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公安寻人-《在八零伪装归国神豪》

  “听说咱们县里来了个外国人,今天下午那会儿请了好多人吃饭呢。”

  “早知道我也去看看热闹,说不定也能混一顿饭吃。”梁光霞挑着碗里的饭,为自己错过的一顿饭深感心痛。

  “嫌家里的饭不好吃,你就出去吃。”宋奶奶没好气的瞥了她一眼。

  “奶奶,我咋会嫌家里的饭不好吃呢?我是想着要我能在外面蹭上一顿的话,不就能给家里省一顿了吗?”梁光霞讨好的嘻嘻笑道。

  “这回厂里招工考试你要是能考上不仅能给家里省饭,还能上交伙食费,那才是为家里做贡献。”宋奶奶慢悠悠的说道。

  “奶奶你放心,我这次笔试全做出来了,面试的时候也都把问题答上来了,我感觉肯定能过。”

  梁光霞母亲王荷笑着说道:“要是光霞也能上班的话,咱家就能多一个挣工资的人。”

  “等一舒嫁过来,咱家就有四个挣工资的了。”

  “儿媳妇的工资你别插手,要是一起吃饭就交点伙食费,要是不吃饭你就别管。”

  “妈,那哪行?小年轻手松,不给他们拿着,攒不住钱。”王荷有些不情愿道。

  “你年轻那会儿,除了伙食费我管你要钱了?”老太太慢悠悠的问道。

  “那,那咋能一样?”王荷有些语塞。

  老太太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她。

  王荷败下了阵,“行行行,我不管,不管行了吧?”

  老太太年轻那会儿算是远近闻名的好婆婆了,王荷跟她相处的很好,对婆婆自然也很是尊敬。

  “妈,咱们自行车收音机都买了,还差一台电视,要不还是让德海去找人寻摸吧,国营商店里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到货,眼看着婚期越来越近,聘礼都还没准备好,这像什么话。”王荷说道。

  “德海,你去问问你那群工友有没有什么门路,就算没有全新的,有个九成的也行,总不能干等着。”

  梁德海从吃饭时就开始心不在焉,王荷连问了他两句,他都没反应过来,还是梁光霞推了推对方才像如梦惊醒一般,愣愣的看着大家。

  “德海你想啥呢?跟你说话呢。”王荷再次问道。

  “说,说什么?”梁德海道。

  “让你去找找门路买个电视机,不说全新的,九成八成的也行,赶紧把聘礼下了。”

  “去年的春晚那会去老李家去得晚了,都没挤上,今年咱们买来自己在家看,不求人。”

  “好,我回头问问。”梁德海道,说完便又陷入了沉默。

  宋奶奶看了看他的神色,担忧的问道:“德海,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梁德海闷闷的说道:“妈,没啥事儿。”

  梁德海一向是个沉闷的人,宋奶奶一时半会儿拿不准。

  翌日一早,梁德海跟平日一样,骑着自行车出了门。

  只是他并没有去厂里,而是四处转悠,看有没有干活的机会。

  “老梁。”

  梁德海本来还想当没听见,后座上被一只手死死的拽住。

  两人来到一处说话。

  “老梁你什么意思?怎么见着我不打招呼就算了,还想假装没看见,这亲家你是不是不想做了?”

  老谢还像平常一般打趣他。

  梁德海沉默着没有说话,老谢叹了口气,幽幽道:“是我们家对不住你,要不是一舒,你也不会被提前退休。”

  梁德海抬头:“老谢,这跟一舒没关系。”

  “是呀,跟我家一舒有啥关系,都是那狗日的周厂长不干人事,”老谢愤愤道,“他这是想逼咱们结不成亲。”

  “那狗日的周涛成日里不干正事,游手好闲到处调戏小姑娘,听说还乱搞男女关系,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想娶我家一舒,哼。”

  “要不是因为周涛非要娶我家一舒,周厂长肯定不会耍手段让你提前退休。”

  老谢愤愤不平:“实在不行咱去县领导面前告他!以你的年纪和技术压根就还没到退休的时间。”

  梁德海劝道:“不行,周厂长的大儿子在县政府工作,听说还是领导身边的秘书,不好惹。”

  “反正厂里营收不好,都快发不出工资了,在厂里混日子还不如自己出来找点零活干,能赚一点是一点。”

  “老梁,对不住了,我也是昨天才知道的。”老谢叹了口气,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自古民不与官斗。

  “不过你放心,咱们两家的亲事不会变。”

  “你家的情况我也知道,电视机买不到就算了,回头我会跟我媳妇女儿说。”

  派出所的公安昨天查了大半天的户籍,找出了好几个同名同姓年纪也差不多的人,一大早,留下值班的,其余全都派出去找人。

  大红村,第一大队。

  上午11点左右,大部分人还在地里忙活,有人抬头看到公安进村,立刻有人通知大队书记和干部们。

  书记谨慎的问道:“公安同志这次来是有啥情况吗?我们大队有人犯事了?”

  公安忙得满头都是汗,他抬起手擦了擦,客气的说:“不是不是,这回是来找人的。”

  “你们大队是不是有一个叫宋珍的人?”

  大队书记有些懵,一旁看热闹年纪又比较大的社员开口说道:“我记得宋老太好像就叫宋珍吧?”

  一名风风火火的老太太,扒开人群挤了进来,凑到公安面前,兴致勃勃的问道:

  “公安同志,你们找宋珍干什么?她是不是犯了啥事?”

  “没有没有,宋珍同志没犯事儿,是一位华侨托我们帮他寻亲,宋珍同志可能是他的姑奶奶。”

  公安继续问道:“大家说的宋珍是不是六十多岁?”

  忙了一上午,他才发现户籍上登记的人好多都去世了,甚至有些早就搬到了外地,有的压根就是名字记错了,要不就是性别不对,所以每回他都得确认清楚。

  大队社员齐齐惊住了。

  丁老太震惊:“啥?宋老太压根就没娘家,咋可能会有海外亲戚?”

  这年头跟前几年又不一样了,谁家要是有国外的亲戚,那就代表着吃香的喝辣的能见大世面。

  “丁老太,谁说宋老太没娘家,我记得她以前刚嫁过来那会儿,好像是有个哥哥的,只是后来不知为什么没消息了,这国外回来的亲戚不会是她哥哥那边的吧?”

  “宋老太这命可真好,虽然她男人没得早,但她儿子出息,能当工人,还把她也接了去,又找了个工人媳妇,孙子听说也有铁饭碗,孙女也是个高中生,这在咱们大队也是独一份了。”

  “啥独一份,这要是在几年前,你看她家能不能这么神气?”丁老太撇了撇嘴。

  “你看看你,也不知道你怎么了,就是看宋老太不顺眼,我说人家也没惹你吧?”

  大家七嘴八舌的自己聊嗨了,没人管公安了。

  还是大队书记咳了咳,跟公安确认了宋老太的身份。

  “公安同志,你们要找的那个宋珍,确实是我们大队的人,应该是六十多了,具体是几岁我也不太记得,不过大队部那边有记录。”

  公安有些兴奋,要是真能找到,十辆摩托车就能到手,他怎么着也能分得一辆吧?

  书记把所有的档案都翻了出来,记录的本子看着就有些年头了,但公安还是清楚地看见了上面关于宋珍的情况。

  年龄,名字,而且还有一个哥哥,对上了对上了,全部都对上了!

  公安压住内心的兴奋,“她人在哪?”

  “十几年前就搬去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