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改变-《且隋》

  阿布和温璇,探了一回亲。

  他们夫妇二人,以温达后人的身份,前往霍翁家族、安世娜家族的祖地,进行了拜祭宗祠和认亲活动。

  七月中旬,在返回粟末地之前,阿布办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

  在贝海尔湖天神北宫,召开了铁勒大草原所有天神教神侍人员的大会。

  几乎没有什么讨论,阿布便以神使策恩的名义,对天神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调整组织结构。

  原来的天神教,是典型的统整型的教派组织。

  何谓统整?

  有明确的神教派别意识。

  强化的,是天神教与信众在组织上的联系。

  最大的精力,放在加深信众的团结与对天神教的忠诚之上。

  在影响力结构方面,以中央辐射的方式,在铁勒大草原上,设立分支和祭祀之所。

  这样的好处,便是总会与各地分支之间,上下级关系分明,事务结合上也显得非常紧密。

  一应事务,从上而下。

  从思想认同,到礼仪规范,甚至是传法活动,必须听从总会的指示与安排。

  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权力色彩。

  它异常重视内部的聚合,强调组织性和服从性,甚至还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破坏性。

  ……

  这,当然是危险的!

  这种模式,天然将自己,放置于世俗政权的对立面,必然会受到不断打压和排挤。

  纵观中世纪的各种教派,无一不是如此。

  阿布的改革,就是要进行缩、分、扩。

  在收缩、精简统整体系的基础上,开辟分立制,健全分区制和代议制。

  宛如前世各大教在历史车轮面前,所妥协改革的道路。

  阿布定义,天神教绝不能是政治的产物。

  它只是突厥大草原上,牧民们托付空虚灵魂、解脱俗烦困苦的解语者!

  何谓分立制?

  就是教廷力量不能有效到达的地方,允许自设。

  这种新开设的自主独立宣教机构,不再需要明确的上下统属中心。

  在当地,只要保证建立起信众的公共祭祀或活动场所即可。

  人们,无论信与不信,皆可自由出入,随意参与。

  这种方式,便如大隋汉地的一些寺院与宫观,特别是佛教与道教已经开始施行的那般样式。

  在教派认同上,其主神也可以从其它大庙分灵而来。这样,便只有祖教与分香支教的对应关系,但彼此之间不存在上下统属之事。

  此时,神侍只是一个修行和传法的结合体,他们只会重视师承关系。

  但在发展上,会自主结合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对牧民的吸引和招揽。

  在神法护持上,除了有志追随天神的修行弟子之外,更允许普通牧民以普通人的身份,自由出入。

  这种改变,无疑降低了信仰的门槛,也让传法变得更加便捷和随意。

  但是,分立的天神教机构,分支的谱牒,仍然是总教授信和发出。

  同样,必须接受来自总教的管辖。

  只是他们的上级,直接变成了神使策恩、明眸萨吉和总教长老会。

  按照天神教七分位法,阿布将教区进行了新的划分。

  整个铁勒大草原,按照穹庐七色,分为七个分教。

  然后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十四个支教,一个分教内有两个支教。

  教内,全部开始采用由下而上的代议机制,形成各级长老会。

  一应事务,皆由长老会议决。

  其次,就是对天神教进行世俗化和时代化改革。

  过去的天神教,只是将自己的视野放在天穹之下的广袤草场。

  面向虚镜,面向神我。

  封闭,森严,教条,避世,孤傲,独立,自赏,消极。

  阿布心目中的天神教,是入世之教。

  必须是面向万千世界、面向纷繁社会;必须是面向困苦现实、面向个我人生。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

  现时的天神教,绝不能傻等着人们靠近,而是要以神之名,降低姿态,以凡俗之身主动靠近他们,帮助他们。

  阿布的世俗化,包含着两种意思。

  其一,万事不必神圣化。

  简单地说,就是降低天神教传统神圣观念中的神魅铁律。

  在传法之时,要巧妙地将源于科学和知识的元素,用更合理的系统经义公之于众。

  让信众不盲信,而是要理性的去理解天神教,以及它的神秘、神圣和魅惑。

  理性,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必然,是一个越来越快、碾压一切的时代巨轮。

  虽然这话说得有点早,但随着这个大陆大国统一日久,科技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越来越重。

  一切归于神鬼的思想体系,正在开始崩塌。

  既然理性是世界发展不可抗的方向,那就要提早学会好好的迎合和改变。

  否则,只有被时代所狠狠抛弃,到时候甚至连个招呼也不打。

  如此改变之后的天神教,将保留教派的本真和寓意,其价值体系亦可以得以被时代所保留。

  其二,积极入世。

  如何算入世?

