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馒头跟后世白面馒头不同,这种馒头是带馅的,类似于牛羊肉包子之类。
“相父所说的馒头,朕也有所耳闻,可以充作军粮,以便于携带。”刘禅负手笑道。
其实,最好的军粮时后世盛产的土豆和红薯,它们种植周期短,携带方便,还非常充饥,但可惜的是,这两种作物在这个时代并不存在。
红薯和土豆都是在明朝时期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曾几何时,两种作物的普及,使得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看来是时候发展航海技术了,倘若能征服大海,发现新大陆,到那时什么土豆,红薯,西红柿等作物,还不是手到擒来?”刘禅心中暗中想道。
初冬的成都,寒风已开始刺骨,两人不敢在院子里待太久,在刘禅的提议下,两人缓步来到了“明德殿”。
刚进入大殿,诸葛亮便是觉得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不由得让他微怔。
按理说初冬的季节,即便是宫中烧了炭火,也不该如此温暖,况且他环顾四周,并未见到火盆或者暖炉,这份暖意仿佛从地下升腾而起,将整个大殿包裹。
“相父来房间吧,屋里更暖和。”刘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殿下,这殿内...”诸葛亮忍不住好奇地询问。
刘禅含着笑意缓缓道:“朕知道相父想问什么,来,随朕看看这个。”
于是,刘禅引诸葛亮来到殿侧的一处低矮的火炕前。
诸葛亮仔细打量,只见这方火炕约两尺高度,表面铺设平整的石板,四周更是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从石板四周的缝隙中,竟隐约渗出了丝丝热气。
见诸葛亮疑惑,刘禅解释道:“此物名为‘火炕’,是朕命工匠新研制的物件,可抵御寒冷,度过寒风刺骨的冬天。”
停顿片刻,刘禅接着道:“火炕的地下建有烟道,与殿外的炉灶相接,烧火时,热气通过烟道传遍整个火炕表面,人坐卧在上面,非常温暖舒适。”
诸葛亮眼中闪过诧异之色,伸手轻触火炕表面,发现果然温暖。
“妙哉!此物构思精巧,既能取暖,又不见明火,着实安全可靠!”诸葛亮轻叹道。
刘禅笑着点头道:“朕已命工匠在成都城内推广火炕,优先为老人和孩童多的家庭建造,冬日严寒,这么多年百姓们深受严寒之苦,若是有此物,当可缓解一二。”
诸葛亮闻言,心中微微一颤。
此时,他看向刘禅的目光多了几分欣慰和惊叹,旋即拱手道:“陛下心系百姓,实乃万民之福...”
“相父莫要拍朕的马屁了。”刘禅含笑摆摆手,于是让内侍奉茶,“我们炕上坐坐,聊会天。”
随后两人脱履上炕,温暖之意不消一会儿便包裹全身,诸葛亮不禁咋舌道:“这火炕着实神奇,坐卧其上,顿时寒意全消,不知烧这一方火炕需要何种燃料?”
刘禅轻声回道:“普通柴火即可,当然家中有矿的话,烧些木炭也不为过。”
听到燃料如此普遍,诸葛亮更觉诧异。
很快,内侍奉上热茶,茶香在温暖的空气中氤氲散开,刘禅将茶水泡开后,亲自为诸葛亮斟茶。
“相父南征辛苦,朕以茶代酒,敬相父!”
诸葛亮双手接过,苦笑道:“臣不敢当,南中平定,全赖将士用命。”
两人轻抿一口茶水,随即刘禅肃声问道:“相父北伐之事,可有规划?”
诸葛亮坐直了身子,正色道:“陛下,曹魏虽强,却并非无懈可击,臣打算先在汉中和永安两处屯田练兵,将两处作为支援后方的要塞...”
