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十一年正月十八,汴梁,秦王府邸。
铅灰色的天幕低垂,压着王府高耸的歇山顶。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刺鼻的硫磺焦糊气与运河的湿腥,抽打着门前那对狰狞的玄龟石兽。
府门洞开,仆役穿梭如织,却无半分喧哗,唯有车马卸货的沉闷声响与管家陈福压低的指挥声在肃杀的风中回荡。
阔别四年的王府,雕梁画栋依旧,庭院深深,却透着一股人去楼空的清冷与一丝被刻意维持的沉寂。
陈太初玄色蟒袍未卸,只解了玉带,负手立于正堂滴水檐下。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熟悉的庭院——太湖石假山依旧嶙峋,枯荷残叶在冰封的池水中摇曳,几株老梅虬枝盘结,疏落的花苞在寒风中瑟缩。
管家陈福佝偻着腰,小心翼翼地禀报着府内安顿事宜,声音带着久别重逢的激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王爷王妃已带着世子郡主们去赵府拜见老夫人和易安居士了”陈福声音微颤,“府内各处都已洒扫熏香被褥也换了新的炭火也备足了您是先歇息还是”
“无妨。”陈太初声音平淡,打断了他,“工部那边如何?”
“回王爷”陈福连忙躬身,“工部衙门在旧曹门外离枢密院和政事堂都远些衙署也旧了前日宫里才派人送了钥匙和印信过去老奴已差人去打扫了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声音更低,“听说秦相那边把天工院几个要紧的大匠都调去修艮岳的暖阁了一时半会怕是回不来”
陈太初眉峰微不可查地一蹙,随即又舒展开,只淡淡道:“知道了。备车,去工部。”
赵府,暖香阁。
炭火烧得通红,驱散了深冬的寒意。
空气里弥漫着清雅的檀香与温热的茶气。
赵明玉一身素雅的月白襦裙,外罩银狐比甲,端坐在紫檀圈椅中。
长子陈忠和一身簇新的五品文官常服,垂手侍立母亲身侧,眉宇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凝。
次子陈骁、幼女陈曦、陈露则被乳母领着在偏厅玩耍,隐约传来孩童清脆的笑闹声。
上首,一位身着半旧湖绸褙子、发髻微霜的老妇人,正是赵明玉的母亲,赵府老夫人。
她身侧,坐着一位气质清绝的老妪,虽眼角刻满风霜,鬓发染雪,唯有一双眸子依旧清澈如秋水,流转间带着洞悉世情的睿智与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色。
正是易安居士,李清照。
“明玉”李清照放下手中的定窑白瓷茶盏,声音清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元晦他此番回京领了工部这摊子差事你可知道其中深浅?”
她目光扫过赵明玉略显疲惫的脸庞,又落在陈忠和沉静的面容上,“天工院这些年在秦会之手里早已成了个填不满的窟窿!修宫苑!造奇巧!靡费无数!却连‘惊雷铳’的铳管都造不利索!如今官家把这烫手山芋丢给元晦这分明是”
她话未说完,但眼底深处那抹忧虑与不忿,已昭然若揭。
赵明玉唇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轻轻摇头:“嫂子你认识元晦比我还早当年在开德府时你和兄长就常找他论诗谈词可你又何曾真正看透他心中所想?”
她端起茶盏,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瓷壁,声音带着一丝恍惚的追忆与深深的无奈“我只知道他是个菩萨心肠的人对谁都抱着一份仁慈之心”
她抬眼,望向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声音轻得像叹息:“府里的下人做错了事他从不打骂只罚抄写家规一遍又一遍你说一个粗使的下人学写字干什么?可他偏说‘识字方能明理明理方能自立’”她苦笑一声,“嫂子你说他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吗?”
李清照闻言,清癯的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她捻着腕间一枚温润的羊脂玉镯,沉吟片刻,缓缓道:“元晦心性高洁非常人所能揣度他此举或许是想开万民之智启愚昧之心此乃大仁!大善!”
“大仁?大善?”赵明玉猛地转头,丹凤眼中闪过一丝惊惧与急切!“嫂子!慎言!”她声音陡然压低,带着一丝颤抖,“这话若是传出去那些整日盯着秦王府的御史言官又该捕风捉影说他是王莽再世!效周公之礼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了!”
