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熊耳山中建山寨-《流贼也可以燎原》

  崇祯因为开封府周围被流寇洗劫了,下令增派平常不怎么出动的京营兵马六千,由倪宠、王朴二总兵率领前往河南北部,杨进朝、卢九德两个太监作为监军。

  原本负责保护畿南地区的保定总兵梁甫部也奉调南下,其部下有保定兵八千。

  在山西打土贼的延绥定边营游击马科、还有山西总兵张应昌的部队也全都往河南增援了。

  崇祯觉得张应昌、左良玉、邓玘、李卑这几个总兵作战不卖力,派了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四个太监分驻他们的军营当监军。

  万历、天启、崇祯爷三都喜欢用太监,其中以崇祯用的最厉害,万历用太监主要是让他们去捞钱,天启用魏忠贤是自己太懒了懒得动,崇祯用太监是因为他只相信太监。

  这些太监下面没有了,一个两个的除了贪财就没别的追求了,监军的时候还得索贿不然你就别想好好打仗。

  练国事给崇祯上过一封奏疏,说明了用太监的弊端,这些太监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在宫里也没学过与军事相关的,赋予他们兵权会造成混乱,一旦流寇趁机突破豫北的防线冲入中原,以后剿贼就会愈发艰难了。

  但是崇祯对自己的督抚武将们是一点信任也没有,把练国事是话当耳边风了。

  官军又增了重兵,现在和他们硬碰硬没有好处,官军还没到来之前,义军已经顺着山路跑到了河南府卢氏县,这里山林茂密没有像陕北那样砍伐过度,刘处直借鉴了后面抗联的经验,准备在山区里面建山寨囤积物资作为义军的落脚点,以后经过这里还能歇息。

  建立山寨还有一个原因,除了刘处直只收了三千流民,其它掌盘们是有多少吸收多少,义军集结时有四五万战兵,非战斗人员只有十万,一路吸收流民到了卢氏县后队伍膨胀到二十万人了,如果带着转战除了会影响队伍的整体战力,还会拖慢行军速度。

  熊耳山并不是那人迹罕至的深山,山沟中有很多居民,由于官府的统治力量薄弱,住在山里的百姓甚至不用纳税,他们的生存状况反倒比平原地区更好,义军在熊耳山中扎下了营寨,暂且安身。

  河南的流寇少了一部分只有闯贼和八贼那波人还在豫北,玄默终于松了一口气,克贼那波人走了,皇帝又增派了援军,这下可以专心对付八贼和闯贼了。

  刘处直决定要在熊耳山中建山寨弄一个据点,也算是一个根据地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什么土匪啊士绅之类的都弄走。

  卢氏县周边的山区中有许多的土寨,一个山寨只有百十户人家,据山民所说土寨平时耕作为生,隔三差五去干点剪径的副业,义军降伏他们简直轻而易举,不过为了不树敌过多刘处直决定先调查清楚后再行处理他们,山里的这些堡寨的首领无论是士绅还是土匪,只要是恶名在外,有血债的,一概灭掉。

  对于名声比较好的那些,由士绅建立的坞堡则派人去索要粮饷,由流民建立的则遣使联系,能拉拢入伙的最好,实在不愿加盟的也互不侵犯,尽量不对这些人动刀兵,不然等义军大部队一走,留守的人就不好过了。

  刘处直不知道的是,再过十年河南就遍地土寨了,他现在来算是占了一个先机。

  此时河南的土寨尚在初起阶段,大部分土贼实力薄弱,互相间又少有往来,是一盘散沙,数万流寇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战胜的。

  除了抢的地盘,熊耳山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被人占据,刘处直安排辅兵建立自己的山寨要求修的坚固一些,在适合耕种的地方平整田地,准备来年耕种。

