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女儿奴,变懒,钱财-《且隋》

  阿布恍恍惚惚的点头,抱着襁褓,就冲进产房。

  他要和自己的闺女,去看看他的娥渡丽、自己闺女她阿妈!

  产房里显然刚刚经过仓促的收拾,娥渡丽已经被从产床上抬了下来,躺在旁边的一张胡床上。

  血腥气很重,地上还有好多血迹。

  莺莺姑娘和好多女医生、护士,有经验的稳婆,都在那儿忙碌。

  见阿布契郎进来,忙忙躬身施礼,都道恭喜。

  阿布点点头,就快步来到娥渡丽的床边。

  抱着孩子,阿布看着脸色惨白、头发湿透的娥渡丽,心疼而担心地低声问:

  “阿丽,阿丽?”

  还好,孩子他妈只是有些疲惫,所以刚才只是闭着眼睛在休息。

  听见阿布呼唤自己,娥渡丽睁开眼睛。

  “阿郎,我没事,好多了,不要担心。”

  “你受苦了,快看看咱们的闺女!”

  阿布说着,将襁褓慢慢递到娥渡丽的怀中,并将襁褓的一角掀起。

  自从抱到女儿,阿布这也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小心肝。

  这是一张皱巴巴的小脸。

  因为刚刚洗过,头上的绒毛显得湿溻溻的,眉眼有点像妈妈,但鼻子和嘴巴像阿布。

  小鼻子很可爱,小嘴巴很可爱,小眼睛更可爱……

  这孩子,一点都不哭,竟然还用一双黑漆漆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

  似乎是听到了两个最熟悉的声音,于是孩子将目光对着阿布和娥渡丽的方向。

  “她在看着我们!”

  娥渡丽疼爱地说。

  其实,阿布知道,这么大的孩子,视力非常短,只有听力还可以。

  “是啊,看看,多像你,这眼睛,眉毛,真漂亮!”

  阿布伸出手,想摸摸这个神奇的东西。

  可伸了半天,但始终不敢用手指触碰孩子那娇嫩白皙的脸蛋。

  “嗯,你看这嘴巴,鼻子,跟你的一模一样,喔,小乖乖又哭了,她是饿了吧?”

  小宝宝轻轻扭扭头,似乎在寻找原本的安全窝,找着找着,就呱呱地哭了。

  “估计是,快给她吃点!”

  阿布急忙说。

  娥渡丽就撩开衣襟,给孩子喂奶。

  小家伙似乎闻到了一股熟悉的气味,非常快速地蠕动着小嘴巴,然后准确地一口就含住。

  娥渡丽还有点不习惯,疼得皱起了眉头,但很快,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就抚平了它们。

  两个人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个陌生的礼物,既新奇又温暖,真正感觉到在彼此的生命中,一下子多了一个。

  小家伙,嘬了没一会儿,就松了嘴。

  “呱呱呱……”

  又哭上了。

  怎么了,是哪儿不舒服吗?

  新升级的两个人,手忙脚乱,心里有点慌张。

  两个老太太冲了进来。

  “我看看,我看看,啊哟,我的乖孙孙,你没有尿,这是饿了呀!”

  阿妈王蔻嘴里碎碎念着,熟练地打开襁褓看了看,又瞧了瞧宝宝的小嘴,说:

  “宝贝是饿了,快给她吃奶奶!”

  娥渡丽又给孩子喂进去,可是,不一会儿,又吐出来。

  这一次,哭的声音比刚才大多了,只是似乎没有一点眼泪。

  “别急,别急,小宝贝,奶奶看看哦!”

  然后她就仔细捏了捏宝贝的奶粉,急忙说:

  “没出奶呀,怪不得宝宝哭。阿郎,愣着干什么,快点!”

  “快点什么?”

  阿布和娥渡丽没搞懂阿妈是什么意思,有点摸不着头脑。

  “哎呀,傻瓜,都是!”

  说着,王蔻就低头在娥渡丽耳边低语一番。

  “呀!”

  娥渡丽发出一声惊呼,然后满脸绯红,低垂眉眼,看着呱呱哭啼的小宝贝。

  阿格玛站起身,然后招呼亲家母和产房里的其他人,都走了出去,还不忘贴心地关上门。

  房子里只剩下一家三口。

  “怎么了,阿妈跟你说什么了?”

  阿布诧异地问瞅着自己的娥渡丽。

  “哎呀,小声点,你把耳朵凑近点,我告诉你……”

  ……

  宝宝的哭声,突然止住了。

  外边的人,等了半天,孩子似乎很安逸,再没哭起来。

  两个亲家母相视一笑,其余的人也放下心来。

  孙思邈见此,接过两位太太递上的两枚金锞子谢礼,带着莺莺姑娘走了。

  少主阿布契郎新添千金一枚,这也是他的第一个孩子,意义重大,大事!