暖阁内瞬间死寂!
炭火噼啪作响!
李清照捻着玉镯的手指猛地一顿!清亮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骇然与痛心!她张了张嘴最终却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王莽再世!
这四个字如同淬毒的匕首!狠狠扎在每一个关心陈太初的人心头!
赵明玉脸色苍白紧紧攥着手中的茶盏指节发白!陈忠和垂在身侧的手也悄然握紧!年轻的脸上布满阴霾!
紫宸殿。
铅灰色的天光透过巨大的琉璃窗棂,洒在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上,映照出殿内缭绕的龙涎香烟气。
高踞蟠龙宝座的赵桓,一身明黄十二章衮龙袍,头戴十二旒白玉珠冕旒,冕旒垂落的玉珠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
陈太初玄色蟒袍,按剑立于丹墀之下,身姿挺拔如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年海疆风霜,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刻下更深的轮廓,肤色微黑,却无损那份沉静如渊的气度。
他微微躬身:“臣,陈太初,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秦王平身”赵桓的声音从高处传来,带着一丝刻意拉长的温和,却掩不住那份居高临下的疏离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赐座。”
内侍搬来紫檀绣墩。陈太初谢恩落座,动作从容,不卑不亢。
“秦王清减了不少”赵桓的目光在陈太初脸上逡巡,冕旒玉珠微微晃动,“想是海上风浪太急饮食起居都难以周全吧?”
“谢陛下关怀。”陈太初声音平稳无波,“臣一向如此。海上风日催人黑些罢了身子骨倒还硬朗。”
“那就好那就好”赵桓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上冰冷的金漆蟠龙,“秦王此番回京朕即刻让你接手工部兼管天工院实在是情非得已辛苦你了”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虚伪的沉重与无奈:“唉这天工院离了秦王你这几年简直成了个养米虫的地方!靡费钱粮无数!却连个像样的新式火铳都造不出!更别提那什么‘飞天神鸢’摔了一架又一架!折了多少好匠师!朕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啊!这不还得劳烦秦王你这定海神针回来坐镇!革除积弊!锐意精进!给朕也给这大宋的军械工造带来点新气象!朕可是等着你的好消息啊!”
陈太初眼帘微垂,掩去眸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冷光。他起身,再次躬身:“陛下谬赞。臣才疏学浅天工院积弊日久非一日之功可除。臣唯有殚精竭虑尽力而为至于结果臣不敢妄言。”
“诶!”赵桓摆了摆手,冕旒玉珠叮当作响,“秦王过谦了!你的本事朕还不知道吗?当年那‘沧澜舸’‘惊雷铳’哪一样不是你一手督造?朕信你!放手去干!需要什么人!什么物!尽管开口!朕全力支持!”
“谢陛下信任。”陈太初声音依旧平淡,听不出半分波澜,“臣定当竭尽全力。”
“好!好!”赵桓脸上堆起笑容,眼底深处却是一片冰冷的审视,“那秦王今日车马劳顿先回府歇息明日再去工部衙门视事不迟!”
