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上的保障也悄然跟上。
专车与司机二十四小时待命,连公寓都已安排妥当,城西一处幽静的高档小区,安保严密,装修素雅。
行政、秘书及研究助理团队构成支撑系统,保障日常运转;重要会议、调研活动皆有保障团队提前拟定预案。
他的时间被分割成更细的单元,日程精准至分钟。
会议、研讨、汇报、批阅文件……从清晨至深夜,高速运转已成常态。
深夜,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远处,电视塔的光束划破夜空,像一根指向未来的桅杆。
他知道,自己正参与建造的,不只是一个媒体中心,而是一种新的声音——属于中国、属于这个时代、属于人类与智能共处的新叙事。
他转身,重新坐回桌前,轻点屏幕,会议纪要的终稿发送出去。时间显示:凌晨一点十七分。
明天六点半,还有场跨洋连线。他合上眼,再次闭目凝神——
下一战,已在路上。
……
京城的深秋,梧桐叶落,风里已带了霜意。
《思想者周刊》的封面上,裴语迟侧身而立,目光望向远方。标题赫然写着:“跨界者——一个主持人的国家使命”。
这期杂志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咖啡馆里、地铁上、办公室的茶水间,到处都能听到关于他的讨论。
“一个主持人凭什么能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筹建?”某知名论坛上,一位网友的质疑帖子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获得了上万次点击。
跟帖如潮水般涌来:
“就是,搞管理的应该让管理专家来,搞技术的应该让技术专家来,一个说话的怎么什么都掺和?”
“楼上的,人家可不是普通主持人,看看他这些年的履历——”
廖敦敏递上一叠剪报:“裴老师,这是最近关于您的一些评论。”
裴语迟扫了一眼,有赞誉,有质疑,有理性分析,也有恶意攻击。
“需要回应吗?”廖敦敏问。
“不必。”裴语迟摇头。
他靠在办公椅上,闭目养神。桌上摊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明日《深瞳访谈》的提纲,笔迹凌厉,问题直指民生痛点;另一份是“国家(枫林)智能媒体中心”技术伦理框架草案,密级标注赫然在目,页边满是他用红笔勾画的逻辑链与批注。
……
总局某位资深司长在一次内部务虚会上拍案而起:
“……他凭什么?主持人?那是舞台上的角色!现在让他参与国家智能传播顶层设计?这叫不务正业!还是我们的人才选拔出了问题?”
有人附和:“他学历不算顶尖,履历也非体制内典型晋升路径。一步登天,是不是开了个危险的口子?”
“这是‘明星治国’的变种。靠一张嘴、一副脸,就能插手国家级战略?那我们这些埋头研究三十年的,算什么?”
某部委的办公室里,一位司长正在向部长汇报。
“裴语迟确实是个异数。”司长翻开文件,“按照我们以往的标准,他可能连初选都过不了。没有理工科背景,没有管理学学位,甚至没有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
“但是?”部长抬起头。
“但是他把事情做成了。”司长语气中带着一丝钦佩,“枫林项目的前期论证,他协调了十几个部门,化解了无数矛盾。最难得的是,他让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了。”
部长沉思片刻:“这说明我们的用人观念该更新了。新时代需要新思维,不能总是用老标准选人。”
“裴语迟这个案例很有意思。”分管人事的副局长放下手中的报告,“他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用人边界。”
“确实。”另一位领导接过话头,“以前我们总是强调专业对口,现在看来,在某些特殊岗位上,跨界人才反而能发挥独特作用。”
质疑如暗流,有人翻出他早年地方台的旧档案,说他“出身草根”;有人质疑他“跨界无边界”,是“权力与名气的合谋”。
但也有声音,如春雷破土。
一次闭门专家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听完裴语迟关于“AI叙事伦理”的推演后,久久沉默,最后只说了一句:“我研究技术五十年,却没想过,思想的温度,竟要靠一个‘主持人’来传递。”
消息传开,震动不小。
《晨光日报》内参刊发一篇未署名的观察文章,标题犀利:《当主持人开始设计未来——论复合型人才在智能时代的突围》。
文中写道:“我们习惯将人钉在标签里:主持人只负责说话,技术官僚只负责执行,学者只负责研究。可当时代要求‘技术 人文 传播’深度融合时,那个能站在交叉点上的人,是否更值得被看见?”
舆论开始分裂。微博热搜悄然升起:“#裴语迟 是跨界天才还是权力越界?”
支持者称他为“破壁者”——
“他能在两会直播中冷静追问财政赤字,也能在院士会议上拆解神经网络的伦理盲区。这不是跨界,这是降维打击。”
“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念稿的‘金话筒’,而是能理解技术、洞察人性、影响政策的‘思想枢纽’。”
反对者则警惕:“这会不会成为‘明星特权’的先例?下一个是演员管航天?歌手定外交?”
“制度不能靠‘例外’运行。如果人人都想当‘裴语迟’,那组织纪律何在?”
