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仲春的雨,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务川香树坝的山路上。泥泞的路面被来往的脚步踩得坑坑洼洼,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全力拔出深陷的脚。张羽勋披着蓑衣站在神坛洞口,蓑衣的棕毛被雨水打湿,沉甸甸地贴在身上。他望着远处被雨水模糊的山峦,那些熟悉的峰峦此刻像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幔,看不真切。手里攥着的那封急信,边角已经被血水浸透,变得黏糊糊的,信纸的纤维吸饱了液体,脆弱得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裂。
那是德江稳坪送来的急信,字迹潦草而急促,能看出写信人当时的慌乱与急切。信上说,黎纲败逃后怀恨在心,正调集重兵要血洗稳坪,让务川神兵速去支援。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锤子,重重地敲在张羽勋的心上。
“大佛主,您可要做主啊!”送信的神兵跪在泥地里,泥水顺着他的裤腿往下淌,在身下积成一小滩浑浊的水洼。他的左臂缠着渗血的布条,暗红色的血渍透过布条不断往外渗透,将布条晕染得越来越大。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混杂着雨水的滴答声,显得格外凄凉,“黎纲放话说,要把稳坪的男女老少都砍头示众,还要挖了咱们的神坛!”
张羽勋的手指划过信上“血洗”二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几乎要将信纸戳破。他身后的香案上,那尊用香樟木雕的“真命天子”像被常年的香火熏得乌黑发亮,雕像的眉眼间积着一层厚厚的香灰。烛火在穿堂风里明明灭灭,光影在他脸上跳跃,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忽深忽浅,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此刻的焦虑。“孽障!”他猛地一拍香案,案上的香炉被震得摇晃起来,几缕香灰簌簌落下。桃木剑应声震落在地,剑穗上的铜铃叮当作响,那清脆又急促的声音,像是在无声地哭泣。
神坛里的神兵们闻声从各个角落聚拢过来,他们大多赤着脚,脚掌踩在冰凉的泥地上,冻得有些发红。每个人手里都紧握着大刀,刀身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寒光,那寒光里透着一股决绝的气息。“佛主,咱们跟黎纲拼了!”冉伯祥——这个在务川神坛里以忠厚闻名的汉子,站在人群前列,攥着刀柄的手青筋暴起,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打破了神坛里短暂的沉寂,“稳坪的弟兄帮过咱们,不能见死不救!”
张羽勋弯腰捡起桃木剑,剑身上的朱砂符咒被从洞口飘进来的雨水打湿,晕成一片暗红,像是流淌的血。他想起半年前在香树坝立坛时,曾对天起誓“护佑黔东百姓”,那时的场景历历在目,百姓们期盼的眼神、弟兄们坚定的神情,如今誓言犹在耳畔回响,战火却已烧到了家门口。“冉伯祥!”他高喝一声,声音穿透雨幕,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点齐三百精锐,带足三天干粮,随我驰援稳坪!”
“佛主,您的咳疾还没好……”有老神兵上前一步劝阻,他脸上满是担忧。张羽勋这阵子咳得厉害,尤其是夜里,常常咳得整个人蜷缩起来,有时还会咳出血来,全靠坛里秘制的“神水”吊着精神。
“无妨。”张羽勋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喙。他从香案下取出一个黑陶坛,坛口用红布紧紧封着,里面装着他秘制的“神符灰”——是用三年来积攒的符咒烧成的灰,坛里的符咒都是他亲手所画,耗费了无数心血。据说这神符灰能“镇邪避刀枪”,是神兵们作战时的精神寄托。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坛口,分给每个神兵一小包:“贴身带着,此去滥弯坡凶险,咱们要用血让黎纲知道,神兵不是好惹的!”
出发前,香树坝的百姓们提着灯笼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行。灯笼的光晕在雨幕中晕开,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有个瞎眼的老婆婆由孙子搀扶着,慢慢走到张羽勋面前,她颤巍巍地摸着张羽勋的蓑衣,把一包用油纸包好的炒米塞进他怀里:“大佛主,带着路上吃,菩萨会保佑你们的。”老婆婆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却充满了真诚的期盼。孩子们举着用红布扎的小旗,在雨里蹦蹦跳跳,唱着新编的歌谣:“香树坝,出神兵,大佛主,护生灵……”那稚嫩的歌声在雨幕中飘散,却深深印在了每个神兵的心里。
张羽勋望着百姓们模糊的身影,他们的脸上满是担忧与期盼。突然,他剧烈地咳嗽起来,胸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咳出的血滴在青石板上,像一朵朵在雨中绽开的红梅,妖艳而凄楚。他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血迹,翻身上马,桃木剑直指德江方向:“弟兄们,走!”
三百神兵跟着他冲进雨幕,马蹄溅起的泥水混着之前滴落在地上的血水,在山路上留下一串蜿蜒的红痕,那红痕在雨水中慢慢晕开,仿佛是神兵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谁也没注意,香案上的“真命天子”像,在他们转身的瞬间,眼角裂开了一道细纹,像是无声的叹息。
滥弯坡在德江与务川交界的群山里,这里地势险要,坡上长满了半人高的芭茅,茂密的芭茅在风中摇曳,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坡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峡谷里云雾缭绕,看不清底部的景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能通行——这里是黎纲从县城驰援稳坪的必经之路,也是张羽耀和张羽勋约定的伏击点。
张羽勋带着务川神兵赶到时,张羽耀已在坡上埋伏了两天两夜。这两天里,他们风餐露宿,时刻警惕着山下的动静。见到张羽勋咳得直不起腰,脸色苍白如纸,张羽耀连忙上前扶住他:“师父,您怎么亲自来了?这里交给弟子就行了。”
“师徒同心,才能退敌。”张羽勋拍了拍他的手,示意自己没事。他指着坡下的小道,眼神变得锐利起来:“黎纲吃过一次亏,这次肯定会小心谨慎。咱们把主力藏在芭茅里,留少量人佯装溃败,引他进埋伏圈。”
两人正低声商议着战术,远处传来了隐约的马蹄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探子迅速从隐蔽处钻出来,低声回报:“坛主,佛主,黎纲带了一个团的兵力,还拉了两门土炮,气势汹汹地往这边来,沿途见村寨就烧,已经杀了不少百姓。”
“狗贼!”张羽让气得拔刀砍断身边的小树,树干应声而断,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的眼睛因为愤怒而变得通红,“坛主,让我去引他们进来!”