“臣遵旨。”陈太初躬身告退。玄色蟒袍在冰冷的地砖上拖出长长的暗影,无声地退出那片被硫磺烟云与龙涎香气笼罩的煌煌大殿。
旧曹门外,工部衙门。
铅灰色的天幕下,一座略显破败的官衙静静矗立。
青砖黛瓦,飞檐上蹲着几只石兽,早已被风雨侵蚀得面目模糊。
朱漆大门上的铜钉锈迹斑斑,门楣上悬挂的“工部”匾额,漆皮剥落,字迹暗淡。
门前冷落,唯有两个抱着水火棍、缩着脖子打盹的皂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辆玄色马车在衙门前停下。陈太初玄色常服,未带仪仗,只身下车。王烈按刀紧随其后,目光锐利如鹰。
“王王爷?!”一个眼尖的皂隶猛地惊醒,连滚爬起,慌忙推醒同伴,两人手忙脚乱地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惶恐与难以置信。
陈太初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紧闭的衙门大门,以及门前石阶上堆积的枯叶与尘土,神色平静无波。
“开门。”王烈沉声道。
“是!是!”皂隶慌忙掏出钥匙,颤抖着打开沉重的铜锁。大门“吱呀”一声推开,一股混合着尘土、霉味与陈旧木料气息的浊气扑面而来。
衙门内,一片萧索。
前院空荡,青石板缝隙里钻出枯黄的杂草。
廊庑下,几间值房的木格窗棂上糊的桑皮纸早已破损,在寒风中呼啦作响。
正堂大门虚掩,推开,一股更浓的灰尘味涌出。
堂内光线昏暗,几张蒙尘的紫檀公案歪斜摆放,案上堆着些落满灰尘的卷宗、算盘、笔架,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龟裂。墙角蛛网密布,几只老鼠被惊动,吱吱叫着窜入阴影。
王烈眉头紧锁,眼中怒火隐现。
陈太初却只是缓步走入,玄色布靴踩在积尘的地面上,留下清晰的脚印。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这破败、冷清、如同被遗忘角落般的工部衙门,最终落在正堂主位那张蒙尘的紫檀太师椅上。
椅背上,一方蒙尘的赤铜官印,静静躺在那里。
印钮是一只踏浪咆哮的玄龟,只是那玄龟的眼中,似乎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陈太初走到案前,枯瘦的手指拂过冰冷的印钮,指尖捻起一丝灰尘。
他抬眼,望向窗外。
铅灰色的天幕下,汴梁城的方向,那片被硫磺烟云笼罩的铅灰色天空,似乎又低垂了几分。
而工部衙门外,一张新出的《汴梁时报》被风吹起一角,头版赫然印着几行醒目的墨字:
“秦王太初奉旨督工部!兼领天工院!革弊鼎新!再造神工!”
字迹在风中微微颤抖,如同一个无声的嘲讽,又如同一道冰冷的战书!
陈太初嘴角缓缓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目光沉静如古井深潭,无悲无喜,无惊无怒,唯余一片洞悉一切的了然,与沉淀了万里风涛的沉稳!
喜欢宋朝的脊梁
铅灰色的天幕低垂,压着王府高耸的歇山顶。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刺鼻的硫磺焦糊气与运河的湿腥,抽打着门前那对狰狞的玄龟石兽。
府门洞开,仆役穿梭如织,却无半分喧哗,唯有车马卸货的沉闷声响与管家陈福压低的指挥声在肃杀的风中回荡。
阔别四年的王府,雕梁画栋依旧,庭院深深,却透着一股人去楼空的清冷与一丝被刻意维持的沉寂。
陈太初玄色蟒袍未卸,只解了玉带,负手立于正堂滴水檐下。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熟悉的庭院——太湖石假山依旧嶙峋,枯荷残叶在冰封的池水中摇曳,几株老梅虬枝盘结,疏落的花苞在寒风中瑟缩。
管家陈福佝偻着腰,小心翼翼地禀报着府内安顿事宜,声音带着久别重逢的激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王爷王妃已带着世子郡主们去赵府拜见老夫人和易安居士了”陈福声音微颤,“府内各处都已洒扫熏香被褥也换了新的炭火也备足了您是先歇息还是”
“无妨。”陈太初声音平淡,打断了他,“工部那边如何?”
“回王爷”陈福连忙躬身,“工部衙门在旧曹门外离枢密院和政事堂都远些衙署也旧了前日宫里才派人送了钥匙和印信过去老奴已差人去打扫了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声音更低,“听说秦相那边把天工院几个要紧的大匠都调去修艮岳的暖阁了一时半会怕是回不来”
陈太初眉峰微不可查地一蹙,随即又舒展开,只淡淡道:“知道了。备车,去工部。”
赵府,暖香阁。
炭火烧得通红,驱散了深冬的寒意。
空气里弥漫着清雅的檀香与温热的茶气。
赵明玉一身素雅的月白襦裙,外罩银狐比甲,端坐在紫檀圈椅中。
长子陈忠和一身簇新的五品文官常服,垂手侍立母亲身侧,眉宇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凝。
次子陈骁、幼女陈曦、陈露则被乳母领着在偏厅玩耍,隐约传来孩童清脆的笑闹声。
上首,一位身着半旧湖绸褙子、发髻微霜的老妇人,正是赵明玉的母亲,赵府老夫人。
她身侧,坐着一位气质清绝的老妪,虽眼角刻满风霜,鬓发染雪,唯有一双眸子依旧清澈如秋水,流转间带着洞悉世情的睿智与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色。
正是易安居士,李清照。
“明玉”李清照放下手中的定窑白瓷茶盏,声音清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元晦他此番回京领了工部这摊子差事你可知道其中深浅?”
