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暂时解除,但沈桂兰知道,这绝非长久之计。
靠顾长山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她需要盟友。
次日清晨,她将村里五户以刺绣闻名,却同样被生计所迫的妇人召集到了村口的晒谷场上。
“各位婶子、嫂子,”沈桂兰开门见山,“我沈桂兰想成立一个绣坊,专做‘山货绣礼盒’。但仅凭我一人之力,远远不够。”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或怀疑、或期待的脸。
“我在此立下‘绣约’:每户每月,只需按图样交予我两幅绣面,无需你们承担任何成本。作为交换,我每月付给你们五斤上好的山货,可以是茯苓,也可以是黄精,由顾长山大哥亲自采办、统一运送。”
“所得利润,我与顾大哥只取三成,剩下的七成,全部分给参与的姐妹们!”
三七分账!
妇人们的眼睛瞬间亮了!
她们平日里做绣活,累死累活,也不过换几个铜板。
如今,只需动动针线,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山货,还能分红!
这等好事,哪里去找?
“桂兰,你说的是真的?”李家嫂子激动地问。
“我沈桂兰,以我爹娘的名义起誓!”
“好!我加入!”
“我也加入!”
一时间,群情激昂。
这不仅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一份尊严,一份希望。
“桂兰绣坊”,在清晨的阳光下,初具雏形。
绣坊的生意走上了正轨,但沈桂兰很快发现了新的瓶颈——上等的绣线,价格昂贵且极难获得。
这天深夜,顾长山却带着她走进了后山的深处。
他拨开一片茂密的蕨类植物,露出下面一丛缠绕在古树上的奇特藤蔓。
在月光下,这些藤蔓竟散发着幽幽的、如水波般的蓝色微光。
“这是‘夜光藤’,”顾长山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只在月圆之夜的子时才会发光,山里独此一处。它的藤心晒干捻成线,韧性极佳,且自带微光。”
沈桂兰伸出手,轻轻触摸那藤蔓,指尖传来一丝清凉。
她仿佛看到了无数种可能,无数种前所未见的绣品样式。
这,是上天赐予的宝物!是她桂兰绣坊独一无二的招牌!
那一夜,她没有睡。
她就着月光,用这天然的“夜光藤”线,连夜绣出了一幅《藤月图》。
画面上,幽蓝的藤蔓缠绕着一轮皎洁的明月,那蓝色光晕在黑色的绸缎上流转,如梦似幻,美得令人窒息。
这幅《藤月图》,成了桂兰绣坊的镇坊之宝,也成了清水镇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绣坊声名鹊起,顾长山负责的山货和运输也愈发稳定。
一日,他从县城办完事回来,却没像往常一样带来山货或是布料。
他递给沈桂兰的,是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旧麻布。
布料呈暗黄色,上面用一种极其古怪的针法,绣着一些杂乱无章、看似毫无意义的线条和符号。
针脚粗劣,构图混乱,像是孩童的涂鸦。
“这是什么?”沈桂兰有些疑惑。
顾长山的面色异常凝重,他压低声音:“我在县衙废弃的档案堆旁捡到的。你看看这针法,像不像你提过的某种失传的‘暗绣’?”
沈桂兰接过麻布,指尖触碰到那些凸起的线条时,心中猛地一震。
别人看,这是涂鸦。
可在她这个浸淫绣艺十几年的人眼中,这哪里是什么针法!
这分明是一种用刺绣作为伪装的密码!
前一夜,她为了研究古籍中的一种双面异色绣,恰巧见过类似的范例。
她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
她将麻布平铺在灯下,脑中飞速将那些线条、符号与记忆中的破译法一一对应。
一个点代表一亩,一条曲线代表河流,一个方块代表村落……
一炷香后,当她将所有符号在心中还原成一幅完整的图像时,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她手中的,根本不是什么刺绣图样。
这是一份……一份将清水镇周边上万亩良田虚报、侵吞的铁证!
而图上那个用朱砂红线绣出的、代表最终受益人的标记,赫然是清水镇县尉——钱掌柜的亲姐夫——的私印图样!
