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太极继位开始,他的目标就是学明朝,在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2年)后金搞了自己的六部和内阁同时开了科举,虽然这个六部对于八旗内部暂时还没啥控制力,不过也使后金从部落开始慢慢转变为一个封建王朝,不再是以前的只会提刀子砍人的野蛮部落,不少辽东的文人因为明朝不用他们而投靠了皇太极。
这两年后金忙于内政,也因为大凌河损耗太大没有再对明朝内地发动劫掠,也没有进攻宁锦防线,皇太极除了鼓励生产,还派兵去漠北收服了阿鲁部蒙古人。
也许是薅蒙古人上瘾了,这些人骑射是有一套的皇太极也不嫌多,在勒索朝鲜一批粮食后,皇太极又问民间收买粮食凑足了军粮,准备对林丹汗来一次薅羊毛行动。
天聪六年(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在西拉木伦河(内蒙古赤峰境内)召集归顺的蒙古人,还有大凌河投降的关宁军诸将,如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张存仁协同八旗出征林丹汗。
皇太极派了猛将图鲁什、劳萨率三百骑兵为先锋,一路上效忠林丹汗的部落闻风而逃,皇太极则在出征之余调停已经了归顺自己的部落间的矛盾。
之前也提到过蒙古人信黄教,只有林丹汗这个另类信红教,在皇太极出征这会他已经是黄教蒙古人的敌人了,不单单是一般的敌人还是佛敌。
皇太极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这会他的佛经水平已经不下于一些乌斯藏大喇嘛了,这趟出门基本上一路走,一路蒙古人都在归顺他,仗都不用打了。
林丹汗对陕西流寇怂对皇太极更怂,陕西流寇好歹他还敢交战,面对皇太极连应战勇气都没有,直接跑到了和土默特交接的地方。
自崇祯三年卜失兔死后,林丹汗重新占领的归化城被皇太极轻易占领,这座城池在蒙古人心中就是大汗之城,丢失了可想而知蒙古人心里会有多震撼。
不过有一点林丹汗做的好,他真的彻底的做了坚壁清野,从隆庆朝开始蒙古那边也开始种粮食修城池,归化城附近有大量农田和各种板升城,林丹汗之前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不能带走了也烧了,弄得皇太极打到这个位置地位时候居然缺粮了。
这会随军出征的后金贵族都在抱怨亏麻了,啥都没抢到还倒贴钱粮,正好大同不远,他们纷纷要求换个敌人从大同破关入寇劫掠宣大抢大明才有好东西,蒙古人一个个都是穷光蛋。
皇太极虽然也有意,但是军粮问题让他不得不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
就在皇太极还没想好该不该劫掠大明时,一些既不愿意跟着林丹汗西迁的部众也不愿意投靠后金的蒙古人组团来到大同的沙河堡,在边墙外面的哭诉请求边将收他们当家丁,只需要管一口饭就好。
应该说这个条件已经很低了,大同的边将们也心动了,纷纷收纳了蒙古人进边堡。
还在呼和浩特考虑要不要打明朝的皇太极脸都气绿了,好家伙自己跑这么远收编蒙古人,你大明搁这里吃现成是吧。
于是他让人射书信入大同,告诉这些边将蒙古人都是大金子民,赶快把他们送出来,不然他就要动粗了。
这会的大同边将们已经收了几百个夷丁了,还收了蒙古人一千四百多只羊,答应了保护他们的安全。
结果这事报到巡抚那里后,大同巡抚张廷拱吓坏了,生怕后金从这里破关入寇,又让边将们把收的夷丁数百,牛羊一千四百四十匹全部送给后金军,并且张廷拱还多送了六千四百四十匹布给后金,这原本是给林丹汗的岁赏,林丹汗跑了也没落到大明口袋里面,而是送给了后金,恳求皇太极不要攻打大同。(不是乱写的,想了解的书友查阅清太宗实录卷十二就好)
皇太极身边几个汉官宁完我,范文程献计说道,既然大明这么软弱,大汗要不要直接从宣大破关,从这里杀到北京,再打破山海关回到沈阳,皇太极都震惊了这几位哥比自己还激进,但又不想破坏他们的积极性,就对他们说道:“好,我同意你们先出去吧。”
见大明这么老实,不敲诈白不敲诈,就对张廷拱说自己军队缺粮。
大同官兵南下出征流寇一年多了,张廷拱负责输送粮草,现在大同镇哪里还有粮食,只能让得胜堡的一个千户带着十七人牵着几十匹牲畜出去献给皇太极并且奉上了茶酒,希望能让他满意。