她目光扫过赵明玉略显疲惫的脸庞,又落在陈忠和沉静的面容上,“天工院这些年在秦会之手里早已成了个填不满的窟窿!修宫苑!造奇巧!靡费无数!却连‘惊雷铳’的铳管都造不利索!如今官家把这烫手山芋丢给元晦这分明是”
她话未说完,但眼底深处那抹忧虑与不忿,已昭然若揭。
赵明玉唇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轻轻摇头:“嫂子你认识元晦比我还早当年在开德府时你和兄长就常找他论诗谈词可你又何曾真正看透他心中所想?”
她端起茶盏,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瓷壁,声音带着一丝恍惚的追忆与深深的无奈“我只知道他是个菩萨心肠的人对谁都抱着一份仁慈之心”
她抬眼,望向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声音轻得像叹息:“府里的下人做错了事他从不打骂只罚抄写家规一遍又一遍你说一个粗使的下人学写字干什么?可他偏说‘识字方能明理明理方能自立’”她苦笑一声,“嫂子你说他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吗?”
李清照闻言,清癯的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她捻着腕间一枚温润的羊脂玉镯,沉吟片刻,缓缓道:“元晦心性高洁非常人所能揣度他此举或许是想开万民之智启愚昧之心此乃大仁!大善!”
“大仁?大善?”赵明玉猛地转头,丹凤眼中闪过一丝惊惧与急切!“嫂子!慎言!”她声音陡然压低,带着一丝颤抖,“这话若是传出去那些整日盯着秦王府的御史言官又该捕风捉影说他是王莽再世!效周公之礼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了!”
暖阁内瞬间死寂!
炭火噼啪作响!
李清照捻着玉镯的手指猛地一顿!清亮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骇然与痛心!她张了张嘴最终却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王莽再世!
这四个字如同淬毒的匕首!狠狠扎在每一个关心陈太初的人心头!
赵明玉脸色苍白紧紧攥着手中的茶盏指节发白!陈忠和垂在身侧的手也悄然握紧!年轻的脸上布满阴霾!
紫宸殿。
铅灰色的天光透过巨大的琉璃窗棂,洒在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上,映照出殿内缭绕的龙涎香烟气。
高踞蟠龙宝座的赵桓,一身明黄十二章衮龙袍,头戴十二旒白玉珠冕旒,冕旒垂落的玉珠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
陈太初玄色蟒袍,按剑立于丹墀之下,身姿挺拔如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年海疆风霜,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刻下更深的轮廓,肤色微黑,却无损那份沉静如渊的气度。
他微微躬身:“臣,陈太初,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秦王平身”赵桓的声音从高处传来,带着一丝刻意拉长的温和,却掩不住那份居高临下的疏离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赐座。”
内侍搬来紫檀绣墩。陈太初谢恩落座,动作从容,不卑不亢。
“秦王清减了不少”赵桓的目光在陈太初脸上逡巡,冕旒玉珠微微晃动,“想是海上风浪太急饮食起居都难以周全吧?”
“谢陛下关怀。”陈太初声音平稳无波,“臣一向如此。海上风日催人黑些罢了身子骨倒还硬朗。”
“那就好那就好”赵桓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上冰冷的金漆蟠龙,“秦王此番回京朕即刻让你接手工部兼管天工院实在是情非得已辛苦你了”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虚伪的沉重与无奈:“唉这天工院离了秦王你这几年简直成了个养米虫的地方!靡费钱粮无数!却连个像样的新式火铳都造不出!更别提那什么‘飞天神鸢’摔了一架又一架!折了多少好匠师!朕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啊!这不还得劳烦秦王你这定海神针回来坐镇!革除积弊!锐意精进!给朕也给这大宋的军械工造带来点新气象!朕可是等着你的好消息啊!”
