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善报3-《穿越星空只为你,我在古代做锦鲤》

  说完王瑾仪问车夫,“你叫什么?”

  车夫愕然后腼腆地笑了,“东家,我也是花果山上来的孤儿,只记得家是滦南县的,陈管事给我起名叫滦阳。”

  “滦阳,你现在回去找陈清阳,就说我让你带人去找竹席产地,花费由赵春明另外划拨,多带人,分开寻找,着重找到竹编里带藤的编织作坊,记下每家的标志。”

  赵春明瞪大了眼:“东家?您这是……”

  滦阳:“是!东家还有吩咐吗?”

  王瑾仪:“做好记录,和地址标记!对了你识字吗?”

  滦阳:“王家都是教伙计识字的!”

  “好!尽快出发,去吧!”

  王瑾仪重新压下帽檐,脚步轻快地继续逛街。

  赵春明试探地问:“东家,你不是要找兜售的伙计!是想找编竹席的作坊?!”

  王瑾仪不置可否也不回答,只是问道:

  “刚刚的两个推销的伙计可能去哪儿了?”

  赵春明先是一愣,随即认真地想了一阵,两人又进了一个竹器店。

  里屋的伙计蹬蹬蹬跑了出来,

  “客官,您要点什么?我给您挑最好的,价钱好说……”

  在沈管事和滦阳热火朝天的忙着找人找产地时,王瑾仪带着一行车队出发去陈老实家。

  只是等到了村头,冬青指着一片低矮的窝棚后,

  “东家,刘老实家在最后的地窝子里住!”

  雪化了不久,山脚下的刘老实一家人正清理棚上积雪,把仅有的两个破被拿到外面过风,除湿气。

  只是王瑾仪带着的四辆满满登登的马车,吸引了全村人。

  村民好奇又畏惧,远远跟着,浩浩荡荡一群人走到山脚下地窝子前。

  正月的寒风更为料峭,到山脚风更大更是刺骨。

  王瑾仪顺着冬青指的方向望去,那所谓的“地窝子”不过是在山脚下挖了半坑,再用几根歪歪扭扭的枯木搭起顶,糊上的黄泥早被风雪冻裂,裂开的缝隙灌着寒风。

  刘老实正背对着村口,弯腰用一把缺了齿的木耙子清理棚顶残留的雪块,每动一下,后背就跟着佝偻几分。

  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咳着——那咳嗽声又粗又闷,像是从干裂的木管里挤出来,咳到急处,他得扶着木耙子站定,胸口剧烈起伏,连带着单薄的短褂都在颤。

  棚子旁边,一个男孩正蹲在地上,用冻得发紫的小手捡地上的碎木片。

  他浑身的单衣露出半截胳膊,半截腿。脚踝细得像根枯树枝,身上衣服空荡荡地晃着,风一吹就贴在瘦骨嶙峋的身上。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一双大眼睛里满是怯意。

  男孩身边跟着个更小的女孩,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子,发梢冻得发硬。

  她正踮着脚,想把一块破麻布往棚子的裂缝上堵,可风一刮就被吹开。她试了好几次,小脸冻得通红,鼻尖上还挂着鼻涕,却没功夫擦掉。

  地窝子门口,放着两堆家当,一堆是两个发黑的破棉絮被子,另一堆是一个豁了口的陶盆和几只粗瓷碗,两个筐里,一个放着三袋粮食,另外一个有两包草药。

  王瑾仪弯腰钻进地窝子,一股混杂着霉味和土腥味扑面而来。

  里面比外面还要昏暗,仅靠棚顶一块破油布的缝隙透进点微光,看清这是两块坑,一边高出另一半。

  高处的地方铺着几层干草,草上压着块补丁摞补丁的旧毡子,算是睡觉的地方。

  墙角摆着个唯一的家具——掉了底的木箱,里面的几件旧衣裳搭在箱子边上。

  风从棚顶裂缝砸进来,吹得墙角干草簌簌响,地窝棚里一片冰凉。

  她转身走出地窝子,目光落在那四辆马车上,对身后的冬青吩咐:“先去请一下里长,村长和族长。”

  东青:“东家,这是逃荒来的杂居的村子,没有族长,只有个村长。”

  “好!你去请人!”

  “沈管事!”

  早就等在东家身后的沈管事急忙上前。

  “你负责和村长了解刘老实一家情况,这一家人我要了,不行就用我们带来的物资通融一下!”

  “好的!东家,我明白。”

  沈管事应了就往村里去了。

  “赵春明,给刘家人取棉袍来。”

  那边刘老实缓过劲来,捂着胸口上前两步,声音沙哑地问:

  “贵人……您这是……”

  话没说完,又忍不住咳了两声,咳得脸涨的通红。

  王瑾仪扶他在棚子边的石头上坐下,“你还记得三天前,在青河县城门口,一辆骡车里有个……”

  王瑾仪特意只提了个头,确定是不是这个人。

  刘老实一听微微一怔,低头看了看帽子下的脸。

  王瑾仪索性把帽子往后一推,露出半个光头。

  刘老实:“是你?你就是那天的小尼姑?你,噢!小师傅安好了?”

  “多亏你们把我送到滦州城,多谢了!”

  王瑾仪端正站好施了个书生礼,又聊了起来,

  “刘大哥,我听说,你们是逃荒来的?”

  刘老实:“是啊……去年家乡闹灾,才到青河县落脚。”

  他看了眼旁边怯生生的儿女,

  “一路上能全家活下来已经不易了!”

  说到这儿一脸苦笑。

  “大哥,那天是谁送的我?”

  王瑾仪继续试探。

  “你当时病的不轻,我们想把你送到庵堂去,婆娘说,你路上醒了要去县城,她就去了……”

  “那嫂子呢?”王瑾仪目光扫过地窝子。

  这话一问,刘老实的头垂得更低了,

  “前儿个村里有人说,县城里的竹编坊缺帮工,婆娘去那儿了。”

  正说着,赵春明拿着棉袍走来,王瑾仪接了一个小的,走到小女孩儿面前,把棉袍递过去。

  女孩怯怯地笑了笑,穿上棉袍躬身施礼,“多谢,贵人。”

  王瑾仪把脸全露出来,温和地问:

  “你叫什么?”

  “回贵人,我是大丫。”

  王瑾仪:“那是你哥吗?他叫什么名字?”

  大丫回:

  “我哥在老家读过私塾,大名叫刘成。”

  王瑾仪:“刘成,你是想继续读书,还是要找个事做?”

  刘成不可置信地一脸疑惑地问:“我还能读书?我能有事情做?”

  王瑾仪心里有了盘算,微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