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布票还没发,她家烟囱冒绸烟-《重生1958,扛枪打猎带富全村》

  清晨的霜雪还没化透,靠山屯的青石板路上蒙着层白霜,炊烟像细绳子似的从各家烟囱里钻出来。

  井台边的老槐树下,刘老三蹲在石墩上,冻得搓着手,唾沫星子飞得比麻雀还高:

  “昨儿后半夜我起夜,瞧见林家灶房窗户缝里透出亮,你们猜怎么着?那蒸笼掀开时,飘出来的不是棉絮热气,是块红绸子角儿!水红水红的,比大姑娘的嘴还艳!”

  “瞎说什么呢!”挑水的二柱子拧着水桶皱眉,“林家闺女最实在,哪能做那号事?”

  赵铁山不知什么时候晃过来,双手插在磨得起球的棉袄兜里,嘴角扯出个冷笑:

  “统购布票这月十五才发,她倒先穿起绸缎了?前儿我去供销社盘库,上月进的绸子少了两匹……”

  他故意顿了顿,目光扫过围过来的人群,“你们说,巧不巧?”

  这话像块热炭扔进冰水里,炸开一片抽气声。

  王婶攥着菜篮子凑过来:“铁山兄弟可不敢乱讲,英子姑娘帮我家改了冬衣,那布摸着比供销社的粗布软和……”

  “软和?”赵铁山从怀里摸出半块碎布甩在井沿,“这是我在林家后墙根捡的,你们闻闻……”

  他捏着布角凑到王婶鼻尖,“有股子药味!保不准是拿药泡了旧布充新绸!”

  碎布上的淡香飘进人群,老石匠刚要开口,被族老扯住袖子:“老哥哥,你前日还夸林家砖窑烧得好,可这偷布的事……”

  消息像滚雪团似的往各家各户钻。

  林英正蹲在灶房给娘煎药,听见院外传来“偷布”“投机倒把”的碎语,药勺在陶罐沿上轻轻一磕,眼底掠过冷光——

  赵铁山这招她早料到,只是没想到会拿绸子做文章。

  她扫了眼墙角用草席盖着的三盆棉絮,嘴角勾起抹笑:“正好,该让他们看看,什么叫靠山屯的新本事。”

  午后的阳光刚爬上东墙,林家院门“吱呀”一声敞开。

  林英站在台阶上,身后是抱着三盆棉絮的招娣,小栓攥着个火折子往她手里塞。

  院外挤着的妇女们你推我搡地涌进来,赵铁山缩在最后头,指尖掐得掌心发疼。

  “都围近些。”林英拍了拍招娣怀里的木盆,“这三盆棉絮,第一盆是野山棉,第二盆是咱们往年纺的粗棉,第三盆……”

  她掀开草席,雪一样白的棉絮在阳光下泛着丝光,“是我在北岭试种的新棉种,七日抽枝,半月结桃。”

  火折子“噌”地窜起蓝焰,林英将野棉往里一丢。

  “噼啪!”棉絮炸出黑烟,焦味刺得人直揉眼睛。

  第二盆粗棉燃得慢些,却也冒起灰烟。

  轮到第三盆时,火焰“腾”地变成清亮的橘色,棉絮像灯芯似的慢慢化尽,只余下一小撮薄灰。

  “野棉杂质多,烧起来呛人;粗棉纤维短,穿半年就发硬。”林英展开一匹叠得方方正正的白布,“这新棉纤维长半寸,缩水少两成,孙师傅用它裁的衣……”她转头看向挤在人群里的孙裁缝,“您说说,穿三年走不走样?”

  孙裁缝慌忙往前挤,山羊胡抖得像秋草:“走啥样!我做了四十年衣裳,头回见这等好料!针脚都省了三分力,前儿给招娣做的红袄,那线脚密得跟绣的似的!”

  他掏出块裁剩的布角,往自己脑门儿上一贴,“你们瞧这软和劲儿,比县城百货楼的细棉布还强!”

  人群里炸开一片惊叹。

  王婶凑过去摸了摸,扭头冲赵铁山喊:“铁山兄弟,你说的绸子角儿,莫不是把这新棉布看错了?”

  赵铁山脸色青得像冻坏的茄子,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他挤开人群往外走,鞋跟踢到门槛“哐当”一声——

  林英家的“暖衣互助簿”正摊在院角的石桌上,墨迹未干的账目里,“林家上交猎物”那栏明明白白写着:

  鹿皮五张、野猪两头、灰鼠皮二十张,工分合计一千二百八,足够兑换十匹布票,还余下两张鹿皮票。

  他摔门进了自家土屋,账本“啪”地砸在炕桌上。

  烛火忽明忽暗,窗纸“窸窸窣窣”响——刘老三扒在窗台上,手里攥着半块烤红薯,正是林家前日回赠的。

  赵铁山抄起顶门棍冲过去,刘老三“嗷”一嗓子窜进雪堆,红薯滚进了草垛:“铁山哥,我就是……就是想看看英子姑娘家的账是不是真的……”

  夜色漫上山梁时,花婶裹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来了。

  她怀里抱着个蓝布包袱,掀开时露出七八件旧衣,袖口磨得透亮,领口沾着奶渍:“英子,这些还能改吗?我家二丫腊月要嫁,想给她做件里衬……”

  林英捏起件破得只剩前片的夹袄,指尖在布面上轻轻一按——这布是两年前的粗棉,早硬得像纸板。

  她抬眼冲花婶笑:“婶子明早来拿。”

  后半夜,玉坠空间的寒潭边,林英将旧布浸进潭水。

  灵水漫过布面时,硬邦邦的纤维渐渐软和,污渍像被风卷走的云,淡得没了痕迹。

  次日清晨,花婶接过改好的里衬,手指抚过双层压边的接缝:“这针脚……比新布还瓷实!”

  “再给您包点防蛀香草。”林英将一小包晒干的艾草塞进她手里,“孩子穿得体面,心才不矮。”

  花婶的眼泪“啪嗒”砸在布上:“我接生过三十多个娃,头回觉得,当娘的也能挺起腰。”

  陈默是在晌午来的,他抱着个蓝布裹的本子,发梢沾着雪粒:“我抄了些纺织改良的法子,北坡的草木灰含钾高,或许能代替碱料脱脂……”

  林英翻开本子,扉页上的小楷清清爽爽:“若试种成功,可建村办纺坊。”

  翻到“土法脱脂”那页,红笔圈着三种替代材料,旁边附注:“草木灰水需熬煮三刻,滤渣后晾至温。”

  窗外传来“咚咚”的斧凿声。

  她抬眼望去,孙裁缝正带着两个徒弟在院外量木料,老石匠蹲在旁边划墨线,斧子砍在树干上的脆响惊得枝桠抖落雪团,落在新搭的木架上——

  那是三间木棚的地基,正四平八稳地扎在雪地里。

  山梁上的风更紧了。

  赵铁山缩在背风处,从怀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县城刚送来的“禁止私人纺织”草案,边角被他捏得发毛。

  他望着山坳里那片热闹的灯火,忽然想起昨夜的梦:

  自己穿着露棉絮的破袄跪在雪地,林建国、招娣、小栓穿着红袄从他头顶跨过,袄上的梅花绣得活灵活现,像团火烧在他心口。

  孙裁缝的徒弟抡起大锤砸下,木桩“咚”地扎进冻土。

  林英望着院外的木架,指尖轻轻敲了敲陈默的本子——明天,该去北岭看看新棉的苗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