  就是走出去,融入寻常大众,让天神的思想回返现实、直面众生、温暖人间。

  世俗化,并不是真正化掉天神教。

  而是以低姿态,更全面、更广泛地渗透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这样,通过在世俗人群中的存在,从而让教派达到在整个社会的存在。

  这样的天神教,就可以通过有我-无我-信我的转变,以润物无声、融入大众的方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世俗化的另外一面,就是与政关系的灵活性。

  阿布决定,不再将天神教教义中关于谋求国教化作为教派发展的终极目标。

  天神教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但不是要去取代政府。

  精神世界,才是天神教最大的牧场。

  盛明之世,要主动靠拢政治;纷乱之世,要主动守护贫民。

  变直接参与社会之变,变为间接推动。

  让自己的普通信众发挥天神教的最大作用,从而彰显教派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影响。

  世俗化的天神教,就是放大其民性,收缩其神性和政性。

  第三项改革,就是让天神教本土化。

  有生之年,阿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世界变得立体和融通。

  可以想象,随着对世界探索的不断进步,一统江湖的状况,将越来越变得不现实。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国主,会惊醒地发现,在这圆形的地球上,自己仅仅是偏居一隅的井底之蛙。

  就教派而言,也会发现,这世界上人有千千万,信仰也有好几万。

  坦率地说,传统意义上的天神教,也就是一个铁勒大草原上的地方信仰的存在。

  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特定的历史背景。

  然而,如果这个世界变化了呢?

  民族泛化,地域泛化,文化泛化,历史也不再那么独一无二。

  那时候,天神教怎么办呢?

  某一教派一家独大、一统世界的局面,必然会被无情打破。

  那时候,万教竞存的结果,就只能是适应,或者消亡。

  阿布的配方,就是让天神教本土化。

  天神教的本土化,是一种超越文化,又进入文化的发展方式。

  这种发展方式,是一种注重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入,可以说是将天神教本地化。

  这种本地化过程中面对的特殊地域环境,将特别强调分立天神教所在之地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环境。

  天神教,要主动适应这些陌生环境。

  内里化!

  即将天神教对某一种当地文化,进行文化解构和融入,通过内在的相融和结合,使相关的两种文化得到重塑。

  理想的境界,就是最终获得与本地文化的神似。

  当然,这在天神教本土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融合策略。

  在政治支撑弱势的地区,本土化主要是以适应、服从、同化为主。

  在政治支撑强势的地区,本土化要有改变、重构本地社会文化的能力。

  在改革的基础上,阿布还提出了几个坚决反对。

  坚决反对天神教教义中的极端化思想。

  坚决反对天神教教团中的死板森严的原教旨主义。

  坚决反对传法兴教过程中对其它观念和价值的干涉。

  坚决反对与主流社会文化相背的天神教文化倾向。

  最后一项改革的重点,就是兴办天神教学校,进行普及教育。

  阿布要求将既有财产,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作教育费用。

  在各分教和支教地点,建立学校。

  而那些相对独立的分立点,则可以将布法场所和学校统一起来,一起使用。

  用于教育的经费,可以采取多元。

  教员的薪酬如同神侍人员,统一由教廷负担发放。

  而学校的其他支出,可以是来自信众的捐赠,也可以是教廷自有私产的收益。

  当然,也会接受当地政府的资助和参与。

  对于学校教育的对象,采取不设门槛的方式。一句话,将孔夫子的那套理念搬过来用就好。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至于加一点天神教自己的私货,当然是应有之义。

  天神教的财务事宜,阿布只是提了一条建议。

  动产变活产,不动产变生产。

  财务监督的事,天神教是自有一套完善的体系的。

  阿布研究了半天,感觉无甚疏漏,也就就不再尝试改变。

  天神教如此大的改变,自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教派领袖,刚一上台就施行如此变革,一定会血洒当场。

  既得利益群体,到处存在。

  但阿布是谁?

