手无寸铁无辜生命的残害。”站在加藤霸川面前的这个女人,简直让他认不出到底是谁?在这片土地上,还没有一个人敢对他这样说话,他不相信在他们加藤家族的人里,会出现一颗像她这样叛逆的种子。完全失去了他把她带到中国来的目的。他爱她的女儿,甚至超过爱自己。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会能容忍她对自己这样针锋相对的质问。
“那些都是破坏团结的刁民。”
“刁民!?他们是谁的刁民?他们为什么要做顺民?做谁的顺民?这里是谁人的国家?咱们这是来侵略人家的国家,还要让人家做咱们的顺民。如果他们去侵略咱们的国家,咱们甘心做他们的顺民吗?”
“看来我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不应该把你带到中国来。”
“不,你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并不是把我带到了中国,而是根本就不能到中国来,到中国来侵占人家的国家,杀害人家的人民。”
历史已然发生,人们心里的记忆岂能抹去。人们在思索历史留下了什么同时?更多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去谱写今人的历史,后人看到今人的历史会有怎样感慨和评价。
喜欢新加坡的日子
第十五章12月16日(四)
酒,原本是没有灵魂之物,一旦通过胃囊潜入血液,人的精神顿时发生了变化。
那晚,酒馆人不多,酒馆老板对于给生意带来好处的人总是记忆深刻,有了上次接触,把傅铭宇当做常客。刚好最里边的别人打扰不到的一个雅间没有客人,酒馆老板满脸微笑地把他们让了进去。几句谦让要了一桌酒菜。酒,自然是傅铭宇说的草原醇,傅铭宇没想到加藤最是好酒量,几杯草原醇下去,加藤的脸色没有因为草原醇的烈性而改变,倒是情绪由淡定谨慎变得坦荡健谈。尽管加藤跟傅铭宇相识不久,言谈举止上却认定他是跟自己一样性情率直的人。就事论事他不会把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拿来借题发挥,给自己招来没必要的麻烦。尽管他没去过中国,但他相信一个纯正共产党员的心境是坦荡的,是非分明的。
再说他也很想找个合适的人适当的机会把沉郁心里许久的话说一说。尽管历史已然,一切都已过去,父亲离世时那种满是怀恨的眼神在他心里永远抹之不去。父亲最大的遗憾是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海连湾,再也没有机会向海连湾人说一声,“自己从没做过一点儿对不起海连湾人的事。”
加藤的身上流着父亲的血液,心里一直想做父亲想做没有做到的事。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国家。尽管他从没有机会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关注一点不比对自己国家付出的热心少。每年父亲的忌日,他总是把见闻中的中国说给父亲。中国早已不再是父亲离开时的样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除旧布新,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春风沐雨的感召,兴中华文化史无前例之大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进入了大融合的时代。瑕不掩瑜,大浪淘沙,中华文化愈发璀璨夺目。文不求虚饰浮夸,武不求功名利禄,与民生得利而倡导,与民生无益而淘汰。一切皆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傅铭宇知道加藤的父亲是地道的海连湾人,对加藤来说海连湾也有他的亲人,也许他父亲记忆里的亲人早已不在了,但他们的骨殖跟海连湾的土壤永远融合在一起。没有人不知道,很多战争年代遗留在中国的日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关系的缓和,都一一认亲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尽管日本人在中国干过数之不清的坏事,那些遗落在中国民间的日本人还是得到跟自己人一样的待遇,他们一样在想念着自己的家乡,想念着他们的亲人。傅铭宇知道加藤母亲加藤美子来到海连湾的过程,想知道在海连湾遇到了怎样的人生经历。正是加藤这天邀约接着要跟他讲述的故事。
