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的目光在满室陈设间流转,从顶天立地的书架到墙上的水墨条屏,又落在书桌旁那两张泛着温润光泽的靠椅上。他走到酸枝木椅前,指尖轻轻抚过椅背上雕着的云纹,木头被摩挲多年的温润感顺着指尖漫上来,连带着心里的拘谨都散了几分。他转过身,望着李伯,眼里的赞叹几乎要溢出来,语气里带着点被震撼到的恳切:“老伯,您这屋子真是……我活了这几十年,头回见把书和日子过成这样的。单是这一墙的藏书,还有墙上这些字画,说句羡煞旁人,真是一点不夸张。”
李伯笑了笑,走到书桌后坐下,紫檀木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在应和他的动作。他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着砚台边缘那圈被磨得光滑的弧度,砚池里的残墨泛着沉静的光。“老汉我啊,这辈子没别的大本事,就好这口舞文弄墨的营生。”他拿起一支狼毫笔,笔杆在指间转了半圈,红漆剥落的地方露出浅黄的木色,却透着股亲切的熟稔,“年轻时也想过要写出些名堂来,后来才明白,能在这些字里行间寻个乐子,就够了。”说这话时,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满足的笑意,像藏着几十年的墨香。
话锋轻轻一转,他抬眼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玻璃,落在了遥远的岁月里。“这些书和字画,说起来还有段故事。”他指尖点了点桌面,语气沉了几分,“大半是革命那阵子抢下来的——那时候到处烧书,好些线装的古籍被当成‘四旧’扔在火堆里,我看着心疼,夜里就偷偷去捡,揣在怀里跑好几里地才敢带回家。”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镇纸,松花石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剩下的小半,是后来跑遍了城里城外的旧货市场淘来的,有时候为了一本缺了页的孤本,能跟摊主磨上大半天。”
说到这儿,他望向那排古籍书架,眼神里满是敬畏,像在看一群老友。“你看那些古人的着作,”他抬手朝左前方指了指,“哪本不是熬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写出来的?字里行间的道理,都是从骨头里熬出来的真知灼见,那才叫至理名言,能让人读一辈子都觉出新鲜来。”
话音刚落,他眉头忽然皱了起来,像被什么东西硌着了似的。“可现在呢?”他哼了一声,带着点痛心,“好些人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凑出些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也敢叫‘着作’,还堂而皇之地印成书,摆在精装的书架上,纯属浪费纸墨,糟蹋钱财。”他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气愤,“更可气的是那些胡编乱造的东西,东拼西凑些歪理邪说,竟然也能出版,误人子弟不说,简直是把文字当成了糊弄人的玩意儿。”说罢,他拿起笔,在砚台上轻轻舔了舔,墨香随着动作漫开来,仿佛要冲淡这几分不快。
“呵——”路人轻轻嗤笑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捻着阳台边垂下的绿萝卷须,嫩生生的须子在指腹间打着旋儿。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流云,语气里带着几分看透世事的淡然:“社会往前跑的步子快了,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踩出些不和谐的杂音。”
他转过身,阳光透过玻璃落在肩头,侧脸的轮廓在光影里明明灭灭:“尤其是拜金主义在旁边敲锣打鼓,那些‘惟钱是从’的主儿,自然像苍蝇见了血似的往前凑——为了几个铜板,什么没底线的事儿做不出来?”说到这儿,他微微挑眉,语气里添了点讥诮,“不过也犯不着跟这些人置气。”
“您瞧着吧,”他抬手朝书架方向虚虚一点,指节在空气中顿了顿,“读者的眼睛亮得很,思想比剃刀还锋利。那些陈腐的、糊弄人的玩意儿,就像墙角的霉斑,看着碍眼,风一吹、日头一晒,迟早得被扫进垃圾堆里去。早一天晚一天罢了,掀不起什么大浪。”
话音落定,他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脸上的轻松淡了几分,身子微微前倾,语气也沉了下来,明明白白地转了正题:“不说这些堵心的了,扫了您这满室书香的兴致。”他目光落在李伯脸上,带着几分探询,“老伯特意把晚辈叫到这儿来,总不会只是陪您老人家唠唠书里的道理吧?不知道您今日找我,究竟是有什么吩咐?”