  建寨种田,这正是当年不沾泥张存孟的理想生活,只不过在延绥镇的眼皮底下,这种想法是注定不可能成功的。

  在豫西山区就不一样了,官府在这里的统治力量十分薄弱,也难以调遣重兵来围剿,是适合农民军长期割据的地方。

  在熊耳山中安顿下来后,刘处直请了刘国能、老回回、贺一龙、慧登相来开会商议一些事情。

  “各位掌盘,现在咱们也算是有一片地方了,不过不能打着自家的旗号,我们打下怀庆、大闹卫辉、开封这些事太大了,如果官府知道了,肯定源源不断地发兵来剿,那这里就不安稳了。”

  刘处直讲完后老回回接话到:“大帅我看这里条件还不错,可耕种的土地也多,要不咱们就不转战了,就在这里好好的耕作生活。”

  其实不止老回回有这个想法,不少实力不济的掌盘子们也有,与其朝不保夕的到处乱窜这里官府控制力薄弱,何不就在这里生活。

  这些掌盘子没做调查,而刘处直进山前就让李狗才打探清楚了这里的风土人情。

  “掌盘子们,我问你们一件事,大伙都是陕西山西出来的吧,你们知道为啥我们陕西能出大贼,山西也能出,但是我们来河南也有一年多接近两年了吧,咱们三十六营里面为什么没有河南掌盘子?”

  大部分人都没想过这事,刘处直提出问题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那是因为山里土地贫瘠产量不高,你们别看这边土地多,都连不成一片开荒难度又高,不然官府也不会放弃了,这里光靠种地养上几万人问题不大,但是咱们这么多当兵的怎么办,这么多牲畜怎么办,都不要了吗,光靠这里种地是肯定养不活他们的。”

  “再退一步说就算打出来的粮食够,这里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如果人少在这里耕种生活倒是没问题,但是人多了官府肯定会知道我们的,没有了刀靶子和军队,官府想怎么捏我们就怎么捏。”

  “所以各位兄弟就别想能在这里长久生活下去了大部队迟早要离开的,大伙可以留点人守住这里好好建设一番,以后我们路过还能来歇脚。”

  几个人数少的掌盘子还是决定离开义军就在这里生活了,他们人少走不走对义军都没啥影响,刘处直就同意了。

  克营圈好地盘后,刘处直让李中举带着几个书办和两千辅兵五百正兵以及跟着过来的三千流民和一半的工匠留在山中经营这里。

  对于这里刘处直的要求就是该有的设施都要有,铁匠铺,还有锻造铠甲的工坊,制造火铳的工坊都要慢慢修起来,以后有机会了再往这里多倒腾点工匠。

  李中举知道他不会打仗,这个任务自己接了也合适,就答应了下来。

  万事俱备就只有一个问题没解决了,开荒种地是需要启动资金的。

  伐木、烧砖这些工作人多就能干了,但是种地需要耕牛、农具、种子,还得有足够撑到明年秋收的口粮。

  这些条件不具备,开荒就只能等着饿死,营里的粮食也紧巴巴的,耕牛之类的也不多,不能给予太大支持。

  这片山区外面也穷的很,要抢的话就只能回怀庆府周边,那就又跑回官军的包围了。

  就在刘处直苦思冥想时,李中举嘿嘿一笑,大帅我知道哪里有种子耕牛还有农具了。

  “嗯,你说说看。”

  “这里是河南啊,除了藩王大帅觉得谁最有钱?”

  “卧槽,是不是那帮秃驴?”

  “没错掌盘子,去年你去山东那会我就在调查了,现在可以用得上了,少林寺不仅仅是登封县最大的地主,放眼全河南,其富裕程度也仅次于七个朱家亲王。

  “在豫西各地,少林有数十座下院,每一座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土地。”

  “大明建立后,朝廷多次征调少林僧兵,故而少林寺的地位与一般寺院不同,和官府的联系十分密切。”

  “两三百年积累下来,少林寺广占田地,还能豁免钱粮,还有朝廷的鼎力支持,保护他们的田产。”

  “只要咱们抢了那帮秃驴,就什么都不缺了,他们的僧兵在咱们义军面前就是小孩子。”

  “好,这两日我们就去抢秃驴,早日把山寨建起来,以后我再多招募一些工匠回来,慢慢的咱们就不缺铠甲火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