  举族欢庆,自然是少不了的。

  阿布家的乌头大门上,挂上了一根凰鸟的尾羽和一束红绸。

  意思是,家中有喜,小女出生。

  观察了三天,娥渡丽和女儿在好大一帮人的簇拥保护下,回到家中。

  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举行告祭祖宗的入口仪式。

  中院的正中,早就摆上了祭台和祖尊牌位。

  萨满吉满身披挂,指挥阿布、胡图鲁二人摆上少牢,也就是羊、豕,献上三杯美酒,三碗麦饭,一本族谱。

  然后,阿格玛王蔻跪前边,抱着襁褓中的小宝贝。

  后排是阿布、娥渡丽、胡图鲁这些尼古机的孙子辈。

  摇着铃铛,晃着手中冒着烟的松柏编的神耙,口中高唱:

  “天在上祖在上,雄鹰展翅飞翔,野猪神见证,家里落下来凤凰呀。

  她已新生三天,大屋作之家为她祈告上祖,行添女入口之仪呀。

  请明证她入口,让她加入这个圣神荣耀的家庭呀。

  请佑她健康幸福、不遇苦厄、快吃快长,繁衍吾家吾族吾民。

  ……”

  好容易吟唱完,萨满吉翻开族谱,大声问:

  “入口人?”

  “大屋作王蔻长孙女,阿布契郎娥渡丽长女,佩瑗儿”

  ……

  己巳年七月末,阿布长女佩瑗儿生,汉名杨佩瑗。

  佩瑗儿的出生,让阿布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他总是坐不住。

  感觉屁股底下有颗钉、胸膛当中有把火、一个时钟总在滴滴答答叫唤!

  急躁、急迫、紧张。

  感觉好多事情需要着急去做,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感觉什么都缺、什么都不理想……

  可现在,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躺在女儿身边。

  看着她的小手、小脚、小嘴、小鼻子、小耳朵,看着她黑漆漆的眼睛和她对视。

  阿布喜欢边瞅着女儿的眼睛边和她说话,采用的语言连自己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

  可,他就是无比喜欢。

  看着小宝宝只会动动脑袋,眨眨眼,打着哈欠,或是嘴唇不由自主的不停蠕动,仿佛还在吃奶一般……

  阿布的心,这时候是融化的。

  这,是一种两世都没体验过的感情。

  这个粉嘟嘟的小小人,是阿布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最伟大证明!

  她的诞生,才真正让阿布自己感觉到肩膀上不再是超然无物,一种重大的责任和担当悄然自生!

  这,是一种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间,才会存在的独特感情!

  阿布的父子亲情体验,来自于前世母亲、这一世的阿爹大屋作和阿妈王蔻,但那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儿子对父母的感觉。

  现在,当这种身份和角色发生了转换,阿布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爸爸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如此不同!

  这种陌生的情感,除了血脉上的那种不可分割的牵扯,还有疼惜、呵护、小心、忘我、喜悦、温暖,甚至有一种气息中的平和和香甜。

  阿布变得恋家和任劳任怨,完全不像个统领一族三四万人口的少主。

  这时候的阿布或阿布契郎、杨子灿,更像个普通的居家过日的小青年、小爸爸。

  女儿奴!

  阿布变得和善,变得轻声细语,变得小心翼翼,变得非常仔细。

  阿布,终于发生了一次蜕变。

  他就像,一把收起锋刃的剑。

  他,变懒了!

  很多时候,他不再直接发表意见,而是喜欢看大家争辩、听大家的不同意见。

  即使,他心中不满意或者有不同的意见,他也不会直接表露出来。

  他会想办法引导、他会曲尽其意。

  他宁愿多花一些时间,让大家去摸索、甚至是屡次碰壁付出代价……

  阿布的变化,让所有熟悉他的人,都感受到了陌生。

  周围的人们,在艰难地适应着这种变化。

  因为不论军队体系、还是初创的行政体系,都深深地打着阿布一语而夺的思想烙印。

  人们已经习惯了盲从阿布。

  因为事实在一次次的证明,这种来自少主的决断,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是效率最佳的方案。

  于是,大家习惯于依赖、盲信,甚至是变得懒惰,不太愿意去主动思考。

  于是,事无巨细,都来汇报,都想从阿布这里得到具体的指示。

  因此,粟末人的办事的成本和效率,变得非常的高。

  人们,喜欢上了这种畸形的高效率,简称粟末速度。

  而盲从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陀太峪基地迅速平静和繁荣;重影、灰影、搜影等一支支部队快速建制、建立;和高句丽的关系很快处于和平;杨柳湖的建设变得如火如荼,商业贸易、农业生产、工业制造蓬勃发展……

  粟末部,以从来没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让人们震惊、激动、欣喜、自信。

  人们变得简单、机械、快乐、忙碌、充实……

  所以,阿布变得很忙、很累,越来越忙、越来越累。

  案头上的文件,堆积得越来越厚。

  慢慢地,竟然有了彻夜也阅不完的东西、处理不完的事情。

  但是,这是对的吗?

