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不是吧建文,飞龙骑脸你都能输?-《我刷人类进化史,祖宗全破防》

  看到此处。

  朱元璋顿时呆住了。

  手中的茶盏哐地一声掉落在地。

  摔得七零八落。

  都没有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雄儿走了……

  皇后也去世了……

  还有标儿……

  朱元璋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

  仿佛瞬间被抽去了浑身精力一般。

  心中既有对马皇后的不舍。

  也有一丝看清事物的明悟。

  他之前是千想万想都没有料到。

  为什么会是建文登基,而不是标儿。

  现在才知道。

  原来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旁边的朱标看着父皇这副样子。

  心中也颇不是滋味。

  他当然知道对方为他倾注了多少心血。

  只待自己一朝勃发。

  君德遍布天下。

  没想到……

  “可是,孤怎么会死在父皇的前面呢?”

  他脸色苍白,嘴唇翁动。

  一时间。

  父子二人,尽皆无神对望。

  朱元璋嘴角苦涩。

  回想起自己这一生。

  从儿时的颠沛流离,乱世草芥。

  到如今坐在世间最巅峰的帝王。

  一路上多不容易啊!

  不曾想,到老还要再经历这丧亲之痛!

  他本以为气氛就会这么沉寂下去时。

  一道年轻的声音登时响起。

  “父皇勿要担忧!”

  朱标的眼神炽热。

  其中的坚毅似比青松还要挺拔强韧!

  “既然已知晓了未来会出现的事情,那不管是什么原因。”

  “我都不会再重蹈覆辙一遍!”

  “他会发生,但对我来说,不是绝对!”

  对上儿子那双满是锐气的眸子。

  朱元璋身体一震。

  像是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

  对啊!

  老子本来就不信天!

  即使玄幕说得再板上钉钉。

  咱也不可能就这么被压服!

  “标儿,说得好!”

  “有你爹当年的风采!”

  倏地一声赞叹,引得两人望去。

  朱标只见一身华服的母后正站在门口看着他们。

  净妍缦立,俏容婉约。

  就像小时候看见的那样亲和。

  马皇后一看见玄幕上自己的死讯过后。

  立马就赶了过来。

  她知道铁血如朱元璋这样的男人。

  其实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大明的百姓是,她和标儿更是!

  就这样。

  一家三口相视一笑。

  没有说什么。

  一切都在不言的陪伴当中。

  朱元璋重新看向玄幕。

  他倒要看看标儿到底是怎么死的?

  要是有人不长眼敢耍些下作手段。

  咱不介意手上再沾点鲜血!

  随后老朱猛地一拂衣袖。

  洪武大帝的气势于此刻展露无遗。

  ……

  【建文帝在位期间,增强文官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前人厉政,史称‘建文新政’。】

  【新政分为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减轻赋税,江浙地区统一土地税,限制寺庙道观土地免税数量。

  【同时还有不少民生:赏赐民间高寿者米肉丝帛,鳏寡孤独残废者官方负责抚养。】

  【重视农桑,兴学校,赈救遭灾贫民,表彰节孝,掩埋暴骨,卫所军户绝后的免去税收。】

  【政治改革,则分为完善法典和削藩。】

  ……

  看到玄幕上朱允炆即位后做的事情。

  朱元璋连连点头。

  对这个孙子倒是比较满意。

  “虽然德政是好事。”

  “可也要留一个心眼,毕竟那些官员们大多都不是啥好东西!”

  朱标也颇为欣慰。

  看来允炆做得不差。

  只要这大明江山没有败亡就好。

  “可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老四要篡他的位呢?”

  “难道就这么想坐上那道龙椅?”

  朱元璋眯起眼睛。

  老四啊老四。

  你最好不要为了个皇位连亲人都不顾了。

  不然的话……

  ……

  而同在大明的建文年间。

  朱允炆也正看着玄幕。

  此刻心情是相当不错。

  “嗯,后人挺有眼光。”

  “知道朕这么做的深意何在!”

  “那么一个明君的评价该是有的吧?”

  他不无得意的想到。

  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政策。

  正美好地徐徐进展着。

  一旁。

  齐泰适时恭迎道:

  “以陛下之仁德圣治,后人以明君待之,才是理所应当啊。”

  黄子澄同样颔首:

  “不错,此合乎粥礼之道。”

  “只要陛下削藩成功,届时声望恐将比肩汉武帝,百姓又岂能不一心拥戴于您呢?”