李伯听完,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点赞许的笑意,他抬手往书桌方向指了指,示意路人稍候。转身时,紫檀木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他走到书桌后的红木文件柜前,那柜子雕着暗纹,黄铜锁扣被摩挲得发亮,像块温润的老玉。
李伯从腰间摸出串钥匙,钥匙串上挂着个小小的紫檀木牌,刻着个“静”字。他挑出其中一枚铜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拧,“咔嗒”一声轻响,柜门应声而开。柜子里整齐地码着些卷宗,他屈指在柜板上敲了敲,从最下层抽出一个牛皮档案袋。
那档案袋是厚实的牛皮纸做的,边角被岁月磨得发毛,袋口用根粗麻绳系着个紧实的十字结,结头处还沾着点浅灰的尘埃,显然是被妥善收存了许多年。李伯拿着档案袋走回来时,脚步比刚才沉了些,递过去时,指腹在袋面上轻轻拍了两下,发出“噗噗”的轻响:“别急,入正题前,你先看看这里面的东西——看完了,咱们再细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见老伯拿出牛皮档案袋时,脸上的笑意瞬间敛去,嘴角抿成一条直线,眼神沉得像浸了墨的深潭,连带着书房里的空气都仿佛凝住了。路人心里不由得“咯噔”一颤,指尖下意识地在裤缝上蹭了蹭,掌心竟冒出点细汗。他暗自嘀咕:“这大户人家做事,还真是跟说书先生讲的秘闻似的,神神秘秘的,连递个袋子都透着股郑重其事的劲儿。”
正琢磨着,他已伸手接过档案袋。粗糙的牛皮纸在指尖硌出细碎的纹路,袋口的麻绳结打得紧实,他用指甲挑开绳头时,麻绳“噌”地弹了一下,带起点陈年的灰尘。往里一摸,指尖触到些硬挺的纸片,边缘还带着冲印后的毛边,沙沙地蹭着袋壁。
抽出来一看——竟是一沓照片,大概十几张的样子,用细铁丝穿着边角。只扫了两眼,路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喉咙里像卡了团棉花,“嘶”的一声轻响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后脖颈的汗毛“唰”地竖了起来,连带着指尖都开始发颤。
照片上的画面刺眼得很:有他在巷口跟张仕奇一伙对峙的侧影,那时他正攥着拳头,指节泛白的样子都被拍得一清二楚;有他抬腿踹飞对方木棍的瞬间,裤脚掀起的弧度、木棍在空中划出的残影,连地面溅起的尘土都看得真切;甚至还有他躲在垃圾桶后观察动静的侧脸,那时他皱着眉咬着唇,连眼角的细纹都清晰可辨……每一张都精准捕捉到他跟那伙人冲突的关键瞬间,像是有人拿着放大镜,把他那些刻意藏起来的狼狈与警惕全摊在了阳光下。
他捏着照片的手指微微发颤,指腹蹭过相纸光滑的表面,却觉得烫得厉害。心里早像被打翻了五味瓶,酸的是自己的行踪竟被人盯得这么紧,涩的是那些打斗的狼狈被一一记录,惊的是对方连他躲在暗处的样子都拍得清清楚楚,疑的是这背后究竟是谁在盯着他。其实他早有准备,知道跟张仕奇他们缠斗不休,迟早会被洪泽府的人找去问话,可没想来得这么快,还是以这种方式被人不动声色地摆到台面上。
更让他费解的是——他翻来覆去看了两遍,照片里从头到尾只有他跟张仕奇一伙的打斗,半句没提他跟“幽”那些惊心动魄的交手。那些在月夜屋顶上的追逐,那些几乎要了他性命的暗袭,那些连他自己都不愿回想的惊险瞬间,竟一张记录都没有。这就奇了,难不成跟踪他的人,只盯着明面上的纷争?还是说,对方对“幽”的存在本就知情,甚至有意避开?
