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总管-《且隋》

  杨子灿!

  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骁果卫大将军,北方剿匪总制——总管,卫王!

  光是这一长串官号,就知道这人不好惹。

  他,可就是大隋朝当红炸子鸡,大隋新生代军界扛鼎之人,杀得东突厥大军灰飞烟灭、大可汗都拔下落不明的人。

  零号,杀神!

  他,不在洛阳城里好好待着发号施令,来这兵荒马乱、死人成堆的地方干屁?

  杨家宗室好容易又出来个能打的、能带兵的,可不得在京师里供着?

  你,真狗!

  “诸位,可好?本官杨子灿,久仰大名啊!”

  杨子灿仰头喝道,抬手行了江湖抱拳礼。

  这嘴中的话,也是瓦岗山上的头头脑脑们,第一次听见这位大杀神的声音。

  年轻,温和,敦厚,沉静。

  半天,没有一个人回话。

  “呵呵,看来大家有点拘束!”

  “也好,秦将军,放开出口,让他们下说话来吧!”

  秦琼闻言,一施礼,挥手让那些剑拔弩张的骁骑虎卫,闪出一条通道。

  “请吧,各位!”

  秦琼大喝一声。

  大家面面相觑,最后将目光投向站在最高处的翟让。

  翟让无法,只好硬着头皮探出身影。

  “杨子灿……杨将……杨元帅,你要将兄弟……兄弟们怎样?”

  不管怎样,翟让还是忍住心中的恐慌无助,问出了山头上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哈哈哈……”

  阿布放出一阵大笑,说道。

  “请问您是?”

  阿布的确不认识这位。

  就是他自己手头有翟让等人的海捕文书以及肖像图案,但这年代的春秋笔法实在是不敢恭维。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男人、女人,身高、胖瘦。

  可这些人,都已经浪荡江湖多年,怎么的,也会发生些样貌变化。

  就像那徐世积,当年可是一等一的风流帅哥,可现在却是个满面虬须的彪形大汉。

  “本王……在下,在下翟让,乃瓦岗寨的……寨主……头人!”

  翟让咀嚼了半天说辞,最终如此介绍自己。

  “哦,翟让,翟法曹,失敬了啊!”

  “你看——”

  说着,阿布挥手一指自己的身后,说道:

  “而今之时,翟法曹您说本官是放了尔等,自由来去?”

  阿布也不废话。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放,肯定是不可能的,国法在哪!

  杀不杀,也不是他杨子灿说了算,同样有国法在哪!

  “为今之计,大家彼此留点体面,吾虽然击败尔等,但至于如何处置,那是国法和有司的事!”

  “这……”

  翟让一阵语塞,回过头来看着众人。

  只见众人的眼睛中,有绝望,有惶恐,有游移,有逃避,有不屈……

  唯独,没有斗志,如果不屈不算的话。

  可是,不屈,又能怎样?

  “哈哈,不急。”

  阿布见秦琼对瓦岗众人的表现有些不满,试图发动攻击逼迫,于是出言叫住。

  “翟法曹,诸位,咱们大家还不熟悉,不太了解我杨子灿的脾气。”

  “无妨,大家慢慢就会知道的。”

  “我且问一问大家,”

  杨子灿说着,回转身来。

  他环视周围,那些密密麻麻已经被死死被压制住的瓦岗军兵。

  身旁的亲卫,立即大声通传:

  “卫王有话要问!”

  声势浩大,传遍四野。

  震得安静的山谷丘壑,嗡嗡作响。

  “想那东突厥都拔十万虎豹狮兵,三万余黑狼骑,皆被我打得灰飞烟灭!”

  杨子灿的话,又被通传开去,响彻内外。

  “试问,尔等不足十万之众,缺甲少兵,训练不勤,是否能猛得过突厥虎狼之寇?”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兵凶战危之计,尔等还有敬鬼祈神的闲心,难道这战场乃是嘻戏之所?”

  ……

  “如此愚蠢之为,视战如戏,鬼弃之,天灭之!实在是有辱我华夏子孙之浩然大智也!”

  ……

  这话传到周法尚等人的耳中,皆是面红耳赤,羞愧得全低下了头。

  而翟让等人,也是脸色羞赧无措,无地自容。

  ……

  “翟法曹,诸位好汉,你们之中,必有不服不忿之辈,说我杨子灿胜之不武?”

  ……

  “吾放你们下来,不服者,尽可捉刀上马厮杀!”

  “可放眼四顾,以尔等之才,可否囫囵而逃出生天?”

  ……

  看着四处布满的黑压压的斗志旺盛的杨子灿大军,以及这位气势惊人的卫王模样,瓦岗群雄全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已经不足九万的瓦岗军,降!