张羽勋拦住他,从怀里掏出三张黄符。黄符是用特制的黄纸制成,上面早已用朱砂画好了符咒。他蘸着自己刚咳出的血在符上又画了个“遁”字,血迹在黄符上晕开,显得格外诡异而神圣:“贴在背上,遇袭时往芭茅里钻,子弹打不着。”这是他压箱底的“法术”,据说用“佛主血”画的符才有奇效,是他多年修炼的心血。
黎纲的部队果然谨慎。先头兵举着厚实的盾牌开路,盾牌上布满了弹痕和刀痕,显然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土炮架在坡下的平地上,黑洞洞的炮口对着山坡,随时准备轰击。张羽让带着二十个神兵按计划佯装巡逻,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的兵器也显得有些陈旧。见了敌军就“惊慌失措”地逃跑,故意把兵器丢得满地都是,营造出狼狈不堪的假象。
“哈哈,又是这群蠢货!”黎纲在马上狂笑,他穿着华丽的军装,与周围士兵的朴素形成鲜明对比。他看到神兵们背上的黄符,更是不屑地嗤笑一声,“还信这些鬼把戏?给我追!拿下滥弯坡,稳坪就在眼前了!”
敌军一窝蜂地追上来,士兵们的脚步声、马蹄声、呼喊声混杂在一起,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他们刚进入伏击圈,张羽耀突然吹响了牛角号。“呜——呜——”低沉而悠长的号声在山谷间回荡。芭茅里的神兵们同时站起来,手里的大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嘴里整齐地念着“刀枪不入”的咒语,声音洪亮而坚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放炮!”黎纲反应极快,立刻下令开炮。土炮“轰轰”两声巨响,震得山谷都在颤抖。炮弹落在芭茅丛里,炸开的碎石和泥土溅得到处都是,几个来不及躲闪的神兵当场被炸飞,鲜血和泥土混在一起,染红了周围的芭茅。
“别慌!用神符灰!”张羽勋大喊着撒出黑陶坛里的符灰,奇怪的是,符灰在空中竟凝成一团白雾,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整个滥弯坡都笼罩起来。敌军的视线被挡住,炮也不敢乱开了,生怕误伤了自己人。
“是大佛主的法术!”神兵们士气大振,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他们挥舞着大刀冲下山,刀光在白雾中闪烁。张羽让一马当先,背上的血符在白雾里泛着红光,子弹打在他周围,都像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纷纷落地,仿佛真的有神灵在护佑。
黎纲的士兵们慌了神,在白雾里分不清方向,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被神兵砍得人仰马翻。惨叫声、刀砍声、兵器碰撞声此起彼伏。有个士兵举枪要打张羽勋,刚扣动扳机,就被冉伯祥奋不顾身地扑过去抱住,两人一起滚下了峡谷。
“伯祥叔!”张羽耀大喊着想去救,却被几个敌军死死缠住,根本无法脱身。白雾里,只能听到冉伯祥最后喊了一声“护好佛主”,随后就是重物落地的闷响,那声音在峡谷里回荡,久久不散。
张羽勋看着峡谷深处,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冉伯祥是他多年的兄弟,一起出生入死,如今却……他突然老泪纵横,泪水混合着雨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猛地摘下腰间的铜铃,用力摇晃起来。铃声穿透白雾,清脆而急促,竟让敌军的战马纷纷受惊,焦躁地刨着蹄子,把骑兵甩下马来。“就是现在!”张羽勋挥剑指向黎纲,声音因愤怒而嘶哑,“斩了狗贼!”
神兵们跟着铃声冲锋,大刀劈得敌军的枪杆“咔嚓”作响,枪杆断裂的声音不绝于耳。张羽耀杀到黎纲面前,两人战在一处。黎纲的马刀虽快,却不如张羽耀的桃木剑灵活——那剑上的符咒在战斗中竟渗出红光,每次碰到马刀,都让黎纲手臂发麻,虎口隐隐作痛。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突然吹散了白雾,阳光重新照射下来,驱散了山谷里的阴霾。黎纲趁机看清了神兵的数量,发现只有几百人,顿时来了底气,他大声喊道:“他们人少!给我杀!”
敌军的机枪开始扫射,“哒哒哒”的枪声在山谷里回荡。神兵们没了白雾掩护,纷纷中弹倒地,鲜血染红了山坡上的土地。张羽勋想再次撒符灰,却发现黑陶坛已经空了,他绝望地看着空坛,心里一阵冰凉。他看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神兵,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对胜利的渴望,突然咳出一大口血,染红了胸前的衣襟,眼前阵阵发黑。
“师父!”张羽耀杀退身边的敌军,连忙冲到张羽勋身边,发现他的左胸中了一枪,鲜血正从伤口汩汩涌出,染红了他的衣襟,也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别管我……”张羽勋抓住他的手,手因为失血而变得冰凉。他把桃木剑塞给他,剑身还带着他的体温,“这剑……藏着结盟的信物……去枫香溪找冉少波……”他的声音越来越弱,气若游丝,但眼睛却死死盯着黎纲逃跑的方向,“告诉弟兄们,我没丢神兵的脸……”
话音未落,黎纲的马刀突然从侧面劈了过来,带着凌厉的风声。张羽耀抱着张羽勋迅速转身躲闪,马刀还是砍在了他的胳膊上,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瞬间涌了出来。“师父!”张羽耀目眦欲裂,心中的悲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他挥起桃木剑刺向黎纲,剑上的红光暴涨,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竟直接刺穿了黎纲的护心镜。
黎纲吓得魂飞魄散,他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桃木剑竟有如此威力,不敢恋战,调转马头就逃,生怕晚一步就会丢了性命。敌军见主将逃跑,顿时没了斗志,像潮水般纷纷溃退。张羽耀想去追,却被张羽勋用最后的力气拉住:“别追……守住……守住誓言……”
张羽勋的手慢慢垂了下去,眼睛永远闭上了,脸上却带着一丝释然的微笑。他怀里的炒米撒了出来,混着血水,在地上堆成一小堆,那炒米的香气在血腥味中若隐隐现。香树坝老婆婆的炒米,终究没能让他平安回家。
“佛主!”“师父!”神兵们围过来,看着张羽勋的遗体,哭声震动了滥弯坡,那悲痛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连风都仿佛变得呜咽起来。张羽让从峡谷底艰难地爬了上来,他浑身是伤,衣服被划破了无数道口子,沾满了泥土和血迹。手里还紧紧攥着冉伯祥的大刀——刀上沾着血,却完好无损,仿佛还残留着冉伯祥的力量。
“伯祥叔他……”张羽让哽咽着说不出话,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峡谷太深,他下去后只看到冉伯祥一动不动地躺在谷底,已经没了气息。
张羽耀擦干眼泪,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把张羽勋的遗体小心翼翼地抱到一棵老柏树下。老柏树高大挺拔,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从师父怀里掏出那包“神符灰”的空坛,又从自己身上取下贴身的符咒,一起放在师父胸口。“师父,您说过,神兵的血不会白流。”他举起桃木剑,剑尖直指天空,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今天,我张羽耀对天起誓,必为您和伯祥叔报仇!德江、务川的神兵,从此结成同盟,生同生,死同死,不灭黎纲,誓不罢休!”