路人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将照片轻轻放回袋里,指尖在袋口摩挲着粗糙的牛皮纸,努力压下眼底翻涌的惊涛骇浪。他抬起头,脸上挤出几分镇定,连嘴角的弧度都刻意调得自然些。看向李伯时,语气里带着点刻意的轻松,像是在说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都说‘高科技就是战斗力’,今日一见,这话果然不假——”他顿了顿,指腹敲了敲档案袋,“这拍照的功夫,真是够厉害的,连我躲在垃圾桶后头都能拍着,跟长了眼睛似的。”
说这话时,他眼角的余光却像绷紧的弦,紧紧锁着老伯的神色,想从那平静无波的表情里看出点端倪来——是警告?是试探?还是另有深意?
“实不相瞒,绕了这么大圈子请路老弟来,”李伯往前倾了倾身子,手肘撑在桌面上,指节轻轻叩着光滑的楠木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就是想托你帮忙弄清楚——张仕奇父子跟那些倭国人混在一起,到底安的什么心。”他眼底的神色沉了沉,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凝重,说着又从文件柜里取出一个牛皮档案袋,袋口的麻绳松松垮垮系着,递过来时指腹在袋面上按了按,力道里透着几分恳切。
路人伸手接过档案袋,指尖刚触到粗糙的牛皮纸,就觉出比上一个袋子沉了不少,袋底坠得指腹微微发沉。他捏住袋口的麻绳轻轻一拽,结扣“啪”地散开,往里一探,指尖先摸到些硬挺的纸页,抽出时带起一阵陈旧的纸味,混着点淡淡的墨香。
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调查资料。最上面是几张泛黄的信笺,纸边微微发脆,用蓝黑墨水写的字迹娟秀工整,却透着股不容错漏的严谨——墨迹深浅均匀,连涂改的地方都用细笔描得整整齐齐。上面详细记着张仕奇的行踪:“三月初七,巳时三刻入城东‘聚财坊’赌场,未时一刻携两袋铜钱出,神色慌张”;“三月初九,亥时码头三号仓库卸货,计木箱十二只,雇工四人,卸货时长约一炷香”;甚至连“三月十二,午后在‘醉仙楼’二楼雅间,与两陌生男子共饮,点了三荤一素,喝掉两坛女儿红”都记得分毫不差,末尾还缀着个小小的批注:“席间曾拍桌发怒,似起争执”。
信笺底下压着几张照片,用牛皮纸小心包着,揭开纸时发出“沙沙”的轻响。照片边角卷着毛边,相纸有些发灰,显然是存放了些时日。其中一张拍的是茶馆包厢,隔着蒙着水汽的窗玻璃,能隐约看见张仕奇坐在桌前,腰杆弯得像根虾,正对着对面几个穿和服的男人点头哈腰,双手几乎要碰到桌面,脸上的谄媚劲儿连模糊的影像都挡不住。那几个倭国人背对着镜头,坐姿笔挺如松,黑色和服的下摆垂在榻榻米上,腰间的长刀柄露在外面,裹着暗红色的刀鞘,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硬的光。
另一张照片拍的是码头,天色微暗,张仕奇正指挥着几个工人搬箱子,他嘴里叼着烟,手指着仓库方向,眉头拧得紧紧的。照片边缘还能看见停泊的货船,桅杆上挂着盏昏黄的马灯,光晕在海雾里散成一团模糊的暖黄。路人翻到最后,发现资料最底下还压着张手绘的地图,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地点,旁边标注着“倭人落脚点”“交易频繁处”,字迹潦草却透着股急切,像是连夜画出来的。
路人快速翻着资料,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挑——这些信息他大多早已掌握,甚至比档案袋里记的更细:比如张仕奇每次见倭国人前,必会去城南“回春堂”药铺转一圈,那药铺掌柜的袖口总藏着枚樱花纹的铜章;再比如码头仓库夜里卸货时,总会飘出股淡淡的硫磺味。
喜欢黄泉守夜人