  治大国若烹小鲜!

  那小国小族呢?

  这是阿布在前往大隋的时候,出给自己的一道思考题。

  这个问题,他不能问任何人,做为一族之主,这是他自己的事!

  经过大隋之旅中的反复思考,阿布一回到杨柳湖,就力主进行粟末族行政体系改革。

  新的组织体系,需要放大和发挥体系本身的内在能动性,让体系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阿布的答案。

  阿布对司徒友明说:

  “什么叫治大国若烹小鲜?那治小族小国应该像什么?”

  司徒先生听了,自然明白阿布的意思,说道:

  “架子已经搭好了。好多事情,就应该让这个架子发挥它的作用吧。”

  将行政上的大量业务,交给更专业的中枢省!

  阿布终于腾出大把的时间,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搞钱!

  粟末部,目前有四万五千三百零一口人,九百六十一户,其中有一万五千人的绝对军事力量。

  要养活一支能战、敢战、善战的职业性军事力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阿布的理想计划中,征兵制必然要代替现在的募兵制,那样的军队更忠诚和稳定。

  但是,以目前粟末地的人口基数,这不现实,根本无法组建起一支能左右局势的武装力量。

  所以,现在只能采用募兵制。

  可募兵制的最大弊端,不仅仅是容易养成军阀,更主要是费钱!

  可是,新成立的户部银库里有多少钱?

  在阿布的一番折腾之下,原本从各路商业贸易上赚取的金银财富,在以可见的速度下降。

  户部能用的钱,主要是族产中还没分下去的钱财。

  粟末族,是正在由半农半牧的奴隶社会向农业和贸易的封建社会过度的部落。

  大部族之下,还有小部族,小部族之下,还有无数小家庭。

  阿布上台以前,全族的收入分配,仍然延续着上古的原始传统。

  在特定的日子里,族里全部的所得会先集中,然后再根据部族公会评议,按照贡献、人口、等级,分成好多份,然后一次性的全部分下去。

  小部族,然后再分一次,小到一户一人……

  这种分法,非常清楚,非常彻底,一家一户一人,绝对平均,公正合理。

  那族里有事咋办?

  如果要办大事,大家便招呼各级头人开会!

  然后,各家各户各人平均分摊,人是人,物是物,钱是钱,全部都上交。

  族里族外,都是家事,并肩子上!

  如果要打仗,大家又召集各级头人开会!

  然后,一声呼哨,高过马蹬的男人们,披上铠甲、骑上战马、拎上武器、带足干粮,死战!

  下马是民,上马是兵,全民皆兵!

  这种军队的所谓军事训练,就是多骑马、多打猎,甚至战斗技能全都需要靠自己实战去获得。

  而那种情形下的战士,其标准很低。

  只要你,能跨上战马、能拉开弓箭、能提起战刀,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部族战士。

  这样原始的组织形式,好处就是齐心协力,举族办事,感情很深,关系很铁,不用发饷,成本低廉。

  但坏处,更大。

  当全族都在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头脑发热、路子走偏、干蠢事!

  然后,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给全族带来灭顶之灾,甚至引火上身。

  比如,打仗。

  当青壮劳力全部死伤之后,这个族也就没基本有了希望。

  粟末族能混到今天,实在是上天无比眷顾。还有一点,依赖于阿布契郎家族中的血脉基因,即狡猾和善变。

  比如,抱大腿这种本领。

  粟末族历代首领,都能和中原大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

  最厉害的是,每次王朝更迭之后,他每一次能万幸的押对宝。

  像尼古机和杨坚夫妇的关系,大屋作、王蔻和杨广夫妇的关系。

  此外,大屋作能娶中原五姓七望的世家之女,也算抱大腿的神来之笔。

  可即便如此,粟末族在混到阿布穿越之前,其生存空间已经开始告急。

  如果没有大隋在后面撑腰,还不知道有没有阿布今天的机会。

  一句话,以往的粟末族的经营发展方式有问题。特别是举族皆战、全民皆战的这种。

  部族武装,看似简单轻便,不费财力物力,但战力和规模存疑!

  阿布的战士,阿布的军队,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兵是选的,技能是练的,武器是制式的,服装是统一的,兵营是固定的,军饷是公开的,马匹是驯化的,队伍是成建制的……

  正规化,募兵制。

  两个字,费钱。

  军队可以参加劳动,但劳动仅仅占所有军营生活的两成的时间。

  而参加劳动的名义,很上档次,“知黎民苦,救黎民难;谋黎民事,成天下业”。

  理想很好,但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做支撑。

  阿布需要的钱财,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