风暴中心,裴语迟沉默如山。
他依旧出现在化妆间,领带一丝不苟,眼神沉静。
镜头亮起,裴语迟端坐在主播台前,声音沉稳如常:“晚上好……”
没有人知道,就在一小时前,他刚结束一场关于AI伦理的激烈辩论;也没有人知道,节目结束后,他还要赶去参加一个关于项目预算的紧急会议。
真正的转折,来自一场意外的直播。
专车与司机二十四小时待命,连公寓都已安排妥当,城西一处幽静的高档小区,安保严密,装修素雅。
行政、秘书及研究助理团队构成支撑系统,保障日常运转;重要会议、调研活动皆有保障团队提前拟定预案。
他的时间被分割成更细的单元,日程精准至分钟。
会议、研讨、汇报、批阅文件……从清晨至深夜,高速运转已成常态。
深夜,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远处,电视塔的光束划破夜空,像一根指向未来的桅杆。
他知道,自己正参与建造的,不只是一个媒体中心,而是一种新的声音——属于中国、属于这个时代、属于人类与智能共处的新叙事。
他转身,重新坐回桌前,轻点屏幕,会议纪要的终稿发送出去。时间显示:凌晨一点十七分。
明天六点半,还有场跨洋连线。他合上眼,再次闭目凝神——
下一战,已在路上。
……
京城的深秋,梧桐叶落,风里已带了霜意。
《思想者周刊》的封面上,裴语迟侧身而立,目光望向远方。标题赫然写着:“跨界者——一个主持人的国家使命”。
这期杂志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咖啡馆里、地铁上、办公室的茶水间,到处都能听到关于他的讨论。
“一个主持人凭什么能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筹建?”某知名论坛上,一位网友的质疑帖子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获得了上万次点击。
跟帖如潮水般涌来:
“就是,搞管理的应该让管理专家来,搞技术的应该让技术专家来,一个说话的怎么什么都掺和?”
“楼上的,人家可不是普通主持人,看看他这些年的履历——”
廖敦敏递上一叠剪报:“裴老师,这是最近关于您的一些评论。”
裴语迟扫了一眼,有赞誉,有质疑,有理性分析,也有恶意攻击。
“需要回应吗?”廖敦敏问。
“不必。”裴语迟摇头。
他靠在办公椅上,闭目养神。桌上摊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明日《深瞳访谈》的提纲,笔迹凌厉,问题直指民生痛点;另一份是“国家(枫林)智能媒体中心”技术伦理框架草案,密级标注赫然在目,页边满是他用红笔勾画的逻辑链与批注。
……
总局某位资深司长在一次内部务虚会上拍案而起:
“……他凭什么?主持人?那是舞台上的角色!现在让他参与国家智能传播顶层设计?这叫不务正业!还是我们的人才选拔出了问题?”
有人附和:“他学历不算顶尖,履历也非体制内典型晋升路径。一步登天,是不是开了个危险的口子?”
“这是‘明星治国’的变种。靠一张嘴、一副脸,就能插手国家级战略?那我们这些埋头研究三十年的,算什么?”
某部委的办公室里,一位司长正在向部长汇报。
“裴语迟确实是个异数。”司长翻开文件,“按照我们以往的标准,他可能连初选都过不了。没有理工科背景,没有管理学学位,甚至没有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
“但是?”部长抬起头。
“但是他把事情做成了。”司长语气中带着一丝钦佩,“枫林项目的前期论证,他协调了十几个部门,化解了无数矛盾。最难得的是,他让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了。”
部长沉思片刻:“这说明我们的用人观念该更新了。新时代需要新思维,不能总是用老标准选人。”
“裴语迟这个案例很有意思。”分管人事的副局长放下手中的报告,“他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用人边界。”
“确实。”另一位领导接过话头,“以前我们总是强调专业对口,现在看来,在某些特殊岗位上,跨界人才反而能发挥独特作用。”
质疑如暗流,有人翻出他早年地方台的旧档案,说他“出身草根”;有人质疑他“跨界无边界”,是“权力与名气的合谋”。
但也有声音,如春雷破土。
一次闭门专家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听完裴语迟关于“AI叙事伦理”的推演后,久久沉默,最后只说了一句:“我研究技术五十年,却没想过,思想的温度,竟要靠一个‘主持人’来传递。”
消息传开,震动不小。
《晨光日报》内参刊发一篇未署名的观察文章,标题犀利:《当主持人开始设计未来——论复合型人才在智能时代的突围》。
文中写道:“我们习惯将人钉在标签里:主持人只负责说话,技术官僚只负责执行,学者只负责研究。可当时代要求‘技术 人文 传播’深度融合时,那个能站在交叉点上的人,是否更值得被看见?”
舆论开始分裂。微博热搜悄然升起:“#裴语迟 是跨界天才还是权力越界?”
支持者称他为“破壁者”——
“他能在两会直播中冷静追问财政赤字,也能在院士会议上拆解神经网络的伦理盲区。这不是跨界,这是降维打击。”
“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念稿的‘金话筒’,而是能理解技术、洞察人性、影响政策的‘思想枢纽’。”
反对者则警惕:“这会不会成为‘明星特权’的先例?下一个是演员管航天?歌手定外交?”
“制度不能靠‘例外’运行。如果人人都想当‘裴语迟’,那组织纪律何在?”
风暴中心,裴语迟沉默如山。
他依旧出现在化妆间,领带一丝不苟,眼神沉静。
镜头亮起,裴语迟端坐在主播台前,声音沉稳如常:“晚上好……”
没有人知道,就在一小时前,他刚结束一场关于AI伦理的激烈辩论;也没有人知道,节目结束后,他还要赶去参加一个关于项目预算的紧急会议。
真正的转折,来自一场意外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