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位置太靠前了,有些不好意思。”卢龄之没客气,拿起糕点就品尝起来,“嗯,味道不错,甜而不腻。”
“卢公子好眼光。”碧青笑着朝卢龄之欠身一礼,“这糕点用的是当季新采的花瓣、山泉水,再配上山蜜调制而成,尝着清润爽口,有驱散愁绪的妙处。
我们公子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解忧糕。”
“喔?”卢龄之看了看手中的糕点,又闻了闻,然后笑道,“没想到沈兄平日里这般闲情雅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人有杜康,我沈淮有解忧糕。”沈淮笑着朝卢龄之伸手。
起初,卢龄之不懂,见沈淮做出敬酒的动作后,也拿着糕点跟他互敬。
两人对视一眼后,都笑了。
“沈兄答题都不打草稿么?”卢龄之好奇的问道。
“打草稿再抄录,你不觉得很浪费时间吗?”沈淮反问。
“可是不打草稿,很容易忘记某些重要的点子。”
“也许……是我的记性比较好吧!”
好叭!
卢龄之笑着接受了沈淮的说法,“此次殿试,沈兄觉得自己发挥得如何?”
“应该不怎么样。”沈淮沉默了好久才开口回应。
他来自现代,知晓很多富民强兵的法子,但很多都用不上。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政策必须与时代相适应,脱离时代照搬硬套那些所谓先进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想要改善民生,又符合大夏国情的理念和措施,可以从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赈灾救荒、推广农桑技术等方面进行。
可这些,难道大臣和皇帝不知道吗?
他们知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否解决又是一回事。
比如堤坝修建,明知糯米灰浆技术比土筑的强,却没有全国试行,主要原因在成本过高,国库承担不起,所以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沈淮提出的束水冲沙之法,只在京城试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能怪皇帝和工部不努力吗?
不能!
因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困难和局限,不是有好办法就能立马去做去实行。
还有,大夏的赈灾救荒,虽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但解决措施有限,仅依靠朝廷和地方粮仓赈灾,民间互助,官府抑制粮价来解决粮食问题。
灾后恢复,往往有点力不从心。
尤其是灾后的疫病,一直很被动,只能通过隔离阻断传播,所用的药方也只能缓解发热、腹泻等症状,医理药方至今还未有重大突破。
老百姓感染了疫病,基本就是等死。
他们接触不到医官,只能到医馆求助。
可民间大夫医术有限,且价格昂贵,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农桑方面。
没有高产粮种,两季稻只在南方某些地区出现,并未形成普遍,种植主要依赖农家肥,虫害方面依靠人力捉捕,也没什么人钻研这方面。
技术难以升级,理论知识遭受冷落。
《齐民要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沈淮答题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套用现代的办法,而是结合大夏实际情况,在农桑、水利、赈灾方面,借鉴可用的办法。
办法比现有的好,但不会让人觉得逆天。
边防巩固方面,借鉴军镇制度的开放包容,再融合经济制衡……什么重文轻武、闭关锁国这些,适当提了一两句就行。
至于海上贸易,想想还是作罢。
皇帝只是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而不是指指点点。
分寸感很重要。
所以通篇下来,沈淮觉得自己写的很克制。
“那些治国之策,在座的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太平盛世,千古明君,又岂是我等一介贡士能说得清楚的?”
沈淮把手中的糕点吃完,然后拍了拍手,“卢兄呢,发挥得如何?”
他是第一个走出太和殿的考生。
卢龄之第二个。
“还真不好说。”卢龄之又吃了一块糕点,“反正吧,该写的我都写了,不该写的我也写了,剩下的就交给那些阅卷官去头疼吧。”
沈淮笑了,“卢兄倒是潇洒。”
“事情已了,多想无益。”卢龄之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登上马车时,卢龄之突然回头,“解忧糕味道很好,谢了。”
“再会!”
沈淮也上了马车。
苏敬和崔鹤汀出来时,正好看到沈淮和卢龄之分开。
苏敬不禁好奇,“他俩何时这么熟了?”
崔鹤汀摇摇头,表示不知。
然后各自上自家的马车。
等孟浩出来,哪里还有沈淮、苏敬等人的身影?
孟浩心情颇为微妙。
总觉得那几人,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皇宫,阅卷殿。
殿试结束,考生的卷子统一收进殿内,待十二位读卷官就位后,立即封锁整个阅卷殿,殿外派重兵把守,吃喝有专人负责,其余人等不得靠近半步,否则一律按舞弊论处。
读卷官一共有十二人。
翰林院三人,六部各一人,大理寺一人,詹事府一人,通政司一人。
首席读卷官由祝大学士担任。
三日后由皇帝钦定名次,举行传胪大典。
十二人改两百八十份卷子,平均每人每天要看九十多份。
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殿试当晚,读卷官们就要挑灯改卷子了。
谢道珩也在其中。
匆匆吃了几口饭食,开始改卷。
他是第一个改卷的人,所以看得很认真仔细,打上记号后才传给下面的人。
读卷的规则是:每份卷子每个读卷官都要看一遍,并打上记号,最后统计出打圈最多的十张卷子,呈给皇帝,由他钦定名次。
记号等级分五种。
圈、点、横、竖、叉。
打圈最优,打点次之,接着是打横和打竖,打叉被视为最差。
通常情况下,读卷官很少打叉,除非考生的观点太过荒谬,严重脱离事实。
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算答案平平无奇,至少也给你打竖。
打叉,说明你写的太差劲了。
如果前面的几个读卷官都打叉,那么后面的读卷官也会跟着打叉,有可能都不会看这张卷子一眼。
如果前面几个都打圈,后面的人也会认真看。
所以第一个读卷官的记号很关键。
“卢公子好眼光。”碧青笑着朝卢龄之欠身一礼,“这糕点用的是当季新采的花瓣、山泉水,再配上山蜜调制而成,尝着清润爽口,有驱散愁绪的妙处。
我们公子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解忧糕。”
“喔?”卢龄之看了看手中的糕点,又闻了闻,然后笑道,“没想到沈兄平日里这般闲情雅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人有杜康,我沈淮有解忧糕。”沈淮笑着朝卢龄之伸手。
起初,卢龄之不懂,见沈淮做出敬酒的动作后,也拿着糕点跟他互敬。
两人对视一眼后,都笑了。
“沈兄答题都不打草稿么?”卢龄之好奇的问道。
“打草稿再抄录,你不觉得很浪费时间吗?”沈淮反问。
“可是不打草稿,很容易忘记某些重要的点子。”
“也许……是我的记性比较好吧!”