李伯笑了笑,走到书桌后坐下,紫檀木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在应和他的动作。他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着砚台边缘那圈被磨得光滑的弧度,砚池里的残墨泛着沉静的光。“老汉我啊,这辈子没别的大本事,就好这口舞文弄墨的营生。”他拿起一支狼毫笔,笔杆在指间转了半圈,红漆剥落的地方露出浅黄的木色,却透着股亲切的熟稔,“年轻时也想过要写出些名堂来,后来才明白,能在这些字里行间寻个乐子,就够了。”说这话时,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满足的笑意,像藏着几十年的墨香。
话锋轻轻一转,他抬眼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玻璃,落在了遥远的岁月里。“这些书和字画,说起来还有段故事。”他指尖点了点桌面,语气沉了几分,“大半是革命那阵子抢下来的——那时候到处烧书,好些线装的古籍被当成‘四旧’扔在火堆里,我看着心疼,夜里就偷偷去捡,揣在怀里跑好几里地才敢带回家。”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镇纸,松花石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剩下的小半,是后来跑遍了城里城外的旧货市场淘来的,有时候为了一本缺了页的孤本,能跟摊主磨上大半天。”
说到这儿,他望向那排古籍书架,眼神里满是敬畏,像在看一群老友。“你看那些古人的着作,”他抬手朝左前方指了指,“哪本不是熬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写出来的?字里行间的道理,都是从骨头里熬出来的真知灼见,那才叫至理名言,能让人读一辈子都觉出新鲜来。”
话音刚落,他眉头忽然皱了起来,像被什么东西硌着了似的。“可现在呢?”他哼了一声,带着点痛心,“好些人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凑出些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也敢叫‘着作’,还堂而皇之地印成书,摆在精装的书架上,纯属浪费纸墨,糟蹋钱财。”他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气愤,“更可气的是那些胡编乱造的东西,东拼西凑些歪理邪说,竟然也能出版,误人子弟不说,简直是把文字当成了糊弄人的玩意儿。”说罢,他拿起笔,在砚台上轻轻舔了舔,墨香随着动作漫开来,仿佛要冲淡这几分不快。
“呵——”路人轻轻嗤笑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捻着阳台边垂下的绿萝卷须,嫩生生的须子在指腹间打着旋儿。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流云,语气里带着几分看透世事的淡然:“社会往前跑的步子快了,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踩出些不和谐的杂音。”
他转过身,阳光透过玻璃落在肩头,侧脸的轮廓在光影里明明灭灭:“尤其是拜金主义在旁边敲锣打鼓,那些‘惟钱是从’的主儿,自然像苍蝇见了血似的往前凑——为了几个铜板,什么没底线的事儿做不出来?”说到这儿,他微微挑眉,语气里添了点讥诮,“不过也犯不着跟这些人置气。”
“您瞧着吧,”他抬手朝书架方向虚虚一点,指节在空气中顿了顿,“读者的眼睛亮得很,思想比剃刀还锋利。那些陈腐的、糊弄人的玩意儿,就像墙角的霉斑,看着碍眼,风一吹、日头一晒,迟早得被扫进垃圾堆里去。早一天晚一天罢了,掀不起什么大浪。”
话音落定,他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脸上的轻松淡了几分,身子微微前倾,语气也沉了下来,明明白白地转了正题:“不说这些堵心的了,扫了您这满室书香的兴致。”他目光落在李伯脸上,带着几分探询,“老伯特意把晚辈叫到这儿来,总不会只是陪您老人家唠唠书里的道理吧?不知道您今日找我,究竟是有什么吩咐?”
