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时空位面。
刘彻看得心绪起伏。
“后世人这些研究……看似无用,但却能最客观地直达心底,让人能更直白清楚的活着。”
“或许这就是那些学问至极者,最想要看到的盛世吧?”
他不禁有些感慨。
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成长。
思维和创造性怎么能够不活跃呢?
……
正当各朝各代消化这些内容之际。
玄幕上。
新的视频。
开始显现——
【论如何科学地清算开国功臣?好好看,好好学…不对,这可不兴学啊!】
看到新视频标题。
历届的皇帝和开国功臣们。
顿时心中一动。
上期视频那么硬核,看的人容易打瞌睡。
可你现在要说这个。
我就不困了啊!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
这开国功臣与帝王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非常微妙。
随便一个动作,对双方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
……
【史料记载,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总司令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回到开封。】
【接受后周小皇帝禅让的那一天,登上了皇城外宣德门的城楼。】
【环顾四周之后,他在一群武将的簇拥下回到地面,步入皇城。】
【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黄袍加身”事件。】
【在那一年半之后,北宋经历了一场颠覆国家的军事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不靠杀人,而仅仅通过一场酒局,就完成对开国将领们的清算,收回兵权。】
【这个方法举世无双,史称‘杯酒释兵权’。】
【我们当然都清楚,这单薄的五个字没有那么简单,但要探寻他背后的逻辑。】
【我们必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赵匡胤,弄明白当他站在宣德楼上时,究竟看到了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悉那场宴会的背后,有多少暗流涌动的铺垫。】
【也就能明白赵匡胤,是如何让一场简单的酒局,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我喜欢将这个典故比喻为,宋太祖和旧体制之间,绵延了一年半的棋局。】
大明时空位面。
朱棣愣愣地望着天幕。
不由得想起他爹朱元璋,曾经大杀开国功臣,为好圣孙铺路的事情。
“为何,太祖不用杯酒释兵权呢?”
旁边,来到大殿内的姚广孝只是笑了笑。
“陛下,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局面不同,人物关系不同,自然不能照搬照抄。”
朱棣看向他,继续追问:“少师有何高见?”
姚广孝凝视着远方,道:
“第一,是因为功臣阶层不同。”
“赵匡胤始终是名军人,且是名门之后,杯酒释兵权时,那些将领都是他的结拜兄弟,他们也是正统军人,明白军权换富贵,才是他们的归宿,这才配合赵匡胤。”
“而跟随太祖的那些大将,都是底层出身,越是底层出身,就越是不想放弃现在的地位。”
顿了顿,姚广孝继续笑道:
“第二,跟随赵匡胤的那些将领,并未有什么违法乱纪行为,而太祖手下的人,根本就是目无法纪。”
“胡惟庸呢,他不但敢私自扣留地方送上来的奏章,还不告诉皇帝。”
“独断朝纲,消解皇权,并结党营私,毒死刘伯温,谋害徐达,威胁到了天子地位,罪该万死!”
“至于蓝玉,北征回返,到达喜峰关,因为守关官吏未曾及时开关门,就纵兵毁关,又抢占民田,侮辱元妃,这样的人不杀掉,后患无穷。”
姚广孝说到这里,看向朱棣:“所以杯酒释兵权,太祖没办法用,也不能用。”
朱棣听完这一席话,微微点头。
当然,还有一些话,他并未说出来。
那便是,相比于赵匡胤的仁慈。
朱元璋更像是豪杰与草莽的结合体。
杀心重,疑心也重!
【从赵匡胤自陈桥回到开封,登上皇城城楼的那一刻起。】
【他便开始精心策划,让每一枚棋子默默无声地落下。】
【最终,当他把酒杯举起,胜负已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复盘这场改变天下的太祖棋局吧。】
【公元960年,赵匡胤站立于宣德楼上前后观望。】
【这一刻,他能看到什么呢?】
【繁华的北宋开封城有着外城、内城、皇城的三面城墙。】
【宣德门是大内皇城的正南门,普通人由这里向北望去,会看见规划整齐、气派庄严的龙楼凤阁。】
【向南顺着御街,看到的则是人头攒动、繁花似锦的内城街坊。】
【但今天的登高望远的人,是赵匡胤,虽然他只有33岁。】
【可他已经见惯了杀戮和征伐,有着‘吾当救此一方之民,宁不得江南不可折煞人也’的慈悲。】
【他也做出了史上首次,由政府承担被征调劳工生活成本的创举。】
【还在当政的17年间,做到了无论大小灾害,国家赈济共54次,减税无数次的仁政。】
大宋时空位面。
赵匡胤望着天幕。
脸上露出一抹欣慰之色。
开国之君,仁慈治世……
“看来天下人终究是念我一声好,记住了我这位不起眼的帝王。”
一旁,赵普附和道:
“陛下,您丰功伟绩,足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在古往今来所有皇帝当中,您也是名列前茅的!”
赵匡胤摆摆手道:“功名利禄终究是过眼云烟,看了那么多古往今来的视频。”
“朕现在更关心的是我大宋的江山和臣民,能不能活在一个璀璨的盛世之中! ”
赵普急忙跪下,恭敬道:
“陛下仁心亘古天地可鉴,真乃我大宋之福!”