皇太极确实满意了,将千户送来的牛羊各挑了一只赏赐给了这个千户,并且嘉勉了他……
随后后金军塞各个边堡挨个转悠,为了不被打,这些边堡都献出了宝贵的粮食。
大同和宣府挨着,敲诈了大同怎么能不敲诈宣府呢,皇太极故技重施,也让人射书信到万全右卫的边堡,让宣府巡抚沈啓按照他的要求送东西,不然就打破边堡冲进来。
沈啓和张廷拱一样都被吓坏了,也献上了给林丹汗的岁赏物品,计缎布及虎豹狐獭等皮、共一万二千五百件。
这下让后金贵族们真的狂喜了,更不想就这么走了,皇太极亲笔手书一封信送到张家口,信中大致写着“沈抚台,我军乏粮沿途边堡供粮的皆秋毫无犯,你要是管我们的饭,宣府同样可以保平安。”
大明和后金还是敌人,这么大的事沈啓不想自己背锅,他叫来了宣府总兵董继舒,阳和兵备道正使马士英(就是那个马士英)商议到底该不该给粮食。
马士英不想背锅称病不来,董继舒和沈啓商议后,觉得宣府离京师太近了,如果皇太极破关而入很快便能围困京师,如果造成了这个后果两人凌迟都不能赎清罪孽。
这两人就打算学大同那样,开始准备牛羊酒水还有粮食,款待皇太极大吃大喝一顿,以此避免宣府遭兵灾。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马士英的耳朵里面,他准备等皇太极走后就举报这两人,自己好上位宣府巡抚。
沈啓带着牛酒粮食出张家口亲自送给后金军,皇太极喝高兴了一时竟然要拉着沈啓盟誓,表达自己和大明万年友好的意思。
沈啓都快吓疯了,这要是被崇祯知道自己死的会比袁崇焕更惨。
但是他又不敢违背皇太极的意愿,只好派了两个都司带着五十两黄金,五百两白银,五百匹蟒缎出城和皇太极盟誓。
皇太极命人杀白马黑牛盟誓,大明和大金万年友好世世孙孙长享太平,谁先动手坏盟谁先亡国,随后又赏赐了董继舒和沈啓一人一匹马。
沈啓原本以为这事做的天衣无缝,谁知还是被暗中窥视的马士英发现了,随即马士英弹劾了沈啓,崇祯皇帝罢免了他扔进了诏狱,马士英成功上位巡抚。
从明朝这里敲诈来的东西被皇太极赏赐给了这次拉拢的蒙古人巩固两方的关系以及跟着出征的军兵,然后在七月回到了沈阳,结束了这次长达三个月的远征,虽然没有抓住林丹汗,但是将他的牧场都收到了麾下。
这次后金的战果是收编了蒙古青壮五千五百二十三人,抢了骆驼六十七匹、马四十七匹、驴七匹,牛六千七百七十一匹,羊八千四百六十二只,缴获都是其次,除此之外更是试探出了大明的软弱。
这两年后金忙于内政,也因为大凌河损耗太大没有再对明朝内地发动劫掠,也没有进攻宁锦防线,皇太极除了鼓励生产,还派兵去漠北收服了阿鲁部蒙古人。
也许是薅蒙古人上瘾了,这些人骑射是有一套的皇太极也不嫌多,在勒索朝鲜一批粮食后,皇太极又问民间收买粮食凑足了军粮,准备对林丹汗来一次薅羊毛行动。
天聪六年(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在西拉木伦河(内蒙古赤峰境内)召集归顺的蒙古人,还有大凌河投降的关宁军诸将,如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张存仁协同八旗出征林丹汗。
皇太极派了猛将图鲁什、劳萨率三百骑兵为先锋,一路上效忠林丹汗的部落闻风而逃,皇太极则在出征之余调停已经了归顺自己的部落间的矛盾。
之前也提到过蒙古人信黄教,只有林丹汗这个另类信红教,在皇太极出征这会他已经是黄教蒙古人的敌人了,不单单是一般的敌人还是佛敌。
皇太极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这会他的佛经水平已经不下于一些乌斯藏大喇嘛了,这趟出门基本上一路走,一路蒙古人都在归顺他,仗都不用打了。
林丹汗对陕西流寇怂对皇太极更怂,陕西流寇好歹他还敢交战,面对皇太极连应战勇气都没有,直接跑到了和土默特交接的地方。
自崇祯三年卜失兔死后,林丹汗重新占领的归化城被皇太极轻易占领,这座城池在蒙古人心中就是大汗之城,丢失了可想而知蒙古人心里会有多震撼。
不过有一点林丹汗做的好,他真的彻底的做了坚壁清野,从隆庆朝开始蒙古那边也开始种粮食修城池,归化城附近有大量农田和各种板升城,林丹汗之前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不能带走了也烧了,弄得皇太极打到这个位置地位时候居然缺粮了。