李伯听完,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点赞许的笑意,他抬手往书桌方向指了指,示意路人稍候。转身时,紫檀木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他走到书桌后的红木文件柜前,那柜子雕着暗纹,黄铜锁扣被摩挲得发亮,像块温润的老玉。
李伯从腰间摸出串钥匙,钥匙串上挂着个小小的紫檀木牌,刻着个“静”字。他挑出其中一枚铜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拧,“咔嗒”一声轻响,柜门应声而开。柜子里整齐地码着些卷宗,他屈指在柜板上敲了敲,从最下层抽出一个牛皮档案袋。
那档案袋是厚实的牛皮纸做的,边角被岁月磨得发毛,袋口用根粗麻绳系着个紧实的十字结,结头处还沾着点浅灰的尘埃,显然是被妥善收存了许多年。李伯拿着档案袋走回来时,脚步比刚才沉了些,递过去时,指腹在袋面上轻轻拍了两下,发出“噗噗”的轻响:“别急,入正题前,你先看看这里面的东西——看完了,咱们再细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见老伯拿出牛皮档案袋时,脸上的笑意瞬间敛去,嘴角抿成一条直线,眼神沉得像浸了墨的深潭,连带着书房里的空气都仿佛凝住了。路人心里不由得“咯噔”一颤,指尖下意识地在裤缝上蹭了蹭,掌心竟冒出点细汗。他暗自嘀咕:“这大户人家做事,还真是跟说书先生讲的秘闻似的,神神秘秘的,连递个袋子都透着股郑重其事的劲儿。”
正琢磨着,他已伸手接过档案袋。粗糙的牛皮纸在指尖硌出细碎的纹路,袋口的麻绳结打得紧实,他用指甲挑开绳头时,麻绳“噌”地弹了一下,带起点陈年的灰尘。往里一摸,指尖触到些硬挺的纸片,边缘还带着冲印后的毛边,沙沙地蹭着袋壁。
抽出来一看——竟是一沓照片,大概十几张的样子,用细铁丝穿着边角。只扫了两眼,路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喉咙里像卡了团棉花,“嘶”的一声轻响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后脖颈的汗毛“唰”地竖了起来,连带着指尖都开始发颤。
照片上的画面刺眼得很:有他在巷口跟张仕奇一伙对峙的侧影,那时他正攥着拳头,指节泛白的样子都被拍得一清二楚;有他抬腿踹飞对方木棍的瞬间,裤脚掀起的弧度、木棍在空中划出的残影,连地面溅起的尘土都看得真切;甚至还有他躲在垃圾桶后观察动静的侧脸,那时他皱着眉咬着唇,连眼角的细纹都清晰可辨……每一张都精准捕捉到他跟那伙人冲突的关键瞬间,像是有人拿着放大镜,把他那些刻意藏起来的狼狈与警惕全摊在了阳光下。
他捏着照片的手指微微发颤,指腹蹭过相纸光滑的表面,却觉得烫得厉害。心里早像被打翻了五味瓶,酸的是自己的行踪竟被人盯得这么紧,涩的是那些打斗的狼狈被一一记录,惊的是对方连他躲在暗处的样子都拍得清清楚楚,疑的是这背后究竟是谁在盯着他。其实他早有准备,知道跟张仕奇他们缠斗不休,迟早会被洪泽府的人找去问话,可没想来得这么快,还是以这种方式被人不动声色地摆到台面上。
更让他费解的是——他翻来覆去看了两遍,照片里从头到尾只有他跟张仕奇一伙的打斗,半句没提他跟“幽”那些惊心动魄的交手。那些在月夜屋顶上的追逐,那些几乎要了他性命的暗袭,那些连他自己都不愿回想的惊险瞬间,竟一张记录都没有。这就奇了,难不成跟踪他的人,只盯着明面上的纷争?还是说,对方对“幽”的存在本就知情,甚至有意避开?
