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驻守太原的名将王禀,早就都意识到太原对大宋两京的重要性。】
【一旦太原失守,金军铁骑将很快沿着汾河谷地,向南控制潼关。】
【潼关是秦汉唐时期保卫长安以及关中平原的天险。】
【但如果金军将这里控制,这个天险的作用就反过来了。】
【它会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北军堵在关中地区,无法支援东京开封城。】
【因为西北产马,同时又是与西夏长期对峙的前线,西北军几乎是当时宋朝唯一能打的部队了。】
……
伴随着旁白字幕。
玄幕中出现了一张巨大无比的古代军事地图。
而在这张地图上面。
清晰标注出了几个关键的地点。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看着玄幕中的地图,微微颌首。
后世宋朝这个名为王禀的将领,战略眼光很不错。
此人的判断很准确。
对于宋朝而言,太原的位置的确很重要。
甚至可以说不容有失。
可这就更奇怪了。
战略上这么重要的位置。
宋朝朝廷为何没有派军支援王禀,反而是坐视其孤军奋战,最后导致太原陷落呢?
李世民心中颇为不解。
【王禀数次向赵桓上书阐明太原的重要性。】
【但是,按照上次东京城解围时许下的承诺,赵桓早就决定将包括太原在内的三镇割让给金国,以求和平。】
【王禀的奏疏,也被朝中的主和派污蔑为妄图自保封地,违背圣上意见的大逆之言。】
“一群混账东西!”
大宋时空位面。
赵匡胤看得怒气冲天。
他也曾是军中大将,对军事熟悉无比。
如何不知道太原的重要性?
赵恒这个混账玩意,居然要将其割让给金国。
简直是糊涂至极!
还有那群什么主和派。
也是一群祸国殃民之徒!
不仅是赵匡胤感到愤怒无比。
在殿中,赵光义也气坏了。
自己的后裔里面,怎么会有这种废物玩意?
【最终,王禀和守城官兵在皇帝都在劝其投降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八个月。】
【官兵战死,王禀与儿子投河自尽。】
【北宋为数不多的愿意打仗且能打仗的战将,又折损一员。】
“好一位忠臣良将,真是可惜了。”
历代众多古人为王禀感到遗憾无比。
太原失守,非战之罪。
这样的良将,却遇上了喜欢自掘坟墓的昏庸之主。
实在是一种不幸。
【太原城破,金军果然如王禀所料直扑洛阳,然后分兵封锁潼关。】
【11天的时间,就把刚刚动身回援的西北军堵在潼关以西,断绝了其向东勤王的道路。】
【同时,金军的西路主力部队在攻陷太原和洛阳后,也杀到汴京城下,与中路的完颜宗望部形成合围之势。】
【15万大军把东京汴梁彻底围死,宋朝首都成为一座孤城。】
【战况急转之下,赵桓开始后悔自己割让山西,放弃太原等地的轻率决定。】
【恐惧让他无法掌控现在这个局面,毕竟他才17岁。】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眼中闪过鄙夷之色。
这个赵恒,本身就是个废物东西。
跟他到底多少岁没关系。
十七岁怎么了?
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外领军作战了。
就以此人展现出来的能力。
就算再大几岁,也是妥妥的废物玩意!
【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开始猜测这个还在青春期的男孩的心思。】
【之前一直不敢说话的主和派,开始在暗地里活跃了起来。】
【面对复杂的情况,赵桓把战、守和的权力都交给了宰相何栗。】
【因此,何栗的态度对战局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这位还不到40岁,通过写文章考上状元的文人宰相,在面对具体的军事事务时,同样毫无经验。】
【上一次全权统领城防,详细制定城防部署,并最终率军挡住金兵的李纲早就因为反对与金军媾和,而被皇帝褫夺了军权。】
弹幕飞出——
【要是李纲没有被贬到南方去,让他主持大局,怎么会有后面的靖康之耻?】
【主和派真是罪该万死,李纲指挥打赢第一次汴梁保卫战之后,就把李纲排挤走了。】
【什么主和派,就是个投降派!】
【归根结底还是宋徽宗与宋钦宗太昏庸了,就是两个铁废物。】
……
历代不少古人点头赞同。
宋朝的那些主和派官员固然可恨,固然该死。
但说到底。
问题还是出在宋朝当时的皇帝太昏庸。
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一年前,率军千里驰援的七十岁老将种师道,也在主和派的压制下郁郁而终,没能撑到这次金兵来犯。】
【宰相陷入了无将可用的被动局面。】
【同时,由于皇帝始终没有下达“群臣不可妄言投降”的谕旨。】
【向金人求和的声音,很快就被包装成根据当前实际形势出发的理性选择。】
【这样的讨论,逐渐蔓延到朝堂上。】
【优柔寡断的何栗,也开始被朝中声音越来越大的主和派裹挟,萌生了割地赔款求平安的想法。】
【因为不杀言官的政策在这种非常时期依然适用,所以讨论讲和,并没有被禁止。】
【这就导致了这种动摇军心的不安气息,从朝堂迅速蔓延全军。】
大汉时空位面。
刘彻摇了摇头,眼中尽是鄙夷之色。
后世宋朝这个名为赵恒的皇帝,还真是废物到家了。
在如此危急的时候。
居然连控制城中的言论风向都不知道。
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太失败了。
但凡是一个头脑正常的皇帝,这时候都知道要统一朝堂思想。
凡是敢动摇军心者,一律斩杀!
