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老骥伏枥-《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时间拨回到一个时辰以前。

  秦府门口,身穿朝服的秦朗整了整帽冠,迈出了府门。

  快步走到车驾旁,正欲上车,余光却是扫见一人的身影。

  那人身材高大,面容清秀,似不到弱冠之年。

  秦朗很快认出了他,但碍于身份还是开口问道:“你是何人?”

  那人微笑着拜礼道:“在下大将军府军师祭酒,钟会,钟士季。”

  “何事?”秦朗随口问着,身上的动作却没停下,微微躬身登上马车。

  虽知道对方是大将军身旁的红人,但此时他着急进宫,不便与其过多交谈。

  “秦公留步。”

  见秦朗已经上了车作势要走,钟会大胆地上前拦在马车前,“在下有要事知会秦公。”

  闻言,秦朗撩开了车帘,他忽然想到,对方大清早来府门口拦他的车驾,想必是有极为重要的事。

  “说吧,尽快。”秦朗放下车帘,在车内坐定,维持着上位者的姿态。

  车外传来钟会的声音:“烦请秦公先将下人屏退。”

  “你...”

  秦朗下意识地想要喝骂这种无礼的行为,转念一想还是朝着车夫挥挥手:“先回府等候。”

  很快,府门外只剩下车上的秦朗和车外的钟会两人。

  钟会余光扫视一圈,这才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不瞒秦公,昨日我大将军府也收到了前线的军报。”

  秦朗愣了一下。

  他还当是什么事呢,大将军府知道不是正常嘛。

  还没等他开口说点什么,钟会又说道:

  “事不宜迟,在下就简明扼要地说吧。”

  “大将军此刻人在长安,就算他已经得知此事也无法马上回朝。”

  “然而今日的朝会,必然会有人争取中军南征统帅之权....秦公心中可有应对之法?”

  闻言,秦朗暗自思忖。

  这个问题其实他也想到了。

  如今庙堂的局势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短时间很难打破。

  想要寻求突破,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军功。

  此番东吴来犯,正是一个能快速提高威望,可遇而不可求的契机。

  秦朗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就拿自己来说,他是这四人之中军功最少,名望最低的。

  昨夜他辗转反侧,一直在思考到底要不要请命出征。

  不过到了后半夜,他终于是想通了。

  自己的能耐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的事。

  出征这事是把双刃剑,胜了功成名就,败了一落千里。

  他此时的想法是,今日朝会上定要死死挺住,至少要拖到奉明回来,不能让士族们再度染指兵权。

  短暂沉默后,秦朗开口问道∶“所以,钟君有何指教?”

  “在下不过大将军府幕僚,岂敢指教秦公。”

  钟会笑了笑,从袖口拿出一封书信。

  “秦公请看,此乃大将军亲笔所书,星夜加急从长安送回来的。”

  秦朗神色一惊,猛然拉开车帘,竟是脱口而出:“奉明已知悉前线战报?”

  “正是。”钟会面不改色:“大将军手下的校事可不是白养的。”

  对于这番说辞秦朗半信半疑,直到他接过书信打眼一瞧后,才确信了真伪。

  “大将军这字是该好好练练了。”

  秦朗眉头舒展,原本严肃的表情消失不见。

  或许是被这略显可爱的字体逗乐了,也或许是收到信后,心中多了一份踏实。

  秦朗接着往下读,眉头先是不由得皱起,随即表情又变得豁然开朗。

  “妙!”他当即赞道,“论天马行空,还得是大将军。”

  以前秦朗就在朝中,或是在先帝口中听说过夏侯献的各种战绩。

  无论是火烧巢湖还是智取辽东,都无不展露着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虽然手中的这份信里只是一个初步战略而且很简单,但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补救时间差,就说明他非常人也。

  秦朗心情很好,有了这份书信他在朝堂上便有了底气。

  即便是有人执意掌军,他也可用此信为由,死死捏住手中的半块虎符。

  目前大魏最具含金量的两块虎符分别掌握在夏侯献和秦朗手中。

  夏侯献的那半块自不必说,只要与天子手中的半块合并,便可统率天下兵马。

  而秦朗手中的这块虽没有那般全面,但也足够统率中军了。

  秦朗收起书信把它放入袖口,接着看向钟会:“有劳钟君了。”

  “不敢当。”钟会拱手:“皆是在下分内之事。”

  秦朗唤了一声后,放下车帘,不多时马蹄声和车轮声响起。

  钟会面带笑容拱手恭送,直到秦朗的车驾远去。

  心道∶明公这字是要好好练练了。

  ........

  回到眼前的太极殿。

  在司马懿点头承认此信确实出自大将军之手后,群臣再一次陷入沉默。

  秦朗看向司马懿:“太尉公,我听闻您前些日子病了,病得还很严重。”

  “大病初愈,应当保重身体,让太尉拖着病躯劳师远征,不单单是我,想必群臣、陛下和太后都会于心不忍的。”

  没等司马懿说些什么,他从对方手中拿回书信,直接看向上位:

  “陛下,大将军令我中军今日便开始动员,最快明日午未时集结完毕,随后派出一员将领率军队南下宛城。”

  “大将军会从长安直接南下,经武关前往宛城与大军汇合。”

  “如此一来,便不会耽误我大军进军的速度。”

  还能这么操作?

  大殿内顿时响起群臣们交头接耳的嘀咕声。

  曹芳试着抬高音量问道:“那应当派哪位将军前去呢,还是说卫将军亲自前往?”

  方才的那封信他只是大致浏览了一遍,并不看得仔细。

  秦朗马上回道:“回禀陛下,大将军在信中已经言明,此番要让骠骑将军(张合)作为副统帅,率领中军南下宛城。”

  他的话音落下,明显能感觉到身子侧前方的两人微微一动。

  身前的车骑将军赵俨不动声色,眯起眼睛捋须而立。

  今日大将军不在,赵俨身前,处于武将列最前端的那人正是骠骑将军张合。

  今年七十五岁的他,不到弱冠之年就从军入伍,数十年来大小战功无数,论军功本朝无人能出右。

  当年司马懿还在装病不肯出仕时,张合就已经随曹操在张辽的指挥下,在白狼山大放异彩了。

  而且张合曾经也在荆州掌军数年,经验不比司马懿差。

  精明的朝臣们此刻都能看出,大将军此番甘当做绿叶,而真正的统帅之位正是要给这位功勋老将。

  “骠骑将军年纪比太尉公还要年长许多,朕担心...”

  曹芳想了想没再多说下去,最终只有一句话:“老将军可愿领军前往?”

  事发突然,张合也从未预料到,但他却并未犹豫。

  只见他出列拱手道:“身为将军,自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老臣愿往!”

  “可是...”突然有人提出疑问:“大将军手中只有一半的虎符,他不回洛阳如何能拿到陛下手中的一半呢?”

  这时,卫尉辛毗说道:“启禀陛下,老臣愿随军持虎符前往宛城。”

  “这..可行吗?”曹芳开始理不清头绪了,焦急的向群臣轻声询问。

  心向太尉的那些朝臣们一看,九卿之一的辛毗竟然公开支持大将军,这可有点不太妙啊。

  终于,又有人几人站了出来。

  “臣以为,辛公前往,可行。”开口的是少府王肃。

  曹芳微微点头,看向另外几人。

  太常羊耽:“臣附议。”

  大司农桓范:“臣附议。”

  一时间,九卿中的四位都表达了态度。

  短暂的沉默后,又是一道声音响起。

  “臣附议。”

  开口的竟是河南尹杜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