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举人宴席3-《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镇上的几个地主乡绅,也派人送来厚礼。

  附近的江湾村、小河村、杏花村、槐树寨等十二个村寨,各派代表来参加宴席,说是感谢沈家这些年收购他们村的果子,不至于让果烂在树上。

  他们的礼金差不多,每户出六文。

  可以说很有心了。

  当初沈家向周边村寨收购水果,主要是自家有酿酒需求,需要大量水果原料,可对于周边村寨来说,沈家不仅帮他们解决果子烂树上的难题,还增加了他们的营收。

  所以他们心怀感激。

  沈淮心下动容,“老伯,我们家收果给钱,你们种果卖钱,是很正常的买卖行为,没有你们说的这么严重。”

  说着,把钱递回去,“老伯,各家都不容易,这钱我们沈家不能收,你们有这份心就行了。”

  “沈公子,我们知道沈家不差这点钱,但这些是我们村六十多户人家的心意,你要是不收,我们可没脸上桌啊。”

  老伯又把钱塞给沈淮。

  “老伯,使不得使不得。”

  “有啥使不得的,过来吃席就是要随礼,不随礼像什么话。”老伯见沈淮又退回来,干脆把钱袋丢到礼金台上,还‘威胁’道,“你们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

  这……

  沈江看了看沈淮,又看了看沈七刀和沈继业。

  最后还是沈七刀点头同意了。

  “几位有心了,这边请。”沈七刀亲自带十二个代表入席。

  这一幕,很多人都看到了。

  纷纷夸赞那几个村寨懂得感恩。

  但更多的是夸沈家仁义。

  特别是那些县学同窗,他们对沈淮的认识仅限于表面,只知道沈淮读书很厉害,至于其他事情,知道的并不多。

  交情一般的,则是冲着沈淮的举人身份才过来的。

  如今看到这一幕,心里多了几分敬意。

  脑中不自觉的浮现两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

  就在这时,村头传来高亢的唱名之声:

  “青萍县县尊谢大人……到!”

  “青萍县主薄韦大人……到!”

  “青萍县学李教谕……到!”

  “青萍县巡检苏大人……到!”

  “青萍县学方直讲……到!”

  “青萍县六房主事……到!”

  “榆林镇镇长……到!”

  “小华镇镇长……到!”

  “青萍县墨书斋东家……到!”

  “……”

  一声声唱名,一辆辆马车接踵而至。

  沈家上下,众位读书人,纷纷到路边迎接。

  “老师,您来啦。”

  沈淮开心的朝谢知县走去,“这几天,弟子跑了好几趟县衙都落空了,弟子还以为,老师不会来了呢?”

  “你是本官的弟子,本官不来,像话吗?”谢知县说着,朝对面行礼的众人抬手,“诸位免礼,今日是沈举人的好日子,诸位随意即可。”

  “多谢大人!”

  一帮村民起身后,纷纷散开。

  “老师里面请。”

  谢知县进去了,主薄、教谕等人才跟着进去。

  堂屋里,只放了两张桌子。

  刚好够坐。

  “老师请上座。”沈淮拉开凳子。

  谢知县坐下后,见其他人不动,于是说道,“诸位快入席。”

  大家自动分桌。

  官员体系的一桌,县学体系的一桌。

  谢大人觉得这样太明显了,让主薄和两房主事过去,换李教谕和两位直讲过来。

  沈淮跟谢知县一桌,沈继业拘谨的坐到另一桌。

  沈七刀则是走到村道上,点燃爆竹,宣布开宴。

  席面是十二道菜的规格。

  红烧羊肉、油焖河虾、白切鸡、五味蒸鸭、红烧猪脚、芋头扣肉、文思豆腐、红烧狮子肉、清蒸鱼、排骨汤、清炒木耳山药、百合羹。

  可以说,沈家是下了血本的。

  主桌这边,菜品是最好的。

  光是羊肉,就上了两种。

  羊扣和羊排。

  鸡肉盘中,没有脖子、爪子这些。

  酒水除了沈家自酿的梨花白、李春醅、青柚凝等五种,还有沈淮从柳溪府带回来的胭脂醉,郡城特购的菊花酒、黄酒。

  梨花白几样,大家喝过。

  胭脂醉很多人没听说过,还是沈淮介绍了大家才懂得是柳溪府的名酒。

  谢知县率先品尝。

  “老师,味道如何?”沈淮期待的问道。

  谢知县品了两口才道,“口感醇厚,入喉辛烈,回味悠长,是难得的好酒。”

  “大人说是好酒,那下官也要品品。”

  韦主薄给自己倒了一杯,品尝后激动道,“烈度不增不减,刚刚好,大家快来一杯。”

  胭脂醉属于烈酒。

  有人喝了一杯酒就换梨花白或者菊花酒。

  沈淮发现,县学的夫子,比较钟爱菊花酒和黄酒。

  县衙的人,则偏爱烈酒。

  梨花白的度数没胭脂醉高,但也是属于烈酒行列。

  推杯换盏间,李教谕提到沈淮在桂林府做的对子。

  惊艳、震撼。

  知道的人无一不佩服。

  这段时间,谢知县没空见沈淮,但不代表他没其他动作。

  比如:沈淮在省府对出的‘千古难对’,已经被他发往京城和江南一带,沈淮的乡试文章,则是发往周边各郡。

  郡城的金麟阁已经把对子收录其中,并永久留位展示,就如裴公的《春江赋》,一直悬挂高阁,至今无人能破记录。

  县里的墨香阁,刚放出消息就卖断货了。

  订单收到手软。

  县学打算把沈淮的全部诗词、文章整理成册,收入藏书阁中。

  这些,沈淮并不知情。

  这段时间,他忙这赴宴,压根没听到风声。

  其他人更是不敢在宴席上提。

  怕被拿来比较,面子挂不住。

  沈淮很谦虚,“淮有今日,全赖县学培养,还有老师的殷殷教导,淮敬诸位一杯。”

  大家很给面子,纷纷举杯。

  烈酒入喉,沈淮却觉得心情美丽到冒泡。

  接下来,又聊到了国子监。

  谢知县意味深长的看了沈淮一眼。

  沈淮微微一笑,算是回应。

  李教谕去过京城,对国子监有基本了解,但不多。

  沈淮听着,也没多少收获。

  心想,还是找个时间问老师比较靠谱。

  酒过三巡。

  李教谕叫来方启贤、许仪章、陶行简、林致远等一帮县学‘毕业生’和‘在校生’,跟沈淮对对子,并且实行车轮战。

  明显‘欺负’沈淮。

  谢道珩知道徒弟不会输,但却很护犊子。

  “你们随意,要是沈淮答不上来,他的酒本官替他喝了。”

  哗!

  全场一片沸腾。

  大家一边跃跃欲试,又一边担心‘死’得太难看。

  李教谕可不管他们怎么想,直接点名,“方启贤、许仪章,你们两个谁先来?”