沈桂兰抬起头,看向顾长山,眼中再无半分平日的沉静,只剩下惊涛骇浪。
靠顾长山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她需要盟友。
次日清晨,她将村里五户以刺绣闻名,却同样被生计所迫的妇人召集到了村口的晒谷场上。
“各位婶子、嫂子,”沈桂兰开门见山,“我沈桂兰想成立一个绣坊,专做‘山货绣礼盒’。但仅凭我一人之力,远远不够。”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或怀疑、或期待的脸。
“我在此立下‘绣约’:每户每月,只需按图样交予我两幅绣面,无需你们承担任何成本。作为交换,我每月付给你们五斤上好的山货,可以是茯苓,也可以是黄精,由顾长山大哥亲自采办、统一运送。”
“所得利润,我与顾大哥只取三成,剩下的七成,全部分给参与的姐妹们!”
三七分账!
妇人们的眼睛瞬间亮了!
她们平日里做绣活,累死累活,也不过换几个铜板。
如今,只需动动针线,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山货,还能分红!
这等好事,哪里去找?
“桂兰,你说的是真的?”李家嫂子激动地问。
“我沈桂兰,以我爹娘的名义起誓!”
“好!我加入!”
“我也加入!”
一时间,群情激昂。
这不仅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一份尊严,一份希望。
“桂兰绣坊”,在清晨的阳光下,初具雏形。
绣坊的生意走上了正轨,但沈桂兰很快发现了新的瓶颈——上等的绣线,价格昂贵且极难获得。
这天深夜,顾长山却带着她走进了后山的深处。
他拨开一片茂密的蕨类植物,露出下面一丛缠绕在古树上的奇特藤蔓。
在月光下,这些藤蔓竟散发着幽幽的、如水波般的蓝色微光。
“这是‘夜光藤’,”顾长山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只在月圆之夜的子时才会发光,山里独此一处。它的藤心晒干捻成线,韧性极佳,且自带微光。”
沈桂兰伸出手,轻轻触摸那藤蔓,指尖传来一丝清凉。
她仿佛看到了无数种可能,无数种前所未见的绣品样式。
这,是上天赐予的宝物!是她桂兰绣坊独一无二的招牌!
那一夜,她没有睡。
她就着月光,用这天然的“夜光藤”线,连夜绣出了一幅《藤月图》。
画面上,幽蓝的藤蔓缠绕着一轮皎洁的明月,那蓝色光晕在黑色的绸缎上流转,如梦似幻,美得令人窒息。
这幅《藤月图》,成了桂兰绣坊的镇坊之宝,也成了清水镇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绣坊声名鹊起,顾长山负责的山货和运输也愈发稳定。
一日,他从县城办完事回来,却没像往常一样带来山货或是布料。
他递给沈桂兰的,是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旧麻布。
布料呈暗黄色,上面用一种极其古怪的针法,绣着一些杂乱无章、看似毫无意义的线条和符号。
针脚粗劣,构图混乱,像是孩童的涂鸦。
“这是什么?”沈桂兰有些疑惑。
顾长山的面色异常凝重,他压低声音:“我在县衙废弃的档案堆旁捡到的。你看看这针法,像不像你提过的某种失传的‘暗绣’?”
沈桂兰接过麻布,指尖触碰到那些凸起的线条时,心中猛地一震。
别人看,这是涂鸦。
可在她这个浸淫绣艺十几年的人眼中,这哪里是什么针法!
这分明是一种用刺绣作为伪装的密码!
前一夜,她为了研究古籍中的一种双面异色绣,恰巧见过类似的范例。
她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
她将麻布平铺在灯下,脑中飞速将那些线条、符号与记忆中的破译法一一对应。
一个点代表一亩,一条曲线代表河流,一个方块代表村落……
一炷香后,当她将所有符号在心中还原成一幅完整的图像时,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她手中的,根本不是什么刺绣图样。
这是一份……一份将清水镇周边上万亩良田虚报、侵吞的铁证!
而图上那个用朱砂红线绣出的、代表最终受益人的标记,赫然是清水镇县尉——钱掌柜的亲姐夫——的私印图样!
沈桂兰抬起头,看向顾长山,眼中再无半分平日的沉静,只剩下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