“生同生,死同死!不灭黎纲,誓不罢休!”幸存的神兵们齐声呐喊,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复仇的决心和结盟的坚定。他们纷纷刺破手指,将鲜血滴在张羽勋的桃木剑上。鲜血顺着剑身流淌,竟让那些符咒变得鲜红欲滴,像是活了过来,散发着奇异的光芒。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洒在滥弯坡上,给这片浸染了鲜血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神兵们抬着张羽勋和冉伯祥的遗体缓慢撤退,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沉重。张羽让在路边采了一束野菊花,白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他把花放在张羽勋的遗体旁——那是佛主生前最喜欢的花,说它“生在山野,却有傲骨”,就像他们这些守护百姓的神兵一样。
路过的百姓听说张羽勋牺牲了,都纷纷赶来送行。他们有的拿着纸钱,有的捧着香烛,脸上满是悲伤。有个曾经被他用“神水”救过的孩子,大概七八岁的样子,他挤过人群,抱着张羽勋的腿哭道:“大佛主,您不是说能刀枪不入吗?怎么会……”孩子的声音稚嫩而充满疑惑,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心如刀绞。
张羽耀蹲下来,轻轻摸着孩子的头,他的声音温柔却带着力量:“佛主不是神,是为咱们拼命的好人。他的法术,就是保护百姓的勇气。”他指着神兵们滴血的手指,“你看,这才是真正的‘神符’,是咱们百姓抱成团的血誓。”
夜里,他们在稳坪神坛为张羽勋和冉伯祥举行了简单而肃穆的葬礼。没有棺木,就用当地最好的柏木做了简易的灵柩;没有丰盛的祭品,百姓们就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布匹都拿来,堆在灵前,以此表达他们的敬意和哀思。老秀才带着孩子们唱着新编的挽歌:“滥弯坡,血水流,大佛主,不回头。护百姓,战豺狼,英魂常驻香树沟……”那悲伤的歌声在神坛里回荡,让每个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张羽耀把桃木剑插进神坛中央的土里,剑身上的血符在香火中明明灭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他知道,从今夜起,他不仅要扛起稳坪神坛的责任,还要完成师父的遗愿,让黔东的神兵真正联合起来。
灵堂外,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在为逝去的英魂哭泣。雨水冲刷着神坛前的土地,却洗不掉那些暗红色的血迹。那些血迹渗进土里,仿佛在孕育着新的力量——一种比“神符法术”更强大的力量,一种来自百姓血脉相连的力量。
张羽勋牺牲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德江、务川、印江三县的村村寨寨。百姓们听到消息后无不落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位护佑百姓的大佛主,都说“天塌了一块”。连平时不信神坛的人,都自发来到香树坝的神坛前,添一炷香,鞠一个躬,以此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
李天保和宁国学接到消息后,连夜带着各自坛里的神兵赶来稳坪。见到张羽勋的灵柩停放在神坛中央,覆盖着白布,李天保“扑通”一声跪在灵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出了红印。“佛主,您教我的‘硬气功’,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他哽咽着说,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想起去年去务川取经,张羽勋手把手教他“肚皮顶叉”的诀窍,耐心纠正他的姿势,还送了他一本亲手批注的《坛规要略》,如今人去书在,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
宁国学则默默地走到桃木剑前,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擦去剑上的尘土。他带来了“七仙女”支队连夜编的藤甲,那些藤甲用坚韧的青藤编织而成,上面还刷了桐油,显得油光发亮。他小心翼翼地将藤甲覆盖在灵柩上:“佛主,这藤甲能挡流弹,您在那边,再也不会受伤了。”话语间满是心疼与不舍。
三天后,各坛坛主在稳坪神坛召开紧急会议。灵堂还没撤,香烛的气味混着草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让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沉重。“黎纲这狗贼,不除不足以平民愤!”张羽让红着眼睛拍桌子,胳膊上包扎伤口的布条还在渗血,显然情绪激动牵动了伤口。
“光报仇不够。”张羽耀从桃木剑的剑柄里取出一个油纸包,油纸包用油绳捆得紧紧的,显然被精心保管着。里面是张羽勋手绘的黔东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出了各个神坛的位置,还有一条条蜿蜒的路线,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单点易灭,众星可燎原。”“师父早有结盟之心,这是他留下的信物。”
李天保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和那行小字,突然站起来,声音坚定:“我提议,正式成立‘黔东神兵同盟’,张坛主为盟主,咱们歃血为盟,以后一坛有难,全盟支援!”
“我同意!”宁国学立刻附和,他眼神坚定,“六井溪的‘七仙女’支队虽都是女子,但也能打仗、能送信,愿听盟主调遣!”
其他坛主也纷纷赞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结盟的细节,神坛里的气氛渐渐从悲痛转向了激昂。张羽耀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突然觉得师父的血没有白流。他让人取来一碗清澈的白酒,然后用小刀刺破自己的手指,鲜红的血滴入酒中,瞬间晕开。李天保、宁国学、张羽让……每个坛主都依次滴血,最后由张羽耀端着酒碗,高高举起:“我张羽耀,以血为誓,必承师父遗志,带领同盟护佑百姓,凡欺压百姓者,虽远必诛!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凡欺压百姓者,虽远必诛!”所有人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神坛的梁柱都在微微颤抖,那声音里充满了决心和力量。
结盟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编兵力。张羽耀让人把各坛的神兵登记造册,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年龄、特长。按特长把大家分成“先锋营”“护卫营”“后勤营”,先锋营由身手矫健、勇猛善战的神兵组成,负责冲锋陷阵;护卫营则由经验丰富、细心谨慎的神兵组成,负责保护百姓和神坛安全;后勤营则承担着筹备粮草、救治伤员的任务。他还请李天保教大家“鸳鸯阵”,这种阵法两人一组,配合默契,能攻能守;请宁国学教大家“山地潜行术”,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中能悄无声息地移动。百姓们听说神兵结盟了,纷纷送来粮食、布匹,还有人把家里珍藏的铁器拿来,让神兵打造成兵器,整个黔东大地都洋溢着一股团结抗敌的氛围。
有个老铁匠带着儿子赶来,老铁匠脸上布满皱纹,手上布满老茧,他把一把刚打好的大刀送给张羽耀。刀身闪着寒光,刀刃锋利无比。“坛主,这刀淬了我的血,砍贪官最利!”老铁匠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张羽耀接过刀,沉甸甸的手感让他心中一暖,他发现刀背上刻着“滥弯坡”三个字,顿时眼眶一热,这三个字承载着太多的伤痛与记忆。
黎纲在县城里听说神兵结盟的消息,心里七上八下,坐立不安。他派了多个探子去查探情况,探子回来报告说神兵不仅在练枪法,还修了“会冒烟的台子”,据说能传递消息。黎纲吓得再也不敢提“血洗稳坪”的事,只敢让士兵在县城周围巡逻,加固城墙,惶惶不可终日。
百姓们见敌军不敢来犯,对神兵同盟更有信心了。务川的百姓把张羽勋的画像挂在堂屋里,早晚供奉,画像上的张羽勋目光坚定,仿佛还在守护着他们。印江的老秀才编了新歌谣,孩子们在街头巷尾传唱,歌声传遍了五县:“滥弯坡,血未干,神兵同盟把誓宣。你修路,我送粮,豺狼来了有刀枪。香树坝,稳坪山,星火能把天地燃……”