“然后再……”
天色逐渐变得低沉,不经意间已是深夜,而明德殿内却是烛火通明。
殿外寒风呼啸,但火炕上畅谈天下之势的君臣,却浑然不觉寒意。
这么多年,刘禅还是第一次跟诸葛亮如此深入的交谈,诸葛亮惊讶的发现,这位年轻的君主,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孩童,心中的见解和抱负足以让无数人刮目相看。
......
翌日清晨,刘禅起了个大早,他换了一身便装,带上霍弋和几名护卫,与诸葛亮一同策马出了成都城。
冬日的田野略显萧瑟,一行人沿着小路前行,来到了城郊外一处隐蔽的山谷中。
山谷内,一座宽敞高大的建筑群赫然矗立,可谓高墙环绕,校场宽阔,并隐约可闻操练之声。
而正面前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成都军校!
“陛下,这是...”诸葛亮疑惑的看着周围道。
刘禅下马,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光芒:“相父,这是朕秘密筹建的军校,此学校专门培养将官,里面的学员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才,有了这所军校,我大汉年轻一辈的军事人才,未来将源源不断。”
诸葛亮震惊地望着眼前的军校,竟一时语塞,说不出话。
没想到自己南征孟获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刚回来刘禅便给他如此大的惊喜。
“朕知丞相北伐心切,而北伐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刘禅带着诸葛亮往校场内走去,边走边介绍道:“军校的第一期学员现有一百二十八人,皆是各军选拔的优秀子弟,不分寒门世族,有能力者皆可录用...”
“军校内部教授兵法、骑射、阵法、沙场作战经验、军事演习等。”刘禅顿了顿,看了诸葛亮一眼继续道,“另外还有丞相所着的《兵法二十四篇》也在必修课程之内。”
校场内,一队队将士正在操练,弓马娴熟,阵法严整,喊杀声震天。
诸葛亮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军事素养,比普通的军士强了不少,尤其是在演武场单挑的那几名虎将,其武力都能与他麾下的张苞、关索等人比肩。
诸葛亮看的目不转睛,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刘禅看向诸葛亮说道:“相父,朕给你介绍两个人,这两人有天经地纬之才,若是合适,您可收为弟子。”
“相父所说的馒头,朕也有所耳闻,可以充作军粮,以便于携带。”刘禅负手笑道。
其实,最好的军粮时后世盛产的土豆和红薯,它们种植周期短,携带方便,还非常充饥,但可惜的是,这两种作物在这个时代并不存在。
红薯和土豆都是在明朝时期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曾几何时,两种作物的普及,使得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看来是时候发展航海技术了,倘若能征服大海,发现新大陆,到那时什么土豆,红薯,西红柿等作物,还不是手到擒来?”刘禅心中暗中想道。
初冬的成都,寒风已开始刺骨,两人不敢在院子里待太久,在刘禅的提议下,两人缓步来到了“明德殿”。
刚进入大殿,诸葛亮便是觉得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不由得让他微怔。
按理说初冬的季节,即便是宫中烧了炭火,也不该如此温暖,况且他环顾四周,并未见到火盆或者暖炉,这份暖意仿佛从地下升腾而起,将整个大殿包裹。
“相父来房间吧,屋里更暖和。”刘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殿下,这殿内...”诸葛亮忍不住好奇地询问。
刘禅含着笑意缓缓道:“朕知道相父想问什么,来,随朕看看这个。”
于是,刘禅引诸葛亮来到殿侧的一处低矮的火炕前。
诸葛亮仔细打量,只见这方火炕约两尺高度,表面铺设平整的石板,四周更是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从石板四周的缝隙中,竟隐约渗出了丝丝热气。
见诸葛亮疑惑,刘禅解释道:“此物名为‘火炕’,是朕命工匠新研制的物件,可抵御寒冷,度过寒风刺骨的冬天。”
停顿片刻,刘禅接着道:“火炕的地下建有烟道,与殿外的炉灶相接,烧火时,热气通过烟道传遍整个火炕表面,人坐卧在上面,非常温暖舒适。”
诸葛亮眼中闪过诧异之色,伸手轻触火炕表面,发现果然温暖。
“妙哉!此物构思精巧,既能取暖,又不见明火,着实安全可靠!”诸葛亮轻叹道。
刘禅笑着点头道:“朕已命工匠在成都城内推广火炕,优先为老人和孩童多的家庭建造,冬日严寒,这么多年百姓们深受严寒之苦,若是有此物,当可缓解一二。”
诸葛亮闻言,心中微微一颤。
此时,他看向刘禅的目光多了几分欣慰和惊叹,旋即拱手道:“陛下心系百姓,实乃万民之福...”