  未几天,江湖上传出一条诡异无比、阴森恐怖的消息。

  瓦岗寨大英雄李密,携四万大军攻小城荥阳郡,恰逢血月乍现,遇鬼兵鬼将出游冲撞。

  李密无法,乃与魔鬼交易,独以五千存,远遁三千里入豆子航避难。

  其三万五千精兵,不知所终!

  天下哗然!

  同时,各种小道消息也开始疯传。

  有说大隋气数未尽,鬼兵鬼将趁血月之机入人间,剿杀为祸天下乱匪的传闻……

  有说李密与翟让不和,私带四万兵自称蒲山公营,反出瓦岗寨,兵败荥阳城,远窜豆子航……

  有说翟让大义,独与李密开牙立杆,却遭其鸿门宴刺杀,计不成率众出奔窦建德……

  有说瓦岗寨经此内乱,元气大伤,开始重整军法制度,广招天下英豪……

  有的,更离谱。

  说瓦岗寨被官军剿灭,自此星散……

  ……

  天下之人,终是得不到一点确切消息。

  有好事者,冒险入滑县境内打探。

  却是如石沉大海,再无消息传回,人也不见踪迹。

  倒是一些亡命之徒,还是不信邪。

  他们呼朋喝友,一队队地赶着,去投奔瓦岗寨谋前程。

  络绎,不绝。

  “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

  ……

  这些规模不一的土匪们,也不是没听到瓦岗寨的坏消息。

  但他们还是不信,如今官军,有那个能耐?

  “别搞了,吓唬人的,就是拖慢咱的脚步,落后没排位!”

  这不,等他们到达瓦岗寨附近,已经远远能看见瓦岗寨山头上的高大东门之时,全都笑了。

  “他妈的,尽是瞎传!”

  “那瓦岗寨的杏黄大旗,还不是在高高飘扬?”

  “弟兄们,加把劲,到了山寨,明公定会好酒好肉地招待我等!”

  ……

  群情踊跃,大人小孩欢呼四起。

  他们脚下的路,似乎变得越来越平坦。

  那步伐,也走得带风,更加轻快自如……

  张须陀的死,并没有溅起多大波澜。

  朝廷有意识地对这位大隋柱石式的人物死讯,进行了封锁和压制。

  对外宣传的,却是张须陀生病调入京师休养。

  其职,由左武卫大将军周法尚接替,任荥阳通守、河南道讨捕大使。

  而张须陀的后事,则按照广皇帝从江都传回的旨意,将其秘葬于其帝陵附近。

  一如麦铁杖、樊子盖,等人。

  那意思,自然是等他千古之后,要将这些有资格进入皇陵陪陵的老臣,一一迁入。

  这,当然算是一个臣子,一生最大的荣耀了。

  迫于形势,虽然不能给张须陀风光大葬,但该给张须陀的奖赏、赐封和荣誉,一样也没少。

  朝廷隆重发诏通告,任命重病的张须陀为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仪三司,荥阳郡郡守!

  又过了一段时间酝酿,原豫州刺史府发生了重大的行政结构和人事调整。

  天下,震动!

  豫州刺史部,重新变为豫州总管府。

  豫州总管,由骁果卫大将军、卫王杨子灿担任,统管各郡州县诸政军事。

  原豫州刺史部,下辖16郡57县。

  有河南郡(洛阳县)、荥阳郡(管城县)、梁郡(宋城县)、谯郡(谯县)、济阴郡(济阴县)、汝南郡(汝阳县)、上洛郡(上洛县);

  襄城郡(承休县)、颍川郡(长社县)、南阳郡(穰县)、弘农郡(弘农县)、淅阳郡(南乡县)、淯阳郡(武川县)、淮安郡(比阳县)。

  新设豫州总管府之下辖郡县,还是豫州刺史府旧地。

  这些郡,多是京辅及三河地区,盖浊水及淮水中下游盆地及平原地区。

  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从来是大隋北方粮仓和人口核心重地。

  据大业六年的统计,豫州刺史府的人口,占当时大隋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

  这也是河南、河北、山东,一旦天灾发生,很容易匪患横行的根本原因。

  地少人多,人均耕地只有二十亩。

  这经过四五年的天灾人祸的不断闹腾,人是少了,可也并没有少上多少。

  之所以这些地方,现在看着是百里无人烟,是因为那儿要么浊水泛滥、要么天旱赤地、要么匪患肆虐。

  所以,好多人家,已经迁移到深山密林、高大坞堡、核心大城之中。

  当然,条件好的,早就拖家带口,包船南下迁徙逃难。

  举家搬迁的,据搜影统计,大多是进入江南、剑南、荆南、岭南等地。

  这一人口流动,让南方这些地区的人口,开始疯狂增长,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北风东渐,蔚然成势!