这会随军出征的后金贵族都在抱怨亏麻了,啥都没抢到还倒贴钱粮,正好大同不远,他们纷纷要求换个敌人从大同破关入寇劫掠宣大抢大明才有好东西,蒙古人一个个都是穷光蛋。
皇太极虽然也有意,但是军粮问题让他不得不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
就在皇太极还没想好该不该劫掠大明时,一些既不愿意跟着林丹汗西迁的部众也不愿意投靠后金的蒙古人组团来到大同的沙河堡,在边墙外面的哭诉请求边将收他们当家丁,只需要管一口饭就好。
应该说这个条件已经很低了,大同的边将们也心动了,纷纷收纳了蒙古人进边堡。
还在呼和浩特考虑要不要打明朝的皇太极脸都气绿了,好家伙自己跑这么远收编蒙古人,你大明搁这里吃现成是吧。
于是他让人射书信入大同,告诉这些边将蒙古人都是大金子民,赶快把他们送出来,不然他就要动粗了。
这会的大同边将们已经收了几百个夷丁了,还收了蒙古人一千四百多只羊,答应了保护他们的安全。
结果这事报到巡抚那里后,大同巡抚张廷拱吓坏了,生怕后金从这里破关入寇,又让边将们把收的夷丁数百,牛羊一千四百四十匹全部送给后金军,并且张廷拱还多送了六千四百四十匹布给后金,这原本是给林丹汗的岁赏,林丹汗跑了也没落到大明口袋里面,而是送给了后金,恳求皇太极不要攻打大同。(不是乱写的,想了解的书友查阅清太宗实录卷十二就好)
皇太极身边几个汉官宁完我,范文程献计说道,既然大明这么软弱,大汗要不要直接从宣大破关,从这里杀到北京,再打破山海关回到沈阳,皇太极都震惊了这几位哥比自己还激进,但又不想破坏他们的积极性,就对他们说道:“好,我同意你们先出去吧。”
见大明这么老实,不敲诈白不敲诈,就对张廷拱说自己军队缺粮。
大同官兵南下出征流寇一年多了,张廷拱负责输送粮草,现在大同镇哪里还有粮食,只能让得胜堡的一个千户带着十七人牵着几十匹牲畜出去献给皇太极并且奉上了茶酒,希望能让他满意。
皇太极确实满意了,将千户送来的牛羊各挑了一只赏赐给了这个千户,并且嘉勉了他……
随后后金军塞各个边堡挨个转悠,为了不被打,这些边堡都献出了宝贵的粮食。
大同和宣府挨着,敲诈了大同怎么能不敲诈宣府呢,皇太极故技重施,也让人射书信到万全右卫的边堡,让宣府巡抚沈啓按照他的要求送东西,不然就打破边堡冲进来。
沈啓和张廷拱一样都被吓坏了,也献上了给林丹汗的岁赏物品,计缎布及虎豹狐獭等皮、共一万二千五百件。
这下让后金贵族们真的狂喜了,更不想就这么走了,皇太极亲笔手书一封信送到张家口,信中大致写着“沈抚台,我军乏粮沿途边堡供粮的皆秋毫无犯,你要是管我们的饭,宣府同样可以保平安。”
大明和后金还是敌人,这么大的事沈啓不想自己背锅,他叫来了宣府总兵董继舒,阳和兵备道正使马士英(就是那个马士英)商议到底该不该给粮食。
马士英不想背锅称病不来,董继舒和沈啓商议后,觉得宣府离京师太近了,如果皇太极破关而入很快便能围困京师,如果造成了这个后果两人凌迟都不能赎清罪孽。
这两人就打算学大同那样,开始准备牛羊酒水还有粮食,款待皇太极大吃大喝一顿,以此避免宣府遭兵灾。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马士英的耳朵里面,他准备等皇太极走后就举报这两人,自己好上位宣府巡抚。
沈啓带着牛酒粮食出张家口亲自送给后金军,皇太极喝高兴了一时竟然要拉着沈啓盟誓,表达自己和大明万年友好的意思。
沈啓都快吓疯了,这要是被崇祯知道自己死的会比袁崇焕更惨。
但是他又不敢违背皇太极的意愿,只好派了两个都司带着五十两黄金,五百两白银,五百匹蟒缎出城和皇太极盟誓。
皇太极命人杀白马黑牛盟誓,大明和大金万年友好世世孙孙长享太平,谁先动手坏盟谁先亡国,随后又赏赐了董继舒和沈啓一人一匹马。
沈啓原本以为这事做的天衣无缝,谁知还是被暗中窥视的马士英发现了,随即马士英弹劾了沈啓,崇祯皇帝罢免了他扔进了诏狱,马士英成功上位巡抚。
从明朝这里敲诈来的东西被皇太极赏赐给了这次拉拢的蒙古人巩固两方的关系以及跟着出征的军兵,然后在七月回到了沈阳,结束了这次长达三个月的远征,虽然没有抓住林丹汗,但是将他的牧场都收到了麾下。
这次后金的战果是收编了蒙古青壮五千五百二十三人,抢了骆驼六十七匹、马四十七匹、驴七匹,牛六千七百七十一匹,羊八千四百六十二只,缴获都是其次,除此之外更是试探出了大明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