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除了设立了人民公社之外,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企业国有化了。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于像陈家这样,有人工作的地方成为了国有单位,那就是很大的变化了。
因为本来只是给人打工的无产阶级,一下子变成了人人都羡慕的工人,端上了铁饭碗,成为了工人阶级。
每个月不仅有工资,还能发到手一些其他人得不到的票据。
首先,陈二伯跟着他师傅干的那个私人木材作坊成为了国有企业,不仅厂子规模扩大了,里面原本的师傅都成为了工人,还额外招收了不少工人。
陈二伯每个月工资二十多块。
本来三哥陈爱军是有这个条件能进去的,因为这次招的人多,陈二伯和他师傅又都成了厂里的工人,可以推荐一下。
但问题是陈爱军今年才不到16岁,人家厂里根本不招。
没办法,他高中没考上,工作又不够年龄,只能暂时跟着家里人在家种地。
陈宁静的老爹陈国胜所在的食堂也变成了县里唯一的国营饭店,里面的工作人员身份全部水涨船高。
陈国胜和陈宁静的干爷爷高远成了国营饭店里的两个大师傅。
当然,那么大一个国营饭店肯定不只有两名大师傅。
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还有一个食堂里面原本的大师傅,以及这次新招的一个大师傅,总共有四个大师傅。
另外还有帮厨大大小小十几个人,一个收银员以及三个打扫卫生的人,这就是现在国营饭店全部的人员组成。
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工人,当然有的是正式工,有的是临时工,还是有些区别的。
作为大师傅的高远和陈国胜,自然都是正式工了。
陈国胜每个月工资三十多块,再加上一些票据补贴。
当然,这是工资组成,还有一些隐形福利,比如说店里剩下的一些饭菜可以让这些工人分了。
再或者如果国营饭店有什么好菜,内部人员也可以优先购买,而且还不需要票。
总之,自从家里有了两个工人,日子肉眼可见的好过了不少。
而且除了陈二伯和陈国胜这两个工人之外,家里还有大伯是大队长,除了村里每天十工分的满工分补贴,还有公社发的每个月十几块工资。
再就是陈建国当老师的每天满工分,以及大嫂的工资。
对了,忘了说了,大嫂孙安安也成了公社纺织厂的工人,虽然是临时工,但是每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收入,以及一些票据。
吴翠红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也算是个村干部了,每天都有五个工分的补贴。
她再每天上工干个五工分的活,轻轻松松十工分到手。
陈老头和陈老太则不是全部的钱都要捏在手里的人,因此只让陈二伯和陈国胜每个月往家里交八块钱,孙安安每个月交五块钱。
因为他们三人都是在村里没有工分的,因此只能分人头粮,自然需要用钱来补上,不然其他人也会有意见。
对于陈老太的分配,家里每个人都没有意见,反而觉得很是满足。
另外就是今后每年秋收后分的钱,陈老太也会给三哥家庭每家分一些。
大概也就是一年这一大家子能分个二三百块钱,最后陈老太按照实际情况给每家分四五十块钱,最后剩下的就她和陈老头存着,用于家里的日常开销。
陈国胜在票据时代来临之前,就在闺女的撺掇下,花了大半年的工资买了一辆二八大杠,上下班骑车。
刚开始他还很心疼,后来买自行车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票。
关键是这票据一般人弄不到,陈国胜顿时觉得这自行车买的真值,也买的很是时候。
……………………………………………………………………………………………………………
那三年干旱还是如期到来了,不过因为早做了准备,村里没有一个人饿死,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陈宁静曾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找机会给附近二百多公里外的部队送过几次物资。
也给县里送过几次物资,帮助大家度过了一些难关。
村里自然也不会忘记,陈宁静偷偷在山上撒下了她空间里收集的一些耐旱的菜,还有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
也不时的会在山里放出来一些野物,等着人去发现和采摘。
这些陈宁静都只是少量的来,不会做的太明显让人察觉到不对劲。
当然,陈宁静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她曾几次乔装打扮去了县里的黑市,卖给了黑市老大几批粮食,赚了一万多块钱。
当时的陈宁静九岁多,十岁的样子,身高已经接近一米五。
再打扮一下,就是一个佝偻老太太,别人也没有怀疑。
就这样,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三年灾荒终于艰难的度过。
虽然整个县范围内还是有死人,但因为有陈宁静的暗中插手,情况已经比前世好很多,饿死的人也少了一大半。
至于说外面其他地方的人,还是和原来差不多的情况,这个陈宁静就真的鞭长莫及了,只能遗憾放弃。
村里人因为陈大伯大队长的极力争取,以及几位老人不遗余力的劝说和动员,都听了话,家里也都或多或少存了粮食。
再有陈宁静偷偷开的挂,村里没有一个人饿死。
也是因着这件事,陈大伯和几位老人在村里的威望更高,陈大伯开展工作也更加轻松,也算是善有善报。
陈宁静还是个学生,学习自然是她最重要的任务了,她只管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都有家里人替她安排好。
陈宁静除了那三年出过几次手,其他时候都在安安静静当着一个普通的聪明小孩。
她按部就班的学习,跳级,同时暗暗带动家里人一起走上卷王之路,一家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看的其他人羡慕不已。
