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府的偏厅内,烛火在黄铜灯台上明明灭灭,映得李奇指间的血书泛出暗沉的红光。
张诚垂手立在案旁,听着外面渐起的蝉鸣,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查得如何?” 李奇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回大帅,凉州卫库银亏空十七万两,粮草折损三成。王利龙的私宅搜出金砖十二块,还有三箱从江南运来的云锦 ——”
“这些我不要听。” 李奇将血书按在案上,朱笔在名单上圈出个红圈,“我要知道,那些联名保举王利龙‘清廉如水’的官员,现在都在做什么。”
张诚额头渗出细汗:“前凉州知府周显正在府中烧账本,被咱们的人堵了个正着。还有户曹主事刘默,刚才试图用五千两银票贿赂看守……”
“呵。” 李奇轻笑一声,指尖在名单上重重一划,“把这些‘清廉’的大人都请过来,就说本帅要请教吏治良方。”
半个时辰后,偏厅里挤满了惶恐的官员。
这些人大多是前明降官,袍服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看到案上堆着的金砖和账簿,一个个都垂下了眼皮。
周显的官帽歪在一边,袍角还带着火星灼出的焦痕。
“诸位都是治理地方的老手。” 李奇把玩着那支朱笔,目光扫过众人,“王利龙在凉州卫横行七年,贪墨赈灾粮、克扣军饷,桩桩件件都记在这血书上。你们说,该当何罪?”
人群里响起一阵窸窣的骚动。
刘默上前一步,袖口露出半截玉扳指:“大帅明鉴,王利龙虽罪无可赦,但念在他曾抗击建奴……”
“抗击建奴?” 李奇猛地拍案,案上的茶盏跳起半寸高,“他望风换旗,这也叫抗击建奴?”
周显慌忙跪倒:“大帅息怒!下官等虽有失察之罪,但皆因王利龙手段隐蔽……”
“隐蔽?” 李奇将血书扔到他面前,“郑掌柜用指甲蘸血写了三个月,你们就坐在这总督府里,闻不到牢里的血腥味?”
突然响起瓷器碎裂的脆响,刘默瘫坐在地,怀里的银票散落一地。那些银票上的商号,全是绿水书院明令禁止与官府往来的。
“看来诸位还没明白。” 李奇站起身,窗外的晨光恰好照在他腰间的令牌上,“绿水书院治下,不看你曾是谁的官,只看你有没有刮过民脂。”
张诚推开房门,二十名铁甲侍卫鱼贯而入,半自动步枪的金属部件在晨光中闪着冷光。
侍卫们将账簿分发给众人,每一页都用红笔标着某官某日收受某商多少贿赂。
“周显,你儿子在江南买的宅院,用的是赈灾款里的三千两吧?”
“刘默,你上个月给王利龙送的那对玉如意,现在还在他小妾房里。”
李奇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有个须发斑白的老官突然哭起来:“大帅!我等也是身不由己啊!前明官场皆是如此……”
“所以前明亡了。” 李奇打断他,“从今日起,凉州卫所有官员,不论新旧,一律重新核验。凡有贪腐记录者,抄家问斩。”
这话像惊雷炸响,有人瘫倒,有人哭喊,还有人试图冲向门口,却被侍卫用枪托拦住。
那些曾在旧官场游刃有余的官员们,此刻终于明白,绿水书院带来的不仅是改朝换代,更是要刨了他们赖以为生的根。
“把这些人押下去。” 李奇拿起郑宝贵的血书,指尖轻轻拂过最后那句话,“告诉全城百姓,三日后在校场公开审理王利龙案。另外,传令各州县,凡举报贪腐经查实者,赏银元百个。”
张诚领命欲退,却被李奇叫住。
年轻的大帅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让医官务必救活郑掌柜。告诉他,他要的清明,我李奇给得起。”
校场周围的看台上,百姓们的议论声随着监斩官的声音渐渐平息。当王利龙及其党羽的罪行被一一宣读时,愤怒的咒骂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郑宝贵裹着绷带坐在前排,看着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被押赴刑场,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光亮。