好叭!
卢龄之笑着接受了沈淮的说法,“此次殿试,沈兄觉得自己发挥得如何?”
“应该不怎么样。”沈淮沉默了好久才开口回应。
他来自现代,知晓很多富民强兵的法子,但很多都用不上。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政策必须与时代相适应,脱离时代照搬硬套那些所谓先进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想要改善民生,又符合大夏国情的理念和措施,可以从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赈灾救荒、推广农桑技术等方面进行。
可这些,难道大臣和皇帝不知道吗?
他们知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否解决又是一回事。
比如堤坝修建,明知糯米灰浆技术比土筑的强,却没有全国试行,主要原因在成本过高,国库承担不起,所以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沈淮提出的束水冲沙之法,只在京城试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能怪皇帝和工部不努力吗?
不能!
因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困难和局限,不是有好办法就能立马去做去实行。
还有,大夏的赈灾救荒,虽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但解决措施有限,仅依靠朝廷和地方粮仓赈灾,民间互助,官府抑制粮价来解决粮食问题。
灾后恢复,往往有点力不从心。
尤其是灾后的疫病,一直很被动,只能通过隔离阻断传播,所用的药方也只能缓解发热、腹泻等症状,医理药方至今还未有重大突破。
老百姓感染了疫病,基本就是等死。
他们接触不到医官,只能到医馆求助。
可民间大夫医术有限,且价格昂贵,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农桑方面。
没有高产粮种,两季稻只在南方某些地区出现,并未形成普遍,种植主要依赖农家肥,虫害方面依靠人力捉捕,也没什么人钻研这方面。
技术难以升级,理论知识遭受冷落。
《齐民要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沈淮答题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套用现代的办法,而是结合大夏实际情况,在农桑、水利、赈灾方面,借鉴可用的办法。
办法比现有的好,但不会让人觉得逆天。
边防巩固方面,借鉴军镇制度的开放包容,再融合经济制衡……什么重文轻武、闭关锁国这些,适当提了一两句就行。
至于海上贸易,想想还是作罢。
皇帝只是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而不是指指点点。
分寸感很重要。
所以通篇下来,沈淮觉得自己写的很克制。
“那些治国之策,在座的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太平盛世,千古明君,又岂是我等一介贡士能说得清楚的?”
沈淮把手中的糕点吃完,然后拍了拍手,“卢兄呢,发挥得如何?”
他是第一个走出太和殿的考生。
卢龄之第二个。
“还真不好说。”卢龄之又吃了一块糕点,“反正吧,该写的我都写了,不该写的我也写了,剩下的就交给那些阅卷官去头疼吧。”
沈淮笑了,“卢兄倒是潇洒。”
“事情已了,多想无益。”卢龄之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登上马车时,卢龄之突然回头,“解忧糕味道很好,谢了。”
“再会!”
沈淮也上了马车。
苏敬和崔鹤汀出来时,正好看到沈淮和卢龄之分开。
苏敬不禁好奇,“他俩何时这么熟了?”
崔鹤汀摇摇头,表示不知。
然后各自上自家的马车。
等孟浩出来,哪里还有沈淮、苏敬等人的身影?
孟浩心情颇为微妙。
总觉得那几人,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皇宫,阅卷殿。
殿试结束,考生的卷子统一收进殿内,待十二位读卷官就位后,立即封锁整个阅卷殿,殿外派重兵把守,吃喝有专人负责,其余人等不得靠近半步,否则一律按舞弊论处。
读卷官一共有十二人。
翰林院三人,六部各一人,大理寺一人,詹事府一人,通政司一人。
首席读卷官由祝大学士担任。
三日后由皇帝钦定名次,举行传胪大典。
十二人改两百八十份卷子,平均每人每天要看九十多份。
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殿试当晚,读卷官们就要挑灯改卷子了。
谢道珩也在其中。
匆匆吃了几口饭食,开始改卷。
他是第一个改卷的人,所以看得很认真仔细,打上记号后才传给下面的人。
读卷的规则是:每份卷子每个读卷官都要看一遍,并打上记号,最后统计出打圈最多的十张卷子,呈给皇帝,由他钦定名次。
记号等级分五种。
圈、点、横、竖、叉。
打圈最优,打点次之,接着是打横和打竖,打叉被视为最差。
通常情况下,读卷官很少打叉,除非考生的观点太过荒谬,严重脱离事实。
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算答案平平无奇,至少也给你打竖。
打叉,说明你写的太差劲了。
如果前面的几个读卷官都打叉,那么后面的读卷官也会跟着打叉,有可能都不会看这张卷子一眼。
如果前面几个都打圈,后面的人也会认真看。
所以第一个读卷官的记号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