喜欢快穿,我靠功德封神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于像陈家这样,有人工作的地方成为了国有单位,那就是很大的变化了。
因为本来只是给人打工的无产阶级,一下子变成了人人都羡慕的工人,端上了铁饭碗,成为了工人阶级。
每个月不仅有工资,还能发到手一些其他人得不到的票据。
首先,陈二伯跟着他师傅干的那个私人木材作坊成为了国有企业,不仅厂子规模扩大了,里面原本的师傅都成为了工人,还额外招收了不少工人。
陈二伯每个月工资二十多块。
本来三哥陈爱军是有这个条件能进去的,因为这次招的人多,陈二伯和他师傅又都成了厂里的工人,可以推荐一下。
但问题是陈爱军今年才不到16岁,人家厂里根本不招。
没办法,他高中没考上,工作又不够年龄,只能暂时跟着家里人在家种地。
陈宁静的老爹陈国胜所在的食堂也变成了县里唯一的国营饭店,里面的工作人员身份全部水涨船高。
陈国胜和陈宁静的干爷爷高远成了国营饭店里的两个大师傅。
当然,那么大一个国营饭店肯定不只有两名大师傅。
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还有一个食堂里面原本的大师傅,以及这次新招的一个大师傅,总共有四个大师傅。
另外还有帮厨大大小小十几个人,一个收银员以及三个打扫卫生的人,这就是现在国营饭店全部的人员组成。
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工人,当然有的是正式工,有的是临时工,还是有些区别的。
作为大师傅的高远和陈国胜,自然都是正式工了。
陈国胜每个月工资三十多块,再加上一些票据补贴。
当然,这是工资组成,还有一些隐形福利,比如说店里剩下的一些饭菜可以让这些工人分了。
再或者如果国营饭店有什么好菜,内部人员也可以优先购买,而且还不需要票。
总之,自从家里有了两个工人,日子肉眼可见的好过了不少。
而且除了陈二伯和陈国胜这两个工人之外,家里还有大伯是大队长,除了村里每天十工分的满工分补贴,还有公社发的每个月十几块工资。
再就是陈建国当老师的每天满工分,以及大嫂的工资。
对了,忘了说了,大嫂孙安安也成了公社纺织厂的工人,虽然是临时工,但是每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收入,以及一些票据。
吴翠红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也算是个村干部了,每天都有五个工分的补贴。
她再每天上工干个五工分的活,轻轻松松十工分到手。
陈老头和陈老太则不是全部的钱都要捏在手里的人,因此只让陈二伯和陈国胜每个月往家里交八块钱,孙安安每个月交五块钱。
因为他们三人都是在村里没有工分的,因此只能分人头粮,自然需要用钱来补上,不然其他人也会有意见。
对于陈老太的分配,家里每个人都没有意见,反而觉得很是满足。
另外就是今后每年秋收后分的钱,陈老太也会给三哥家庭每家分一些。
大概也就是一年这一大家子能分个二三百块钱,最后陈老太按照实际情况给每家分四五十块钱,最后剩下的就她和陈老头存着,用于家里的日常开销。
陈国胜在票据时代来临之前,就在闺女的撺掇下,花了大半年的工资买了一辆二八大杠,上下班骑车。
刚开始他还很心疼,后来买自行车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票。
关键是这票据一般人弄不到,陈国胜顿时觉得这自行车买的真值,也买的很是时候。
……………………………………………………………………………………………………………
那三年干旱还是如期到来了,不过因为早做了准备,村里没有一个人饿死,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陈宁静曾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找机会给附近二百多公里外的部队送过几次物资。
也给县里送过几次物资,帮助大家度过了一些难关。
村里自然也不会忘记,陈宁静偷偷在山上撒下了她空间里收集的一些耐旱的菜,还有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
也不时的会在山里放出来一些野物,等着人去发现和采摘。
这些陈宁静都只是少量的来,不会做的太明显让人察觉到不对劲。
当然,陈宁静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她曾几次乔装打扮去了县里的黑市,卖给了黑市老大几批粮食,赚了一万多块钱。
当时的陈宁静九岁多,十岁的样子,身高已经接近一米五。
再打扮一下,就是一个佝偻老太太,别人也没有怀疑。
就这样,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三年灾荒终于艰难的度过。
虽然整个县范围内还是有死人,但因为有陈宁静的暗中插手,情况已经比前世好很多,饿死的人也少了一大半。
至于说外面其他地方的人,还是和原来差不多的情况,这个陈宁静就真的鞭长莫及了,只能遗憾放弃。
村里人因为陈大伯大队长的极力争取,以及几位老人不遗余力的劝说和动员,都听了话,家里也都或多或少存了粮食。
再有陈宁静偷偷开的挂,村里没有一个人饿死。
也是因着这件事,陈大伯和几位老人在村里的威望更高,陈大伯开展工作也更加轻松,也算是善有善报。
陈宁静还是个学生,学习自然是她最重要的任务了,她只管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都有家里人替她安排好。
陈宁静除了那三年出过几次手,其他时候都在安安静静当着一个普通的聪明小孩。
她按部就班的学习,跳级,同时暗暗带动家里人一起走上卷王之路,一家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看的其他人羡慕不已。
喜欢快穿,我靠功德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