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千古难题! 华夏古代为何难逃王朝周期律?-《我刷人类进化史,祖宗全破防》

  【司马迁真正留给后世的财富不是丰富了中华文化成语库,而是实实在在的给后世史官树立了一个榜样。】

  【虽然评价人物功过会有盖棺定论的性质,但他的春秋笔法却很有意思。】

  【即敏感人物,只从道德和人格的角度上批判他,避重就轻地淡化他本身对于国家的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史记》会用圣人角度评价人物,那他评价儒家人物的时候会不会过度美化?】

  【不会。】

  【这是司马迁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面,他详细记录了某些大儒偷偷摸摸的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哪些篡改。】

  【而《史记》最具突破性的是,它是首个承认农民起义正义性的史书,在两千年“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社会,他用”王侯将相,宁有主乎”首次喊出了针对封建统治者的质问。】

  【总体来说《史记》确实有私货,但司马迁也无愧于太史公的职责。】

  【心狠手辣的皇帝,贪污腐败的功臣,含冤处死的大臣,都被他实事求是的记载在《史记》里。】

  弹幕——

  【太史公还是很坦荡的,自己早说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等于明说了,我就是有私货。】

  【其实当古代当史官挺难的,又要说真话,又得避免自己得罪人被嘎。】

  【又要记录真相,又不能得罪上头,这笔下功夫得相当了得才行。】

  【所以得掌握好春秋笔法,把事实上隐晦记录下来。】

  看着玄幕中的众多留言弹幕。

  历代的许多读书人也在思索着,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史书。

  史书无论再怎么公正,他也是由人去书写的,不可能做到毫无偏向。

  而这时就得结合各种文献史料,或许才能窥得以前的那些真相。

  ……

  而在玄幕之上。

  新视频这时也已经出现了——

  【千古难题! 华夏古代为何逃不过300年王朝周期律?】

  看到这个标题。

  无数古人来了精神。

  待他们仔细一盘算,发现好像确实如此。

  以往朝代的国祚,基本很难超过三百这个岁数。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他们抬头看向上空,期待玄幕给出答案。

  春秋时空位面。

  骑在青牛上的老子,神态悠然。

  “历史兴衰并非人力所能及,天地万物自有其内在规律。”

  “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任何东西都有其命数。”

  ‘这,便是道。”

  老子望着天幕,双眸之中洞若玄虚。

  好似星河无垠。

  【为什么从秦始皇统一华夏以来,就没有大一统的朝代,在持续时间上超过300年?】

  【以至于国外有学者说出:“华夏没有历史,只有对过去不断重复”的判断。】

  大秦时空位面。

  秦始皇脸色颇有些阴沉。

  他刚建立秦朝时,还曾经有着憧憬。

  强大如巨秦,理应万世迭代,永久统治这片大地。

  但自从玄幕出现以来,他看到了秦朝是如何二世而亡。

  看到了后续朝代是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片大地上王朝更迭,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

  “难道,这个世界上,冥冥之中,真的存在一种天道吗?”

  “300年,难道真的是一个王朝跨不过去的坎?”

  秦始皇嘴中喃喃道。

  他明白,哪怕是当年看似国祚绵长的周朝,存续将近八百年。

  也只是因为形势太过于复杂罢了,是难以复制的特例。

  毕竟西周末期,各大诸侯国的实力已经超越了朝廷。

  只不过几百年尊崇朝廷的思想,深入人心。

  以及各分封国的相互牵制,才延续了周朝百年国运。

  ……

  【东西两汉加起来400年出头,是因为两汉实际上是两个王朝。】

  【只是都叫汉朝而已,且中间还隔了17年的王莽新朝。】

  【即便像宋这样合起来300多年的王朝,中间也经历过北宋跟南宋的变动。】

  【强大的唐朝也只有289年。】

  【这是什么原因呢?】

  看到这里。

  历朝皇帝们,集体震动了。

  王朝周期律一词,他们虽然是第一次听说。

  可只要一想,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真意。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也微微失神。

  他刚才心中有一个大胆的猜想。

  只不过当着众位臣子的面不方便说。

  这个想法便是,一个王朝的建立,注定要走向灭亡!

  这个想法在他心中升腾而起时,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不过转念一想,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国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背后必然也有着一种冥冥气数。

  “既然灭亡无可避免,那皇帝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减缓王朝灭亡的速度。”

  “既然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那么皇帝和权力,便是让衰败来得更慢一些的手段!”

  “若是皇帝和朝廷出了问题,那么国运便会加速衰败。”

  一念及此,李世民忽然释然了一些。

  “得立国者,彪炳青史!”

  “续国运者,千古流芳!”

  为君者不外乎身前身后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