午时三刻,随着令牌抛下,一声锣响,人们一阵惊呼。
李奇站在城楼之上,看着刑场周围扬起的尘土,腰间的令牌在风中轻轻晃动。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北方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 “王利龙” 在等着被清算,还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他能否真的带来不一样的世道。
青州府绿水书院办事点的院坝里,夕阳把最后一缕金辉洒在晒谷场上的粮囤上。
刚忙完流民分地登记的周砚,擦着额角的汗,端起粗瓷碗猛灌了口凉茶,喉结滚动的声响在晚风里格外清晰。
“这才半个月,流民里竟有三十多户主动要申领农具,说要种晚稻!” 他把碗往石桌上一放,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
“换在前年,别说种地,能活着逃到青州就不错 —— 那会儿官府征粮连种子都要刮走,哪像现在,大帅的新政里,连耕牛都给贷着用。”
坐在对面的苏先生放下手里的《新政要义》,指尖在 “轻徭薄赋,吏治公开” 那行字上轻轻点了点。
“你只看见流民肯种地,没看见背后的门道。上个月咱们查青州县丞的旧账,查出他私吞了三年的水利款,若不是大帅下了死令,凡贪腐者无论官阶一律查办,这水渠哪能这么快修通?没水,流民敢种稻?”苏先生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正蹲在旁边清点户籍册的李满囤突然接话,手上的老茧蹭得纸页沙沙响:“苏先生说得对!我老家在河间府,前明时里正收税,一两银子能给你算出三两的‘损耗’。现在倒好,村里的公示栏上,每亩地交多少粮、留多少种子,写得明明白白,连衙役下乡都带着文书,敢多要一文钱,百姓就能直接递状子到书院办事处 —— 这不是新政好,是大帅真把‘不刮民脂’当回事!”
周砚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展开是张油墨印的告示,上面印着李奇的亲笔批示:“凡书院治下,官吏任免需公示三日,接受百姓质询;赈灾款物需逐笔登记,留存百姓签字凭据。”
“你看这个,” 他指着批示旁的朱砂印,声音压低了些,“前些天有个从顺天府投降来的通判,说‘官威不可失’,不肯把自己的俸禄公示,结果第二天就被张诚大人请去‘问话’—— 现在他不仅把俸禄贴在衙门口,连自家收了多少礼、退了多少礼,都写得清清楚楚。”
苏先生轻轻笑了,拿起茶碗抿了口:“那些旧官总觉得‘官管民’是天经地义,忘了大帅常说的‘官是百姓养的,不是骑在百姓头上的’。咱们绿水书院跟着大帅这么多年,从南方到北方,打的不仅是建奴,更是那些吸百姓血的旧规矩。你看这青州府,现在百姓见了咱们书院的人,不再是躲着走,而是主动拉着说收成 —— 这就是对新政最好的认头。”
话音刚落,院门口忽然传来脚步声,是邻村的王大娘提着个布兜进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玉米饼:“周小哥、苏先生,尝尝俺家的新玉米!俺家二小子昨天领了农具,说要跟着你们学种新稻,俺老婆子也没啥谢的,就蒸了点饼子……”
周砚连忙起身接过来,刚要推辞,王大娘已经把布兜往他手里塞:“别客气!要不是大帅的新政,俺家早饿死了,哪能有新玉米吃?你们跟着大帅干好事,俺们百姓也得记着好!”
看着王大娘走远的背影,李满囤摸着手里的户籍册,忽然叹道:“其实咱们支持的不是啥‘新政’,是大帅真能让百姓活下去、活得好。就像苏先生常说的,绿水书院的人,这辈子就认‘还天下清明’这六个字 —— 大帅在前面扛着,咱们在后面推着,总能把那些旧规矩、坏官儿,全给扫干净!”