  既然现在河南道最大的匪患瓦岗寨“已除”,杨子灿治政的重心,便要发生转移。

  监国皇太孙杨侑,经过与留守政事堂苏威、萧瑀等人的商议,结合卫王杨子灿的建议,率先对京辅及三河地区的政事,进行了大调整。

  当然,这是经过广皇帝的遥控和授意。

  最大的政治,就是安民、赈灾、救灾、治灾。

  具体,就是尽快引导逃难百姓,回转原籍,恢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将豫州刺史府升格为总管府,这也是广皇帝深思熟虑之后发出的一道旨意。

  瓦岗寨因为杨子灿的大军之胜,药到病除。

  这,让广皇帝心中大定。

  只要中原稳固,其他地方再闹腾,也终究翻不起大浪。

  所以,杨子灿便以又一宗室重臣身份,担任了大隋豫州总管府恢复后的第一任总管。

  说简单点,他现在就是这16郡57县的土皇帝!

  同时,也编制着广皇帝对总管府制度的恢复。

  这重新恢复的总管府,权力远超前代,非常之巨大。

  它是作为郡县级行政区之上的政府建制,既管民政,又管军政,还拥有一系列特权。

  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拥有了中央授予的对郡县一级主官的任罢权力。

  其实,宗室亲王担任总管府总管,这也是大隋立国以来的一项惯例。

  只是广皇帝上台后,开始逐步收权,慢慢取消了总管府这一制度,代之以刺史部。

  而刺史部,多为监察之责,权利有限。

  现在恢复总管府,也是广皇帝也意识到了,天下统治的危机所在。

  政出多方,无法合力。

  匪患多剿而不靖,多有政令不一、以邻为壑之弊!

  广皇帝多次思谋,像豫州刺史府这样的重原压舱石地区,一定需要一位可靠而强悍的实力人物坐镇。

  原来想用张须陀,可他死了!

  回头看现在杨家正牌宗室之中,老的老,小的小。

  真是那句话,文齐武不齐!

  看来看去,也只有杨子灿这个“外甥”仔,还是看着异常顺眼些。

  杨子灿,按道理来说,是算不得杨家正牌“宗室”子弟的。

  算是个野种,有“淫奔”之嫌!

  因为他,最多也只能算是卫王杨爽私生女的外孙,是个正儿八经的粟末部外姓人。

  就是他家那“杨”姓,都还是文帝当年御赐的呢!

  可是,这是不是真宗室,广皇帝说了算!

  杨子灿,现在就是在承袭他姥爷卫王杨爽的爵号,是皇帝认证的宗室贵胄!

  他出任豫州总管府总管,正合时宜。

  其人武功,自不必说了。

  那文治,呵呵,广皇帝和监国杨侑说行,杨子灿就肯定行!

  不行也得行!

  事实,宗室贵胄担任总管,统管数郡州县的军、民之政,例子非常之多。

  像文帝三子秦王杨俊,于开皇十年出任并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

  而在此前,作为亲王的杨俊,也曾出任“秦州总管,陇右诸州尽隶焉”。

  开皇九年,秦王杨俊又转任“扬州总管、四十四州诸军事,镇广陵”。

  汉王杨凉,就是接的他的班,继续大总管一职。

  另一位亲王杨秀,于开皇元年受任为“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

  ……

  当然,还有不是宗室贵胄的。

  但是,他们都是清一色的皇帝绝对死忠和心腹。

  如,太傅、勋国公韦孝宽的侄子、击败冼夫人并威震岭南的韦洸。

  他于开皇九年,拜为广州总管,统24州。

  开皇二年,上大将军、蕲春郡公达奚长儒,曾为夏州总管。

  统三州六镇,夏、银、盐。

  阿布的老家营州总管府,曾经的总管,就是韦洸的弟弟韦艺。

  他管营州诸州县,兼理东北少数民族事务。

  大隋最北边的云州总管府,贺娄子干、杜彦都干过。

  统二州十镇,诸军事。

  幽州总管,豫州刺史周摇就干过。

  统六州五十镇,诸军事。

  ……

  总管府,虽是大隋早期,地方上的最高统治机关,但其本身又有等第之差。

  一般而言,分作上、中、下三等。

  若是亲王出任某府总管,则该总管府被列为“大”等府。

  但这,也仅是少数特例。

  开皇末年,大总管府有四,益、荆、扬、并。

  但到这大业十年时期,因为人口、经济等的原因,这格局早就发生了改变。

  豫州刺史府,雍州刺史府,冀州刺史府,扬州刺史府,荆州刺史府,凉州刺史府,并称为大隋六大府。

  现在,豫州刺史府,率先升格为大总管府。

  职位变化,立马让杨子灿的品秩,升到了从一品。

  这一品级,已经开始略等高于他爹大屋作了!

  呵呵!

  这下有意思了!

  父子朝堂见面,会不会有点尴尬?

  到底,在监察礼仪官员的注视下,这父子那该如何行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