张羽耀把冉少波修改的《战术浅释》和同盟坛规刻在石碑上,立在稳坪神坛门口。石碑高大厚重,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同盟的决心。石碑前,张羽勋的桃木剑依旧插在土里,剑身上的血符在风雨中渐渐淡去,但剑柄里的地图却被张羽耀视若珍宝,每天都会拿出来仔细查看,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联合各坛力量。
一天夜里,张羽耀站在神坛前,望着张羽勋的灵位。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显得格外静谧。他仿佛看到师父站在光影里,穿着熟悉的蓑衣,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对他说:“耀儿,你做得对,民心才是最灵的神符。”张羽耀正要说话,师父却化作一道红光,融入了窗外的夜色中。
他惊醒过来,冲出神坛,只见远处的枫香溪方向,烽火台真的燃起了火光——不是敌情,是冉少波按约定点燃的“平安火”,说明各坛联络畅通,一切安好。火光在夜空中跳动,映红了半边天,像一颗明亮的星,照亮了黔东的夜空。
张羽耀望着火光,握紧了手里的大刀。他知道,师父的遗愿正在实现,黔东的神兵不再是零散的星火,而是能照亮黑暗的火炬。滥弯坡的血没有白流,它浇灌出的同盟之花,正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悄然绽放,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天。
神坛里,张羽勋的灵位前,香火依旧旺盛,百姓们每天都会来添香祈福。灵位旁,放着冉少波送来的《战术浅释》,扉页上有张羽勋生前写的批注:“民心即天意,同盟即神助。”夜风穿过神坛,吹动烛火,烛火摇曳,仿佛在低声应和着这句批注。
入夏后,黔东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倾盆大雨如瓢泼一般,山洪暴发,冲毁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百姓们损失惨重。张羽耀立刻召集同盟神兵,分赴各乡救灾。在务川香树坝,张羽让和百姓们一起筑堤坝,他跳进齐腰深的洪水里,冰冷的洪水没过他的身体,他却毫不在意,喊着号子带头扛沙袋。沙袋沉重无比,压得他肩膀生疼,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身上的伤口泡在洪水里,疼得钻心,泡得发白也不肯上岸休息。百姓们看着心疼,纷纷把家里的好酒好肉都拿来给他补身体,他却总是笑着分给身边的弟兄和百姓。
“伯祥叔和佛主要是在,肯定也会这么干。”张羽让抹着脸上的泥水,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顺着脸颊流下,“他们用命护咱们,咱们就得护好这土地。”他的话让百姓们想起牺牲的张羽勋和冉伯祥,都红了眼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在洪水上涨前筑起了坚固的堤坝,保住了村庄和农田。
洪水退去后,冉少波提议在各村设“互助会”,让百姓们互相帮着补种庄稼、修补房屋。张羽耀觉得这主意好,立刻让各坛推行。互助会里,神兵和百姓一起劳动,白天顶着烈日种地,晚上就在月光下学战术,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个曾经不信神的地主,家里的粮仓在洪水中被冲毁了一部分,眼看粮食要发霉变质,是神兵们冒着酷暑帮他抢收粮食,晾晒保存。地主感动得把家里剩余的粮仓打开,捐出粮食给互助会,还主动加入互助会,帮着其他百姓修补房屋。
这天,香树坝的百姓在清理洪灾现场时,从厚厚的泥沙里挖出了冉伯祥的大刀。刀身虽然已经生锈,但刀柄上的铜铃还在,轻轻一碰,依旧发出清脆的响声。百姓们小心翼翼地把大刀送到稳坪神坛,张羽耀亲自用布擦拭干净,然后把它挂在桃木剑旁边。“伯祥叔,您看,咱们守住了土地,也守住了同盟。”他对着大刀轻声说道,仿佛在和冉伯祥对话。
夜里,神坛里怪事频发:百姓说看到张羽勋的身影在互助会的田埂上走动,仿佛在查看庄稼的长势;神兵说站岗时听到冉伯祥的号子声,那声音熟悉而有力,仿佛在激励着他们。张羽耀知道这是百姓和弟兄们的念想,却没有点破,只是让人在香树坝修了座“英魂祠”,供奉张羽勋和冉伯祥的牌位。祠堂落成那天,四乡百姓都来祭拜,香火缭绕中,有人说看到牌位前的蜡烛自动亮起,烛泪缓缓流下,凝成了“同盟”二字,众人见了都纷纷磕头祈福。
这些“神迹”传开后,黔东百姓对同盟的信仰更坚定了。有几名敌军逃兵偷偷跑来投奔,他们衣衫褴褛,面带恐惧。说在县城里听到“大佛主显灵”的传言,还听说神兵同盟战斗力极强,黎纲对士兵又极其苛刻,他们实在受不了,就偷偷逃了出来。张羽耀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教神兵用枪,逃兵们感动地说:“神兵真有神灵护佑,跟着你们准没错。”他们教得认真,神兵们学得刻苦,很快,不少神兵都掌握了开枪的技巧。
冉少波见民心可用,开始教神兵们练“夜袭术”。他带着大家在月光下摸爬滚打,教他们如何在黑暗中辨别方向,如何悄无声息地移动,如何识别枪声、判断方位。有次演习,冉少波让张羽让带着小队“偷袭”稳坪神坛,自己则带着另一队负责防守。结果张羽让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学到的夜袭技巧,避开了巡逻的哨兵,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神坛门口,连哨兵都没发现。
“好!”冉少波拍着张羽让的肩膀,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这才是能打仗的神兵!记住,真正的‘法术’,是对土地的熟悉,是弟兄们的默契,是平时刻苦的训练。”
演习结束后,张羽耀在神坛摆酒,庆祝同盟初具规模。酒过三巡,冉少波取出一支笛子,笛子是用竹子做的,表面光滑,带着岁月的痕迹。他吹起了黄埔军校的校歌,笛声悲壮又激昂,在神坛里回荡。神兵们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都被那旋律感染,停下筷子静静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张羽耀知道,冉少波不仅在教他们打仗,更在教他们一种信念——比“神符”更坚定的信念,一种团结、勇敢、为百姓而战的信念。
窗外,月光洒满庭院,皎洁而明亮。张羽勋的桃木剑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见证着这一切。张羽耀举起酒杯,对着剑的方向一饮而尽:“师父,您看,这黔东的星火,已经连成一片了。”
夜色里,稳坪山的烽火台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哨兵,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远处的群山在月光下起伏,仿佛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苏醒的时刻。谁也不知道,这星火燎原的力量,将在不久的将来,与另一支来自远方的红色队伍相遇,在黔东的大地上,燃起更炽热的火焰。而滥弯坡的英魂,将永远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见证同盟走向更广阔的前程,见证黔东大地迎来真正的光明。
神坛外的田埂上,几株野菊花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它们顽强地生长着,带着勃勃生机,就像这黔东的神兵同盟,在苦难中崛起,在团结中成长,终将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那是德江稳坪送来的急信,字迹潦草而急促,能看出写信人当时的慌乱与急切。信上说,黎纲败逃后怀恨在心,正调集重兵要血洗稳坪,让务川神兵速去支援。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锤子,重重地敲在张羽勋的心上。
“大佛主,您可要做主啊!”送信的神兵跪在泥地里,泥水顺着他的裤腿往下淌,在身下积成一小滩浑浊的水洼。他的左臂缠着渗血的布条,暗红色的血渍透过布条不断往外渗透,将布条晕染得越来越大。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混杂着雨水的滴答声,显得格外凄凉,“黎纲放话说,要把稳坪的男女老少都砍头示众,还要挖了咱们的神坛!”