石桌上的茶还冒着热气,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落在告示上,李奇的批示在暮色里,像一行烧得滚烫的誓言。
张诚垂手立在案旁,听着外面渐起的蝉鸣,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查得如何?” 李奇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回大帅,凉州卫库银亏空十七万两,粮草折损三成。王利龙的私宅搜出金砖十二块,还有三箱从江南运来的云锦 ——”
“这些我不要听。” 李奇将血书按在案上,朱笔在名单上圈出个红圈,“我要知道,那些联名保举王利龙‘清廉如水’的官员,现在都在做什么。”
张诚额头渗出细汗:“前凉州知府周显正在府中烧账本,被咱们的人堵了个正着。还有户曹主事刘默,刚才试图用五千两银票贿赂看守……”
“呵。” 李奇轻笑一声,指尖在名单上重重一划,“把这些‘清廉’的大人都请过来,就说本帅要请教吏治良方。”
半个时辰后,偏厅里挤满了惶恐的官员。
这些人大多是前明降官,袍服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看到案上堆着的金砖和账簿,一个个都垂下了眼皮。
周显的官帽歪在一边,袍角还带着火星灼出的焦痕。
“诸位都是治理地方的老手。” 李奇把玩着那支朱笔,目光扫过众人,“王利龙在凉州卫横行七年,贪墨赈灾粮、克扣军饷,桩桩件件都记在这血书上。你们说,该当何罪?”
人群里响起一阵窸窣的骚动。
刘默上前一步,袖口露出半截玉扳指:“大帅明鉴,王利龙虽罪无可赦,但念在他曾抗击建奴……”
“抗击建奴?” 李奇猛地拍案,案上的茶盏跳起半寸高,“他望风换旗,这也叫抗击建奴?”
周显慌忙跪倒:“大帅息怒!下官等虽有失察之罪,但皆因王利龙手段隐蔽……”
“隐蔽?” 李奇将血书扔到他面前,“郑掌柜用指甲蘸血写了三个月,你们就坐在这总督府里,闻不到牢里的血腥味?”
突然响起瓷器碎裂的脆响,刘默瘫坐在地,怀里的银票散落一地。那些银票上的商号,全是绿水书院明令禁止与官府往来的。
“看来诸位还没明白。” 李奇站起身,窗外的晨光恰好照在他腰间的令牌上,“绿水书院治下,不看你曾是谁的官,只看你有没有刮过民脂。”
张诚推开房门,二十名铁甲侍卫鱼贯而入,半自动步枪的金属部件在晨光中闪着冷光。
侍卫们将账簿分发给众人,每一页都用红笔标着某官某日收受某商多少贿赂。
“周显,你儿子在江南买的宅院,用的是赈灾款里的三千两吧?”
“刘默,你上个月给王利龙送的那对玉如意,现在还在他小妾房里。”
李奇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有个须发斑白的老官突然哭起来:“大帅!我等也是身不由己啊!前明官场皆是如此……”
“所以前明亡了。” 李奇打断他,“从今日起,凉州卫所有官员,不论新旧,一律重新核验。凡有贪腐记录者,抄家问斩。”
这话像惊雷炸响,有人瘫倒,有人哭喊,还有人试图冲向门口,却被侍卫用枪托拦住。
那些曾在旧官场游刃有余的官员们,此刻终于明白,绿水书院带来的不仅是改朝换代,更是要刨了他们赖以为生的根。
“把这些人押下去。” 李奇拿起郑宝贵的血书,指尖轻轻拂过最后那句话,“告诉全城百姓,三日后在校场公开审理王利龙案。另外,传令各州县,凡举报贪腐经查实者,赏银元百个。”
张诚领命欲退,却被李奇叫住。
年轻的大帅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让医官务必救活郑掌柜。告诉他,他要的清明,我李奇给得起。”
校场周围的看台上,百姓们的议论声随着监斩官的声音渐渐平息。当王利龙及其党羽的罪行被一一宣读时,愤怒的咒骂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郑宝贵裹着绷带坐在前排,看着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被押赴刑场,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光亮。