璞玉细琢而成至宝,汉文精研遂得奇妙。
加藤美子到了中国才知道,她对汉语填鸭式所学不过是被人拿来利用的工具。除了用于日常琐事简单的交流,对其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领略连皮毛也算不上。她崇拜紫式部,紫式部虽说年少,却对白居易诗文领会极深,足以见得汉文那个年代在日本是怎样的盛行,正因为狂热的追捧和执着,才有紫式部那样对大唐文化的出类拔萃。
日文跟汉字有着极大相近的地方,使加藤美子对汉语情有独钟的喜爱。喜爱的根源是她有着天生好学的禀赋,还是后天的缘缘,自己也难说的清。在强大暴君面前,一个女人的力量尽管显得太渺小,但做人的胆气并没有因为她是女人,在死亡面前而显得胆怯。魔鬼头子加藤霸川尽管人性缺失,面对唯一女儿敢于用生命来抗衡,虎毒不食子多少对她萌生了爱心,更何况一来到海连湾加藤美子就差点死去。
喜文者,必善于读书籍。加藤美子不愿离开利民堂的原因,在她身体刚刚得到恢复的时候,利民堂满满几大书柜的藏书吸引着她对汉语的好奇。得到东家的允许,能够翻阅利民堂里的古籍。除了大量的诗词典章,很多中国古代的医学书籍。她翻阅那套土黄色线装《黄帝内经》时,简直不敢相信,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参透人体经脉之大观。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凭她对汉语认知的程度,还理解不了这些古书的精深要义。求问别的伙计,没有一个人给她好脸色,都说识字太浅,能读得懂这些古书早就当大掌柜了。
只有对语言文字切实深入的理解,才谈得上是喜爱。加藤美子是被人带着一种目的,强行拉进学习班进行汉语培训的。没来中国之前她只懂得汉语的基本用语,到了中国才知道自己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像刚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一样。粗泛浮皮的理解根本体会不到汉语语言文字的精妙。当她真正来到这个汉语语言文字源起国家的时候,对经历数千年演变的汉语语言文字的神韵和精要而折服。
“问问东家,看看到底该怎么办?”老伙计说着话,朝东家的屋里走去,心理在想,“可不能任着少东家胡来,只要老东家还在那里坐着,利民堂就散不了”。
老东家每天都坐在那里翻看线装牛皮纸色的古书,古书的页码让岁月蚀去了棱角,眼睛盯着翻开的书页,有时半天不挪动一下,有时盯着北墙中央位置那副祖传《时珍觅百草》古画呆呆地看,似乎怎么也琢磨不透医宗先辈,冒风雨,抗严寒,历山川,觅百草,寻救世之灵药,求民生之康健。哪里知道,生民真的遭到生灵涂炭,却无药可救。老东家除了吃饭睡觉很少挪过地方,不愿让人去打扰,好久不说一句话,面对世道无能为力,也无话可说。即使老伙计不来说外面发生的事,人们的吵嚷中老东家也早知道了。
听了老伙计的话,老东家轻轻闭上了一下眼,过了好一会儿,慢慢说了一句,“埋了吧!买一副好棺材埋到西山去。”接着老东家双手紧紧地抓着座椅的把手,身体靠在椅背上,仰着头闭上了眼。好像用了很大的力气,需要好好歇息歇息。老伙计还在等着东家有啥要交代的,却再也没有听到任何。
人们像是知道抛尸街头的难民送到利民堂有好的归宿,又有几具尸体送到了利民堂。
“买棺材,埋吧。”每送来一具尸体,东家把说过的话接着重复一遍。
老伙计再也忍不下去了,来到东家跟前打算理论理论,“东家,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咱们不能把钱花在为这些无头尸买棺材上,谁知道会有多少人死去,这样下去利民堂彻底给毁了,把那个日本女人赶走吧!”