刘彻看得心绪起伏。
“后世人这些研究……看似无用,但却能最客观地直达心底,让人能更直白清楚的活着。”
“或许这就是那些学问至极者,最想要看到的盛世吧?”
他不禁有些感慨。
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成长。
思维和创造性怎么能够不活跃呢?
……
正当各朝各代消化这些内容之际。
玄幕上。
新的视频。
开始显现——
【论如何科学地清算开国功臣?好好看,好好学…不对,这可不兴学啊!】
看到新视频标题。
历届的皇帝和开国功臣们。
顿时心中一动。
上期视频那么硬核,看的人容易打瞌睡。
可你现在要说这个。
我就不困了啊!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
这开国功臣与帝王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非常微妙。
随便一个动作,对双方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
……
【史料记载,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总司令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回到开封。】
【接受后周小皇帝禅让的那一天,登上了皇城外宣德门的城楼。】
【环顾四周之后,他在一群武将的簇拥下回到地面,步入皇城。】
【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黄袍加身”事件。】
【在那一年半之后,北宋经历了一场颠覆国家的军事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不靠杀人,而仅仅通过一场酒局,就完成对开国将领们的清算,收回兵权。】
【这个方法举世无双,史称‘杯酒释兵权’。】
【我们当然都清楚,这单薄的五个字没有那么简单,但要探寻他背后的逻辑。】
【我们必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赵匡胤,弄明白当他站在宣德楼上时,究竟看到了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悉那场宴会的背后,有多少暗流涌动的铺垫。】
【也就能明白赵匡胤,是如何让一场简单的酒局,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我喜欢将这个典故比喻为,宋太祖和旧体制之间,绵延了一年半的棋局。】
大明时空位面。
朱棣愣愣地望着天幕。
不由得想起他爹朱元璋,曾经大杀开国功臣,为好圣孙铺路的事情。
“为何,太祖不用杯酒释兵权呢?”
旁边,来到大殿内的姚广孝只是笑了笑。
“陛下,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局面不同,人物关系不同,自然不能照搬照抄。”
朱棣看向他,继续追问:“少师有何高见?”
姚广孝凝视着远方,道:
“第一,是因为功臣阶层不同。”
“赵匡胤始终是名军人,且是名门之后,杯酒释兵权时,那些将领都是他的结拜兄弟,他们也是正统军人,明白军权换富贵,才是他们的归宿,这才配合赵匡胤。”
“而跟随太祖的那些大将,都是底层出身,越是底层出身,就越是不想放弃现在的地位。”
顿了顿,姚广孝继续笑道:
“第二,跟随赵匡胤的那些将领,并未有什么违法乱纪行为,而太祖手下的人,根本就是目无法纪。”
“胡惟庸呢,他不但敢私自扣留地方送上来的奏章,还不告诉皇帝。”
“独断朝纲,消解皇权,并结党营私,毒死刘伯温,谋害徐达,威胁到了天子地位,罪该万死!”
“至于蓝玉,北征回返,到达喜峰关,因为守关官吏未曾及时开关门,就纵兵毁关,又抢占民田,侮辱元妃,这样的人不杀掉,后患无穷。”
姚广孝说到这里,看向朱棣:“所以杯酒释兵权,太祖没办法用,也不能用。”
朱棣听完这一席话,微微点头。
当然,还有一些话,他并未说出来。
那便是,相比于赵匡胤的仁慈。
朱元璋更像是豪杰与草莽的结合体。
杀心重,疑心也重!
【从赵匡胤自陈桥回到开封,登上皇城城楼的那一刻起。】
【他便开始精心策划,让每一枚棋子默默无声地落下。】
【最终,当他把酒杯举起,胜负已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复盘这场改变天下的太祖棋局吧。】
【公元960年,赵匡胤站立于宣德楼上前后观望。】
【这一刻,他能看到什么呢?】
【繁华的北宋开封城有着外城、内城、皇城的三面城墙。】
【宣德门是大内皇城的正南门,普通人由这里向北望去,会看见规划整齐、气派庄严的龙楼凤阁。】
【向南顺着御街,看到的则是人头攒动、繁花似锦的内城街坊。】
【但今天的登高望远的人,是赵匡胤,虽然他只有33岁。】
【可他已经见惯了杀戮和征伐,有着‘吾当救此一方之民,宁不得江南不可折煞人也’的慈悲。】
【他也做出了史上首次,由政府承担被征调劳工生活成本的创举。】
【还在当政的17年间,做到了无论大小灾害,国家赈济共54次,减税无数次的仁政。】
大宋时空位面。
赵匡胤望着天幕。
脸上露出一抹欣慰之色。
开国之君,仁慈治世……
“看来天下人终究是念我一声好,记住了我这位不起眼的帝王。”
一旁,赵普附和道:
“陛下,您丰功伟绩,足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在古往今来所有皇帝当中,您也是名列前茅的!”
赵匡胤摆摆手道:“功名利禄终究是过眼云烟,看了那么多古往今来的视频。”
“朕现在更关心的是我大宋的江山和臣民,能不能活在一个璀璨的盛世之中! ”
赵普急忙跪下,恭敬道:
“陛下仁心亘古天地可鉴,真乃我大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