张羽勋的手指划过信上“血洗”二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几乎要将信纸戳破。他身后的香案上,那尊用香樟木雕的“真命天子”像被常年的香火熏得乌黑发亮,雕像的眉眼间积着一层厚厚的香灰。烛火在穿堂风里明明灭灭,光影在他脸上跳跃,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忽深忽浅,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此刻的焦虑。“孽障!”他猛地一拍香案,案上的香炉被震得摇晃起来,几缕香灰簌簌落下。桃木剑应声震落在地,剑穗上的铜铃叮当作响,那清脆又急促的声音,像是在无声地哭泣。
神坛里的神兵们闻声从各个角落聚拢过来,他们大多赤着脚,脚掌踩在冰凉的泥地上,冻得有些发红。每个人手里都紧握着大刀,刀身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寒光,那寒光里透着一股决绝的气息。“佛主,咱们跟黎纲拼了!”冉伯祥——这个在务川神坛里以忠厚闻名的汉子,站在人群前列,攥着刀柄的手青筋暴起,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打破了神坛里短暂的沉寂,“稳坪的弟兄帮过咱们,不能见死不救!”
张羽勋弯腰捡起桃木剑,剑身上的朱砂符咒被从洞口飘进来的雨水打湿,晕成一片暗红,像是流淌的血。他想起半年前在香树坝立坛时,曾对天起誓“护佑黔东百姓”,那时的场景历历在目,百姓们期盼的眼神、弟兄们坚定的神情,如今誓言犹在耳畔回响,战火却已烧到了家门口。“冉伯祥!”他高喝一声,声音穿透雨幕,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点齐三百精锐,带足三天干粮,随我驰援稳坪!”
“佛主,您的咳疾还没好……”有老神兵上前一步劝阻,他脸上满是担忧。张羽勋这阵子咳得厉害,尤其是夜里,常常咳得整个人蜷缩起来,有时还会咳出血来,全靠坛里秘制的“神水”吊着精神。
“无妨。”张羽勋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喙。他从香案下取出一个黑陶坛,坛口用红布紧紧封着,里面装着他秘制的“神符灰”——是用三年来积攒的符咒烧成的灰,坛里的符咒都是他亲手所画,耗费了无数心血。据说这神符灰能“镇邪避刀枪”,是神兵们作战时的精神寄托。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坛口,分给每个神兵一小包:“贴身带着,此去滥弯坡凶险,咱们要用血让黎纲知道,神兵不是好惹的!”
出发前,香树坝的百姓们提着灯笼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行。灯笼的光晕在雨幕中晕开,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有个瞎眼的老婆婆由孙子搀扶着,慢慢走到张羽勋面前,她颤巍巍地摸着张羽勋的蓑衣,把一包用油纸包好的炒米塞进他怀里:“大佛主,带着路上吃,菩萨会保佑你们的。”老婆婆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却充满了真诚的期盼。孩子们举着用红布扎的小旗,在雨里蹦蹦跳跳,唱着新编的歌谣:“香树坝,出神兵,大佛主,护生灵……”那稚嫩的歌声在雨幕中飘散,却深深印在了每个神兵的心里。
张羽勋望着百姓们模糊的身影,他们的脸上满是担忧与期盼。突然,他剧烈地咳嗽起来,胸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咳出的血滴在青石板上,像一朵朵在雨中绽开的红梅,妖艳而凄楚。他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血迹,翻身上马,桃木剑直指德江方向:“弟兄们,走!”
三百神兵跟着他冲进雨幕,马蹄溅起的泥水混着之前滴落在地上的血水,在山路上留下一串蜿蜒的红痕,那红痕在雨水中慢慢晕开,仿佛是神兵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谁也没注意,香案上的“真命天子”像,在他们转身的瞬间,眼角裂开了一道细纹,像是无声的叹息。
滥弯坡在德江与务川交界的群山里,这里地势险要,坡上长满了半人高的芭茅,茂密的芭茅在风中摇曳,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坡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峡谷里云雾缭绕,看不清底部的景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能通行——这里是黎纲从县城驰援稳坪的必经之路,也是张羽耀和张羽勋约定的伏击点。
张羽勋带着务川神兵赶到时,张羽耀已在坡上埋伏了两天两夜。这两天里,他们风餐露宿,时刻警惕着山下的动静。见到张羽勋咳得直不起腰,脸色苍白如纸,张羽耀连忙上前扶住他:“师父,您怎么亲自来了?这里交给弟子就行了。”
“师徒同心,才能退敌。”张羽勋拍了拍他的手,示意自己没事。他指着坡下的小道,眼神变得锐利起来:“黎纲吃过一次亏,这次肯定会小心谨慎。咱们把主力藏在芭茅里,留少量人佯装溃败,引他进埋伏圈。”
两人正低声商议着战术,远处传来了隐约的马蹄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探子迅速从隐蔽处钻出来,低声回报:“坛主,佛主,黎纲带了一个团的兵力,还拉了两门土炮,气势汹汹地往这边来,沿途见村寨就烧,已经杀了不少百姓。”
“狗贼!”张羽让气得拔刀砍断身边的小树,树干应声而断,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的眼睛因为愤怒而变得通红,“坛主,让我去引他们进来!”
张羽勋拦住他,从怀里掏出三张黄符。黄符是用特制的黄纸制成,上面早已用朱砂画好了符咒。他蘸着自己刚咳出的血在符上又画了个“遁”字,血迹在黄符上晕开,显得格外诡异而神圣:“贴在背上,遇袭时往芭茅里钻,子弹打不着。”这是他压箱底的“法术”,据说用“佛主血”画的符才有奇效,是他多年修炼的心血。
黎纲的部队果然谨慎。先头兵举着厚实的盾牌开路,盾牌上布满了弹痕和刀痕,显然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土炮架在坡下的平地上,黑洞洞的炮口对着山坡,随时准备轰击。张羽让带着二十个神兵按计划佯装巡逻,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的兵器也显得有些陈旧。见了敌军就“惊慌失措”地逃跑,故意把兵器丢得满地都是,营造出狼狈不堪的假象。
“哈哈,又是这群蠢货!”黎纲在马上狂笑,他穿着华丽的军装,与周围士兵的朴素形成鲜明对比。他看到神兵们背上的黄符,更是不屑地嗤笑一声,“还信这些鬼把戏?给我追!拿下滥弯坡,稳坪就在眼前了!”