“相父莫要拍朕的马屁了。”刘禅含笑摆摆手,于是让内侍奉茶,“我们炕上坐坐,聊会天。”
随后两人脱履上炕,温暖之意不消一会儿便包裹全身,诸葛亮不禁咋舌道:“这火炕着实神奇,坐卧其上,顿时寒意全消,不知烧这一方火炕需要何种燃料?”
刘禅轻声回道:“普通柴火即可,当然家中有矿的话,烧些木炭也不为过。”
听到燃料如此普遍,诸葛亮更觉诧异。
很快,内侍奉上热茶,茶香在温暖的空气中氤氲散开,刘禅将茶水泡开后,亲自为诸葛亮斟茶。
“相父南征辛苦,朕以茶代酒,敬相父!”
诸葛亮双手接过,苦笑道:“臣不敢当,南中平定,全赖将士用命。”
两人轻抿一口茶水,随即刘禅肃声问道:“相父北伐之事,可有规划?”
诸葛亮坐直了身子,正色道:“陛下,曹魏虽强,却并非无懈可击,臣打算先在汉中和永安两处屯田练兵,将两处作为支援后方的要塞...”
“然后再……”
天色逐渐变得低沉,不经意间已是深夜,而明德殿内却是烛火通明。
殿外寒风呼啸,但火炕上畅谈天下之势的君臣,却浑然不觉寒意。
这么多年,刘禅还是第一次跟诸葛亮如此深入的交谈,诸葛亮惊讶的发现,这位年轻的君主,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孩童,心中的见解和抱负足以让无数人刮目相看。
......
翌日清晨,刘禅起了个大早,他换了一身便装,带上霍弋和几名护卫,与诸葛亮一同策马出了成都城。
冬日的田野略显萧瑟,一行人沿着小路前行,来到了城郊外一处隐蔽的山谷中。
山谷内,一座宽敞高大的建筑群赫然矗立,可谓高墙环绕,校场宽阔,并隐约可闻操练之声。
而正面前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成都军校!
“陛下,这是...”诸葛亮疑惑的看着周围道。
刘禅下马,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光芒:“相父,这是朕秘密筹建的军校,此学校专门培养将官,里面的学员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才,有了这所军校,我大汉年轻一辈的军事人才,未来将源源不断。”
诸葛亮震惊地望着眼前的军校,竟一时语塞,说不出话。
没想到自己南征孟获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刚回来刘禅便给他如此大的惊喜。
“朕知丞相北伐心切,而北伐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刘禅带着诸葛亮往校场内走去,边走边介绍道:“军校的第一期学员现有一百二十八人,皆是各军选拔的优秀子弟,不分寒门世族,有能力者皆可录用...”
“军校内部教授兵法、骑射、阵法、沙场作战经验、军事演习等。”刘禅顿了顿,看了诸葛亮一眼继续道,“另外还有丞相所着的《兵法二十四篇》也在必修课程之内。”
校场内,一队队将士正在操练,弓马娴熟,阵法严整,喊杀声震天。
诸葛亮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军事素养,比普通的军士强了不少,尤其是在演武场单挑的那几名虎将,其武力都能与他麾下的张苞、关索等人比肩。
诸葛亮看的目不转睛,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刘禅看向诸葛亮说道:“相父,朕给你介绍两个人,这两人有天经地纬之才,若是合适,您可收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