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年代不做老黄牛22-《快穿之我只想寿终正寝》

  经销社门口人流似海,大娘们纷纷拥挤上前,苏玉竹艰难的从里面挤了出来,汗水慌忙从脸颊流了下来。

  她刚从经销社置办了一些棉花以及布,将手上的票据都花光了。

  还幸运买到了2斤牛肉,东西刚买好,却被吸引而来的大娘们堵住了大门。

  可谓是千辛万苦才终于出来,不禁为自己抹了一把心酸泪。

  这个时代真的是物资匮乏,普通家庭基本上一个月只能吃一顿肉菜。

  买肉还需要肉票,怪不得穿越女都要到黑市买肉呢。

  她口袋空空,看来还要多跑几趟山上,去打打猎,做几个陷阱。

  还可以养2个鸡崽,她美滋滋地规划好后续的工作,就打算回去。

  “玉竹姐,今天可算是碰到你了。”赵默琴一脸笑容俏生生的站在身前,她就是上次遭遇人贩子的女孩子。

  “默琴,还挺凑巧的。”

  赵默琴上前抱住我的胳膊,脸上容光焕发,活泼的说:“你好久都没有来看我啦,。”

  自从上次救了赵默琴之后,赵默琴就带着赵家父母特意来感谢她。

  赵家父母心里异常感谢,要不是苏玉竹,他们的女儿真的就要出事了。

  此后,每次她一来县里,似在她身上装了雷达一般,总能找到她的精准位置。

  “你怎么知道我来这里的?是不是你舅舅给你通风报信了。”苏玉竹脸上带着宠溺的语气说道。

  她毕竟是经历了许多个世界,在心理年龄上还是成熟了许多。

  因此,把赵默琴当成自己的妹妹一样对待。

  “玉竹姐,我舅舅要是不告诉我,你是不是就不过来找我了。”

  赵默琴撅着嘴巴,不开心的说着。

  “怎么会呢,我刚准备去你家,看你呢?”

  赵默琴闻言喜笑颜开,

  在赵默琴的热情邀约下,她还是来到了赵家。

  赵默琴家里条件还是挺好的,赵家父母都有工作,他们是双职工。

  赵默琴她爸还是机械厂的副厂长,他妈的话是在妇联工作。

  赵默琴还有一个哥哥在军队,现在已经是营长了。

  赵默琴天天惦记让哥哥以身相许,报答她的救命之恩。

  满心期待着苏玉竹能做她嫂子,可惜她的心愿要落空了。

  赵家就住在厂里修建的楼房,这个年代能住上楼房,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

  她在赵家吃了一顿丰盛的中餐,过后赵默琴他爸告诉我一件事情。

  机械厂马上就要进行招聘岗位人员,面向的是所有的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员。

  她听了眼睛亮了亮,这确实是一件好大好事情。

  她心中也很是疑惑,怎么突然间机械厂要招聘岗位呢?

  上辈子没有那么早。

  其实苏玉竹不知道,这次多亏了宋子越的帮助,厂里出现的机器故障得到了提前的。

  厂里签上了一个大单,急需人手,厂里这才贴了招聘通告。

  她详细的问清楚招聘要求,才急匆匆地赶回村里。

  怎能说因缘巧合。

  她回到村里之后,就火急火燎的赶到了大队长王红兵家里。

  刚刚听到的好消息告诉他,大队长王红兵听到这个消息也高兴得不得了。

  “好,好。”王红兵大口吸了一下烟,桂婶也高兴的忘乎所以。

  村里位置还是比较偏僻,像平时这样的招聘信息,还没等他们知道,就已经招够人了。

  她见状忍不住心里发笑,大队长此时的模样,不复平时的稳重可靠。

  不过也是工作,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说是能改变人的一生的!

  “队长还要通知一下其他人。”她提醒的说。

  大队长王红兵这才回过神来,脸上带着感激的眼神说:“苏知青,这次真的要感谢你,我马上就去通知其他人。”

  “队长,我也是村里的人,而且你一直以来都对我颇为照顾。”

  桂婶此时也对她刮目相看,夸赞她的话接踵而来。

  夸得她都不好意思了,脸颊微微的泛红。

  大队长的儿女都热情地询问招聘的要求。

  结果听到要初中生,一瞬间脸上都露出失望的表情。

  他们家之前对学历不是很重视,只有银花之前在她的提醒下,去考取了初中的学历。

  银花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感激不已。

  “苏知青,多谢你。”

  “这一切都是靠你自己的努力。”

  不过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感谢,心中还是由衷地感到开心。

  “苏知青,我可以经常找你一起复习吗?”银花一脸期待的说。

  这次招聘工作,无疑是改变银花的命运。

  银花想多复习一下初中的专业,这样会更有把握一些。

  她见银花如此的勤奋努力,心里也很欣慰。

  “可以。”

  离开时桂婶还塞了10个鸡蛋给她。

  这件事在村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对于这件事情议论纷纷。

  不少的村民都到她家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以后满心欢喜。

  就连高冷的知青们,都不复平时的冷漠,一个个热情似火。

  毕竟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脱离村里的农活了。

  何况他们认为,只有他们知青才是文化人,这次考试纷纷信心十足。

  当然有人高兴,有人伤心。

  高兴的村民,当然是家中有初中学历的村民们,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家里跟过年一样。

  伤心难过的反之。

  “早知道就让我儿子去考个初中学历了。”

  “就是那我家孩子那么聪明。”

  “这是真的太可惜了,怎么非得要初中学历呢?”

  “你傻呀没文化,人家谁要你呀。”

  “我听知青们说,有初中学历,学东西会比较快一些。”

  有个村民拍大腿,懊恼的说:“明天我就送大宝去上小学。”

  引起了其他村民共同的回应。

  这次过后,村民们会对孩子的学习更加的上心。

  这也是她想达到的目的。

  青石村整体来说的话,还是风气比较淳朴的。

  村里的小孩子挺勤奋刻苦,都会主动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但是村里的人大多数对学习方面都不太上心,他们更想让孩子在家里帮衬着干活。

  而忽略了他们孩子后面的发展。

  如果是在现代的话,苏玉竹心里也有点发毛,毕竟现代的孩子卷都不行。

  想到他们除了上学之后,还有各种的补习班,舞蹈,钢琴课,行程上安排的满满的。

  往往上完这一节课之后,就接着再上另一节课。

  日子过得别说有多“充实”,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喜欢快穿之我只想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