敌军一窝蜂地追上来,士兵们的脚步声、马蹄声、呼喊声混杂在一起,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他们刚进入伏击圈,张羽耀突然吹响了牛角号。“呜——呜——”低沉而悠长的号声在山谷间回荡。芭茅里的神兵们同时站起来,手里的大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嘴里整齐地念着“刀枪不入”的咒语,声音洪亮而坚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放炮!”黎纲反应极快,立刻下令开炮。土炮“轰轰”两声巨响,震得山谷都在颤抖。炮弹落在芭茅丛里,炸开的碎石和泥土溅得到处都是,几个来不及躲闪的神兵当场被炸飞,鲜血和泥土混在一起,染红了周围的芭茅。
“别慌!用神符灰!”张羽勋大喊着撒出黑陶坛里的符灰,奇怪的是,符灰在空中竟凝成一团白雾,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整个滥弯坡都笼罩起来。敌军的视线被挡住,炮也不敢乱开了,生怕误伤了自己人。
“是大佛主的法术!”神兵们士气大振,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他们挥舞着大刀冲下山,刀光在白雾中闪烁。张羽让一马当先,背上的血符在白雾里泛着红光,子弹打在他周围,都像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纷纷落地,仿佛真的有神灵在护佑。
黎纲的士兵们慌了神,在白雾里分不清方向,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被神兵砍得人仰马翻。惨叫声、刀砍声、兵器碰撞声此起彼伏。有个士兵举枪要打张羽勋,刚扣动扳机,就被冉伯祥奋不顾身地扑过去抱住,两人一起滚下了峡谷。
“伯祥叔!”张羽耀大喊着想去救,却被几个敌军死死缠住,根本无法脱身。白雾里,只能听到冉伯祥最后喊了一声“护好佛主”,随后就是重物落地的闷响,那声音在峡谷里回荡,久久不散。
张羽勋看着峡谷深处,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冉伯祥是他多年的兄弟,一起出生入死,如今却……他突然老泪纵横,泪水混合着雨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猛地摘下腰间的铜铃,用力摇晃起来。铃声穿透白雾,清脆而急促,竟让敌军的战马纷纷受惊,焦躁地刨着蹄子,把骑兵甩下马来。“就是现在!”张羽勋挥剑指向黎纲,声音因愤怒而嘶哑,“斩了狗贼!”
神兵们跟着铃声冲锋,大刀劈得敌军的枪杆“咔嚓”作响,枪杆断裂的声音不绝于耳。张羽耀杀到黎纲面前,两人战在一处。黎纲的马刀虽快,却不如张羽耀的桃木剑灵活——那剑上的符咒在战斗中竟渗出红光,每次碰到马刀,都让黎纲手臂发麻,虎口隐隐作痛。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突然吹散了白雾,阳光重新照射下来,驱散了山谷里的阴霾。黎纲趁机看清了神兵的数量,发现只有几百人,顿时来了底气,他大声喊道:“他们人少!给我杀!”
敌军的机枪开始扫射,“哒哒哒”的枪声在山谷里回荡。神兵们没了白雾掩护,纷纷中弹倒地,鲜血染红了山坡上的土地。张羽勋想再次撒符灰,却发现黑陶坛已经空了,他绝望地看着空坛,心里一阵冰凉。他看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神兵,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对胜利的渴望,突然咳出一大口血,染红了胸前的衣襟,眼前阵阵发黑。
“师父!”张羽耀杀退身边的敌军,连忙冲到张羽勋身边,发现他的左胸中了一枪,鲜血正从伤口汩汩涌出,染红了他的衣襟,也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别管我……”张羽勋抓住他的手,手因为失血而变得冰凉。他把桃木剑塞给他,剑身还带着他的体温,“这剑……藏着结盟的信物……去枫香溪找冉少波……”他的声音越来越弱,气若游丝,但眼睛却死死盯着黎纲逃跑的方向,“告诉弟兄们,我没丢神兵的脸……”
话音未落,黎纲的马刀突然从侧面劈了过来,带着凌厉的风声。张羽耀抱着张羽勋迅速转身躲闪,马刀还是砍在了他的胳膊上,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瞬间涌了出来。“师父!”张羽耀目眦欲裂,心中的悲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他挥起桃木剑刺向黎纲,剑上的红光暴涨,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竟直接刺穿了黎纲的护心镜。
黎纲吓得魂飞魄散,他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桃木剑竟有如此威力,不敢恋战,调转马头就逃,生怕晚一步就会丢了性命。敌军见主将逃跑,顿时没了斗志,像潮水般纷纷溃退。张羽耀想去追,却被张羽勋用最后的力气拉住:“别追……守住……守住誓言……”
张羽勋的手慢慢垂了下去,眼睛永远闭上了,脸上却带着一丝释然的微笑。他怀里的炒米撒了出来,混着血水,在地上堆成一小堆,那炒米的香气在血腥味中若隐隐现。香树坝老婆婆的炒米,终究没能让他平安回家。
“佛主!”“师父!”神兵们围过来,看着张羽勋的遗体,哭声震动了滥弯坡,那悲痛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连风都仿佛变得呜咽起来。张羽让从峡谷底艰难地爬了上来,他浑身是伤,衣服被划破了无数道口子,沾满了泥土和血迹。手里还紧紧攥着冉伯祥的大刀——刀上沾着血,却完好无损,仿佛还残留着冉伯祥的力量。
“伯祥叔他……”张羽让哽咽着说不出话,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峡谷太深,他下去后只看到冉伯祥一动不动地躺在谷底,已经没了气息。
张羽耀擦干眼泪,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把张羽勋的遗体小心翼翼地抱到一棵老柏树下。老柏树高大挺拔,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从师父怀里掏出那包“神符灰”的空坛,又从自己身上取下贴身的符咒,一起放在师父胸口。“师父,您说过,神兵的血不会白流。”他举起桃木剑,剑尖直指天空,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今天,我张羽耀对天起誓,必为您和伯祥叔报仇!德江、务川的神兵,从此结成同盟,生同生,死同死,不灭黎纲,誓不罢休!”