在非常时刻就要用非常手段,必须铁血无情。
“不过,宋朝……”
刘彻再一次摇头。
一个文官敢公然喊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
皇帝软弱无能,倒也不奇怪。
放在他的大汉朝,哪个文官敢跟他这么说。
九族都活不过当晚。
……
【驻守太原的名将王禀,早就都意识到太原对大宋两京的重要性。】
【一旦太原失守,金军铁骑将很快沿着汾河谷地,向南控制潼关。】
【潼关是秦汉唐时期保卫长安以及关中平原的天险。】
【但如果金军将这里控制,这个天险的作用就反过来了。】
【它会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北军堵在关中地区,无法支援东京开封城。】
【因为西北产马,同时又是与西夏长期对峙的前线,西北军几乎是当时宋朝唯一能打的部队了。】
……
伴随着旁白字幕。
玄幕中出现了一张巨大无比的古代军事地图。
而在这张地图上面。
清晰标注出了几个关键的地点。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看着玄幕中的地图,微微颌首。
后世宋朝这个名为王禀的将领,战略眼光很不错。
此人的判断很准确。
对于宋朝而言,太原的位置的确很重要。
甚至可以说不容有失。
可这就更奇怪了。
战略上这么重要的位置。
宋朝朝廷为何没有派军支援王禀,反而是坐视其孤军奋战,最后导致太原陷落呢?
李世民心中颇为不解。
【王禀数次向赵桓上书阐明太原的重要性。】
【但是,按照上次东京城解围时许下的承诺,赵桓早就决定将包括太原在内的三镇割让给金国,以求和平。】
【王禀的奏疏,也被朝中的主和派污蔑为妄图自保封地,违背圣上意见的大逆之言。】
“一群混账东西!”
大宋时空位面。
赵匡胤看得怒气冲天。
他也曾是军中大将,对军事熟悉无比。
如何不知道太原的重要性?
赵恒这个混账玩意,居然要将其割让给金国。
简直是糊涂至极!
还有那群什么主和派。
也是一群祸国殃民之徒!
不仅是赵匡胤感到愤怒无比。
在殿中,赵光义也气坏了。
自己的后裔里面,怎么会有这种废物玩意?
【最终,王禀和守城官兵在皇帝都在劝其投降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八个月。】
【官兵战死,王禀与儿子投河自尽。】
【北宋为数不多的愿意打仗且能打仗的战将,又折损一员。】
“好一位忠臣良将,真是可惜了。”
历代众多古人为王禀感到遗憾无比。
太原失守,非战之罪。
这样的良将,却遇上了喜欢自掘坟墓的昏庸之主。
实在是一种不幸。
【太原城破,金军果然如王禀所料直扑洛阳,然后分兵封锁潼关。】
【11天的时间,就把刚刚动身回援的西北军堵在潼关以西,断绝了其向东勤王的道路。】
【同时,金军的西路主力部队在攻陷太原和洛阳后,也杀到汴京城下,与中路的完颜宗望部形成合围之势。】
【15万大军把东京汴梁彻底围死,宋朝首都成为一座孤城。】
【战况急转之下,赵桓开始后悔自己割让山西,放弃太原等地的轻率决定。】
【恐惧让他无法掌控现在这个局面,毕竟他才17岁。】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眼中闪过鄙夷之色。
这个赵恒,本身就是个废物东西。
跟他到底多少岁没关系。
十七岁怎么了?
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外领军作战了。
就以此人展现出来的能力。
就算再大几岁,也是妥妥的废物玩意!
【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开始猜测这个还在青春期的男孩的心思。】
【之前一直不敢说话的主和派,开始在暗地里活跃了起来。】
【面对复杂的情况,赵桓把战、守和的权力都交给了宰相何栗。】
【因此,何栗的态度对战局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这位还不到40岁,通过写文章考上状元的文人宰相,在面对具体的军事事务时,同样毫无经验。】
【上一次全权统领城防,详细制定城防部署,并最终率军挡住金兵的李纲早就因为反对与金军媾和,而被皇帝褫夺了军权。】
弹幕飞出——
【要是李纲没有被贬到南方去,让他主持大局,怎么会有后面的靖康之耻?】
【主和派真是罪该万死,李纲指挥打赢第一次汴梁保卫战之后,就把李纲排挤走了。】
【什么主和派,就是个投降派!】
【归根结底还是宋徽宗与宋钦宗太昏庸了,就是两个铁废物。】
……
历代不少古人点头赞同。
宋朝的那些主和派官员固然可恨,固然该死。
但说到底。
问题还是出在宋朝当时的皇帝太昏庸。
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一年前,率军千里驰援的七十岁老将种师道,也在主和派的压制下郁郁而终,没能撑到这次金兵来犯。】
【宰相陷入了无将可用的被动局面。】
【同时,由于皇帝始终没有下达“群臣不可妄言投降”的谕旨。】
【向金人求和的声音,很快就被包装成根据当前实际形势出发的理性选择。】
【这样的讨论,逐渐蔓延到朝堂上。】
【优柔寡断的何栗,也开始被朝中声音越来越大的主和派裹挟,萌生了割地赔款求平安的想法。】
【因为不杀言官的政策在这种非常时期依然适用,所以讨论讲和,并没有被禁止。】
【这就导致了这种动摇军心的不安气息,从朝堂迅速蔓延全军。】
大汉时空位面。
刘彻摇了摇头,眼中尽是鄙夷之色。
后世宋朝这个名为赵恒的皇帝,还真是废物到家了。
在如此危急的时候。
居然连控制城中的言论风向都不知道。
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太失败了。
但凡是一个头脑正常的皇帝,这时候都知道要统一朝堂思想。
凡是敢动摇军心者,一律斩杀!
在非常时刻就要用非常手段,必须铁血无情。
“不过,宋朝……”
刘彻再一次摇头。
一个文官敢公然喊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
皇帝软弱无能,倒也不奇怪。
放在他的大汉朝,哪个文官敢跟他这么说。
九族都活不过当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