陈太初眼帘微垂,掩去眸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冷光。他起身,再次躬身:“陛下谬赞。臣才疏学浅天工院积弊日久非一日之功可除。臣唯有殚精竭虑尽力而为至于结果臣不敢妄言。”
“诶!”赵桓摆了摆手,冕旒玉珠叮当作响,“秦王过谦了!你的本事朕还不知道吗?当年那‘沧澜舸’‘惊雷铳’哪一样不是你一手督造?朕信你!放手去干!需要什么人!什么物!尽管开口!朕全力支持!”
“谢陛下信任。”陈太初声音依旧平淡,听不出半分波澜,“臣定当竭尽全力。”
“好!好!”赵桓脸上堆起笑容,眼底深处却是一片冰冷的审视,“那秦王今日车马劳顿先回府歇息明日再去工部衙门视事不迟!”
“臣遵旨。”陈太初躬身告退。玄色蟒袍在冰冷的地砖上拖出长长的暗影,无声地退出那片被硫磺烟云与龙涎香气笼罩的煌煌大殿。
旧曹门外,工部衙门。
铅灰色的天幕下,一座略显破败的官衙静静矗立。
青砖黛瓦,飞檐上蹲着几只石兽,早已被风雨侵蚀得面目模糊。
朱漆大门上的铜钉锈迹斑斑,门楣上悬挂的“工部”匾额,漆皮剥落,字迹暗淡。
门前冷落,唯有两个抱着水火棍、缩着脖子打盹的皂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辆玄色马车在衙门前停下。陈太初玄色常服,未带仪仗,只身下车。王烈按刀紧随其后,目光锐利如鹰。
“王王爷?!”一个眼尖的皂隶猛地惊醒,连滚爬起,慌忙推醒同伴,两人手忙脚乱地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惶恐与难以置信。
陈太初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紧闭的衙门大门,以及门前石阶上堆积的枯叶与尘土,神色平静无波。
“开门。”王烈沉声道。
“是!是!”皂隶慌忙掏出钥匙,颤抖着打开沉重的铜锁。大门“吱呀”一声推开,一股混合着尘土、霉味与陈旧木料气息的浊气扑面而来。
衙门内,一片萧索。
前院空荡,青石板缝隙里钻出枯黄的杂草。
廊庑下,几间值房的木格窗棂上糊的桑皮纸早已破损,在寒风中呼啦作响。
正堂大门虚掩,推开,一股更浓的灰尘味涌出。
堂内光线昏暗,几张蒙尘的紫檀公案歪斜摆放,案上堆着些落满灰尘的卷宗、算盘、笔架,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龟裂。墙角蛛网密布,几只老鼠被惊动,吱吱叫着窜入阴影。
王烈眉头紧锁,眼中怒火隐现。
陈太初却只是缓步走入,玄色布靴踩在积尘的地面上,留下清晰的脚印。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这破败、冷清、如同被遗忘角落般的工部衙门,最终落在正堂主位那张蒙尘的紫檀太师椅上。
椅背上,一方蒙尘的赤铜官印,静静躺在那里。
印钮是一只踏浪咆哮的玄龟,只是那玄龟的眼中,似乎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陈太初走到案前,枯瘦的手指拂过冰冷的印钮,指尖捻起一丝灰尘。
他抬眼,望向窗外。
铅灰色的天幕下,汴梁城的方向,那片被硫磺烟云笼罩的铅灰色天空,似乎又低垂了几分。
而工部衙门外,一张新出的《汴梁时报》被风吹起一角,头版赫然印着几行醒目的墨字:
“秦王太初奉旨督工部!兼领天工院!革弊鼎新!再造神工!”
字迹在风中微微颤抖,如同一个无声的嘲讽,又如同一道冰冷的战书!
陈太初嘴角缓缓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目光沉静如古井深潭,无悲无喜,无惊无怒,唯余一片洞悉一切的了然,与沉淀了万里风涛的沉稳!
喜欢宋朝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