“生同生,死同死!不灭黎纲,誓不罢休!”幸存的神兵们齐声呐喊,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复仇的决心和结盟的坚定。他们纷纷刺破手指,将鲜血滴在张羽勋的桃木剑上。鲜血顺着剑身流淌,竟让那些符咒变得鲜红欲滴,像是活了过来,散发着奇异的光芒。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洒在滥弯坡上,给这片浸染了鲜血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神兵们抬着张羽勋和冉伯祥的遗体缓慢撤退,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沉重。张羽让在路边采了一束野菊花,白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他把花放在张羽勋的遗体旁——那是佛主生前最喜欢的花,说它“生在山野,却有傲骨”,就像他们这些守护百姓的神兵一样。
路过的百姓听说张羽勋牺牲了,都纷纷赶来送行。他们有的拿着纸钱,有的捧着香烛,脸上满是悲伤。有个曾经被他用“神水”救过的孩子,大概七八岁的样子,他挤过人群,抱着张羽勋的腿哭道:“大佛主,您不是说能刀枪不入吗?怎么会……”孩子的声音稚嫩而充满疑惑,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心如刀绞。
张羽耀蹲下来,轻轻摸着孩子的头,他的声音温柔却带着力量:“佛主不是神,是为咱们拼命的好人。他的法术,就是保护百姓的勇气。”他指着神兵们滴血的手指,“你看,这才是真正的‘神符’,是咱们百姓抱成团的血誓。”
夜里,他们在稳坪神坛为张羽勋和冉伯祥举行了简单而肃穆的葬礼。没有棺木,就用当地最好的柏木做了简易的灵柩;没有丰盛的祭品,百姓们就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布匹都拿来,堆在灵前,以此表达他们的敬意和哀思。老秀才带着孩子们唱着新编的挽歌:“滥弯坡,血水流,大佛主,不回头。护百姓,战豺狼,英魂常驻香树沟……”那悲伤的歌声在神坛里回荡,让每个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张羽耀把桃木剑插进神坛中央的土里,剑身上的血符在香火中明明灭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他知道,从今夜起,他不仅要扛起稳坪神坛的责任,还要完成师父的遗愿,让黔东的神兵真正联合起来。
灵堂外,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在为逝去的英魂哭泣。雨水冲刷着神坛前的土地,却洗不掉那些暗红色的血迹。那些血迹渗进土里,仿佛在孕育着新的力量——一种比“神符法术”更强大的力量,一种来自百姓血脉相连的力量。
张羽勋牺牲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德江、务川、印江三县的村村寨寨。百姓们听到消息后无不落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位护佑百姓的大佛主,都说“天塌了一块”。连平时不信神坛的人,都自发来到香树坝的神坛前,添一炷香,鞠一个躬,以此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
李天保和宁国学接到消息后,连夜带着各自坛里的神兵赶来稳坪。见到张羽勋的灵柩停放在神坛中央,覆盖着白布,李天保“扑通”一声跪在灵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出了红印。“佛主,您教我的‘硬气功’,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他哽咽着说,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想起去年去务川取经,张羽勋手把手教他“肚皮顶叉”的诀窍,耐心纠正他的姿势,还送了他一本亲手批注的《坛规要略》,如今人去书在,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
宁国学则默默地走到桃木剑前,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擦去剑上的尘土。他带来了“七仙女”支队连夜编的藤甲,那些藤甲用坚韧的青藤编织而成,上面还刷了桐油,显得油光发亮。他小心翼翼地将藤甲覆盖在灵柩上:“佛主,这藤甲能挡流弹,您在那边,再也不会受伤了。”话语间满是心疼与不舍。
三天后,各坛坛主在稳坪神坛召开紧急会议。灵堂还没撤,香烛的气味混着草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让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沉重。“黎纲这狗贼,不除不足以平民愤!”张羽让红着眼睛拍桌子,胳膊上包扎伤口的布条还在渗血,显然情绪激动牵动了伤口。
“光报仇不够。”张羽耀从桃木剑的剑柄里取出一个油纸包,油纸包用油绳捆得紧紧的,显然被精心保管着。里面是张羽勋手绘的黔东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出了各个神坛的位置,还有一条条蜿蜒的路线,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单点易灭,众星可燎原。”“师父早有结盟之心,这是他留下的信物。”
李天保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和那行小字,突然站起来,声音坚定:“我提议,正式成立‘黔东神兵同盟’,张坛主为盟主,咱们歃血为盟,以后一坛有难,全盟支援!”
“我同意!”宁国学立刻附和,他眼神坚定,“六井溪的‘七仙女’支队虽都是女子,但也能打仗、能送信,愿听盟主调遣!”
其他坛主也纷纷赞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结盟的细节,神坛里的气氛渐渐从悲痛转向了激昂。张羽耀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突然觉得师父的血没有白流。他让人取来一碗清澈的白酒,然后用小刀刺破自己的手指,鲜红的血滴入酒中,瞬间晕开。李天保、宁国学、张羽让……每个坛主都依次滴血,最后由张羽耀端着酒碗,高高举起:“我张羽耀,以血为誓,必承师父遗志,带领同盟护佑百姓,凡欺压百姓者,虽远必诛!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凡欺压百姓者,虽远必诛!”所有人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神坛的梁柱都在微微颤抖,那声音里充满了决心和力量。
结盟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编兵力。张羽耀让人把各坛的神兵登记造册,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年龄、特长。按特长把大家分成“先锋营”“护卫营”“后勤营”,先锋营由身手矫健、勇猛善战的神兵组成,负责冲锋陷阵;护卫营则由经验丰富、细心谨慎的神兵组成,负责保护百姓和神坛安全;后勤营则承担着筹备粮草、救治伤员的任务。他还请李天保教大家“鸳鸯阵”,这种阵法两人一组,配合默契,能攻能守;请宁国学教大家“山地潜行术”,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中能悄无声息地移动。百姓们听说神兵结盟了,纷纷送来粮食、布匹,还有人把家里珍藏的铁器拿来,让神兵打造成兵器,整个黔东大地都洋溢着一股团结抗敌的氛围。
有个老铁匠带着儿子赶来,老铁匠脸上布满皱纹,手上布满老茧,他把一把刚打好的大刀送给张羽耀。刀身闪着寒光,刀刃锋利无比。“坛主,这刀淬了我的血,砍贪官最利!”老铁匠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张羽耀接过刀,沉甸甸的手感让他心中一暖,他发现刀背上刻着“滥弯坡”三个字,顿时眼眶一热,这三个字承载着太多的伤痛与记忆。
