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劝君少骂秦始皇-《大秦之迎娶诸子百家》

  函谷关内。

  在军营的帐篷之内,一张圆桌旁围坐着三人,他们正轻松地交谈着。

  杨端和目光炯炯,望着对面的两位青年,赞道:“两位不愧是蒙武将军之后。

  英姿勃发,气宇轩昂。

  想当年,我与你们的祖父并肩作战时,也不过比你们年长些许,我深信,未来的你们,成就定不会逊色于你们的祖父蒙骜。”

  蒙毅谦逊地回应:“多谢将军夸赞。

  此次进攻赵国,我与兄长尚需将军多多指教,毕竟,我们在战场上的经验尚浅。”

  蒙恬点头附和:“正是如此,将军乃我大秦最富战斗经验的将领之一,临行前,父亲还多次叮嘱我们,要向将军虚心学习。”

  杨端和闻言,笑着摇了摇头:

  “你们的父亲才能非凡,绝不亚于我。

  我所能教授的,或许并不多,但如果你们不嫌弃,我愿在战场上略尽绵薄之力。”

  蒙恬与蒙毅连忙谦逊道:“岂敢岂敢。”

  杨端和抚摸着胡须,眼神中满是欣赏:

  “真是后生可畏啊!

  不过,本将有一事不明,蒙毅小将军一向伴君左右,此番为何也被派往前线?”

  蒙恬转向蒙毅,眼中同样充满好奇:

  “不仅将军疑惑,我也甚感好奇。

  听闻此次是你主动请缨,要来战场的?”

  蒙毅坚定地点头:“正是。”

  蒙恬不解地问:“你自幼便有拜相之志。

  又怎会甘愿投身战场?再者,王上对你向来器重,他又怎会舍得让你前来?”

  蒙毅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道:“我小时文和武都学了一点,带兵打仗,虽比不上大哥,但也不会差太多,而今大秦正值用人之际。

  急需战将,待天下太平。

  敌人尽除,我自当回归朝堂,王上此举,意在磨砺我,故而我也欣然接受。”

  蒙恬闻言,感慨万分:

  “哎,王上对我们蒙家真是恩重如山。

  自祖父以来,蒙家便备受大秦重用。

  这份恩情,我们唯有以死相报。”

  蒙毅闻言,眼神深邃:“大哥所言极是,忠于王上是我们的本分,但王上终有老去的一天,百年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杨端和看向两人,明白两人的意思。

  蒙恬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效忠长公子。”

  蒙毅疑惑地问道:“为何?”

  蒙恬解释道:

  “王上的心中,始终只有长公子。

  再者,长公子对我们蒙家也极为重视,士为知己者死,我们蒙家自然全力支持长公子。”

  蒙毅点头赞同:

  “不错,与我所想不谋而合。

  大将军认为呢?”

  杨端和亦笑道:“本将亦是如此。”

  此时,帐外传来通报:“长公子到……”

  三人闻言,连忙起身。

  扶苏步入帐内,李信紧随其后。

  三人恭敬行礼,扶苏摆手笑道:

  “免礼吧,来,一起坐下。”

  杨端和面露迟疑:

  “我们与长公子同坐,恐有不妥吧?”

  扶苏爽朗一笑:“有何不妥?

  你们都是我信任之人,坐下吧。

  我有要事要与你们商议。”

  杨端和躬身行礼,道:

  “公子,有何吩咐?”

  扶苏面色凝重,缓缓开口:

  “方才接到父王的诏令,攻陷赵国之后。

  宗室与贵族子弟,一个不留。”

  杨端和神色坚定,回应道:

  “遵命,末将定当严格执行王命。”

  李信闻言,愤慨地说道:

  “理应如此,留下他们,日后必成大患。

  他们与普通百姓不同。

  百姓与我们并无仇怨,而这些贵族子弟,日后定会伺机而动,成为隐患。”

  蒙恬与蒙毅亦是点头赞同,神色凝重。

  扶苏轻叹一声,眼中流露出不忍:

  “可……这毕竟是鲜活的生命,要屠杀如此众多之人,我心中实在不忍。”

  杨端和劝慰道:“长公子,这些宗室贵族,在其国内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手上不知沾染了多少无辜百姓的鲜血。

  他们身为既得利益者,若不除去,日后必将挑起战乱,届时天下百姓又将遭受多少苦难?

  因此,此次攻陷赵国。

  必须将他们斩草除根,绝不能心慈手软。”

  蒙恬接过话茬,语气坚定:“所言极是。

  其实,除了我秦国。

  其余各国的百姓与奴隶无异,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贵族与士大夫可以随意宰割。

  而我们秦国,相较于他们已是天壤之别。

  至少秦国的百姓可以选择耕种或从军,通过军功与劳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诸国的百姓,却永远被禁锢在底层,毫无翻身之机,这也是为什么总有诸国百姓逃往秦国,诸多人才也纷纷投靠秦国的原因。”

  扶苏再次将目光投向李信与蒙毅。

  只见他们纷纷点头以示赞同。

  扶苏缓缓回应道:“也罢,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我唯有忍痛牺牲那些人了。”

  言罢,他轻轻拭去眼角挤出的晶莹泪珠,心中默默哀悼着那些即将逝去的生命。

  扶苏暗自思量:

  “人生犹如舞台,演技方为关键。

  为了大秦的千秋伟业。

  这些人必须牺牲。

  彼时,天下尚未一统,除秦国之外,其余诸国即便有机会问鼎中原。

  也不过是仿效商周,行分封之制。

  郡县制的推行阻力重重。

  即便是汉初之时,刘邦坐拥天下,也不得不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权宜之计。

  刘邦深知分封之害,却也无可奈何。

  如果没有分封,后面也不会有七国之乱。

  反观秦始皇,因身体渐渐变差,急功近利。

  加之未能斩草除根,再者秦二世胡亥的肆意妄为,终致帝国崩塌。

  尽管此举将令无数贵族消失。

  却能换来长久的安定。

  倘若如历史所记,放任他们离去,秦国稍有动荡,他们定会卷土重来,兴风作浪。”

  扶苏此时想到,他最崇拜的一个伟人,他曾说过一些对祖龙的看法,至今历历在目:

  “1964年6月24日,伟人在会见外宾时,公开发表了这样的言论:“相较于孔夫子。

  秦始皇的伟业可谓光辉得多。

  孔夫子虽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的理论大多停留在空谈层面,而秦始皇则是一位真正的实践家,他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更进一步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这些制度至今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君主皇帝中,无人能出其右。”

  后来发表:我们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们曾经骂我们是秦始皇,骂的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秦始皇在我们这都算不了什么。

  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

  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镇反时,谁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嘛?

  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他好。

  一派讲他坏,而我支持秦始皇。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