路人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将照片轻轻放回袋里,指尖在袋口摩挲着粗糙的牛皮纸,努力压下眼底翻涌的惊涛骇浪。他抬起头,脸上挤出几分镇定,连嘴角的弧度都刻意调得自然些。看向李伯时,语气里带着点刻意的轻松,像是在说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都说‘高科技就是战斗力’,今日一见,这话果然不假——”他顿了顿,指腹敲了敲档案袋,“这拍照的功夫,真是够厉害的,连我躲在垃圾桶后头都能拍着,跟长了眼睛似的。”
说这话时,他眼角的余光却像绷紧的弦,紧紧锁着老伯的神色,想从那平静无波的表情里看出点端倪来——是警告?是试探?还是另有深意?
“实不相瞒,绕了这么大圈子请路老弟来,”李伯往前倾了倾身子,手肘撑在桌面上,指节轻轻叩着光滑的楠木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就是想托你帮忙弄清楚——张仕奇父子跟那些倭国人混在一起,到底安的什么心。”他眼底的神色沉了沉,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凝重,说着又从文件柜里取出一个牛皮档案袋,袋口的麻绳松松垮垮系着,递过来时指腹在袋面上按了按,力道里透着几分恳切。
路人伸手接过档案袋,指尖刚触到粗糙的牛皮纸,就觉出比上一个袋子沉了不少,袋底坠得指腹微微发沉。他捏住袋口的麻绳轻轻一拽,结扣“啪”地散开,往里一探,指尖先摸到些硬挺的纸页,抽出时带起一阵陈旧的纸味,混着点淡淡的墨香。
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调查资料。最上面是几张泛黄的信笺,纸边微微发脆,用蓝黑墨水写的字迹娟秀工整,却透着股不容错漏的严谨——墨迹深浅均匀,连涂改的地方都用细笔描得整整齐齐。上面详细记着张仕奇的行踪:“三月初七,巳时三刻入城东‘聚财坊’赌场,未时一刻携两袋铜钱出,神色慌张”;“三月初九,亥时码头三号仓库卸货,计木箱十二只,雇工四人,卸货时长约一炷香”;甚至连“三月十二,午后在‘醉仙楼’二楼雅间,与两陌生男子共饮,点了三荤一素,喝掉两坛女儿红”都记得分毫不差,末尾还缀着个小小的批注:“席间曾拍桌发怒,似起争执”。
信笺底下压着几张照片,用牛皮纸小心包着,揭开纸时发出“沙沙”的轻响。照片边角卷着毛边,相纸有些发灰,显然是存放了些时日。其中一张拍的是茶馆包厢,隔着蒙着水汽的窗玻璃,能隐约看见张仕奇坐在桌前,腰杆弯得像根虾,正对着对面几个穿和服的男人点头哈腰,双手几乎要碰到桌面,脸上的谄媚劲儿连模糊的影像都挡不住。那几个倭国人背对着镜头,坐姿笔挺如松,黑色和服的下摆垂在榻榻米上,腰间的长刀柄露在外面,裹着暗红色的刀鞘,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硬的光。
另一张照片拍的是码头,天色微暗,张仕奇正指挥着几个工人搬箱子,他嘴里叼着烟,手指着仓库方向,眉头拧得紧紧的。照片边缘还能看见停泊的货船,桅杆上挂着盏昏黄的马灯,光晕在海雾里散成一团模糊的暖黄。路人翻到最后,发现资料最底下还压着张手绘的地图,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地点,旁边标注着“倭人落脚点”“交易频繁处”,字迹潦草却透着股急切,像是连夜画出来的。
路人快速翻着资料,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挑——这些信息他大多早已掌握,甚至比档案袋里记的更细:比如张仕奇每次见倭国人前,必会去城南“回春堂”药铺转一圈,那药铺掌柜的袖口总藏着枚樱花纹的铜章;再比如码头仓库夜里卸货时,总会飘出股淡淡的硫磺味。
喜欢黄泉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