黎纲在县城里听说神兵结盟的消息,心里七上八下,坐立不安。他派了多个探子去查探情况,探子回来报告说神兵不仅在练枪法,还修了“会冒烟的台子”,据说能传递消息。黎纲吓得再也不敢提“血洗稳坪”的事,只敢让士兵在县城周围巡逻,加固城墙,惶惶不可终日。
百姓们见敌军不敢来犯,对神兵同盟更有信心了。务川的百姓把张羽勋的画像挂在堂屋里,早晚供奉,画像上的张羽勋目光坚定,仿佛还在守护着他们。印江的老秀才编了新歌谣,孩子们在街头巷尾传唱,歌声传遍了五县:“滥弯坡,血未干,神兵同盟把誓宣。你修路,我送粮,豺狼来了有刀枪。香树坝,稳坪山,星火能把天地燃……”
张羽耀把冉少波修改的《战术浅释》和同盟坛规刻在石碑上,立在稳坪神坛门口。石碑高大厚重,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同盟的决心。石碑前,张羽勋的桃木剑依旧插在土里,剑身上的血符在风雨中渐渐淡去,但剑柄里的地图却被张羽耀视若珍宝,每天都会拿出来仔细查看,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联合各坛力量。
一天夜里,张羽耀站在神坛前,望着张羽勋的灵位。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显得格外静谧。他仿佛看到师父站在光影里,穿着熟悉的蓑衣,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对他说:“耀儿,你做得对,民心才是最灵的神符。”张羽耀正要说话,师父却化作一道红光,融入了窗外的夜色中。
他惊醒过来,冲出神坛,只见远处的枫香溪方向,烽火台真的燃起了火光——不是敌情,是冉少波按约定点燃的“平安火”,说明各坛联络畅通,一切安好。火光在夜空中跳动,映红了半边天,像一颗明亮的星,照亮了黔东的夜空。
张羽耀望着火光,握紧了手里的大刀。他知道,师父的遗愿正在实现,黔东的神兵不再是零散的星火,而是能照亮黑暗的火炬。滥弯坡的血没有白流,它浇灌出的同盟之花,正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悄然绽放,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天。
神坛里,张羽勋的灵位前,香火依旧旺盛,百姓们每天都会来添香祈福。灵位旁,放着冉少波送来的《战术浅释》,扉页上有张羽勋生前写的批注:“民心即天意,同盟即神助。”夜风穿过神坛,吹动烛火,烛火摇曳,仿佛在低声应和着这句批注。
入夏后,黔东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倾盆大雨如瓢泼一般,山洪暴发,冲毁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百姓们损失惨重。张羽耀立刻召集同盟神兵,分赴各乡救灾。在务川香树坝,张羽让和百姓们一起筑堤坝,他跳进齐腰深的洪水里,冰冷的洪水没过他的身体,他却毫不在意,喊着号子带头扛沙袋。沙袋沉重无比,压得他肩膀生疼,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身上的伤口泡在洪水里,疼得钻心,泡得发白也不肯上岸休息。百姓们看着心疼,纷纷把家里的好酒好肉都拿来给他补身体,他却总是笑着分给身边的弟兄和百姓。
“伯祥叔和佛主要是在,肯定也会这么干。”张羽让抹着脸上的泥水,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顺着脸颊流下,“他们用命护咱们,咱们就得护好这土地。”他的话让百姓们想起牺牲的张羽勋和冉伯祥,都红了眼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在洪水上涨前筑起了坚固的堤坝,保住了村庄和农田。
洪水退去后,冉少波提议在各村设“互助会”,让百姓们互相帮着补种庄稼、修补房屋。张羽耀觉得这主意好,立刻让各坛推行。互助会里,神兵和百姓一起劳动,白天顶着烈日种地,晚上就在月光下学战术,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个曾经不信神的地主,家里的粮仓在洪水中被冲毁了一部分,眼看粮食要发霉变质,是神兵们冒着酷暑帮他抢收粮食,晾晒保存。地主感动得把家里剩余的粮仓打开,捐出粮食给互助会,还主动加入互助会,帮着其他百姓修补房屋。
这天,香树坝的百姓在清理洪灾现场时,从厚厚的泥沙里挖出了冉伯祥的大刀。刀身虽然已经生锈,但刀柄上的铜铃还在,轻轻一碰,依旧发出清脆的响声。百姓们小心翼翼地把大刀送到稳坪神坛,张羽耀亲自用布擦拭干净,然后把它挂在桃木剑旁边。“伯祥叔,您看,咱们守住了土地,也守住了同盟。”他对着大刀轻声说道,仿佛在和冉伯祥对话。
夜里,神坛里怪事频发:百姓说看到张羽勋的身影在互助会的田埂上走动,仿佛在查看庄稼的长势;神兵说站岗时听到冉伯祥的号子声,那声音熟悉而有力,仿佛在激励着他们。张羽耀知道这是百姓和弟兄们的念想,却没有点破,只是让人在香树坝修了座“英魂祠”,供奉张羽勋和冉伯祥的牌位。祠堂落成那天,四乡百姓都来祭拜,香火缭绕中,有人说看到牌位前的蜡烛自动亮起,烛泪缓缓流下,凝成了“同盟”二字,众人见了都纷纷磕头祈福。
这些“神迹”传开后,黔东百姓对同盟的信仰更坚定了。有几名敌军逃兵偷偷跑来投奔,他们衣衫褴褛,面带恐惧。说在县城里听到“大佛主显灵”的传言,还听说神兵同盟战斗力极强,黎纲对士兵又极其苛刻,他们实在受不了,就偷偷逃了出来。张羽耀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教神兵用枪,逃兵们感动地说:“神兵真有神灵护佑,跟着你们准没错。”他们教得认真,神兵们学得刻苦,很快,不少神兵都掌握了开枪的技巧。
冉少波见民心可用,开始教神兵们练“夜袭术”。他带着大家在月光下摸爬滚打,教他们如何在黑暗中辨别方向,如何悄无声息地移动,如何识别枪声、判断方位。有次演习,冉少波让张羽让带着小队“偷袭”稳坪神坛,自己则带着另一队负责防守。结果张羽让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学到的夜袭技巧,避开了巡逻的哨兵,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神坛门口,连哨兵都没发现。
“好!”冉少波拍着张羽让的肩膀,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这才是能打仗的神兵!记住,真正的‘法术’,是对土地的熟悉,是弟兄们的默契,是平时刻苦的训练。”
演习结束后,张羽耀在神坛摆酒,庆祝同盟初具规模。酒过三巡,冉少波取出一支笛子,笛子是用竹子做的,表面光滑,带着岁月的痕迹。他吹起了黄埔军校的校歌,笛声悲壮又激昂,在神坛里回荡。神兵们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都被那旋律感染,停下筷子静静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张羽耀知道,冉少波不仅在教他们打仗,更在教他们一种信念——比“神符”更坚定的信念,一种团结、勇敢、为百姓而战的信念。
窗外,月光洒满庭院,皎洁而明亮。张羽勋的桃木剑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见证着这一切。张羽耀举起酒杯,对着剑的方向一饮而尽:“师父,您看,这黔东的星火,已经连成一片了。”
夜色里,稳坪山的烽火台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哨兵,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远处的群山在月光下起伏,仿佛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苏醒的时刻。谁也不知道,这星火燎原的力量,将在不久的将来,与另一支来自远方的红色队伍相遇,在黔东的大地上,燃起更炽热的火焰。而滥弯坡的英魂,将永远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见证同盟走向更广阔的前程,见证黔东大地迎来真正的光明。
神坛外的田埂上,几株野菊花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它们顽强地生长着,带着勃勃生机,就像这黔东的神兵同盟,在苦难中崛起,在团结中成长,终将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