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村民质疑-《重生80年代当富翁》

  杨民说:“行,晚上你过来一趟,我把其他村干部叫到家里,到时你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杨开点头说:“好,那我晚上过来。”

  白河县领导办公楼里,等老姨夫离开,赵磊拿起手中的电话拨了起来。

  等对面接通,赵磊说:“冯处,我听说南方有地方开办村集体企业,有没有这事?”

  电话那头传来沉稳的声音:“目前还没有,不过乡镇企业应该也算你说的这类,你问这个做什么?”

  赵磊身体微微前倾,说:“我工作的地方有人提出了村办企业的思路,所以我问一问,看看对方发展怎么样?”

  “噢,这人有点东西。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挺不错的,有活力,发展前景挺不错。”冯处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赞赏。

  赵磊眼睛一亮,说:“冯处,那您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我想看一看。”

  冯处爽快地回答:“有,你什么时候要?”

  赵磊毫不犹豫地说:“那我明天回京城,到时候来找您。”

  接着,两人寒暄几句,便挂了电话。

  赵磊靠在椅背上,心中对村办企业这个想法更加充满了期待。

  傍晚,杨开再次来到了姑父杨民家。

  此时,其他村干部也都陆陆续续到了。

  杨民拍了拍手,说:“大家都到齐了,今天把大家叫来呢,是杨开有个想法想和大家说一说。杨开,你开始吧。”

  杨开清了清嗓子,说:“各位叔伯,我今天想说的是关于咱们村办企业的事儿。

  现在沿海一些地方发展得很快,有包产到户的,还有办乡镇企业的。

  我就想啊,咱们村也不能落后。

  咱们村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土地平整,劳动力也充足。

  我想咱们是不是可以办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

  咱们把村里的粮食、水果等进行加工,做成特色产品,然后卖到外面去。”

  一位村干部皱着眉头说:“杨开啊,这听起来是不错。可是这办企业需要资金、技术,咱们从哪弄这些啊?”

  杨开连忙回答:“叔,资金方面,村民可以入股,我也会出一部分。

  技术的话,我们可以先派人去外面学习,也可以请外面的技术人员来指导。”

  另一位村干部说:“这村民能同意入股吗?大家都担心风险啊。”

  杨开说:“这个我也想过。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合同,保障村民的权益。

  如果企业亏损,村民的入股资金不会全部损失,而且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做起,慢慢发展。”

  村干部们听了杨开的话,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杨民看着大家说:“我觉得杨开这个想法是值得考虑的。咱们村一直穷,现在有这么个机会,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

  其他村干部也纷纷点头。

  白河县的另一边,赵磊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明天前往京城。

  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着村办企业的种种可能,他希望从冯处那里拿到的资料能为这个计划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赵磊深知,这个计划如果成功实施,将会改变白河县农村的面貌,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机遇。

  夜渐渐深了,杨开从姑父家离开时,在大家的讨论下,村干部也同意了他的想法,准备明天晚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为什么晚上开会,因为现在还是过年期间,有的村民还要走亲戚。

  初八晚上,天刚黑,月亮虽然还没有完全升起来,但月光依旧很亮,不用照明。

  村民们开会的地方在村子中央的一块空地,周围有几棵老槐树,平时村民们唠家常、孩子们玩耍也都在这儿。

  村民们聚在一起谈论着怎么突然要开会,有的则在聊过年期间的趣事。

  一个大婶笑着说:“哎,我给你们说,我亲戚家的小子今年带回来个城里的对象,那姑娘长得可俊了。”

  旁边的王大爷吸了一口旱烟,吐着烟圈说:“这过年啊,就是图个热闹,可这会开得突然,也不知道啥事儿。”

  过了一会,杨开跟在村干部身后来到人群前面。

  杨民对着人群拍了拍手,清了清嗓子说:“大家都到了吧?各队长都看一下,人齐了咱们就开会。”

  各队长开始清点人数,不一会儿,都报告说自己队的人都到齐了。

  杨民点了点头,说:“大过年的本来不想打扰大家,可是为了村里未来的发展大计,思考再三,还是把大家叫来呢,大家也都理解一下。

  接下来开会,大家都静一静,仔细听。

  杨开,你来说吧。”

  杨开向前走了一步,深吸了一口气,说:“叔伯婶子们,我今天想和大家说的是关于咱们村发展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咱们一直靠着种地为生,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

  现在啊,沿海很多地方都有了新的发展模式,像包产到户,还有以村集体的名义办企业。

  人家的生活一天一个样,不说顿顿有肉,最起码可以吃饱饭了,而且是白米饭。

  所以我就寻思着,咱们村是不是也能这样做。”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就开始小声的议论。

  一个大叔大声说:“杨开啊,这办企业是啥意思?咱们这些人都没啥文化,都是面靠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你这说办啥的咱们也不懂啊。”

  杨开耐心地解释道:“叔,就是咱们村集体一起办个厂或者公司。

  咱们村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咱们的土地多,劳动力也充足。

  咱们可以办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把咱们地里种的粮食、水果啥的加工成特色产品,然后卖到外面去,这样就能挣更多的钱。”

  这时,一个女性声音响起:“这听起来是挺好,可是这办企业得要钱啊,钱从哪来呢?”

  杨开看了一眼人群,没找到说话的人,说:“这资金方面呢,咱们可以村民入股。

  每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出一点钱进行入股,我也会拿出一部分钱来。

  而且啊,咱们还可以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

  村民们又开始议论纷纷。

  个别人觉得这个想法很新奇,大多数人则满脸担忧。

  一个大爷皱着眉头说:“杨开啊,这要是赔了可咋办?咱们这点钱可都是血汗钱啊,这要是赔了,以后可得吃土了。”

  杨开赶紧说:“大爷,这个我也考虑到了。

  我们会制定详细的合同,保障大家的权益。

  如果企业亏损了,大家入股的钱不会全部损失。

  而且我们不会一开始就大规模地搞,会先从小规模做起,慢慢摸索经验。”

  杨民这时也站出来说:“大家都好好想想,这确实是个机会。

  咱们村一直穷,要是这个事儿成了,咱们以后的日子可就好过了。”

  杨民的话音刚落,一个女性声音响起:“村长,你这说的好听,你只说成功了怎么怎么好,那要是失败了呢?

  大家的钱都是靠工分赚的,这可是血汗钱,一家老小可都靠这了。”

  说话的是村里有名的泼辣户刘婶,她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眼神里透着怀疑和担忧。

  听到这话,杨民脸色有些不好看,不知道怎么回复。

  他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

  一旁的杨开连忙说:“婶子,你的担心有道理。”

  杨开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他知道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个计划就难以推行。

  然后他又看着其他村民,说:“我想这个问题其他人也很关心,我来说一说我的想法,大家现在过的什么日子,大家心里有数。

  你们愿意一年五六口人挣百十来块钱吗?

  你们愿意整天吃粗粮还得精打细算?

  如果遇到天灾,大家又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