“把那个日本女人赶走海连湾就不会死人了吗?把利民堂的日本女人赶走了,海连湾的日本人能赶走吗?死去的人如果不能及时埋葬,腐化的尸体会带来更大的瘟疫。瘟疫,无形的杀手,比鬼子的刀枪还要残酷。决不能让这些死去的人暴尸街头不管不问。那样会有更多的人死去。不能使人活得安康,尽量让人活下去,活着要有信念,活着就有希望。”老伙计想不通东家说出的话,想不透东家的心理,连连的摇着头,长长地叹着气,心里默默地想着东家说出的信念和希望。
一件事的发生使李明义简直用震惊来形容。那天的晚上,表哥马立勇来到利民堂,把李明义悄悄地叫了出去,跟他说,“明天,我就走了,但是家里的人使我放心不下,除了你没有可信任的。除了父母,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你新娶的嫂子。在以前,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现在不同了,灾难满大街的流淌,随时都会破门而入。我不能在家等死,即使我留在家,凭我单枪匹马的力量,即使再有勇气也是白白送死。只有找到最有力量的组织,人人意志相向,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才能跟鬼子抗衡,才有希望把鬼子打跑,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家人的作用。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李明义明白马立勇说的组织是什么。他除了震惊鬼子毫无人性的嚣张跋扈,终于激起了人们反抗的怒火。真正的力量不是大喊大叫制造声势的反抗,而是秘密行动团结起来关键时刻出手给敌人致命的一击。同样使他震惊的是,灾难中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变成了大人,以前杀鸡都不忍多看上一眼的表哥,居然变得意志坚强,豁出命穿上铠甲走上救国救亡的道路。
利民堂前一具具尸体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不能再这样的活下去了,已经没有一点的活路了。不能让这些人白白的死掉,早晚有一天海连湾的天下还是海连湾人自己的天下。中国人是杀不光的,越是没有人性的杀戮,越能激发人性反抗的意志。”马立勇再也受不了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的鲜活的生命被残忍地杀害,再也受不了甘心做一个埋尸人,再这样下去自己也会变成一具尸体,直到死去连好心替自己埋尸的人都没有。
马立勇走了,离开了新婚不久的媳妇,到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使自己不做亡国奴的地方去了。
海连湾西山到处是新掘开的泥土,树木越来越少,乌鸦越来越多,每一棵树上都站满了乌鸦,老远看去就像树上长满了黑黑的叶子。乌鸦的惨叫使人毛骨悚然。天空被一团团的阴云裹得严严实实,阴云越压越低,简直压得人们喘不上气起来,这时候人们多么希望有一道闪电撕破这阴云,一阵巨响的雷声在天地之间炸开一道裂缝,使人们心理见到一缕光的希望。
马立勇就是为了追寻黑暗天空的闪电,阴云幕布的雷声,真正为人民利益甘心付出一切的革命队伍。
***
“这就是你来中国的目的吗?看看你们每个人的手里沾了多少中国人的鲜血,每个人的尖刀戳透多少无辜中国人的躯体。这是战争吗?这是借着战争的由头抢占人家的家园,对手无寸铁无辜生命的残害。”站在加藤霸川面前的这个女人,简直让他认不出到底是谁?在这片土地上,还没有一个人敢对他这样说话,他不相信在他们加藤家族的人里,会出现一颗像她这样叛逆的种子。完全失去了他把她带到中国来的目的。他爱她的女儿,甚至超过爱自己。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会能容忍她对自己这样针锋相对的质问。
“那些都是破坏团结的刁民。”
“刁民!?他们是谁的刁民?他们为什么要做顺民?做谁的顺民?这里是谁人的国家?咱们这是来侵略人家的国家,还要让人家做咱们的顺民。如果他们去侵略咱们的国家,咱们甘心做他们的顺民吗?”
“看来我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不应该把你带到中国来。”
“不,你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并不是把我带到了中国,而是根本就不能到中国来,到中国来侵占人家的国家,杀害人家的人民。”
历史已然发生,人们心里的记忆岂能抹去。人们在思索历史留下了什么同时?更多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去谱写今人的历史,后人看到今人的历史会有怎样感慨和评价。
喜欢新加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