  朱允炆听后龙颜大悦。

  “两位爱卿所言极是,削藩乃大势所趋。”

  “他燕王又怎能敌得过,故此还望二位继续辅佐,到时必将随朕一同名留青史!”

  说到这他抬起头。

  准备看看后面发展的如何了。

  ……

  【然朱允炆虽志向远大,想要证8明自己,可还是手段太狠,眼高手低,过于急切求成。】

  【此后又做了三件极为愚蠢的事情,加速了自己政权的垮台!】

  ……

  啊??

  眼高手低?

  政权垮台?

  朱允炆瞪大了眼睛。

  不是吧?

  还有三大蠢事?

  “朕做的有这么不堪吗?”

  莫名的。

  他觉得有些不安了。

  ……

  【第一蠢:操之过急!】

  【朱允炆刚刚即位,皇位还没坐稳,就听信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

  【然而,他第一个就拿周王开刀,反而将实力最强的朱棣留在最后处理,且削藩速度过快,逼的诸王过紧,缺乏系统计划。】

  【更重要的是,他听信黄子澄之言,允许朱棣的三个儿子往返北平,让朱棣再无后顾之忧,促使他最终决定起兵反叛。】

  话说朱允炆削藩就削藩呗。

  为了限制藩王拥兵自重,这其实没错。

  可却万不该着急。

  明明他才二十岁出头。

  有的是时间去徐徐瓦解诸王的势力。

  偏偏要对重症下猛药。

  结果也如凉水浇滚油一般。

  炸了!

  ……

  【第二蠢:勿伤吾叔!】

  【在朱棣起兵后,朱允炆便特别命令耿柄文,不要杀害他的叔叔朱棣。】

  【这导致主帅在布置战术时,束手束脚,犹豫不决,每当燕王快撑不住的时候,就下令撤兵,多次让对方逃脱!】

  愚仁之心!

  对方都造反了。

  你害隔那休伤吾叔!

  这是瞬息万变的战场。

  你当是在家里面生事扯皮呢?

  ……

  【第三蠢:临阵换将,用人不当!】

  【朱允炆见耿柄文平叛无果后,便临时调换李景隆为主帅,可他却依旧延续了当断不断等错误决策,令战事连连失利。】

  【而随后,李景隆在守卫金川城时,更是直接放弃抵抗,开门投降,让朱棣轻松便入了南京城,导致皇权易主。】

  【细数朱允炆的一生,昏招频出,虽仁心却无智!】

  【去无脑依赖那些官员绝对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听信齐泰、黄子澄三个只会纸上谈兵,却无实际才能的书呆子,火急火燎地削藩,更是陷入深渊的开端!】

  【坐拥偌大江山,却被起初只有四万多兵马的朱棣成功夺位,只能说输得不冤!】

  弹幕——

  【不是吧朱允炆,飞龙骑脸都能输啊?】

  【朱允炆:勿杀吾叔!

  周王湘王:啊对对对!杀我们的时候不见你说呢?】

  【老朱和朱棣的军队都是实打实的精兵悍将,奈何有惠宗和堡宗这两个人才(大笑)。】

  【朱允炆当时还在搞改革,想复周礼,行井田,直接搞的朝廷之中动荡不安,职能不明。】

  【阴谋论可以停了,靖难就是强强对决,没什么勿杀吾叔这话,双方都没有放水,只不过朱棣确实是军事奇才,千里奔袭斩首成功登基。】

  【一代雄主朱允炆,大明战神李景隆,神机妙算黄子澄,不知道赵构和朱允炆谁水平高?】

  【上面的,我土木堡战神不服!】

  【那时候建文手下能征善战的猛将一堆,只不过最强那个被他逼的起兵靖难了。(狗头)】

  ……

  玄幕上虽说的是骂人的话语。

  可仔细一听。

  却发现这不过是陈述事实罢了。

  还真应了那句老话:

  谎言并不伤人。

  真相才是快刀!

  ……

  大明时空位面。

  建文年间。

  看着视频中那一条条足以令自己‘名留青史’的事件。

  朱允炆立时大脑一滞。

  仿佛呼吸都不顺畅了。

  待半晌后他才回过神来。

  直接气得捶胸顿足。

  “这……”

  “假的!”

  “都是假的!”

  “朕要告你们诽谤!”

  “这全是后世人的污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