午时三刻,随着令牌抛下,一声锣响,人们一阵惊呼。
李奇站在城楼之上,看着刑场周围扬起的尘土,腰间的令牌在风中轻轻晃动。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北方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 “王利龙” 在等着被清算,还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他能否真的带来不一样的世道。
青州府绿水书院办事点的院坝里,夕阳把最后一缕金辉洒在晒谷场上的粮囤上。
刚忙完流民分地登记的周砚,擦着额角的汗,端起粗瓷碗猛灌了口凉茶,喉结滚动的声响在晚风里格外清晰。
“这才半个月,流民里竟有三十多户主动要申领农具,说要种晚稻!” 他把碗往石桌上一放,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
“换在前年,别说种地,能活着逃到青州就不错 —— 那会儿官府征粮连种子都要刮走,哪像现在,大帅的新政里,连耕牛都给贷着用。”
坐在对面的苏先生放下手里的《新政要义》,指尖在 “轻徭薄赋,吏治公开” 那行字上轻轻点了点。
“你只看见流民肯种地,没看见背后的门道。上个月咱们查青州县丞的旧账,查出他私吞了三年的水利款,若不是大帅下了死令,凡贪腐者无论官阶一律查办,这水渠哪能这么快修通?没水,流民敢种稻?”苏先生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正蹲在旁边清点户籍册的李满囤突然接话,手上的老茧蹭得纸页沙沙响:“苏先生说得对!我老家在河间府,前明时里正收税,一两银子能给你算出三两的‘损耗’。现在倒好,村里的公示栏上,每亩地交多少粮、留多少种子,写得明明白白,连衙役下乡都带着文书,敢多要一文钱,百姓就能直接递状子到书院办事处 —— 这不是新政好,是大帅真把‘不刮民脂’当回事!”
周砚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展开是张油墨印的告示,上面印着李奇的亲笔批示:“凡书院治下,官吏任免需公示三日,接受百姓质询;赈灾款物需逐笔登记,留存百姓签字凭据。”
“你看这个,” 他指着批示旁的朱砂印,声音压低了些,“前些天有个从顺天府投降来的通判,说‘官威不可失’,不肯把自己的俸禄公示,结果第二天就被张诚大人请去‘问话’—— 现在他不仅把俸禄贴在衙门口,连自家收了多少礼、退了多少礼,都写得清清楚楚。”
苏先生轻轻笑了,拿起茶碗抿了口:“那些旧官总觉得‘官管民’是天经地义,忘了大帅常说的‘官是百姓养的,不是骑在百姓头上的’。咱们绿水书院跟着大帅这么多年,从南方到北方,打的不仅是建奴,更是那些吸百姓血的旧规矩。你看这青州府,现在百姓见了咱们书院的人,不再是躲着走,而是主动拉着说收成 —— 这就是对新政最好的认头。”
话音刚落,院门口忽然传来脚步声,是邻村的王大娘提着个布兜进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玉米饼:“周小哥、苏先生,尝尝俺家的新玉米!俺家二小子昨天领了农具,说要跟着你们学种新稻,俺老婆子也没啥谢的,就蒸了点饼子……”
周砚连忙起身接过来,刚要推辞,王大娘已经把布兜往他手里塞:“别客气!要不是大帅的新政,俺家早饿死了,哪能有新玉米吃?你们跟着大帅干好事,俺们百姓也得记着好!”
看着王大娘走远的背影,李满囤摸着手里的户籍册,忽然叹道:“其实咱们支持的不是啥‘新政’,是大帅真能让百姓活下去、活得好。就像苏先生常说的,绿水书院的人,这辈子就认‘还天下清明’这六个字 —— 大帅在前面扛着,咱们在后面推着,总能把那些旧规矩、坏官儿,全给扫干净!”
石桌上的茶还冒着热气,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落在告示上,李奇的批示在暮色里,像一行烧得滚烫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