  是策恩,根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阿布契郎。

  在所有天神教的神职人员看来,阿布契郎就是神使策恩行走于人世间的某个分身,是一个符号,是一个随时可以化作其他形貌的神。

  天神之外,就他最大。

  甚至是天上地下的九十九腾格里,全都得受他的辖使。

  更不要说,这些天神教的区区教义、教规了。

  在天神爱喝汗真正现身之前,他就是天神教最大的主。

  这可不是他自封的。

  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神占、预言、传说、幻境……来反复得以证明的。

  更加重要的是,消失一个甲子的明眸萨吉,也神奇的出现在他的身边,而且献身于他!

  还不够吗?

  那就再看看在贝海尔湖畔神明大会上的种种神迹。

  三侍行者、传教护法、神秘的占卜经义学者,都已经亲眼目睹、亲耳所闻。

  所有人,更是在某个神妙的环节,直接感受到了来自天神爱喝汗的指引。

  那个环节,本应该是阿布契郎和温璇发表既定演说的时刻。

  然而,又发生了什么呢?

  那个神秘的声音,谁都听到了,感受到了!

  那,根本不是策恩和明眸萨吉的声音。

  平台之上,除了二人,还能有谁呢?

  天神爱喝汗,用他的奇幻意象和盘空之声,让大家洗沐,给他们二人背书!

  这,就够了!

  阿布契郎,就是天选之子,就是神使策恩。

  温璇,就是天神选中的新一代圣女,这个时段的明眸萨吉。

  改吧,既然是天神的旨意,就要无条件的执行。

  所有违逆,便是大不敬,受斥退和消除教籍之刑。

  天神教改革的事,就这样在内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好与坏,谁也说不上。

  但很明显,一直以来捆绑在所有神职人员身上的枷锁,松了许多。

  而来自官方的敌意,也不再那么明显和咄咄逼人。

  天神教的教廷所在地,也由原来突厥王庭牙帐所在地,九十九泉的冬神宫(南宫),又增加了三处。

  一处就是贝海尔湖畔武德城的夏神宫,即北宫。

  一处为呼伦湖畔即室韦地的秋神宫(东宫)。

  一处为弱水河畔的张掖,为春神宫(西宫)。

  教廷办公,四时而居各处。

  但总的说来,犹以夏神宫为首。

  因为,这里相对安静,远离隋突两大国家的纷争,少了许多站队选择的羁绊。

  另外,在教廷总会,吸入了一些神职人员和民间领袖,并成立了为数达十五人的长老会。

  阿史那新民、三侍行者、温璇都在其中。

  而霍翁家族、安世娜家族、沙钵略家族、路安迪家族、郁久闾家族、石殿密家族,都有一人做为世俗势力的代表,进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阿史那卓雅,被特设为明眸萨吉的驻宫侍使,常驻总会。

  至于阿布,自然是不在其中的。

  他只是神使策恩,也只能是神使策恩。

  既超然,又权威。

  根本不会参与具体的俗务。

  七月底,阿布和温璇一行,终于回到杨柳湖。

  而突厥草原的匪患,却有欲来欲烈的架势。

  先是只有大图屯为首的室韦流匪一家。

  渐渐的,在东西南北之地,多出来了许多叛乱事件和马匪窝点。

  世界,有点乱了。

  焦头烂额的都拔,再无精力关注天神教如何的事情。

  而他派遣特使前往夏神宫,请求天神教出面安民的事情,那已是阿布回到杨柳湖半个月之后。

  这些,自然不是阿布关心的事情。

  他西出突厥的基本使命和意图,早已经圆满完成。

  8月份,有的庄稼开始收割。

  但在高句丽和大隋,却分别发生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